緊壓茶

適合制毛茶的茶葉

緊徠壓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做莊茶及其它適合制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蒸、壓等典型工藝過程加工而成的磚形或其它形狀的茶葉。緊壓茶的多數品種比較粗老,干茶色澤黑褐,湯色澄黃或澄紅。在少數民族地區非常流行。

緊壓茶有防潮性能好,便於運輸和儲藏,茶味醇厚,適合減肥等特點。

產品介紹


緊壓茶
緊壓茶
磚狀或塊狀,為了防止途中變質,一般緊壓茶都是用紅茶或黑茶製作。緊壓茶一般都是 銷往蒙藏地區,這些地區牧民多肉食,日常需大量消耗茶,但是居無定所,因此青睞容易攜帶的緊壓茶。

哪些叫法


緊壓茶喝時需用水煮,時間較長,因此茶湯中鞣酸含量高,非常有利消化,但也促使人產生飢餓感,所以喝時一般要加入有營養的物質。蒙古人習慣加奶,叫奶茶,藏族人習慣加酥油,為酥油茶
緊壓茶
緊壓茶
緊壓茶,根據堆積、做色方式不同,分為"濕坯推積做色"、"干坯堆積做色"、"成茶堆積做色"等亞類。我國緊壓茶產區比較集中,主要有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其中獲磚、黑磚、花磚茶主產於湖南;青花磚主產於湖北;康磚、金尖主產於四川、貴州;普洱茶之緊茶主要產於雲南;沱茶主要產於雲南、重慶。

具體分類


餅茶

餅茶:是經蒸壓成型、外形呈扁平“餅狀”的茶葉。常以七塊餅茶為限,用筍葉將七個茶餅包裝為一筒,故又名“七子餅茶”。傳統的“七子餅茶”每塊凈重357克,餅的直徑21厘米,中心厚度2厘米,邊緣厚1厘米:有“生餅”和“熟餅”兩種。近幾年以來,順應市場需求,以“餅”為形制的各種餅茶大量出現。常見200克、400克、500克餅,也有更大更小的,形如“錢幣”狀、圓而中孔的“銅錢茶”等。其凡列,不一而足。

方包茶

緊壓茶
緊壓茶
方包茶拉產於四川灌縣,是西路邊茶的一個主要花色品種,因將原料茶築 壓在方形篾包方正,四角稍緊。每包重35公斤,長方形,大小規格為66X50X32厘米,含梗量60%。方苞茶的品質特點是色澤黃褐,稍帶煙焦氣,滋味醇和,滋味醇和,湯色紅黃,葉底黃褐。
方包茶主銷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以松潘為中心,並轉達銷甘肅、青海、西藏毗鄰地區。

茯磚茶

茯磚茶約有1860年前後問世,茯磚早期稱“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稱“伏茶”,因原料送到涇陽築制,又稱“涇陽磚”。現在茯磚茶集中在湖南益陽和臨湘兩個茶廠加工壓制,年產量約2萬砘,產品名稱改為湖南益陽茯磚。
茯磚徠茶外形為長方磚形,規格為35X18.5X5厘米。特製茯磚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厚,湯色紅黃明亮,葉底黑褐尚勻。普通茯磚磚面色澤黃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醇和尚濃,湯色紅黃尚明,葉底黑褐粗老。每片磚凈重均為2公斤。茯壓茶在泡飲時,要求湯紅不濁,香清不粗,味厚不澀,口勁強,耐沖泡。特別要求磚內金黃色黴菌(俗稱“金花”)顆粒大,干嗅有黃花清香。

固形茶

固形茶是一種細條形的再加工茶,用茶葉初,精製自然產生的細片末茶,研磨成茶粉,然後加入符合食品要求的粘合劑,調和壓製成細條的固形條。形狀似短碎的麵條和粉絲,斷面有圓形和三聯單角形兩種。一般長度1~2厘米,直徑0.1~0.15厘米,用沸水沖泡后茶條不散,茶葉中水可溶物能很快溶出。
這種茶的生產,對解決低檔茶葉原料的再生利用是有益的,也是茶葉飲料的一種新品種。主要品種就有綠茶、紅茶、花茶固形茶,主銷山東等地。

黑磚茶

緊壓茶
緊壓茶
黑磚茶原產於湖南安化白沙溪,1939年前後開始生產。因磚面壓有“湖面省磚茶廠壓制 '8個字,又稱為的“八字磚”。因磚面用凸字字膜,蘭州市場稱黑磚為“鼓字老牌安化黑磚”。現在年產量約5000噸,主銷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省區,以蘭州為集散地。
黑磚茶的外形為長方磚形,規格為35X18X3.5厘米。磚面端正,四角平整,模紋(商標字樣)清晰。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氣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湯色紅黃微暗,葉底老嫩勻,每片磚凈重2公斤。

花磚茶

“花磚”歷史上叫“花捲”,因一卷茶凈重合老秤1000兩,故又稱“千兩茶”。
規格為35X18X3.5厘米。正面邊有花紋,磚面色澤黑褐,內質香
緊壓茶
氣純正,滋味純正,滋味濃厚微澀,湯色紅黃,葉底老嫩勻稱,每片花磚凈重2公斤。 “花磚”的名稱由來,一是由卷形改磚形,二是磚面四邊有花紋,以示與其它磚茶的區別,故名“花磚”。
花磚茶銷區以太原為中心,並轉達銷晉東、北及內蒙古自治區等地。

圓茶

圓茶(七子餅茶)是一和圓周餅形的蒸壓黑茶包裝時每裝7塊,因此又稱“七子餅茶”,每塊重357克,規格為直徑20厘米。這和圓餅茶比小餅茶大,因此亦稱“大餅茶”。
圓茶原產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以易武(今思茅縣東南)為最多。現主要是由雲南省勐海縣生產,昆明市、景東縣、下關(今大理布)等也有壓制。
緊壓茶
緊壓茶
圓茶外形圓整,灑面均勻顯毫,色澤黑褐油潤,在特殊的陳香味,濃醇可口。圓茶除內銷雲南、廣東等省外、歷史上行銷越南、寮國、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現 港、澳地區也有一定銷量。

竹筒香茶

竹筒香茶是雲南省特有的歷史名茶,因茶葉具有竹筒香味而得名;又加其原料細嫩,被雅稱為“姑娘茶”,拉枯族語叫“瓦結那”。
竹筒香茶產於雲南西雙版納州勐海縣、文山州的廣南縣底圩村、騰衝縣壩外等地,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竹筒茶屬綠茶緊壓茶類,其品質特點是,外形呈圓柱菜,直徑3~8厘米不等,長8~20厘米不等,不柱體的到面光的滑,香氣馥郁,具有竹香、糯米香、茶香三香一體的特殊風味,滋味鮮爽回甘,湯色黃綠清澈,葉底呈肥嫩黃亮。

飲用方法


緊壓茶的飲用,至今仍沿用我國古老的傳統飲茶方法。據三國魏張揖《廣雅》記載:“荊巴間採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當時餅茶的飲用方法是:“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另外,還要“用蔥姜芼之”,以調和茶味。到了唐代,據陸羽《茶經》記述,雖然當時茶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之分。但飲用時粗茶要先擊細,散茶要先干煎,末茶要先炙焙,而餅茶則需先搗碎,然後入瓶中,注入開水烹煮,方可飲用。至於調料,比三國時更多,還有用紅棗、薄荷的。只是到了宋代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餅茶、團茶等緊壓茶已為散茶所替代,從此茶葉用法亦由沖泡替代烹煮。人們為追求茶的“本味”,“清飲”之風也逐漸代替了原先的“調飲”之習,使飲茶方法發生了一個大的轉變。
但是,一千多年來,這種古老的飲茶方法,仍受到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的喜愛。這種傳統的飲茶習俗,仍為我國邊疆地區兄弟民族所保留,只不過是現今的緊壓茶加工工藝以及飲用方法有所改進與創新罷了。
緊壓茶
緊壓茶
目前,我國生產的緊壓茶大多為磚茶。由於磚茶與散茶不同,甚為緊實,所以,用開水沖 泡難以浸出茶汁,飲用時必須先將磚茶搗碎,在鐵鍋或鋁壺內烹煮才可。而且,有時在烹煮過程中,還要不斷攪拌,以使茶汁充分浸泡出。另外,飲緊壓茶的兄弟民族,主要集中在西藏、新疆、內蒙古一帶,屬高原地帶,氣壓低,燒水不到 100℃就沸騰,如果用沖泡法泡磚茶,茶汁更不易浸出,這也是緊壓茶為什麼不能用沖泡法,而需用烹煮法才能飲用的原因之一。只是由於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風俗習慣不同,才使緊壓茶的調製方法有所不同罷了。
藏族同胞習慣於將緊壓茶調製成酥油茶飲用,惟對緊壓茶的愛好有所不同,拉薩一帶愛喝四川的康磚和雲南的緊壓茶,昌都地區則愛喝四川的金尖。他們調製酥油茶時,先將磚茶搗碎,放在鍋內煮沸,濾出茶汁,倒入先放有酥油和食鹽的打茶桶內,再用一個特製的攪拌工具插入茶桶,不斷攪拌,使茶汁、酥油、食鹽混合成白色漿汁,然後傾入茶碗,就可飲用。牧民在外出放牧時,也有的把磚茶搗碎放入一隻小土陶罐內,加入清水、食油和奶子煮沸,再用竹棒不斷攪拌,使之相互混合,然後倒出飲用。這種茶,藏族稱其為奶茶。在平時,亦有一些藏族家庭,採用比較簡單的飲用方法,只是將磚茶搗碎,放上清水,加些鹽巴,而後煮沸10多分鐘,再慢慢攪拌幾下,待茶汁充分浸出后,即可倒入茶碗飲用。這種茶,藏族同胞稱其為鹽茶。不過,逢年過節,藏民一定要調製酥油茶,美美地喝上一頓。
住在內蒙古的蒙古族兄弟,特別是那裡的牧民,最愛喝緊壓茶,不過,錫林格勒盟和伊克昭盟的牧民大多愛喝青磚茶,烏蘭察布盟、巴顏淖爾盟的牧民以及呼和浩特一帶的回民,最愛喝黑磚茶。雖然內蒙古各地喝緊壓茶的方法略有不同,但大多數牧民共同的飲用方法是,先將磚茶劈開砸碎,然後抓一把放入鋁茶壺內,然後加上清水煮開,然後加入奶子和食鹽,經少許攪拌,即成為咸奶茶,供一日早、中、晚三次飲用。新疆各兄弟民族,雖然大都喜歡喝緊壓茶,但對緊壓茶要求不一,以致飲用方法也不一樣。維吾爾族主要飲用的是茯磚茶。不過,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長頸銅茶壺內,再加入少許研細的桂皮、丁香、胡椒等作料調味,爾後加上適量清水煮沸,調成香茶,與一日三頓飯共飲;北疆地區的做法是將茯磚茶打碎,投入鐵鍋,加清水適量,煮沸后再加入鮮奶或奶疙瘩以及少量食鹽,調製成奶子茶飲用。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等同胞習慣於喝米磚茶,其做法是先將米磚茶打碎,投入壺中,加入清水,在火爐上烹煮成濃茶汁,然後將濃茶汁注入茶碗,加上少許食鹽和適量奶皮子,最後衝上剛燒沸的開水,使之成為咸香可口的奶茶,即可飲用。有時,他們也喝不加食鹽和奶皮子而放方糖的甜茶。回族兄弟主要飲用茯磚茶,也有喜歡喝黑磚茶的。方法是將磚茶搗碎成小塊,放入壺中,加入清水,煮沸3—5分鐘,即可飲用。這種茶,回族兄弟稱其為喝清茶。不過,也有喜歡喝奶茶的。如
緊壓茶
緊壓茶
果是喝奶茶,那麼,只要將上述已煮開的清茶,注入已煮好的牛奶中,再加些食鹽后就成了。
緊壓茶的飲用方法,與其他眾多的飲用方法相比,至少有三點不同:一是飲用時先要將緊壓成塊的茶葉打碎;二是不宜沖泡,而要用烹煮的方法,才能使茶汁浸出;三是烹煮時,大多加有作料,採用調飲方式喝茶。

發展歷史


緊壓茶加工中的蒸壓方法與我國古代蒸青餅茶的做法相似。緊壓茶生 產歷史悠久,大約於11世紀前後,四川的茶商即將綠毛茶蒸壓成餅,運銷西北等地。到十九世紀末期,湖南的黑磚茶、湖北的青磚茶相繼問世。緊壓茶獨具的品質特性是,除了它具有較強的消食卻膩,適應各地少數民族特殊的烹飲方法之外,是它還具有較強的防潮性能,便於運輸和貯藏。由於過去產茶區大多交通不便,運輸茶葉是靠肩挑、馬馱,在長途運輸中極易吸收水分,而緊壓茶類經過壓制后,比較緊密結實,增強了防潮性能,便於運輸和貯藏。而有些緊制茶在比較長時間的貯存中,由於水分和濕度的作用,還能增進茶味的醇厚。所以直到如今,以各種茶類加工製作的壓縮茶,不僅在國內是兄弟民族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需要量多,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有一定的銷售量。
明代以前,我國飲用的團餅茶就是茶樹鮮葉經蒸青、磨碎,用模子壓製成型烘乾而成的緊壓茶。現代的緊壓茶以製成的綠茶、紅茶或黑茶的毛茶為原料,經蒸壓成圓餅形、正方形、磚塊形、圓柱形等形狀,其中以用黑茶製成的緊壓茶為大宗。

補遺

緊壓茶
緊壓茶
在蒸青餅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宋史·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農書》,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 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初期,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 1391年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在明朝前期大為流行。
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搗碎,制餅穿孔,貫串烘乾。蒸青餅茶工藝在中唐已經完善,陸羽《茶經·三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龍鳳團茶的製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採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後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後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乾。

相關說明


雲南緊壓茶

沱茶的形狀呈碗臼形,香氣陳香濃郁,湯色深紅,滋味醇厚。緊茶 呈磚形或心臟形,色澤深綠帶褐,香氣純正,茶湯橙紅,滋味醇和。餅茶、七子餅茶形狀為圓餅形,色澤深綠帶褐,香氣純正,茶湯橙紅,滋味醇厚普洱緊茶形狀呈磚形或心臟形,香氣陳香,茶湯深紅,滋味醇和。

湖南緊壓茶

湘尖茶呈圓柱形簍包狀,重量達50千克、45千克、40千克。按原料級別分為湘尖1號、2號、3號,又叫天尖、貢尖和生尖。湘尖1號香氣清純帶松煙香,湘尖2號,香氣純正稍帶松煙香,湘尖3號香氣純正稍淡,稍帶焦煙香。茯磚茶外形呈磚塊狀,香氣純正,帶金花香,湯色橙黃,滋味特茯醇和。花磚茶外形呈長方形磚塊狀,色澤黑褐潤,香氣純正或帶松煙香,茶湯橙黃,滋味醇和。黑磚茶外形呈長方形磚塊狀,色澤黑褐,香氣純正,茶湯橙黃稍深或橙黃稍暗,滋味純和略澀。

四川緊壓茶

緊壓茶
緊壓茶
康磚茶外形呈圓角長方形,凈重500克。香氣純正,茶湯紅黃,滋味尚濃醇。金尖茶外形呈圓角長方形,凈重為2.5千克。色澤棕褐,香氣純正,茶湯黃紅尚明,滋味純和。方包茶外形 為長方形篾包狀,凈重35千克。色澤黃褐,香氣稍帶煙焦氣,湯色黃紅,滋味純和。茯磚茶外形呈長方形,內有金黃色“金花”,香氣純正稍帶有金花香,茶湯橙黃,滋味純和略澀。

湖北、廣西緊壓茶

湖北緊壓茶包括青磚茶和米磚茶。廣西緊壓茶主要是廣西簍裝六堡茶。青磚茶外形呈長方形磚塊狀,色澤青褐;香氣純正,茶湯橙紅,滋味醇和。特級米磚茶香氣純正,茶湯深紅,滋味濃醇,葉底紅勻。廣西六堡茶外形為圓柱形簍包狀,每簍凈重達55千克、50千克、45千克、40千克、37.5千克等。香氣陳香濃郁,似檳榔香,茶湯紅濃深厚,滋味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