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

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簡稱華理(ECUST),坐落於上海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學科設置涵蓋理、工、農、醫、經、管、文、法、藝術、哲學、教育等11個學科門類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雙萬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為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成員。 

華東理工大學原名華東化工學院,1952年由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等校化工系組建而成,1993年改為現名。1956年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學校之一;1960年被確定為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1996年成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 

截至2021年1月,學校有徐匯、奉賢和金山三個校區,佔地面積2535畝,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量326萬冊;設有18個學院,73個本科專業;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80個,一級學科碩士點30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4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16個;在校全日制學生2.6萬餘人,教職員工3100餘人。

校區簡介


徐匯校區
徐匯校區
截至2018年12月,學校有徐匯校區、奉賢校區和金山科技園區三部分,佔地總面積2535畝,各類建築總面積92萬平方米。建有教育部科技項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國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電子文獻檢索中心等機構和分析測試中心、珠寶檢測中心等國家級計量認證單位。 
奉賢校區
奉賢校區
徐匯校區佔地868.8畝,是學校的主校區,各類建築面積約45.53萬平方米,可容納學生15000人,地址為上海市徐匯區梅隴路130號,郵編為200237。 
奉賢校區佔地約1545畝,2007年9月正式啟用,已進駐一二年級及部分三年級本科學生。擬建各類建築約64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后將容納學生2萬人,地址為上海市奉賢區海思路999號,郵編為201424。 
金山科技園區
金山科技園區
金山科技園區佔地239.2畝,各類建築面積9.9890萬平方米,已發展成為國家大學科技園金山科技園,地址為上海市金山區學府路1000號,郵編為201512。 (校區數據截至2016年11月)

歷史沿革


• 華東化工學院
1952年10月13日,華東化工學院成立通告(載《解放日報》)
1952年10月13日,華東化工學院成立通告(載《解放日報》)
1952年7月,根據全國高等工業學校院系調整方案,中央教育部決定創建華東化工學院。
1952年8月11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主持召開關於學校創建工作的座談會,會上宣布:①學校定名為“華東化工學院”,由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5所高校的化工系合併而成,校址位於上海市江灣平昌街(今政法路195號)原同濟大學理學院;②成立由以上各合併學校化工系主任、一名教師和一名學生代表組成的建校籌備小組(后改稱建校委員會),並請華東師範大學、同濟大學各派一名代表參加,邵家麟、蘇元復為負責人,籌備小組暫在大同大學辦公,受華東區高校院系調整委員會領導;③有關係科的設置的事宜。8月12日,建校籌備小組在大同大學召開第一次會議;13日,各組成員赴同濟大學理學院作實地察看;14日,各組正式開始辦公。暑假期間,除了五校化工系師生外,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8所高校和華東軍政委員會的教師也調入學校工作。另外還有大同大學職工整建制調來學校工作。9月23日,上級任命余仁同志為華東化工學院政治輔導處主任(后擔任學校首任黨委書記),負責黨的有關工作。10月起,系、專業教研組、教學小組、實驗室相繼成立。至10月下旬,註冊教職工272人,各校轉來學生449人,新招學生272人。
毛主席簽發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張江樹通知書
毛主席簽發的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張江樹通知書
1952年10月25日,華東化工學院成立暨第一學期開學典禮在江灣校址舉行,並確定10月25日為校慶日;校名由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舒同親筆題寫;30日,奉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通知,華東化工學院校印正式啟用。至此,新中國第一所以化工特色聞名的高等學府誕生。11月13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提請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我國著名教育家、化學家張江樹教授為華東化工學院首任院長。11月15日,成立基本建設委員會,余仁任主任委員,負責新校址選擇與校舍基建工作。12月1日,張江樹院長到職。建校伊始,教學科研機構設有無機物工業系、有機工業系、化工機械設計系3個系,並設5個實驗室和矽酸鹽工學、無機物工學、燃料化學工學、有機染料及中間體工學、化學生產機器及裝備工學5個本科專業,以及玻璃、硫酸、食鹽電解、皮革、工業分析5個專修科和化學師資班,還設有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理論化學、化學生產機器及高等數學、物理、體育、馬列主義、中國革命史、政治經濟學等13個教研組。學校隸屬華東軍政委員會教育部,由其代表中央高等教育部負責領導。
1953年,學校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化學製藥工學專業。
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1953年1月20日,中共上海市委高等學校黨工作委員會批轉同意成立華東化工學院黨委會。3月,學校開始新建梅隴校區。7月24日,學校首次開始在青年教師和在讀大學生中選拔留蘇研究生和大學生。8月,學校工業分析專修科的師生全部併入浙江大學化工系。9月,山東工學院化工系調整併入學校。1953年3月,學校開始新建梅隴校區,佔地610.2畝(即今徐匯校區,佔地868.8畝)。7月24日,根據中央高等教育部的文件指示,學校開始外派留學生,培養專業人才和教師。8月,工業分析專修科調整去浙江大學。9月,山東工學院化工系調整併入學校。
1954年,學校開始招收工農調干生
1954年7月,遷址梅隴。8月,學校梅隴新校址建成並投入使用;同月28日,學校將邯鄲路以北校舍全部移交給復旦大學,政法路、國權路各處地塊及房產全部移交給上海市人民政府房地產管理局。9月,華南工學院無機物工學專業調整併入學校;至此,學校歷經“七校”學科整合。10月,學校從江灣搬遷至梅隴。12月4日,蘇聯專家阿赫米托夫和威吉來校作短期講學,這是外籍專家首次來校講學訪問。
1955年9月,根據高等教育部、衛生部和輕工業部1954年底的決定,歷時數月籌備,中國第一個抗生素製造工學(現稱生物工程)專業在學校誕生,開創了中國自己培養抗生素製造工程技術人才的先河,也是國內最早將生物和化學相結合的專業。同月起,學校全部專業按照蘇聯辦學模式,本科學制由四年改為五年,並一直執行到1966年。
1956年2月24日,蘇聯專家尼·米·米德維捷夫來校任教,為期一年,他是首位來校長期講學的外籍專家。在1954~1960年間,先後有耐火材料、無機物、染料化學、矽酸鹽、化工機械、製藥、煉焦、化工原理、抗生素、有機化學、合成橡膠、石油加工等方面的數十位蘇聯專家來學校講學和工作過,也是學校師資的組成部分,對師資隊伍建設有很大幫助。
校史沿革
校史沿革
1956年7月,學校創辦夜大學,設無機物工學和化學製藥兩個專業。同月,高等教育部實行體制改革,學校歸上海市人民政府領導。
1956年11月,學校被定為全國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單位之一,獲准首次招收化工原理、抗生素製造工學等3個專業的副博士研究生(相當於碩士研究生)。同月,學校首次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7年10月29日,學校與蘇聯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及莫斯科化學機器製造學院建立對口聯繫,首次與國外進行校際合作。
至1957年底,學校專業幾經調整和增設,為3個系9個專業,其中無機工業系設無機物工學、硅酸鹽工學2個專業;有機工業系設燃料工學、有機染料及中間體工學、化學製藥工學、抗生素製造工學、重有機合成工學5個專業;化工機械系設化工生產機器及設備、化學工程學2個專業。
1958年,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中國科學院重有機合成研究所”(1962年劃歸學校后改為華東化工學院塑料研究室)和“中國科學院海水化學研究所”(1962年底停辦)。
1958年7月17日,周恩來總理在上海市科技躍進展覽會上,參觀學校的展出部分,並讚許學校的科研成果。
1958年“大躍進”開始,學校專業設置和招生數也大幅度攀升,新增了電化學工藝學、稀有元素及擴散性元素、物理化學工程(內部稱放射化工)、高分子化合物、石油及天然氣開採、石油及天然氣工藝學、石油及天然氣機械、生產過程自動化(國內最早創建的自動化專業)、工業熱能學9個本科專業,並新設3個專修科專業。同年9月,學校開始招收工農預科(1961年起停招)。同年,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建立“中國科學院重有機合成研究所”(1962年劃歸學校后改為華東化工學院塑料研究室)和“中國科學院海水化學研究所”(1962年底停辦)。
周恩來總理參觀學校科研展品
周恩來總理參觀學校科研展品
1960年,根據中央教育部、第二機械工業部的要求,學校繼1959年成立第二無機工業系,又新增了海水化工、半導體材料及器件、化學、數學、輻射化學、放射化工機械、塑料工學、合成橡膠工學8個專業。至此,學校計有26個專業。在教育部、二機部的指示下,學校1960年起還先後承擔了有關緊急任務,在有關專業中設置了“同位素分離”專門化、“萃取劑(提煉鈾所需的)”專門化、“離子交換樹脂(提煉鈾所需的)”專門化、“菁染料合成(軍用高空航拍器材)”專門化等帶有一定基礎理論研究和保密性質的“小規模專業”。為了保證“專門化”研究工作和辦學質量,學校成立了相關研究室,如菁染料研究室、塑料研究室(由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建成的重有機合成研究所改之)和物化工程研究室。之後,許多軍工材料得以研製成功並應用到實際試驗中去。在1962年成立的塑料研究室基礎上,學校現有軍工方面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生產基地等。
1960年10月,學校被中共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直屬高等教育部
1961年8月,馬譽澄教授指導的中國第一位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副博士研究生李友榮順利通過論文答辯畢業,成為學校自行培養的首位研究生。同年,化工機械系下各專業開始培養研究生。
1962年,朱正華等進行的“紅外增感染料合成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經委、計委新產品二等獎。
1962年起,學校陸續調整、撤併有關專業至無機工業系、第二無機工業系、有機工業系、燃料工業系、化工機械系5個系15個專業,並於1964年成立基礎部(數、理、化、電工、製圖、俄文、體育等教研組集中旗下)和函授部。
1963年,菁染料研究室成為當時教育部直屬高校18個國家級研究室之一。
1963年12月10日,教育部委託學校在上海舉辦第一屆化學工程學校際學術討論會。
1964年,學校有三項工業新產品獲國家科委、經委、計委新產品獎:“菁染料”獲二等獎,“聚酯玻璃銅”獲三等獎,陶婉蓉等進行的“特種玻璃鋼的研究”獲三等獎。
1965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內地三線建設華東化工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4所重要大學分校。同年5月,在四川自貢動工建設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代號“652工程”)。
截止至1965年(因“文化大革命”爆發,1966年起停止招生),學校招收本、專科學生10058名,研究生101名;1956~1967年的12年間,學校畢業學生總數達7746名;教師人數從1955年的194人上升至1967年的809人。
1967年1月12日,學校校造反派組織——紅旗兵團“奪權成功”,學校工作全面癱瘓。
1968年3月8日,學校成立了以學生為主的“華東化工學院革命委員會”,其主要任務是繼續搞運動。8月26日,1000多名工宣隊、軍宣隊開進學校,繼續開展“清理階級隊伍”、“斗、批、改”等一系列運動。1969年10月,經國務院同意,學校劃歸上海市領導。12月26日,經國務院同意,學校劃歸上海市領導;同日,學校舉辦石油化工專業教育革命學習班(又稱試點班),學製為2年。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1970年,根據周恩來總理要求上海籌建核電站的批示,上海市革命委員會擬定了成立核電站建設工程(代號“728工程”)領導小組,準備以“大會戰”的形式建設此項工程,華東化工學院、上海交通大學、閔行發電廠等單位受命參加。“728”工程領導小組成員經市革委會批准產生,學校由肖亮城同志出任。學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躍龍化工廠、復旦大學等負責核電站的后處理系統工程研究任務。學校主要承擔熔鹽參數的測定、輻照試驗,氟化鈹、氟化鋰、四氟化釷、四氟化鈾的製備,活性區鈾鹽純化,以及熔鹽純化工藝、設備等的研究。為此,學校專門成立了“728”工程科研組,抽調部分教師和外單位相關人員集中攻關,相關科研成果后運用於中國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
1971年12月,學校首次援外,派出程繼健教授赴阿爾巴尼亞任長期專家,為期10個月。
1972年4月,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學制三年。
• 上海化工學院/華東化工學院
1972年8月,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學校更名為上海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同時更名為上海化工學院四川分院。
1973年1月,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生物物理化學系和上海財經學院部分教師調入學校。
1973年秋,經國家計委和國務院教科組批准,四川分院開始試點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3年9月,化學工程研究室與自動化教研組聯合組織仿製工業控制機DJS—10A,於翌年5月試製完成,定名“745機”,此為華東化工學院第一台電子計算機。
1974年9月,恢復招收留學生。
1976年起,學校首台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全面投入使用;1981年和1984年,學校先後向美國公司購得兩台大型電子計算機,此舉為1984年5月設立電子計算機學科——計算機系打下基礎。
1976年10月,“四人幫”垮台,學校一邊恢復招生和教學,一邊撥亂反正,各項工作重新走上正軌。
1977年12月,國家恢復統一考試招生制度,學校重又開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本科學制恢復為四年。
校園風光
校園風光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學校10項科研成果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重新劃歸教育部領導。
1978年9月,恢復研究生招生后的首屆碩士研究生入學,學校共錄取了61人,分別由31名導師指導,專業是:傳質與分離工程、石油加工工程、化工熱力學、精細化工、煤加工工程、高分子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生物化學工程、環境化學工程、工業催化劑、工業自動化、輻射化學,這些專業后獲批成為全國首批碩士點或博士點。11月,為了加快培養人才步伐,經國務院同意、上海市委批准,學校與上海市化工局、盧灣區政府合辦上海化工學院分院。
1979年上半年,學校確定要按學科設系,逐步發展成為理工結合的多科性大學,把學校真正辦成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確定“寬窄並存,以寬為主,寬在基礎,內容更新”的專業調整原則。
1979年7月,經國務院批准,停辦上海化工學院四川分院,原校址改辦四川化工學院(今四川輕化工大學)。
華理歷史上最早的三枚國家級獎章
華理歷史上最早的三枚國家級獎章
1980年,為發展應用理科,學校在原來4個系17個專業基礎上,首先從基礎部新增了應用物理學本科專業;1981年,在應用化學專業基礎上成立了化學系,同年成立了數學系(應用數學專業於1977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物理系;此舉是為學校邁向多科性大學的重要標誌。至1980年代中期,學校有化學工程系、化學工程二系(能源化工系)、高分子材料系、無機材料系、應用化學系(精細化工系)、生物化學工程系、化工機械系、機械工程系、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系、環境工程系、科技外語系、管理工程系、計算機系、社會科學系、石油加工系、工業設計系、基礎部等20個系(部),相繼設立了英語、應用電子技術、工業管理工程、圖書館情報學、實驗室管理、計算機軟體、工業造型設計等新專業,理工結合和多科性目標初步實現。
1980年,劉馥英等研究的“水蒸氣脫附的分子篩脫臘”首獲國家發明獎
1980年8月,教育部批准學校恢復華東化工學院原名。同月,計算機中心承擔上海市高校招生各類數據處理工作,直至1990年。
1981年7月,學校黨委討論制定發展規劃,提出要把學校辦成“以化工為特色,理工結合(也稱工、理、管、文結合)、多科性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
1981年11月,學校被國務院批准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士三級學位授予權的單位。當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設化學工程等5個博士學位授予點。
1982年4月,科技外語系迎來了改革開放後學校聘請的首位外籍教師——英籍語言專家吳瑪麗。改革開放之初,國外學術使團紛紛來校訪問、講學,僅1982年學校就接待了數十批來自美國、英國、西德、加拿大、比利時、日本等西方國家高校的化學化工專家,學校還與之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和交流培養人才的意向,師生出訪交流日益頻繁。
華理體育節
華理體育節
1982年5月,學校與德國里昂國立應用科學院簽訂了校際協議;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恢復與國外簽訂的第一個校際協議。同月,學校與常州市科委、經委、計委簽訂了全面技術協作聯合協議,建立上海高校第一個科研生產聯合體。
1983年4月27日,由學校牽頭向教育部科技局提出申請,要求由學校化學工程研究所的反應工程研究室與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研究所的反應工程研究室聯手組建聯合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在此基礎上,中國第一個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反應工程),於1987年經國家計委和國家教委批准籌建,並開放運行至今。
1984年2月,精細化工(現稱應用化學)在國內最早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工業電子技術及電磁測量、無機化工增補為碩士學位授予點。3月10日,學校承擔的“上海市高等學校招生數據計算機處理”科研項目成果在上海市微電子技術應用成果展覽會上展出,得到鄧小平同志的讚譽。6月,學校在馬列主義教研室的基礎上成立社會科學系;同時,為化學工業部、石油工業部、中國石油總公司所屬企事業單位和山東煙台、棗莊地區及上海市定向招收政治學幹部專修科學員。7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華東化工學院分院併入上海交通大學機電分校(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1985年,社會科學系招收“文科生”馬列主義基礎本科專業,學校由此正式向文科拓展。同年,宋維端等研究的“甲醇合成塔設計新方法”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蘇元復等研究的“轉盤塔提取麻黃素”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198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建立化學工程和工業化學(現稱化學工程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是全國首批17家博士后流動站之一。
1986年,學校確定“以化工為特色,工理商文相結合,向多科性發展”的方向後,重新研究、調整了學科建設規劃。1987年前後,學校通過“集團性”引進人才,創建應用數學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所、化學物理研究室、經濟發展研究所、文化研究所、政治學研究所等,來加強理科、商科和文科的建設力度,以及學校內部調整成立了環境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農用化學品研究所等,使“理工結合”有了實質性改變,並開始向“理、工、文、管(商)”和“理、工、農、醫”多科性方向拓展。
1987年,化學工程學科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國家重點學科。
1988年2月,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正式成立成人教育學院(2003年改稱繼續教育學院)。
學校領導在全國高校綜合改革研討會上作經驗介紹
學校領導在全國高校綜合改革研討會上作經驗介紹
1988年5月,江澤民同志為學校題詞:人才輩出。
1988年10月,學校成為國家教育委員會直屬高校首批綜合改革試點單位,與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並列中國高校綜合改革試點前三甲。同月,環境工程研究所與日本櫻美林大學簽訂“中日環境共同研究實施計劃”,這是學校首次與國外簽訂的合作科研計劃。
1989年2月,在國家提出大力發展教育與科技的歷史背景下,學校與清華、浙大等部分重點工科院校首先發起籌備“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1990年招開首次研討會,此後每年舉辦一次會議。
1990年2月,學校開設第二專業,培養複合型人才。7月,《中國著名高等院校概況叢書》中稱:“華東化工學院現在已發展成為以化工為特色的工理商文結合的多科性大學”。
1991年,學校獲批全國第一個生物化工博士點。同年,程繼健等進行的“硫系玻璃系列研究”首獲國家自然科學獎,祁國珍等研究的1個項目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1992年7月7日,經國家教委批准,學校進行校內管理體制改革試點。
• 華東理工大學
徐匯校區校門
徐匯校區校門
1993年2月,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學校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6月,分析測試中心通過國家技術監督局考核,成為上海及華東地區高校中首家國家級計量認證合格單位。
1995年12月4日,學校接受國家教委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共同建設。
1996年6月,學校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行列。同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專科學校納入學校建制,更名為華東理工大學石油化工學院(2000年12月正式併入成為華東理工大學金山校區)。
1997年,美國斯坦福國際諮詢研究所推薦中國5所著名研究單位作為美國公司在華開展合作研究對象,華東理工大學為唯一入選的化學工程研究單位。
1997年10月,國家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華東理工大學。
1998年,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將環境評價中心、安全評價中心及工程設計研究院等三家校內機構整體納入技術轉移中心,並系統開展體系架構與制度建設;2001年被教育部、原國家經貿委聯合認定為首批六家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之一。
2000年6月,教育部批准學校試辦研究生院;2004年6月,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生院正式成立。
2000年10月,學校承辦第十三屆世界大學生乒乓球錦標賽,校女子乒乓球隊代表中國大學生隊參賽,囊括女子單打等4枚金牌。11月,學校與澳大利亞堪培拉大學聯辦首屆IMBA班。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學校為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單位,華東理工大學網路教育學院成立。
2003年3月,學校被批准為國家首批實施自主招生改革的高校。
2004年4月,學校開始建設奉賢新校。9月,學校首次招收國防生;同月,學校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合作共建的藥學院和華東理工大學中德工學院先後成立。
奉賢校區足球烯模型
奉賢校區足球烯模型
2005年7月,學校召開第九次黨代會,提出要把學校建設成為“國際知名、特色鮮明、多學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學”奮鬥目標。12月,華東理工大學科技園建立。
2006年2月,學校首次招收公共管理碩士(MPA)。11月,學校成立國際教育學院
2007年,首次入選國家“111計劃”。同年,化學工程與技術學科被確定為全國首批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2007年8月15日,金山校區轉製成立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金山科技園。
畢業季
畢業季
2008年4月,教高函[2008]8號文件通報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獲“優秀”。5月,學校在體育系基礎上成立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是全國高校中唯一一所體育科學與工程相結合的專業學院。7月,入選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9月,溫家寶總理在四川汶川視察上海社會工作服務團華東理工大學服務隊社工站,稱讚:“華理的社工做得好!”。10月,學校獲准建設“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
2009年9月,學校招收首屆EMBA。10月,學校成立中國首個工程教育學系。
2010年4月,被教育部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5月,學校與常熟市簽約共建華東理工大學常熟研究院。6月,入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
2011年4月23日,華東理工大學等13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發起成立高水平行業特色大學優質資源共享聯盟
2012年4月5日,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六院院士錢煦來校演講,受聘華理名譽教授,並為華理60周年校慶題詞:“集七校精英創建華東,慶六秩華誕卓越理工”。11月,華東理工大學上海諾丁漢高等科學院成立,由學校與英國諾丁漢大學合作共建。12月,華東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成立。
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落戶華理
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落戶華理
2013年5月,被確定為首批民政部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基地;學校和奉賢區聯合共建的上海生物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11月,學校與蘇州高新區簽署建設華東理工大學蘇州工業技術研究院合作協議。12月,學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通過美國ABET(工程與教育認證機構)認證。
2014年4月,通過“中國高質量MBA教育認證”,成為國內第七所通過此項認證的高校。10月,入選國家“2011計劃”。12月,塗善東等研究的“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的設計、製造與維護”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11月,學校增列生物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成功,成為國內首個生物工程一級學科授權點。
2016年10月,學校攜手申能集團成立國內首個能源大數據研究中心。11月,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實踐育人創新創業基地”。
2017年7月,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校兩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示範性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項目。8月,被上海市教委認定為上海市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9月,入選國家首批“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10月,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落戶華理。
2018年1月,獲北京永真基金會2000萬捐贈,成立國內首個社工專業與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建立的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國際社會工作學院;學校與青島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建華東理工大學綠色化工與智能安全創新研究院;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月,學校和羅馬尼亞錫比烏盧西恩·布拉加大學簽約合作共建華東理工大學錫比烏中歐國際商學院,這是學校在海外設立的首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也是首個中國與羅馬尼亞共建的商學院。6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建設引領計劃。7月,學校與山西大同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華東理工大學大同研究院
2019年4月,首批入選上海高等學校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領計劃。5月,學校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簽約創辦國內首個工程管理碩士(MEM)雙學位項目。7月,學校與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大學簽約共建全球首個科技創新孔子學院;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與ACCA(特許公認會計師公會)簽署合作框架協議。9月,學校聯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特及多位經濟學者設立“奧利弗·哈特合同與治理研究中心”。同年,學校與法國化學工程師院校聯盟合作創建國際卓越工程師學院。
2020年7月,華東理工大學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教育部確定為第二批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8月,學校入選教育部第二批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
2021年1月,學校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同年2月,學校入選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
2021年7月26日,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公布的2020年現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博士點、專業學位博士點。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一級學科碩士點。
2021年7月,入選2020年現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新增專業學位碩士點。

辦學條件


院系概況

截至2021年1月,學校設有二級學院18個,開辦本科專業73個。 
二級學院專業名稱
化工學院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油氣儲運工程、輕化工程
生物工程學院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中德合作)、生物技術、生物科學、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應用化學、材料化學、化學、精細化工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複合材料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中澳合作)、新能源材料與器件、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
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自動化、信息工程、軟體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環境工程、安全工程
理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應用物理學
商學院物流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工商管理、財務管理、會計學、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
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社會工作、行政管理、社會學、勞動與社會保障
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風景園林、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環境設計、產品設計、數字媒體藝術
外國語學院英語、日語、德語
體育科學與工程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運動員班)
藥學院藥物製劑、製藥工程、藥學
法學院法學、知識產權(第二學士學位)
中德工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中德合作)、化學工程與工藝(環境科學與工程,中德合作)、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中德合作)
國際卓越工程師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中法合作)、應用化學(中法合作)、高分子材料與工程(中法合作)、環境工程(中法合作)
工程教育學系(高等教育研究所)——
國際教育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網路教育學院)——

師資隊伍

截至2020年10月,學校有專任教師2010人,其中正高級476人,副高級736人,中級747人,初級及未定級48人,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任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為60.3%。 截至2021年1月,學校有教職員工3100餘人,其中兩院院士8人,雙聘院士4人,歐洲科學院院士1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人才110餘人;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 
職務姓名
專職院士胡英(中國科學院院士)、袁渭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中國工程院院士)、田禾(中國科學院院士)、錢鋒(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昌勝(中國科學院院士)、塗善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金龍(歐洲科學院院士)、伯納德·L·費林加(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田禾、錢旭紅、劉洪來、塗善東、劉昌勝、錢鋒、林嘉平、李春忠、汪華林、馬鐵駒、楊弋、軒福貞、朱為宏、王健農、朱麟勇、張立新、杜文莉、楊化桂、張顯程、李洪林、龔學慶、劉培念、鍾偉民、方海平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塗善東、錢旭紅、王健農、田禾、錢鋒、凌立成、劉昌勝、王輔臣、林嘉平、汪華林、李春忠、馮耀宇、張立新、軒福貞 
國家級教學名師房鼎業、黑恩成 
全國優秀教師徐永祥、錢旭紅、田禾、王亞平、魯習文、許建和、李春忠 
“973”首席科學家錢旭紅、盧冠忠、王輔臣、李元廣、錢鋒、劉昌勝、田禾、張立新 
國家863計劃領域專家於建國、庄英萍 
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沈偉國、陳敏恆、胡英、戴干策、張成芳、張鑒祖、居德華、焦揚聲、王行愚、黃道、王俊、李春忠、龍億濤、馮耀宇、軒福貞 
上海市科技精英黃道、錢旭紅、錢鋒、劉昌勝、汪華林、於建國 
上海市領軍人才錢旭紅、盧冠忠、李春忠、林嘉平、劉洪來、魏東芝、陳彧、徐宏、許建和、張金龍、軒福貞、程建新、辛忠、張玲、李忠、趙玲、范體軍、杜文莉、朱學棟、袁媛、李永生、周興貴 
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劉昌勝、汪華林、李春忠、張玲 
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者錢旭紅、於建國、藍閩波、魏東芝、錢鋒、譚文松、盧冠忠、劉昌勝、李春忠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張金龍、程振民、魏東芝、王輔臣、郎美東、林嘉平、陳彧、周興貴、王艷芹、馬海燕、軒福貞、楊弋、於廣鎖、鍾新華、朱為宏、鄧衛平、李忠、喬文明、伍新燕、葉邦策、周煒星、胡愛國、唐贇、劉海峰、宋興福、汪華林、郭楊龍、劉琴、馬鐵駒、顏學峰、楊化桂、趙玲、范體軍、解永樹、錢江潮、袁媛、張玲、張素平、張顯程、朱卡克、杜文莉、郭耘、李洪林、李永生、於新海、童曉峰、徐晶、李劍、陳雪莉、白志山、王靖、林紹梁、江浩、李輝、劉培念、楊發祥、葉金星、周志明

學科體系

截至2021年1月,學校有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4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8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0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42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3個、國家重點學科8個、上海市重點學科10個、上海高校一流學科7個、“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0個。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3個):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 
國家重點學科(8個):化學工程與技術(含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工業催化二級學科)、化學過程機械(二級學科)、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二級學科)、材料學(二級學科,培育) 
上海市重中之重學科(1個):化學工程與技術 
上海市重點學科(10個):材料學、化工過程機械、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發酵工程、環境工程、農藥學、社會學、化學工程、生物化工、應用化學 
上海高校一流學科(7個):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藥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上海市高峰學科(5個):化學工程與技術(I類高峰學科)、化學(II類高峰學科)、設計學(IV高峰學科)、環境與生態(IV高峰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IV高峰學科) 
“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7個):化學反應工程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蛋白與藥物發現科學創新引智基地、先進過程裝備技術創新引智基地、生物材料與工程創新引智基地、微生物藥物的高效“智”造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結構可控分子工程創新引智基地、石油化工行業智能優化製造創新引智基地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4個):化學工程與技術、管理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控制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生物工程、化學、藥學、社會學、植物保護、數學、生物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3個):化學工程與技術、化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生物工程、數學、藥學、應用經濟學、社會學、管理科學與工程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計算機應用技術、農藥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0個):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外國語言文學、教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生物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植物保護、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設計學、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不含一級學科覆蓋):體育人文社會學、食品科學 
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16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社會工作、會計、藝術、金融、翻譯、藥學、工程管理、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生物與醫藥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截至2021年1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7個、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計劃入選專業4個、通過國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9個、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個、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20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4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4門、國家級雙語示範教學課程3門、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1門、國家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門、上海市級精品課程90門、上海市級重點課程146門、上海市示範性全英語教學課程20門、上海市優質在線課程4門、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19門。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個):化學工程與工藝、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應用化學、生物工程、製藥工程、藥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環境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社會工作 
國家級特色專業(12個):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製藥工程、自動化、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應用化學、生物工程、社會工作、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資源循環科學與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培養試點專業(7個):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製藥工程、自動化、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生物工程 
教育部專業綜合改革計劃入選專業(4個):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製藥工程、生物工程 
通過國內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9個):化學工程與工藝、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製藥工程、自動化、環境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生物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複合材料與工程 
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業(1個):化學工程與工藝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1個):化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華東理工大學工科化學實驗教學中心、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2個):化學化工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石油和化工過程式控制制工程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 
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5個):河南天方葯業股份有限公司—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上海森松壓力容器有限公司—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上海自動化儀錶股份有限公司—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中國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華東理工大學國家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3個):輕化工程、化學、生物技術 
上海市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華東理工大學發酵工程實驗教學中心、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實驗教學中心、華東理工大學信息技術實驗教學中心等 
上海市級精品課程(90門):無機材料工藝原理、計算機程序設計、刑事訴訟法 
徐匯校區校門(4張)
上海市級重點課程(196門):太陽能電池材料與工藝、嵌入式系統、電機及電力拖動基礎及實驗、過程測控儀錶、應用無機化學、材料結構與性能、電力電子技術及實驗、宏觀經濟學原理、材料物理、藥學微生物學、電工學實驗、半導體器件物理、光電子技術、主要英語國家概況、立體信息處理、界面與膠體化學、景觀設計初步、工程流體力學、空間解析幾何、新能源材料科學基礎、傳遞工程、Solidworks三維設計與應用、燃燒學、人力資源管理實務與實驗、語言文化探索(混合式MOOC)、創新設計學、日語視聽說、應急避險與生存自救、漢日翻譯等 
上海市示範性全英語教學課程(20門):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微觀經濟學I、管理學原理、管理會計、跨國企業概述、管理溝通、國際經濟合作、跨國公司管理、投資中國:法律與案例、國際經濟學等 
上海市優質在線課程(4門):企業EHS風險管理基礎等 
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19門):綠色中國、添加劑合成原理、製藥設備與工程設計、壓力容器設計、機械設計、保險學、化工原理(上、下)、電工學、微生物學、文獻檢索、有機發光二極體製備和電致發光性能虛擬模擬實驗、深地油藏表面活性劑驅油虛擬模擬實驗、水性聚氨酯聚合及超臨界連續發泡虛擬模擬實驗、高溫高壓極端工況下核電系統綜合換熱虛擬模擬實驗、黑麴黴產酶生產故障處理3D虛擬模擬實驗、數據與場景驅動的日化企業智能製造生產決策虛擬模擬實驗、實時大數據空間統計虛擬模擬實驗、種植設計、生物化學(Biochemistry) 
華東理工大學國家級課程建設成果一覽表
課程名稱類別批準時間
物理化學國家級精品課程2003
化工原理國家級精品課程2004
化學反應工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05
製劑工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05
有機化學國家級精品課程2006
發酵工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06
壓力容器設計國家級精品課程2007
物理化學(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課程2007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
酶工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
工程製圖(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
并行與分佈計算(教育部-英特爾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08
過程式控制制工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09
化工製圖國家級精品課程2009
化工原理(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課程2009
生物分離工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
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實驗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
高分子物理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
基本線路與電子(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
操作系統(教育部-英特爾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
物理化學國家級雙語示範教學課程2007
過程裝備技術國家級雙語示範教學課程2008
軟體工程概論國家級雙語示範教學課程2009
生物醫用材料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013
大學生勞動就業法律問題解讀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015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生態文明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015
設計創新與城市發展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016
化工原理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化學反應工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實驗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化工原理及實驗(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分離工程(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發酵工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酶工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生物分離工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物理化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有機化學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製劑工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高分子物理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基本線路與電子(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自控原理(網路教育)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016
生物分離工程來華留學英語授課品牌課程2013
大學生勞動就業法律問題解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8
企業EHS風險管理基礎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9
形勢與政策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19
• 教學成果
華理校園
華理校園
學校率先進行“兩課”改革,改革成果分別獲得上海市和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多年來,國際國內數學建模競賽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國參賽學校之首,1997年、2005年兩獲美國大學生數模競賽特等獎,成為國際上少數兩獲殊榮的高校之一,2013年、2014年又兩次獲得國際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獎;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三捧“優勝杯”;在歷年全國和上海市級各類英語比賽中屢獲大獎,在2016年“21世紀杯”全國英語演講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以乒乓球為代表的“體教結合”工作,建立了“一條龍”培養大學生運動員的創新體制,學校乒乓球隊在國際乒乓球比賽中共獲得金牌167枚。同時,在物理、數學、化學、計算機編程、電子設計、機器人製作、智能車、先進成圖技術與信息建模、過程式控制制模擬、科技發明、英語辯論等方面的競賽中也成績斐然,均名列國內和上海市高校前列。被評為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在QS全球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排名中,位居大陸高校第14名。 

科學研究


科研平台

華理工2017年科技創新大會
華理工2017年科技創新大會
截至2021年1月,學校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32個、省部級人文社科智庫(基地)5個、有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部級創新團隊5個;此外,還建有分析測試中心、珠寶檢測中心等國家級計量認證單位,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 
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化學工程聯合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國家超細粉末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生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 
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1個):綠色能源化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高校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1個):華東理工大學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 
其他國家級科研基地:國家醫用生物材料動員中心、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大數據流通與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商業智能與可視化技術研究中心 
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1個):材料生物學與動態化學前沿科學中心 
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1個):“物質轉化製造過程智能優化調控機制”基礎科學中心項目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個):綠色高效過程裝備與節能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大型工業反應器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醫用生物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過程系統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資源(鹽湖)過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製藥工程與過程化學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採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超細材料製備與應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結構可控先進功能材料及其製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化工過程先進控制和優化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特種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關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承壓系統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教育部結構可控分子工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石油化工行業智能優化製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上海市重點實驗室(5個):上海市化學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新葯設計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功能性材料化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先進聚合物材料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多相結構材料化學工程重點實驗室
上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上海多級結構納米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煤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動物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上海市流程工業智能製造工程研究中心 
其他省部級科研基地(部分):石油和化工環境保護化工廢物物理分離及資源化工程中心、國家環境保護化工過程環境風險評價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中國輕工業生物基材料工程重點實驗室、國家能源煤氣化技術研發中心等 
其他科研基地(部分):中國生物發酵產業協會全國酵素研究中心、華東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上海設備失效分析與預防研究中心、上海壓力容器及壓力管道安全保障聯合研究中心等 
國際合作研發機構(部分):中法化學與環境工程可持續性發展聯合實驗室、中德先進材料聯合研究中心等 
省部級人文社科智庫(基地)(5個):能源經濟與環境管理研究中心、中國特色可持續城市化研究基地、社會工作與社會管理研究中心、上海公共經濟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等 
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群體(2個):無機納米生物材料、界面光電分析化學基礎研究 
部級創新團隊(5個):大型煤氣化技術、污染物減排與資源化、新型納米無機生物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應用基礎研究、大型石油化工反應過程工程化理論方法與關鍵技術、大型煤氣化及煤基合成反應器應用基礎研究

科研成就

截至2020年1月,學校歷年來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及國家科技進步獎70項,省部委科學技術獎700多項,擁有各類國內外有效專利2000多項。2016年,獲得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史上首個上海市技術發明特等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10項。
截至2016年6月,近五年,學校科研經費總量達31.95億元,獲省部級及以上重要科技成果獎勵136項,其中國家級13項。截至2015年,學校獲在自然科學基金總數達144項,較2009年增長1.8倍。2015年,學校專利申請數量403項,授權專利349項。 
華東理工大學國家級科研獲獎一覽表
獲獎年度獲獎項目/獎項名稱獲獎等級/頒獎單位
2019年有機功能染料穩定性強化原理與應用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9年乙烯裝置效益最大化的優化控制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9年食品中化學性有害物檢測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8年微細礦物顆粒封閉循環利用高效節能分離技術與裝備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8年區域環境污染人群暴露風險防控技術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7年重型壓力容器輕量化設計製造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6年大型高效水煤漿氣化過程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5年定向轉化多元醇的生物催化劑創製及其應用關鍵技術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5年青海鹽湖低品位難開發鉀鹽高效利用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4年極端條件下重要壓力容器的設計製造與維護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2014年鈣磷基生物材料的轉化機理及生物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4年重大化工裝備中細顆粒污染物過程減排新技術研發與應用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3年高溫過程裝備結構完整性關鍵技術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3年面向再製造的表面工程技術基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2年高效節能的新型緊湊式換熱器及工業化應用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鹽湖鉀鎂資源高效與可持續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年大型精對苯二甲酸裝置節能降耗的優化運行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年基於細胞生理與過程信息處理的工業發酵優化新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年新型樹脂複合材料的研究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新型可降解塗層冠脈藥物洗脫支架的研製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2011年熱透波材料基礎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0年油藏保護性可持續開發的微生物採油調控技術及工業化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有機化無機顆粒改性聚合物複合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含硫含鹼廢液過程減排新技術及在化工行業中的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乙苯脫氫制苯乙烯關鍵技術軸徑向反應器和新型催化劑的研發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大型乙烯裝置優化運行技術與工業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9年稀土催化材料及在機動車尾氣凈化中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8年含氟芳香精細化學品氧化試劑的關鍵技術、理論與應用及產業化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7年有機熒光功能材料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7年石油焦化污水封閉分離成套技術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7年多噴嘴對置式水煤漿氣化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在役重要壓力容器壽命預測與安全保障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大型精對苯二甲酸生產過程智能建模、控制與優化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壓力管道安全檢測與評價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4年化工設備預測性維修規劃關鍵技術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4年新型食品添加劑呈味核苷酸二鈉關鍵生產工藝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3年基於模擬模擬的聚合物加工及模具優化設計與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3年自固化磷酸鈣人工骨的研製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2年10萬噸/年聚酯成套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2年乙烯生產過程基於神經網路的軟測量和智能控制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2年基於參數相關的發酵過程生物反應器優化與放大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0年5英寸可錄CD光碟生產工藝、材料和母盤開發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9年輕烴分離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國家技術發明獎三等獎
1997年青霉素發酵過程優化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6年合成氨和尿酸裝置優化控制和調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6年出土鐵器、文物脫鹽緩濕保護處理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2年面向DP/MIS的軟體開發環境EASYCODE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2年B-02無鉻鐵系催化劑絕熱固定床丁烯氧化脫氫制丁二烯工業化新技術開發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2年旋轉噴霧干法煙氣脫硫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91年相轉移催化法合成對領氨基苯乙醚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1991年差熱—熱重—微機聯用系統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1年化肥生產過程計算機控制系統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91年硫系玻璃系列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四等獎
1990年HW——鎢系水處理劑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1989年新型二甲苯不飽和聚酯樹脂902-A3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88年微溫差法泵特性測試技術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88年丙烯酸——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的輻射合成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87年BV鉀鹼液從氣體混合物中分離二氧化碳新方法的開發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6年通用化工流程模擬系統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85年發酵工業用空氣除菌新材料和空氣除菌新技術國家發明獎四等獎
1985年甲醇合成塔設計新方法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5年轉盤塔提取麻黃素的研究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1983年超增感染料組合及其應用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1983年CM型銅——稀土氧化物蜂窩狀燃燒催化劑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1982年芳羧酸雙酯類氣相色譜液晶固定液國家發明獎四等獎
1981年鋰雲母型可切削微晶玻璃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1981年固定化大腸桿菌谷氨酸脫羧酶的活力再生技術國家發明獎四等獎
1981年固化性能優良的雙酚A型聚酯樹脂國家發明獎四等獎
1981年酸性氯化銅腐蝕液通空氣連續再生國家發明獎四等獎
1980年水蒸氣脫附的分子篩脫蠟國家發明獎三等獎

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創建於1952年10月,現由徐匯校區圖書館和奉賢校區圖書館以及金山三線書庫組成,館舍總面積達4.6萬平方米。截至2017年底,圖書館總藏書量323.4萬冊,收訂中外文期刊4.3萬餘種,具有CA、EI等84種大型中外文文獻資料庫和網路鏡像資料庫。圖書館是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上海市科學技術成果查新工作站,承接來自全國各地各種需求的查新業務,還積極參與地區與國家範圍的館際合作、資源共享活動,每年通過網路為各類用戶傳遞文獻7000餘篇。 截至2020年11月,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總藏書量343萬冊。截至2018年底,圖書館擁有紙質中外文圖書309.4萬冊,紙質期刊合訂本28.3萬冊,電子圖書(含學位論文)累積量784.28萬冊,電子期刊6.9萬種,續訂和新購資料庫123。
• 學術期刊
徐匯校區研究生樓
徐匯校區研究生樓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於1957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SCOPUS資料庫、俄羅斯《文摘雜誌》(РЖ)、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CSA)等十幾家國內外權威資料庫和文摘刊物摘錄;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評為“中國期刊方陣科技雙效期刊”;多次榮獲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獎、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優秀報刊一等獎。在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組織的編輯質量檢查中多次獲得優秀獎。《華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教育部主管、華東理工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方面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學報主要刊登化學工程、生物工程、化學與製藥、材料、機械與動力、信息、資源與環境等學科以及新興邊緣學科有創新意義的學術文章。學報是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來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核心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Scopus資料庫、俄羅斯《文摘雜誌》(РЖ)、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CSA)、中國知網等十幾家中國國內外資料庫和文摘刊物摘錄。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86年,中國期刊網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期刊。《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教育部主管、華東理工大學主辦的高等院校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學報設有“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經濟學與經濟管理”、“政治與法律”“哲學與文化”“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等專欄。學報已進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CSSCI)、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轉載重要來源期刊、全國百強社科學報、上海市最佳學報,被中國學術期刊網(中國知網)、萬方資料庫、重慶維普、超星等納入資料庫來源期刊。
《功能高分子學報》:創刊於1988年,CA核心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科技部《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和《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來源期刊》;曾獲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獎、全國化工系統優秀期刊獎、教育部科技期刊優秀編輯質量獎、上海市優秀科技期刊獎等榮譽。《功能高分子學報》是教育部主管,華東理工大學主辦的專業性學術刊物。學報主要有研究論文、綜述、研究簡報、快報等欄目。學報被美國《化學文摘》、俄羅斯《文摘雜誌》、美國《劍橋科學文摘社網站》、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中國學術期刊文摘、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CSCD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2017-2018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4、2008、2011、2014)等收錄。
《化工高等教育》是教育部主管、華東理工大學主辦的教育類學術期刊,是中國化工教育協會會刊。該刊主要設有高教改革與發展、教育思想與教育理論、課程建設、思想理論教育、教改經驗交流、實踐教育、學科建議、國外化工教育等欄目。該刊是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8)、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社會科學期刊精品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被中國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資料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化學文摘(網路版)、維普期刊等資料庫收錄。
此外,學校還設有《BioresourcesandBioprocessing》等期刊。

學術交流

截至2021年1月,學校與包括牛津大學在內的英、美、德、法、日等國的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成立了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奧利弗·哈特合同與治理研究中心;建有中法合作辦學機構——國際卓越工程師學院,在英國建立全球首個科技創新孔子學院,在羅馬尼亞成立首家中羅共建的“華東理工大學錫比烏中歐國際商學院”。 
2019學年,學校通過中外合作辦學、校際交流、暑期項目等各類項目派出本科學生622人。在公派留學項目方面,多位學生被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劍橋大學、多倫多大學、京都大學等高校錄取。
國內交流
2020年4月15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啟動實施全國高校與湖北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一幫一”行動:華東理工大學支援荊楚理工學院。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校名
1952年10月下旬,著名書法家舒同為華東化工學院題寫了校名。1993年10月25日,慶祝建校四十一周年,學校舉行華東理工大學新校名揭牌儀式,新校名採用了舒同字體。
校名
校名
校標
華東理工大學校標
華東理工大學校標
學校校標以大學的英文首字母“U”為元素,將化工塔、管道與過程工業中的設備進行抽象表現,既體現了學校化工特色的悠久歷史,也寓意學校向過程工程學科群拓展。兩個抽象元素也形同兩本書,共線共形,互相滲透、迭合,寓意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相互融合、相輔相成,共同發展;同時也寓意嚴謹學風。齒輪造型體現了學校以工科為主的特色,也衍生為太陽光芒,左西右東,寓意學校在祖國東部,日出東方。這些元素之間互連,富有動態,表現了實踐與試驗、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其兼具現代標示形象與傳統徽章特點,展現了新時期學校的新面貌。 
校旗
學校校旗為長方形旗幟,旗面採用學校標準色,中央印有校徽和規定字體的“華東理工大學”校名。 
校名字體
原“華東化工學院”校名由舒同親筆題寫,“華東理工大學”新校名採用了舒同字體。

精神文化

校訓
1983年名譽校長張江樹為校風題詞
1983年名譽校長張江樹為校風題詞
大同大學化學化工系校友會紀念碑
大同大學化學化工系校友會紀念碑
校訓:勤奮求實,勵志明德
“勤奮求實”主要體現學校師生做事、求學的態度,這種態度造就了華理人不尚虛誇、不事張揚、崇尚實幹之精神品格。在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全校師生在求學問是的長期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勤奮求實”的校訓需要賦予新的內涵,需要進一步彰顯廣大師生開拓進取、敢為人先的精神氣魄,並從根本上有助於全校師生養成“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浩然正氣,有助於廣大師生放眼世界,引領未來。
“勵志”指學校育人之道重在培養鍛煉和努力樹立師生員工的科學理想、遠大志向。“明德”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此千古名言早在1993年就銘刻在校園入口西花園的石碑上(該紀念碑由大同大學化學化工系校友會捐贈豎立,銘文其中的“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也是大同大學的校訓)。“明”指光明、清明之義,“德”指道德(品德)、美德之意;“明德”是指學校育人之道在於努力引導師生員工的道德達致理想境界。
“勵志明德”不僅與“勤奮求實”對態度的強調相互輝映,使得校訓立體、生動,更突出了以德為首、志存高遠而又腳踏實地的大學風範。
校歌
《明天的希望》
集體作詞
朱良鎮作曲
我們在這裡放飛,放飛青春的理想。
我們在這裡播種,播種明天的希望。
我們用生命雕刻金色的時光,我們用智慧打開世界的門窗。
啊,勤奮求實,名師的教誨賜予我們無窮的力量。
《明天的希望》歌譜
《明天的希望》歌譜
啊啊啊啊啊華東理工,
知識的殿堂澆鑄我們人生的輝煌。
我們在這裡遨遊,遨遊知識的海洋。
我們在這裡插上,插上騰飛的翅膀。
我們用心靈感受時代的脈搏,我們用激情譜寫壯麗的篇章。
啊,勤奮求實,優良的校風激勵我們茁壯地成長。
啊啊啊啊啊華東理工,
美麗的校園永在我們心中閃耀光芒
節日
第二屆國際文化節
第二屆國際文化節
華東理工大學校園特色節日眾多,有文化藝術節(1986年創辦,在國內高校中開藝術節之先河)、體育節(1987年創辦,前身是1955年創辦的校運會)、思想學術節(1987年創辦)、外語節(1994年創辦)、秋韻節(2000年創辦)、華理電影節(2015年創辦)、國際文化節(2016年創辦)等,這些節日作為學校傳統文化活動,每年舉辦一屆,有些節日長達數月,其中文化藝術節、體育節和思想學術節是華理富有傳統的、最重要的“三大節日”。

領導團隊


現任領導

職位姓名
黨委書記杜慧芳
校長、黨委副書記軒福貞
黨委副書記宋來、陳麒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沈志超
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夏江雯
黨委常委、副校長朱為宏、辛忠、胡寶國、王慧鋒、李濤 
副校長錢鋒

歷任領導

• 歷任書記(任期)
首任黨委書記 余仁
首任黨委書記 余仁
姓名任期
余仁1952.10-1960.2,1981.2-1985.9
田辛1960.3-1966.12
潘文錚1972.12-1981.3
蔣凌棫1986.4-1994.2
徐鳳雲1994.2-2004.6
沈偉國2004.7-2011.11
楊賢金2011.11-2015.3
杜慧芳2015.3-至今 
• 歷任校長(任期)
姓名任期
張江樹1952.12-1966.10,1978.8-1981.2
朱正華1981.2-1982.10,1982.11-1985.9
陳敏恆1985.9-1994.2
王行愚1994.2-2004.6
錢旭紅2004.7-2015.3
曲景平2015.3-至今
首任校長 張江樹
首任校長 張江樹

校園環境


校園活動

社團文化
截至2005年3月,學校共有學生社團91個,依照社團的屬性和特色劃分為學術、實踐、藝術、體育四大類。 
據2021年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開展了文化藝術節(1986年創辦)、體育節(1987年創辦)、思想學術節(1987年創辦)、外語節(1994年創辦)、秋韻節(2000年創辦)、華理電影節(2015年創辦)、國際文化節(2016年創辦)等學生活動。

知名校友


截至2021年1月,華東理工大學校友中有28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0人當選海外院士。
政治界
成思危: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章建華:國家能源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原執行董事、總裁
2018年華理迎接新生
2018年華理迎接新生
華建:國務院港澳辦原副主任
劉志峰:建設部原副部長、十一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沈堯曾:國家專利局原副局長
張人為:國家建材局原局長、十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
劉家林:國家開發銀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前國家開發銀行農材原材料信貸局局長
朱道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陽安江:北京市原市委副書記、政協主席、十一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
方毓棠:湖南省政協副主席
張永根:天津市政協副主席、中共天津市委統戰部部長
夏克強:上海市原副市長,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張學兵:上海市原副市長,上海市公安局原局長,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
顧傳訓:上海市原副市長、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吳錫軍:江蘇省原省委常委、副省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校園內靜立著一塊景觀石,鐫刻著由高雲龍校友親自書寫的十個大字
校園內靜立著一塊景觀石,鐫刻著由高雲龍校友親自書寫的十個大字
高雲龍: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光大(集團)總公司副董事長、中國民間商會會長,青海省原副省長
吳亦新:中國南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務院稽察特派
顧耀明:上海市奉賢區副區長、區政法委副書記
杲云:上海市徐匯區副區長
朱昕:原國家經委總調度局局長
韓軍:原無錫市政協主席
王安生:合肥市原副市長
壽子琪:上海市工商聯(總商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會長)、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原局長,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原主任
邵志清: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
孔長明: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人事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朱啟高:上海市科委副主任
張嘉寶:原上海市經委副主任
1944年5月大同大學33級化學、化工系師生合影
1944年5月大同大學33級化學、化工系師生合影
胡新南:原台灣中國石油公司董事長,十二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華東理工大學校友總會大同大學化學化工系校友會名譽會長、上海大同大學校友會名譽會長
劉志峰: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會長
喬雲萍:山東省體育局副局長
高宗宏:安徽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副局長
徐寬寧:原四川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周迪頤:青島市政協副主席
陳穎:濟寧市原副市長
強炳寰:原廣東省環保局局長、黨組書記
吳錫軍:原江蘇省副省長、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蔣裕德:南京市政協副主席,南京市原副市長
徐佩菊:水利部社保局原局長
許濤:教育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司司長
戚秀琴:國家質檢總局國際司司長
徐玉明:原國防科工委二司司長,中國核能協會副秘書長
劉俊生: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主席、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主任
潘五星:國務院國資委石化機關服務局局長
賀黎光: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副主任
裘慶軍: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標準化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齊峻:上海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
楊勁松: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
吳敏華:上海市委組織部原副部長
朱匡宇: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精神文明辦公室主任
呂南停:上海市黃浦區副區長
張包鎬:上海市旅遊局原副局長
李東林:國際勞工組織太平洋島國地區局長
劉學軍: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環保委員會主任
史聯文:遼寧廣播電視台黨委書記、台長
劉慧鳴:瀋陽市政協副主席
高傑:日照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陳偉:棗莊市委書記
黃布毅:河南省科技廳黨組書記
何少民:青海省商務廳廳長
程孟仁:貴州省交通廳廳長
鄒德正:廣西科協原主席、黨組書記
方月萍:獲評“2014年全國十大最美村官”
李忠豪:中國音樂舞蹈藝術家協會副主席
姚國祿:河南省正陽縣作家協會副主席
工商屆
王基銘:中國石化原總裁、副董事長
張克華:中國石化副總裁
江正洪:中國石化副總裁
高迎欣:中國銀行總行副行長
杜重駿:上海石化黨委書記
1965年4月華東化工學院歡送第五屆研究生畢業合影
1965年4月華東化工學院歡送第五屆研究生畢業合影
陳德塘:中國化學工程第十一建設公司總經理
段良偉:中國石油集團副總經理
董增賀:中國醫藥集團副總經理
胡偉慶:中國石化煉油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
戴志良:中國凱盛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總經理
王強:中國石化安全環保局局長
唐蘇欣:中國石化外事局局長
張人為: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協會會長、黨委書記
劉新來:中國經濟技術投資擔保公司總裁
李京源:樂凱膠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英茹:中國樂凱集團副總經理
谷深:中國煙糖酒業總公司總經理
周德春:中國化工供銷總公司總經理
施建勛:吉林石化總經理
齊家珊:香港裕昌集團董事局主席
藍先德: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張剛:上海高博特生物保健品有限公司董事長
吳辰冰:上海岸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裁
李南高:昆明製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胡萍:深圳美麗華集團總裁
沈如林: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副總裁
李青平:深圳燃氣總經理
劉鈞厚:深圳市國有免稅商品集團董事長
杜建:安徽淮化集團董事長
孫靜宇:晉膠集團(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子宗: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裁、總工程師
王樹德:中國石化青島煉化公司董事長
吳德榮:中國石化上海工程公司董事長
戴叔銘:中國石化上海工程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
江烈民:中國石化上海工程公司黨委副書記
朱祖華:中國化學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賀鳳仙:中國恆天集團副總裁
朱煜: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
葉宗善:中國石化儀征化纖公司原常務副總裁
朱海興:中國石化寧波工程公司董事長
華東理工大學2012屆本科生畢業典禮
華東理工大學2012屆本科生畢業典禮
戎光道:上海石化董事長
吳海君:上海石化副董事長
任魯海:恆源祥集團副總裁、首席市場官
王濟明:上海國際會議中心總經理
田鋒: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
段良偉: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副總經理
杜炳建:中鋼集團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應虎:陝西星王企業集團董事長、西安鑫海資源開發集團董事長
許開程:原澳門中國商會會長、南光集團董事長
黃順福: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小松: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總裁
馬秋林:揚子石化董事長、總經理
趙日峰:金陵石化董事長、總經理
楊棟: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龍文:中國石化海南長城機械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
楊光遠:古井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古井貢酒股份公司董事長
秦兵:房產律師、北京市中唐律師事務所CEO、CCTV-12法律講堂主講人
朱明:經濟學者、藝術家、鑒藏家、《中國網》專欄作家
郜韶飛:上海五分鐘網路科技有限公司CEO
唐偉:美國貝爾斯登投資銀行董事長
強祥:美國中華視頻網站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
寧財神:編劇、作家、風險投資人
張慶: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譚群釗:盛大遊戲有限公司董事長
朱繼盛:盛大網路副總裁
朱廉寶:大連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
袁國華: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
魯海:上海昊陽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
寧炬:潔能國際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兩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英、顏德岳沈天慧、周俊、周其林、蘇元復李永舫俞大鵬南策文、田禾、朱道本、謝在庫、劉昌勝
• 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真安、蔣士成、舒心田、陸鍾武、沈寅初、王基銘、郁銘芳、楊勝利、袁渭康、錢旭紅、汪燮卿謝克昌、錢鋒、蔣劍春
海外院士
陳德:挪威工程院院士
胡國華:法蘭西大學研究院院士
張志兵: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韋潛光: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王金安:墨西哥科學院院士
陳偉忠: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高教科研屆
山紅紅:中國石油大學校長 
桑秀藩:上海音樂學院黨委書記
沈煒: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石良平:上海海關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二級關務監督
張川國:上海海事大學黨委副書記
董其伍:原鄭州工業大學校長、鄭州大學副校長
王志貴:武漢科技學院副院長
袁淮海:安徽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李建華:中國人民武警部隊學院消防指揮系系主任
華理第二屆校友樂跑活動
華理第二屆校友樂跑活動
黃向陽: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黃建美:原瀋陽化工研究院院長
朱永明:上海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主任
程天鏗:中國輕工業上海設計院副院長
朱威:衛生部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
陳列勝:衛生部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副所長
李丕熠:北京橡膠工業研究設計院院長、黨委書記
華理學生赴牛津大學參加寒假交流學習並獲得“最佳報告”獎
華理學生赴牛津大學參加寒假交流學習並獲得“最佳報告”獎
張勇:北京化工研究院院長
楊紹興:雲南省化工設計院院長、黨委書記
李志強:洛陽黎明化工研究院院長
方向晨: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
麥永懿:上海化工研究院副院長
陳忠鈺:瀋陽化工研究院黨委書記
李輯超:四川省化工研究院院長
古共偉:四川省西南化工研究設計院院長
路永林:浙江省石油化工設計研究院院長
宋箭:安徽省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周斌:化工部第一設計院黨委書記
張慶庚:化工部第二設計院院長
章敦輝:化工部第三設計院副院長
張國才: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院長
鄭根江:國家海洋局水處理中心主任
社團嘉年華
社團嘉年華
鄒美香天津藥物研究院總工程師
陳榮:西安市輕工業研究所所長
施純仁: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謝雪涓:原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謝在庫、中國石化科技開發部副主任、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院長
徐惠:中國石化科技開發部副主任
葉汝強:上海圖書館(上海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黨委書記
張霞昌:芬蘭籍科學家,紙質電池發明人,榮獲“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應佚倫:國內首位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最具潛力女科學家”稱號
林勛國: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澳大利亞民航安全局高級研究員
曹寶麟:書法家、書法理論家、暨南大學書法研究所所長
王慶斌:河南工業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
韓一帆鄭州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院長
朱憲: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
李登新:東華大學環境工程系主任
胡佩君: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
陳英南:上海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

學校排名


2020年10月,位居2021年U.S.News世界大學排名第602位。
華東理工大學位列2021年QS亞州大學排名第144位。
2020年12月,2020軟科中國大學文科實力排名發布,華東理工大學排名第109位。
2021年1月3日,位列2020中國大學海外網路傳播力綜合指數榜單第24位。
2021年1月21日,位居2021年1月全國高校ESI排名第30位。
2021年2月,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2020年度)名單。
2021年4月26日,2021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第45位。
2021年6月,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571-580位。
2021年8月,位居2021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301-4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