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城市藍皮書的結果 展開

城市藍皮書

城市藍皮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

《城市藍皮書》是指在2009年6月1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2009年中國城市發展高峰論壇暨《城市藍皮書》發布會”在北京舉行,會議圍繞中國城市發展轉型問題,就金融危背機景下中國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進行了分析研討,併發布了《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2)》。

主要內容


經濟仍處較快增長區間但09年可能是U形發展
《城市藍皮書》指出,總體上,2009年中國城市經濟發展仍處於較快增長區間。由於中國經濟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足夠的外匯儲備,市場空間廣闊,發展動力強勁,且具有較強的宏觀調控能力,所以金融危機並沒有改變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走勢,城市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
但是藍皮書也指出,2009年城市經濟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將更加嚴峻,經濟下行壓力將繼續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消化規模巨大的房地產存量和製造業庫存,充分淘汰過剩產能和恢復民間資本活力都需要時間,城市經濟發展將經歷一個相對艱難的“U”形調整過程。但總體說來,相對於全球經濟的微弱增長,中國城市經濟仍將處於較快增長區間。
區域均衡態勢增強
藍皮書稱,2009年城市經濟發展的另一重要趨勢是,城市間產業轉移與產業承接步伐加快,城市經濟發展重心由東部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內陸地區加速推進,區域間相對均衡發展態勢將得到進一步增強。
據悉,2009年,國家發改委將抓緊制定成渝經濟區江蘇沿海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和促進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區域發展規劃,加快報批和實施《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及《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以充分發揮城市密集區在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優化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藍皮書認為,在此基礎上,中國城市密集區的發展將進一步加速,並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較強的創新能力、密集的人口以及具有強大購買力的消費市場,成為中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擴內需、促就業、保增長”的中堅力量,它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引擎作用將進一步凸顯。
未來挑戰依然較大
藍皮書也指出,由於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信貸市場緊縮和需求下降等困境沒有得到實質性緩解,外部經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中國城市經濟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仍將面臨外貿出口下滑、工業增長放緩、消費拉動乏力、就業壓力加大等諸多問題與挑戰。
藍皮書建議,在政策方面,儘管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遏制下滑、穩定經濟增長,但從長遠來看,必須把短期啟動和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入手,著力解決制約城市經濟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在需求層面,要通過轉變城市化模式和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等,切實啟動內需,增加最終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供給層面,要突出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城市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實現“保增長”“擴內需”和“調結構”“惠民生”的有機結合。
開啟新一輪城市化浪潮
藍皮書認為中國新一輪城市化浪潮將開啟。
藍皮書顯示,此次面對來勢洶洶的國際金融危機,政府再度重啟積極的財政政策,提出在未來兩年多時間內投入4萬億元實施經濟刺激計劃,其中相當部分被投向了城市化建設,投資規模及投資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同時,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也相繼出台。
因此藍皮書認為,可以預見,大規模的投資建設及產業振興計劃將開啟中國新一輪的城市化浪潮。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凱教授在演講中表示:我國存在城鄉不協調的情況。從去年的情況來看,我們的城鄉收入差距依然比較高,城鄉收入比是3.31。假如考慮到可比性的因素,城鄉收入差距大約在4—6倍左右。2000年城鄉收入差距只有2.79。從每百戶家用電腦擁有量來看,去年城鎮地區達到59.3台,比農村地區高10倍左右。
城鎮化率達45.7%
近年來,我國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截至2008年末,我國城鎮化率達到45.7%,擁有6.07億城鎮人口,形成建制城市655座,其中百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18座,超大城市39座。城市經濟與社會效益不斷提高,城市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連續多年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長率。
《城市藍皮書》指出,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中國宏觀經濟由2007年的繁榮頂峰轉入2008年以來持續地增長下滑。經濟調整給城市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改革開放30年來,城市發展所積累的一系列問題、矛盾、衝突被最大限度地暴露出來,長期被推崇讚許的“中國模式”也受到了多方質疑。中國城市發展或就此停滯失色、或涅盤重生,都有賴於城市發展政策的調整和重構。
低碳城市將引領未來城建趨勢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正在成為各級部門決策者的共識。節能減排,促進低碳經濟發展,既是救治全球氣候變暖的關鍵性方案,也是踐行科學發展的重要手段。低碳城市建設是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載體,將引領未來城市建設的新趨勢。
低碳發展是中國在城市化進程中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必然選擇,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設的核心內容,制定實施中國城市的低碳發展戰略,加強城市公共治理力度,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低碳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城市進行科學的城市規劃,高效利用土地和能源,實現工業布局低碳化、循環化,構建綠色交通體系,發展綠色建築,倡導綠色消費。應儘快建立量化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指導低碳城市發展。

四大對策建議


第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競爭力,強化城市群協作關係。
城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載體,必須抓住經濟調整時期資源要素成本下降的大好時機,加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市發展基礎,促進城市群的市際協作,努力提高城市競爭力。這就要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城市和城市群的通勤運輸成本;加大信息服務設施建設,降低城市交易成本;加大資源供給和生態環境設施建設,保障城市有效運行;加強城市規劃和項目監管,確保城市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第二,推進發達城市產業升級,加快區域產業轉移,促進產業梯度協調發展。
中國還處於發展中階段,城市中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所佔比重較高,隨著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沿海發達地區城市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壓力增大,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資源供給約束增強,產業結構亟待轉型升級。同時,由於中國區域差異和梯度推進的發展戰略,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升級后,還存在向中、西部內陸地區產業轉移的過程。因此,應大力推進東部沿海城市產業轉型和升級,鼓勵資源、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區域產業梯度協調發展。
第三,改革戶籍制度,革新建設用地政策,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並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工業化進程加快,特別是工業園區建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湧現了一大批成片的大型工業聚集地。然而由於不相適宜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建設用地管制政策,工業聚集地產業增長和就業人口增長的同時,就業人口的家庭居住並沒有同步城市化,導致城市化相對滯後於工業化。這些城市發展先天不足,產業結構單一,抗風險能力弱,一旦遭遇經濟危機、工業產業需求萎縮,企業破產隨即成多米諾骨牌效應,城市經濟陷入災難性蕭條,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工人失業加劇,農民工群體逆城市化迴流,既導致資源浪費,也造成社會不穩定。因此,改革現有的戶籍制度,革新建設用地政策,促進工業化與城市化並進成為當務之急。
第四,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廣泛開展再就業支持。
經濟調整必然導致就業機會減少、收入水平相對下降。這一方面,將使城市貧困人口和失業人口劇增、社會不滿和社會衝突加劇、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另一方面,也將影響居民消費心理和消費支出水平,形成更謹慎的防禦性消費傾向,導致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因此,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調整時期,更應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步伐,特別是加大對中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力度,同時逐步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適度實施消費性支出補貼,加強對失業人口的就業培訓,以在緩解社會貧困、維護社會穩定的同時刺激社會消費,加速人力資本積累,啟動和積蓄新一輪的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