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陰煎
理陰煎
理陰煎,中醫方劑名,出自《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理陰煎補真陰虧,熟地灸草全當歸,或加乾薑或肉桂,寒邪勞倦此方宜。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20g),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20g),炙甘草一二錢(3g),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3g),(或加肉桂一二錢(3g))。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
①《重訂通俗傷寒論》:滋補脾陰,溫運胃陽。
②《不居集》:溫補陰分,托散表邪。
①《景岳全書》:脾腎中虛等證宜溫潤者。真陰虛弱,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之證。
②《幼幼集成》:小兒腎肝虧敗,不能納氣,浮散作喘。
③《婦科玉尺》:婦人臟寒忽嘔,胎氣不安;產後脾氣虛寒,嘔吐食少腹痛;產後陽虛中寒,或外感寒邪,以致心腹痛,嘔吐厥逆。
④《會約》:婦人血虧陽虛經後期者;脾腎虛寒,血色紫黑,脈或大而無力,及大吐大下,或外假熱等證。小兒脾腎陰陽俱虛,慢脾等證。
⑤《成方便讀》:營陰虛弱,寒水內乘,或久虛瀉痢。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理中者,理中焦之陽,故用參、術,此則理中焦之陰,故用歸、地。凡人之臟腑,各有陰陽,倘二氣不能兩協其平,則有勝負而為病矣。中焦陽氣不足而受寒者,固前人論之屢矣;中焦陰血不足而受寒者,其方未多見。故景岳理陰煎一方,實為最切於時用者也。方中用歸、地補養陰血,即以炮姜溫中逐寒,然恐其剛燥太盛,故以甘草之和中補土,緩以監之;且歸、地得炮姜,不特不見其滯,而補陰之力,愈見其功。
君以歸、地甘潤和陰,佐以姜、草辛甘和陽。
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冷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宜用此湯照后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再加人蔘即名六味回陽飲,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症。若風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畏寒者,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或並加柴胡以助之亦可。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姜、桂,單以三味加減與之,或只用人蔘亦可。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少用當歸,或並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肉、豆蔻、附子之屬。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之屬。
此方頗有一二味合全書處。又雲“脹滿、嘔噦、痰飲噁心、吐瀉腹痛”等句,與“真陰虛弱”句不相連貫,總是要用熟地、當歸,不得不瞑目混說也。且雲“為理中湯之變方,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宜濕潤者當用此方”更謬。夫上焦屬陽,下焦屬陰,而中焦則為陰陽相偶之處。參、草甘以和陰,姜、術辛以和陽,辛、甘相輔以處中,則陽陽自然和順。不曰“溫中”,而日“理中”,明非剛燥之劑也。景岳以庸耳俗目論葯,不識剛柔燥濕之本。素喜柔潤,故以歸、地易人蔘、白朮而改其名日理陰煎。服之數劑則陰氣內壅而為脹滿,陰氣上逆而為嘔噦,陰水泛溢而為痰飲噁心,陰盛於中則上、下不交而吐瀉,陰凝於內則陽不通而腹痛,陰盛於下則關元不暖而血滯經遲。不但不能治病,且以增病。又雲“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者,用此溫補陰分,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達,而寒邪不攻自散”炒等語,更屬無知妄作。夫太陽主表,為心君之藩籬,猶京都之有邊關也。寒邪初感先人太陽之界,仲景麻、桂諸方汲汲以扶陽抑陰為事,法在發汗。汗為心液,發之所以行君主者。之令也,以君主之陽內發則寒水之邪外散矣。若從景岳之說,以葯炙助陰邪,不猶入井而下之石耶?吾不解庸醫慣用此方,日誤數人而仍不改轍者,豈盡天良之斫喪?抑亦惑於景岳誇大之言,歸咎於病之深而莫救?不自知其術之謬而殺人也。
名稱:理陰煎
組成:人蔘一錢,甘草五分,白朮一錢,黑姜一錢,熟地二錢
名稱:理陰煎
組成:熟地五錢,當歸(醋炒)三錢,炮姜(鹽水炒)五分,肉桂(鹽水炒)三分
用法:水煎,去滓溫服
主治:女子鼻衄,陰虛血走,脈細數者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六
陳修園日:景岳自注治法云:需要通治真陰虛弱。(《時方妙用時方歌括景岳新方砭十葯神書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