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葉志華的結果 展開
- 中國農科院博士生導師
- 《中國畫研究》雜誌網主編
- 四川省眉山廣播電視大學原校長
葉志華
中國農科院博士生導師
葉志華,男,1955年8月出生,湖北省天門市九真鎮人,農學博士,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我國知名的食品安全專家、植保專家和農業昆蟲學家。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所長,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主任;先後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常委、秘書長,中國農學會農產品質量安全分會理事長,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昆蟲學會副理事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國家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委員,國家認監委認證認可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英國《食品添加劑與污染物》學報國際編委,《農業質量標準》副主編。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及科學研究,近年來側重於農業質量標準和食物質量安全研究與管理工作;"十五"期間擔任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要技術標準專項"總體專家組專家;先後率團赴義大利、摩洛哥、泰國、菲律賓等國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全球性及區域性食物安全及食物質量標準會議。
2007年4月23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時,葉志華就我國農業標準化和食品安全問題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集體進行了講解。
29年前,葉志華作為華中農業大學的高材生,被選送到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工作,從此開始了他在農業科學、植物保護及昆蟲學研究領域的學術生涯。
這輩子與農業有緣
1977年,在國家恢復高考之後,葉志華考入華中農業大學,學習植物保護專業。當年葉志華所在的九真公社參加高考的學生有500多人,真正考上大學本科的就他一人。而在農村從事植保員的這一段經歷,也為葉志華進入大學以後學好植物保護科學知識奠定了非常紮實的感性基礎。
1982年初,從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的葉志華被選送到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擔任實習研究員,從事科技管理工作。葉志華說:“進入到國家級農業科學研究機構工作一段時間后,通過與單位領導和一些專家打交道,深感所掌握的知識還很不夠,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1984年,剛好有個出國學習的機會,但必須先通過考試。當時中國農科院及各省市農業科研機構共有70多人報名參考,確定只錄取2人,最終葉志華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隨後,葉志華被派往位於菲律賓的國際水稻所做研究學者,並在菲律賓大學攻讀昆蟲學專業的研究生。“在國外學習也相當艱苦,特別是語言問題。因為像我們那一代的大學生,外語基礎都很差,基本上是上大學以後從字母學起的,一時難以滿足國外的學習生活要求。”憑著一腔求索精神和天門人特有的拼勁,葉志華以全優的成績完成了學業,提前半年通過了畢業論文答辯,獲得了昆蟲學碩士學位,並按國家要求於1988年5月回國效力。
1990年,葉志華擔任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植保所科研處處長,負責“八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項目的組織管理工作。在繁忙的工作期間,葉志華還參加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組織的在職博士生的入學考試,這是他異常辛苦的一段時光,為了完成學位論文所要求的田間與實驗室的試驗任務,掌握充足的科學數據,他每天早上5點多鐘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才下班休息,就這樣堅持了4個半月,人瘦了十幾斤。葉志華順利地通過了博士論文的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5年之後,葉志華從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調派到中國農科院科技局擔任副局長。角色的變化,讓他開始將視線由農業科研、農業科技管理逐漸投向了我國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安全的研究。
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法和技術支撐體系建設鼓與呼
在葉志華進入農科院科技局之後,我國也開始著手加入WTO(世貿組織)。“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國內農產品實現供需平衡,我國的農業也更廣泛地參與到國際經濟貿易的大循環,農產品同工業產品一樣,應該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是以前我們更多的是關心其產量問題,而疏忽它的質量問題,這成為了制約我國農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的一大因素,容易遭受貿易壁壘的限制,同時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有一個專門的法規或是標準來規範、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葉志華說。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農業標準缺乏的問題表現突出:一是標準缺乏,如稻穀、小麥、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只有一些簡單的收購標準,僅靠雜質、水分的含量來確認等級,其他的指標,如營養品質、安全性狀等都沒有標準可言;二是標準陳舊,上世紀一些五十年代制定的標準,到九十年代仍在沿用;三是標準的技術含量低等等,這些現狀已經制約了我國農業及農產品的發展。民以食為天,食品從原料生產到最終消費,需要經過生產、加工、儲運、銷售等多個環節。從現實情況來看,食品安全的隱患主要是食品原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質。因此,許多國家都採取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質量監控。”
在此之前,我國就食品衛生和工業產品專門制定了《食品衛生法》和《產品質量法》等法規,但在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下,這些法規已逐漸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如《食品衛生法》只管餐桌,不管食品原料;《產品質量法》只管工業產品,不管農業產品,對量大面廣質量要求繁多的農產品的監管無法可依。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紀初,葉志華先後多次向全國人大、國務院、農業部等部門彙報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呼籲我國儘快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法,同時建立專門的科研機構和檢測體系,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國際市場競爭力。
為了掌握我國農產品質量的一手狀況,葉志華專門到國內一些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了調研,並將調研的結果向全國人大進行了彙報。2002年,全國人大組織《食品衛生法》執法大檢查。葉志華作為農業方面的專家,先後參與了這次執法檢查啟動儀式、在農業部系統的執法調研活動和最後的總結彙報會議,並在幾次發言中直接向全國人大彙報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面臨的突出問題,並呼籲儘快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法,加強相關科研機構和檢測體系建設。葉志華的發言得到了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佩雲等領導人的高度關注和充分肯定,要求有關部門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儘快納入立法計劃,將農產品質檢體系建設納入國家相關的規劃。這也為後來推進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立法、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和科研機構的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為中央領導人講解食品安全問題
在葉志華等一批農產品及食品質量專家的推動下,不久,國務院法制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納入了立法計劃,啟動了立法程序。經過反覆醞釀,多次修改,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最終於2006年4月29日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並由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發主席令,同年11月1日,該法規正式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出台,不僅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專門為農產品安全立法的國家,也有利於我國建立起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葉志華說。
2003年,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中國農科院率先成立了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葉志華出任首任所長;2006年11月,經中央編製辦批複同意,農業部在該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農業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葉志華又出任該研究中心主任,成為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及檢測等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該所(中心)主要擔負著國家農業標準研究與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式控制制技術研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農產品貿易技術壁壘預警體系建設和快速反應機制研究,著重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和檢測技術中的重大科技問題。“農產品質量安全必須有一套嚴格的技術標準和完善的檢測手段。只有這樣,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讓老百姓放心自己的菜籃子。”
葉志華介紹,為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能力建設,從1999到2006年,農業部、財政部利用7年的時間實施農業行業標準專項計劃,到目前我國的農業標準已近3000項,其中國家標準690多項,行業標準1600餘項,無公害農產品標準340項。與此同時,全國建成了300多個農產品質檢中心,還有1200個縣級檢測站,包括家鄉農業部門的檢測站,既有常規例行監測、定點監測、拉網式檢查,也有專項整治、抽檢等等,形成一套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體系,從而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基於葉志華在推動我國農產品質量標準及檢測等方面發展上取得卓著成績,1997年,經國務院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葉志華被科技部、財政部、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評委“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先進個人。
近年來,葉志華側重於農業質量標準和食品安全科研、教學與管理工作;先後擔任多項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大型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總體專家組專家;主持和承擔多項有關農產品質量標準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國家及國際合作項目,包括主持科技部社會公益研究專項“食物安全快速檢測、質量控制與預警”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歐食品質量與安全體系建設研究”、歐盟第六框架計劃“歐洲食品溯源性研究”項目和第七框架計劃“陽光畜牧業研究”項目中方課題、美國農部美中科技合作項目“中國食品安全第三方認證的作用研究”等。此外,他還多次率團參加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等國際組織和歐、美、澳等地區和國家舉辦的全球性及區域性食品安全和分析技術方面的專業會議或學術會議。
2007年4月23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就我國農業標準化和食品安全問題舉行第四十一次集體學習。葉志華為主講人之一,就我國農業標準化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現狀、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建議等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進行了彙報和講解。
發表論文33篇,主編著作1部,參編著作12部。
農產品質量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