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日昣

清朝禮部尚書

景日昣(1661-1733)字冬暘(yang),號嵩崖,中嶽嵩山登封人,生於清順治十八年,幼年家貧如洗,但他愛好學習,孝敬父母,初讀私塾,成績優異,康熙十四年入嵩陽書院求學,從師於一代名儒湯斌、耿介等,康熙二十六年中舉人,康熙三十年中進士。

人物簡介


學而優則仕”,出仕后,首任廣東高要縣知縣,任職期間,平反冤案,治理水患,賑濟災民,深受當地民眾愛戴,離任后,民眾自發為其立碑建祠。康熙四十二年,景日昣入京人監察御史,后又歷任江南、陝西、河南、汾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大仆寺少卿、宗人府府丞、都察院副都御史,后升任禮部侍郎、戶部侍郎,賜資政大夫,加禮部尚書銜。他曾是乾隆皇帝幼年時的老師,三次主持科舉考試。雍正三年(1725年),景日昣告老還鄉,隱居於嵩山逍遙谷,專門從事著書立說,文章聞名於世,廣泛流傳,影響深遠。
一是他被尊為中嶽嵩山的一代名儒;二是他曾經是乾隆皇帝幼年時的老師,要求嚴格,使乾隆學識與日俱增,后終成為文武雙全的一代明君,成就“康乾盛世”的偉業;三是他三次主持科舉考試,其所選拔人才,后皆為知名人士,為清王朝的政治經濟繁榮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四是他集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及醫學家於一身;五是他一生著書立說,著述甚豐,流芳百世,影響深遠,其中《說嵩》被稱為嵩山的“百科全書”,《崧台書》則是對其從政活動和經驗的總結,《嵩崖學凡》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嵩崖尊生》是一本著名的醫學論著。

生平事迹


一、天資聰穎,少年廩(lin)生 景日昣年幼家貧,隨父親讀私塾,但他天資聰穎,過目不忘,再加上他勤奮好學,不分寒暑,練就一身不凡文筆,每次考試皆名列前茅,經府試為秀才,為縣學中年少的佼佼者,十五歲被選入嵩陽書院(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其餘三所為: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睢陽書院),從師於湯斌、耿介等,為書院的高材生,曾任書院齋長,幫助院長耿介管理校務。
二、捉鴿救母,感動縣令
景日昣對父母非常孝順,母親張氏,穎慧嫻淑,勤儉持家,生有三子四女,長子是景日昣,因為家貧,操勞過度,積勞成疾,於康熙十八年病重卧床不起,請醫診治,開處藥方,內有昂貴人蔘,無錢買葯,醫生說可用鴿肉代之,景日昣就四處捉鴿,鴿子歸巢,巢在縣衙,不得進,景日昣望巢大哭,驚動當時的縣令張塤,張塤是位愛民的父母官,得知實情后,尊其孝,遂命令手下捉鴿入籠,讓其拿回奉母,但最終沒能挽留母親的生命,母病故,年僅三十六歲。景日昣親洗母親舊衣以殮葬之,他悲痛之餘,謹遵母訓,更發奮攻讀科舉,於康熙二十四年考中拔貢第一名,二十六年中舉人第十四名,三十年殿試第三十六名中進士。
三、政績卓越,接連提拔
“學而優則仕”,景日昣於康熙三十六年到廣東肇慶府高要縣任縣令,連任五年。到任后,景日昣立堂規、平獄冤、減民賦、治水災、建學堂,把素稱為難治的窮亂高要,治理成為經濟繁榮、夜不閉戶的先進縣。康熙四十年(1701年),發生特大洪水,西江大堤決裂,景日昣親抱沙石,捨身搶救,決堤后,高要縣城四門進水,災民逃到高岡,三天三夜沒有進食,景日昣乘舟送食品,救活兩萬多人。災后又動員群眾修築“景福大堤”,至今仍為其西江屏障。高要人民為其立碑建祠以示敬意,肇慶知府張申對景日昣的考核評語為:“奉公守法,清廉愛民,興行教化,才能稱職,堪以行取”。廣東巡撫彭鵬的考核為:“廉能素著,才品兼優”。政績上報,提為京畿侍御。其九任御史,剛正不阿,一年內得以數次升遷、破格提拔,官至宗伯禮部侍郎資政大夫加尚書。
四、著書立說,流芳百世
景日昣於雍正三年(1725年)告老還鄉,隱居於嵩陽書院東疊石溪北岸逍遙谷,繼續著述立傳,前後著有《嵩崖制義》、《嵩崖易義》、《河南省通志》、《登封縣誌》、《說嵩》、《嵩崖尊生》、《崧台書》、《嵩崖學凡》等書流放於世,有著書萬卷之稱!其中《說嵩》被稱為嵩山的“百科全書”,《崧台書》則是對其從政活動和經驗的總結,《嵩崖學凡》是著名的教育論著,《嵩崖尊生》是一本闡釋中醫理論和臨床實踐於一體的著名醫學論著,尤其對婦科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傳入日本后頗享盛名。
五、嵩崖傳奇,代代相傳
(一)嵩崖尊生
《嵩崖尊生》原名《嵩崖尊僧》,那為什麼把“僧”改為“生”呢?這其中有一個故事。
母親去世后,景日昣發誓要好好學習醫學,治病救人,挽救生命,在嵩陽書院學習期間,除了完成自己的功課之外,抽出時間研究醫學方面的書籍,逐漸稱為遠近鄉里挺有名氣的醫生。進入朝廷后,景日昣利用自己積累的醫學處方治好了康熙皇后的疑難病症,名聲大震,被皇帝命為太醫。有一天,一位在戰場上廝殺的將軍得了一種怪病,找景日昣醫治,景日昣看后說:“將軍,你這病沒救了,趕快回家見見自己的親人,還來及!”將軍聽后很是悲傷,立刻啟程,奔往老家,途經嵩山時,碰到一位僧人,叫住將軍,說如果將軍願意留在寺院里醫治兩天,他能夠把將軍的病治好,將軍半信半疑,但想到還有一線希望,就答應留下來。僧人利用自己採集的草藥,巧妙地搭配,經過精心熬制,提取湯藥,喂服將軍,兩天後,將軍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謝過僧人後,將軍返回京城,景日昣大吃一驚,急忙問明緣由,得知是嵩山的一位高僧治好了將軍的病後,自愧不如,決定自身前往,拜會高僧。開始,僧人不願傳授這些醫學秘方,但後來,被景日昣的執著與真心所打動,決定收下這個學生,經過將近一年的學習,景日昣全部掌握了高僧的醫學秘笈,滿載而歸。回到京城后,景日昣又將這些秘方寫成一本醫學著作《嵩崖尊僧》,但由於嵩山少林寺和尚曾經“反清復明”,所以,景日昣就不得不把“僧”改為“生”字,成為現在的《嵩崖尊生》了。
(二)教授乾隆
乾隆小時候,很是調皮,不務學業,景日昣擔任乾隆的老師,要求非常嚴格,經常因為沒完成功課而懲罰他。有一次,乾隆遭受懲罰的時候,被巡察的皇后看到了,皇后抱起乾隆就走,還一邊走一邊說:“不得了了,竟然在太子頭上動土,真是無法無天了。”景日昣不卑不亢,說道:“盤古開天闢地,從古到今,讀聖賢書者將為王侯,棄聖賢書者將為流寇!”皇后一聽此言,立刻停了下來,想了一會,怒氣頓消,急忙向景日昣賠不是,並要求景日昣以後對太子繼續嚴格教育,不會再偏袒了。經過景日昣的言傳身教,乾隆的學識逐漸得到提高,後來終成一代明君。
(三)沒梁廟
清康熙年間,登封嵩山一帶遭受大旱,五穀不收,百姓生活陷入極度困境,餓死了很多人。但皇糧賦稅仍然很重,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景日昣得知這個消息后,就和當時的登封縣令一起商量對策,讓皇帝免除登封百姓的皇糧和苛捐雜稅。幾天後,景日昣心生一計,立刻命縣令在青童峰上建一座沒有梁的廟,簡稱“沒梁廟”。然後,景日昣在上朝的時候,上了份奏摺,邀請康熙皇帝到自己的故鄉,美麗的嵩山去遊玩,拜祭中嶽山神,乾隆一口答應。待到嵩山時,景日昣自己做嚮導,帶領乾隆皇帝游少林、覽中嶽,游遍嵩山美景聖殿,看到乾隆皇帝雅緻很高,景日昣就推薦去風景獨特的青童峰,皇帝諾然答應。登到峰頂,進入廟內,乾隆皇帝用手指著廟頂,驚訝地說道:“這裡沒梁(沒糧)!”聽到此話,景日昣急忙跪下,說:“皇上聖明,這裡遭受大旱,糧食顆粒無收,的確沒糧,望皇上開恩,免除登封的皇糧!”乾隆自知失言,但又不好爭辯,只是閉口不言。過來一會兒,見景日昣長跪不起,想讓他免禮挺身,就隨口說了句:“免了,起來吧,愛卿!”誰知景日昣卻高呼萬歲:“謝主隆恩,登封沒糧,萬歲說皇糧免了,謝萬歲,萬歲,萬歲,萬萬歲!”見此情形,乾隆皇帝也沒有辦法改口,就做個順水推舟:“好,免了,免了!”

主要著作


景日昣雍正三年(1725)致仕歸里,在嵩山南麓疊石溪建別墅居住,從事著述。其著作有《說嵩》、《嵩崖尊生》、《嵩陽學》、《學制書》、《嵩台隨筆》、《嵩岳廟史》、《會善寺志》、《龍潭寺志》及筆記詩文若干卷。《嵩崖尊生》是我國醫學珍品,對婦科疾病見解有獨到之處,後傳人日本,享有盛譽。

景日昣像


河南登封歷史名人清乾隆恩師景日昣漢白玉雕像在大冶鎮政府和登封景氏後人的努力下已經於2011年5月在其故鄉河南登封大冶鎮落成。

景日昣墓


景日昣,字東暘,號嵩崖,清康熙年間兩榜進士,官居資政大夫,禮部侍郎加尚書“御”,按《景氏家乘》所載雍正年間景公年近70歲,急流勇退,告老還鄉,居住於嵩山嵩陽書院疊石溪別墅著書寫志。辭於1733年,葬於登封市唐庄鄉。陳村西南一里地,(馬跑村)墓地是景公之父景星在世時所定,後人所建。乾隆皇帝得報恩師辭世深感愧疚,悲痛說:“是我害了恩師”。並下旨金頭玉葬於恩師墓園,按王公大臣陵墓的規格建設。
筆者多次前去墓地祭拜,掃墓探訪並於當地年長者及從大冶遷去守墓的景氏後人交談了解到景公墓園佔地約50畝之大墓園方向座西北,面朝東南向,頭枕馬頭崖,腳蹬大河口之說。墓園四角立有一米高,雕刻有獅子頭像的界石為證,墓園前有一條大道,進入墓園先登上一米多高6個台階到平台。一對石獅子及用漢白玉雕刻成的8米高的一對華表對稱立於兩側,再進入5米寬的神道,神道是用青石板鋪成的,縱深300米。神道兩測對稱排列有不同姿態的石獅,石猴,石羊,石馬,石人等石物儀仗。石人相傳是4個,受大人靈魂之委託幫助皇上平亂倭寇,其中兩個戰死在沙場沒有回來,現在只剩兩個。
神道盡頭是用大理石雕就的石牌坊一座,高約8米,寬10米,有3個門道,中間大兩測小而對稱,牌坊上有石匾,匾額為《松本水源》。進入牌坊左右有園形墳瑩兩座,相距10米左右。上下之分,疑為真假墓,墓前各立有石碑一方,寬四尺,高八尺。
墓園中植有椿樹石榴樹榆樹等以柏樹為最。大的兩人環抱不住,十分茂盛。每年清明節都有大批的大冶景氏族人及行醫者前去掃墓祭拜。並在園內綠化植樹。五十年代初期上墳以老者居多,為防止墓園被盜破壞,從大冶遷去守墓兩戶族人現已為八戶四十餘人。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景公墳墓兩次被盜。第一次是盜墓賊夜間行為,夜半深更紅了半個天,盜賊看到深更半夜天都紅了,盜賊認為惹怒了上神,此舉不得人心,倉惶逃竄。
第二次被盜是在一九三六年系軍閥吳佩孚為籌措軍餉與共產黨交戰,派部下石友山所為,入墓園是旁晚時分,士兵眾多,村頭布崗設哨,還不斷鳴槍,村民不敢近前觀看。盜賊是從墳上方開洞進入,到深夜才結束,盜走何物不清。
進入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舊立四新,景公的墓園也成為四舊之列,同年八月牌坊被毀,牌坊上的石條等石物由生產隊建築所用,有一部分修紙坊水庫乾渠所用,有一部分運到盧店鋼廠所用。神道倆測的石物被砸,拉倒原地深埋,樹木被砍伐。墓園僅剩一畝大,一對石猴壘在路邊堰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市文物局知情後派人運到嵩陽書院保存起來讓遊客觀展。殘缺的墓碑由守墓的後代景長傑運至家中保護,一九九二年運到登封市博物館並拓片保存。現景長傑家還保存有石牌坊上雕有龍身的殘塊。
七十年代墓園全部闢為耕地由當地群眾耕種。當地生產隊挖紅薯窖把先祖景公的墳墓挖開想作為存放紅薯使用。先挖開西側墓冢。從墓室前挖到墓門。打開墓門所存器物雜亂,貴重物品無存,衣服看似完好遇風見陽光就成灰。墓室四壁是青石板相扣,石板外四周是用鐵條緊扣,青石板蓋頂,約有三米見方,有一間房子大小。
隨後又挖東下側墓冢,按墓室方向挖井丈余,再打洞到幕門前,墓門是兩扇石門,上雕有精緻的石獅,石環,用力推門,門不動,用木杠撬也不動。用了很多辦法都無效,後有“高”人出主意說:“用炸藥炸”。一聲炮響后石門砸開一個碗口大的小洞,從墓中飛出一股清煙飄向天空。一個好事者把頭伸進墓室,打電筒觀看,墓室有四米見方,四壁為雙層青石板環環相扣,外邊用一指厚四指寬的鐵條加固,頂為單層青石板砌成。中間有一塊石條斷裂。裡邊加一個大石頭欲掉非掉狀。墓室中間高出地面上放一石棺,四周一池水,用石頭扔進試探水深只聽噹噹響,有尺余,村民無法進入墓室無奈就此罷休。
先祖景公居官三十餘載,輔佐康熙,雍正兩代皇帝,並醫好皇后的疑難病症,又是一代明君乾隆皇帝的恩師。一生斷案倆萬六千餘期,無一冤錯假案,主持兩次科考為朝廷選賢納士。他愛民如子,學識淵博,著書數十部,詩文一千餘首流傳於世。特別是:《說嵩》一書對登封的旅遊事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嵩崖尊生》是學醫者必讀之書,為普救眾生作出了具大貢獻。登封人民為紀念他的豐功偉績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二十日登封縣人民政府宣布景公墓園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零年六月二十八日登封市人民政府下發三十五號文件,擴大四周的保護範圍,墓園近60餘畝。以表示對景公尊崇。可謂
龍歸晚洞雲猶濕
麝過泰山草木香
勤政為民奮一世
留得美名萬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