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榮
詹榮
詹 榮(1500–1551年),字仁甫,號角山,福建尤溪縣四十九都高士村石龜厝(現新陽鎮高士村)人。自少聰穎,博通經史,擅長書法,尤精篆書。
明嘉靖四年(1525年),詹榮中舉人。翌年進士及第,任戶部主事,后升員外郎。在任期間,奉命總理山西大同儲糧,時遇當地駐兵叛亂,總兵李謹被殺害,總督劉源清率兵圍攻叛兵100餘天,無法取勝。詹榮設計策動叛兵反正,智擒主犯,平息了一場叛亂。因此,詹榮以功勛奇著,升遷為光祿寺少卿,繼任尚寶卿轉南太常,受令山東巡撫。半年後又改任大同巡撫。明嘉靖二十五年擢升兵部左侍郎。當時,韃靼酋長俺答常舉兵侵犯邊境掠奪擾民,詹榮協同總督翁萬達、總兵周尚文禦敵。明嘉靖二十七年,為保邊境長治久安,詹榮向朝廷陳奏,提出劃出大同一年車馬費充作軍需及開山口、築堡台等8項建議,為朝廷全部採納。他親自督修了大同東段的邊防長城,陽和至宣府西段的張家口,西陽和沿線修築邊防牆141公里,築堡台169座,確保了邊境的安全。同年冬,詹榮回京主持兵部工作。
明嘉靖三十年,詹榮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北京,時年51歲。明隆慶二年(1568年),朝廷追贈詹榮為工部尚書,並以“皇恩特寵”匾額賜予詹榮。
“司馬高名霄漢間,乞身一疏動龍顏;兵戈已息雲中警,劍履仍辭闕下班;心似歸鴻依雁塞,功如車騎勒燕然;九天雨露何時灑,冷落松楸傍漢關。”這是明朝天啟年間的首輔大學士葉向高為紀念尤溪籍靖邊將領詹榮逝世七十年所寫的《讀史吊詹角山司馬》詩。詹榮是明嘉靖年間駐守邊關的重要將領。他駐守北方邊關重鎮——大同十多年,屢屢擊退北方游牧民族——韃靼軍隊的進犯,為保衛國家邊關的安全和百姓的安居樂業作出重大貢獻。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詹榮的事迹卻鮮為人知。
其實,詹榮並不是名不見經傳的人物。《明史》和新編《尤溪縣誌》都收有其傳。但是,《明史》將詹榮列為山海關人,其事迹和任職時間也多有含糊不清的地方。而《尤溪縣誌》記載詹榮事迹全文僅三百多字,過於簡單(可能是當時資料不足)。為彌補這些缺憾,筆者根據有關史料對詹榮生平事迹進行了考證。
一、詹榮的籍貫
《明史·詹榮傳》載:“詹榮,字仁甫,山海衛人。嘉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郎中。”為什麼《明史》將詹榮說成是山海衛人呢?新編《尤溪縣誌》回答了這個問題:“詹榮,字角山,又字仁甫,先世為今池田鄉(現為新陽鎮)高士村石龜山人,其祖父參軍遷籍山海衛。”據“詹氏宗親網”介紹,晉朝大興元年(318年),郡望渤海的詹氏第四十二世祖靜川和他的三個兒子秉邦、敬邦、成邦隨駕渡江南下。其中長子詹秉邦入閩后,其後裔居泉州、建州一帶。至第四十七祖詹詵為福州侯官(今閩侯縣)縣令。他的兩個兒子詹宣和詹節居建州(今武夷山、建陽、建甌)。詹節的孫子詹豪在隋朝開皇九年(589年)為鎮南大將軍,在大業五年(609年)遷居武夷星村;其後裔遂移居將口、建陽、順昌、浦城、建甌、南平、福州等地。據鶴洋、靈峰、利洋三本舊譜記載:“威公十三世孫,由建陽分派大田,遷尤溪擇梅溪而家上墩。”尤溪縣《詹氏家譜》載:詹氏第二十七代孫詹旺(也就是詹榮的祖父)因從軍攜妻北上到山海關。詹旺編入軍籍后,取名夷才,生有兩子:長子詹通,生子既詹榮;次子詹達,戰死沙場。
詹榮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生在山海衛;他從小聰明勤奮,博通經史,明嘉靖四年(1525年)參加順天(北京)鄉試中舉;翌年,進士及第,授戶部主事。他長期駐守邊關,戎馬生涯,先後出任戶部員外郎、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巡撫、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職,為保衛邊關作出重大貢獻。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詹榮調任兵部左侍郎,“理部事”;越二年,病逝於北京寓所,年僅五十一歲。
二、有關詹榮生平的幾件大事
嘉靖十二年(1533年),詹榮機智地平息了大同兵變。
平息大同兵變是詹榮在政治上、軍事上顯露出傑出才華的第一件大事。大同兵變發生的具體時間,《明史·詹榮傳》沒有明確記載。但據《明史·本紀十七》載:嘉靖十二年農曆十月,大同明軍發生嘩變,殺死總兵官李瑾……”同時,我們從《明史·李源清傳》也可以得以佐證。李源清“十二年,以邊警遷兵部左侍郎,總制宣、大、山西、保定諸鎮軍務。大同總兵官李瑾浚天城左孤店濠四十里,趣工急。卒王福勝等焚殺瑾,……帝命源清同總兵郤永討之。”
這次兵變,反反覆復折騰了好一陣子。原先參加兵變的兵士已同意朝廷的招撫。可是,源清又要“遣參將趙綱入城大索,城中訛言城且屠,亂卒遂鼓噪,殺千戶張欽”;總兵郤永也“兵至城下大掠”,迫使叛亂兵士“復反”。叛亂兵士迎擊官軍,“殺游擊曹安”;並且“出前參將黃鎮等於獄,奉為帥,死守。”①劉源清率軍圍城一百多天,久攻不下,束手無策。當時,被困在城中的有奉命總理山西大同儲糧的戶部郎中詹榮。詹榮為人機智聰明,人緣也好,叛軍在全城掠奪,沒有騷擾詹榮。詹榮秘密聯絡都指揮紀振、游擊戴濂、鎮撫王寧等人共同結盟討伐叛軍。當他觀察到叛軍中馬升、楊麟並沒有真要反叛的意思后,“請宥升、麟死,畀三千金,俾募死士自效。”②馬升、楊麟集結一批要好的士兵出其不意中地殺死叛軍統帥黃鎮等九人。詹榮打開城門,迎接攻城隊伍進城。巡撫樊繼祖入城后,又捕殺了二十六名叛軍首領。兵部侍郎張瓚率援兵還未到大同,“郎中詹榮等已悉捕首惡。”③因此,詹榮“錄功,擢光祿寺少卿,再遷太常寺少卿。”④
“嘉靖十三年(1534年),張敕、葛守禮,兩人共商修《山海關志》事,聘詹為主筆……”⑤詹榮歷時五個月,主纂了山海關第一部志書——《山海關志》八卷。詹榮諳熟邊地險要及古今戰守之事,因此該書對山海關邊地險要及古今戰守之事都有詳細記敘;書前有圖二十八幅,為山海抵黃花鎮總圖,后一幅為山海關圖,資料翔實,圖文並茂,得到巡按直隸監察御史張敕的高度讚許。
明嘉靖二十二年,詹榮以右僉都御史的身份巡撫甘肅。那時,邊境常發生磨擦,總兵楊信把當時“去中國絕遠”的西方少數民族“魯迷”派來向明朝進獻貢品滯留在甘州(今甘肅張掖市)的貢使九十餘人作為人質,驅趕他們與蒙古軍隊作戰,使人質戰死十分之一。詹榮認為:“貢使是作為雙方友好的使者往來的,怎麼能把貢使作為人質用於作戰呢?這樣不僅有失於人心,而且還表示我們中國的軟弱。”詹榮奏請朝廷罷免楊信的職務,並把戰死的“魯迷”人的屍體用棺柩厚斂,送還家鄉。魯迷國人十分感動。
逾年,詹榮調任大同巡撫。
詹榮為什麼調任大同巡撫?《明史·周尚文傳》有一段說明文字:“其秋(指嘉靖二十一年秋),(周尚文)以總兵官鎮大同,請增餉及馬。兵部言尚文陳請過當,方被詔切責,而尚文與巡撫趙錦不協,乞休,弗允,日相構。御史王三聘乞移之他鎮。”朝廷商議的結果是“詔榮與錦易任。”詹榮具體在什麼時間到大同赴任,《明史》沒有說明。但是,嘉靖二十二年,詹榮還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的身份處理楊信虐待貢使一事,而當“明世宗嘉靖二十三農曆七月,俺答進犯大同”⑥時,詹榮與總兵官周尚文已並肩作戰在黑山打敗俺答。所以,詹榮出任大同巡撫的時間應是嘉二十三年上半年。黑山之戰是詹榮任大同巡撫后所指揮的第一戰。這一戰以大捷而告終,“殺其(俺答)子滿罕歹,追至涼城,斬獲多。”⑦因此,詹榮升為右副都御史,周尚文升為右都督。
詹榮身為大同巡撫深知責任重大。因為大同是韃靼軍南侵必經之路。“山川之險,險與虜共也;垣塹之險,險為我專也;”⑧成了駐守邊關將帥的共識。《明史·楊博傳》載:“總督翁萬達及都御史詹榮、總兵周文議曰:塹可填渡且不利拒守,故必城。城必有台,利於出擊,台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仗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出哨。”所以,嘉靖二十三年,“巡撫詹榮以大同無險,乃築東路邊牆一百三十八里,堡七,台一百五十四座。”⑨為邊關長治久安計,詹榮奏請朝廷同意,劃出大同一年的車馬費充作軍費;在大同一帶開山口,斬崖削坡,修築堡台的同時,又“以近邊宏賜諸堡三十所,延亘五百餘里膏腴田,奏諸召軍佃作。”⑩詹榮招募當地百姓“屯軍墾荒,廣積糧”,“春夏農耕,秋冬戍守”。這一政策的實施十分見效。當時曾“得地一萬四千九百餘頃”,“以地募軍”,“每軍給地五十畝,”共“得軍一千五百名,事半功倍,省費數十萬計。”{11}為鞏固大同的邊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詹榮何年升為兵部右侍郎,《明史》也沒有明確記載。有些學者認為是在嘉靖二十五年,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這一年,詹榮為平息代府奉國將軍充灼的叛亂立下了大功。嘉靖二十四年,代府奉國將軍充灼放縱部下搶掠擾民,被詹榮上奏彈劾,受到了“座罪奪祿”的處分。充灼心存怨恨,與外寇勾結,圖謀叛亂。據《明史·諸王二》載:“二十四年,和川奉國將軍充灼坐罪奪祿,怨充耀不為解,乃與襄垣中尉充耿謀引敵入大同殺王。……因畫策,約奉小王子入塞,藉其兵攻雁門,取平陽,立充灼為主。”嘉靖二十五年六月,韃靼軍在充灼的配合下進迫大同,當時的氣氛十分緊張。恰好在這關鍵的時候,充灼派人與小王子聯絡時被周尚文部截獲。於是,明軍事先在雲中作好了軍事布置。總督翁萬達在其《夏季駐雲中》的詩中寫道:“雲中六月涼如冰,塞上千營重似山;縛虜難將神草結,供軍須是血蚨還。青林獵火秋聲近,粉堞悲笳暮色間;聞道黃河將飲馬,諸君何以鎮秦關?”{12}就是當時布軍備戰的情形;因此,一舉擊潰了俺答的進犯。“二十五年,冬十月丁亥,(韃靼軍)犯清平堡,游擊高極戰死。癸巳,代府奉國將軍充灼謀反,伏誅。”{13}明王朝極為重視這次的內憂外患,對平亂的有功人員給予了極高的獎賞:周尚文“加太保,蔭子錦衣世千戶。”所以,《明史》讚歎說:“終明之世,總兵官加三公者,尚文一人而已。”{14}總督翁萬達也由此“進左都御史。”{15}詹榮則“以靖亂功,進兵部右侍郎。”{16}
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俺答率韃靼軍進犯大同,在五堡設伏兵包圍了指揮顧相等明軍。詹榮與總兵周尚文率軍前往解圍,在彌陀山打敗韃靼軍,並“斬一部長”。
三、詹榮有沒有任過兵部尚書
有些研究者認為:“嘉靖二十七年冬,詹榮擢升為兵部尚書。”{17}其實,詹榮兩次都是以兵部左侍郎身份“理部事”,生前始終沒有正式任過兵部尚書一職。
嘉靖二十七年冬,即在彌陀山大捷之後,詹榮“又以繕邊破敵,累被獎賚。召還理部事,進左(即兵部左侍郎)。”{18}當時的兵部尚書是趙廷瑞。時隔不久,趙廷瑞被罷職,兵部工作由詹榮負責。在主持兵部工作的這段時間裡,詹榮還是十分稱職的,他根據自己長期駐守邊關的經驗,向朝廷“奏行秋防十事。”{19}
正在這個時候,翁萬達因在曹家莊一戰戰功卓著,被擢升為兵部尚書。雖然,翁萬達出任兵部尚書一職的具體時間,《明史》沒有明確記載;不過我們從相關資料中可以推測出來。曹家莊一戰是發生在嘉靖二十八年春。據《明史·韃靼列傳》載:“二十八年春,(韃靼軍)犯宣府滴水崖。把總指揮江瀚、董暘戰死,全軍覆,遂犯永寧、大同。”總兵周尚文率萬騎與韃靼軍大戰於曹家莊。雖然,周尚文十分英勇,“連戰曹家莊,斬四首,搴其旗”;但“寇據險不退。”翁萬達躬擐甲胄,親自率軍增援。他“順風鼓噪,揚沙蔽天,”布疑兵驚退韃靼軍。明世宗皇帝得知翁萬達督師的情況后,大為讚賞,褒獎翁萬達“立進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尋召理部事。”{20}既是“立進”,時間上也就不會拖延太長,所以,翁萬達入主兵部的時間應是嘉靖二十八年上半年。
當年年底,翁萬達父親病故(《明史·詹榮傳》吳記為“母喪”),按明朝的禮制,回故里守孝三年。於是,詹榮第二次主持兵部工作。可能是兩次都是行尚書事,而又無尚書職的原故吧,詹榮有情緒,便“辭疾乞休”。明世宗是一個心胸狹窄,剛愎自用的人。他認為詹榮是有意要挾,所以“帝怒,奪職閑住。”{21}詹榮懷著憂鬱的心情,閑居了兩年,嘉靖三十年病故於北京寓所。
詹榮生前著有兩部重要著作——《山海關志》八卷和《河東運司志》十七卷。
詹榮逝后,人們十分懷念他,認為“當榮之撫大同也,萬達為總督,尚文為總兵。三人皆有才略,寇入不能得志。自後代者不能任,寇無歲不入躪邊,人益思榮。”{22}但是,由於明世宗的個人成見以及當時嚴嵩等一批奸惡小人把持朝政,詹榮一生功績始終得不到公正的評價。至之,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詹榮的孫子詹延為順天通判,上書朝廷,要求正確評價詹榮的功績。朝廷才追贈詹榮為工部尚書銜,給予撫恤。山海關的百姓們為了紀念詹榮,特在西街建“尚書坊”以旌表詹榮的功勛。
參考書目:
①③《明史·劉清源傳》
②④{16}{18}{19}{21}{22}《明史·詹榮傳》
⑤汪前進《地圖在中國古籍中的分佈及其社會功能》
⑥《明史·本紀十八》
⑦{14}《明史·周尚文傳》
⑧翁萬達《集眾論酌時宜以圖安邊疏》
⑨《宣化府志》
⑩《大同縣誌·關隘》
{11}《明史·翟鵬傳》
{12}黃贊發《論明代軍事家翁萬達》
{13}《明史·本紀第十八世宗二》
{15}{20}《明史·翁萬達傳》
{17}王祥堆《靖邊尚書詹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