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褲子的結果 展開

褲子

分別穿套兩腿的一種衣物的總稱

褲又稱褲徠子、也作袴,是人類穿著在腰部以下,分別穿套兩腿的一種衣物的總稱。依其型式大致可分為長褲、短褲,在服裝設計上也可區分出男性的褲子和女裝的褲子,依工作性質不同,也可分為運動褲、休閑褲、西褲、小腳褲、短褲、睡褲和內褲。

歷史


起源

據考古實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褲子至晚在西周便已經開始,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已經有麻布褲實物出土。之前訛傳的由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才由外部傳入褲子這一服飾的說法被證偽(早於趙武靈王450至500年)。“胡服騎射”該政策推出時便遭到趙國大量貴族反對,武靈王死後則被廢止。而且作為軍事改革對民間生活的影響限度值得考慮。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云: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
褲子
褲子
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隻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隻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文獻資料

褲子
褲子
一、《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
褲子
褲子
二、《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 ”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註:“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今天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
三、《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所以,明代張岱在《夜航船·衣裳》一節中明確地說:“紈袴,貴家子弟之服。”絰衣和衣裳,是中原人民的傳統服飾,對於北方民族來說,穿裳騎馬很不方便,所以他們的褲子比漢族完善得早。德國東洋美術館收藏的一件中國青銅帶飾,上雕兩個力抵人物就穿著合襠長褲。與此相同的帶飾,在陝西長安匈奴墓中也有出土。這是現存文物中年代較早的長褲形象。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之後,漢族人民也開始穿著長褲,不過最初多用于軍旅,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後來,在宮廷中出現了一種“窮袴”,其制上達於股,下覆於腔,在兩股之間施以褲襠,襠不縫綴,以帶系縛。據說這種褲子出現在西漢宮中。
四、據《漢書·上宮皇後傳》記: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后。為了讓皇后“擅寵有子”,他特以皇帝身體不安為由,提出“禁內”,雖富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東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註明:“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當時寧可在襠上縛帶,而不做成滿襠,仍然是為了便溺的方便。所以窮褲又有“溺袴”之稱,這種褲子不僅用於女子,男子也有穿著者。
褲子
褲子
五、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周仁傳》記載:“(周)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以是得幸。”因為他經常穿著打了補丁的舊衣服和縛帶溺袴,所以深受漢景帝的信賴和寵幸,破例地容許他出入於深宮后闈,置身於粉黛佳麗之間,因為在景帝眼裡,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去淫猥和狎昵女性的。溺袴,據顏師古注,就是窮褲。北方民族的滿襠之褲,在漢代已為百姓所採用的,為了區別開襠之“袴”,滿襠之褲多稱為“袴”,也有寫成“褌”的。 《汝南先賢傳》記東漢袁閎死後,“勿設殯棺,但著褲衫,疏布單衣,幅巾,親屍於板床之上。”這裡的“袴”,就是指滿襠的褲子。晉代阮籍是個不遵禮儀的人,他把循規蹈矩的人比作“群虱之處袴中”,並嘲笑這些“虱子”。“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袴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裡明確提到了“袴襠”一詞,可見袴就是有襠的褲子。正如顏師古注《急就篇》所說:“合襠謂之袴,最親身者也。”所謂“最親身者”就是指貼身穿著。褲襠被縫合之後,也具備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但是,由於受傳統習慣的拘束,上流社會的人都不願單獨穿著它外出,只有軍人及社會地位低卑的奴僕,為圖活動的便捷,才肯單獨穿袴。我們從戰國及兩漢時期的人物畫中就可以看到這種現象,凡下體穿袴而不加裳裙者,大多數是這個階層的人物。
褲子
褲子
六、除下長過膝的長袴以外,漢代也有短袴,即褲襠縫合的短褲。這種短褲也為平民百姓所著。山東嘉祥洪山漢墓、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一位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除了用這條三角褲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從文獻記載來看,這種三角短褲,在當時叫“犢鼻袴”。《史記》中就載有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當年在成都“自著犢鼻袴,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為什麼將這種三角短褲稱之為“犢鼻”呢,後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三國的韋昭解釋說,因為這種短褲“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漢代三尺,約合今70厘米,而漢代布帛的門輻又很窄,以這麼一塊布帛裁製的褲子,根據韋昭的解釋,這種短褲上寬下狹,兩頭有孔,以使承受雙股的貫串,與犢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這麼個名字。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解釋,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犢鼻”是人體上的一個穴位,正處於腿上,因為這種短褲穿在身上,其長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與李時珍同時代的鄭明選在《秕言》一書中也有這麼說:“膝上之穴為犢鼻穴,言袴之長才至此。”然而文字家又有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三角褲叫“(衣+突)”,讀為“突”,“犢鼻”即“(衣+突)”的音轉。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新錄》一書中就這麼講道:“《說文》無‘(衣+突)’字,當為突,後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麼說,犢鼻褲即三角褲總是事實。司馬相如身為士人,而且還一度為官,按當時習俗,不至於在眾人面前穿著這種短褲,只是他在出遊臨邛時,愛上了剛剛喪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並攜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孫極力反對這門親事,當他得知女兒私奔的消息后,立即斷絕了對文君的經濟供給。一代才子司馬相如出於生活所迫,只能買下個酒舍,靠賣酒度日,他讓文君親自當爐,作起了掌柜,而自己呢?索性脫去外衣,在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三角短褲洗滌酒具,丟盡了老丈人的臉,弄得卓王孫非常尷尬,最後不得不承認這門親事。
七、魏晉以後,袴、褌二字合同,合襠之褌既可稱“褌”,也可稱“袴”。《世說新語·任誕》:“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巾+軍)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
《梁書·諸夷傳》:“國人……辮髮垂之於背,著長身小袖袍,縵襠袴。”這裡的袴、褌,指的都是一物,也就是合襠的褲子。魏背南北朝時期是褲子的盛行時期。因受異域生活方式的影響,這個時期士庶百姓的下體之服,多以著褲為尚。褲的形制比較寬鬆,尤其是兩隻褲管,往往做得十分肥大,因形得名,俗稱“大口褲”。幾年前,“喇叭褲”在中國風靡一時,很多人都將它看作為“時裝新款”,殊不知早在千多年前,這種褲子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和大口褲相配用的上衣,一般做得比較緊身,名稱叫“褶”。褶和長褲穿在一起,在當時叫做“袴、褶”。這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流行的一種服式。最初多用于軍旅,以便於行軍、作戰。後來人們發現這套服裝比中國傳統的衣裳要簡便、適體得多,所以也紛紛加以採納,並逐漸成為士庶百姓的常用之服。一般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秋冬所用者,則以獸皮製成。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吳書·呂范傳》引《江表傳》:“范出,更釋(衣+勾),著袴褶,執鞭,自稱領都督,策及授傳,委以眾事。”
褲子
褲子
八、《晉書·楊濟傳》:“濟有才藝,嘗從武帝校獵北芒下,與侍中王濟俱著布袴、褶,騎馬執角弓在輦前。”婦女也有穿袴褶者,如《太平御覽》卷695引《西河記》:“西河無蠶桑,婦女以外國異色錦為袴褶。”由於褲管過於肥大鬆散,人們多將絲帶截為3尺一段,將褲管的膝蓋處緊緊系縛,這樣,在走路騎馬時,就比較便捷了。這種縛帶的褲子,在當時被叫做“縛袴”,史籍中有大量記載。如《太平御覽》卷六九五引《宋書》:“元兇邵弒逆,袁淑止之,邵因起,賜淑等袴褶。又就主衣取錦裁三尺為一段,又中裂之,與淑及左右,使以縛袴褶。”《南史·沈慶之傳》:“上開門召慶之,慶之戎服履(韋+未)縛袴入。”又《東昏侯紀》:“(東昏侯)戎服急裝縛袴,上著絳衫,以為常服,不變寒暑。”穿著這種縛褲的人物形象,在河南鄧縣南北朝墓出土的畫像磚,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士的漆畫以及河北景縣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陶俑上都有反映,縛褲的形式也交代得非常具體。唐代男子常用之服,以袍衫為主,袍衫之內就著有褲。婦女雖然喜歡穿裙,但褲子並沒有被廢棄,尤其在“胡服”盛行之時,皆以穿褲為尚。縛褲之制依然存在,不過多用於 軍將、儀衛。普通男女的褲子,褲管有明顯的收斂,尤其是女褲,與魏晉南北朝流行的大口褲恰相反,通常做得比較緊窄;褲腳部分也明顯收束。褲子最初以脛衣的形式出現,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後來又恢復到脛衣的形式上來,宋代以後流行的膝褲,就是一種脛衣。只是先秦時期的脛衣多貼體穿著,而宋明時期的膝褲,還可加罩在長褲之外。從史書記載來看,兩宋時期的男女,不分尊卑,都穿膝褲。《朱子語錄》記稱,南宋奸臣秦檜在朝為相,雖然得高宗皇帝的重用,但高宗對他也時有防範,秦檜死後,高宗不免鬆了口氣,對臣下說:“聯今日始免膝袴中置匕首矣!”由此可見,連皇帝平常也穿膝褲。明清男女穿膝褲者十分普遍。明代膝褲多製成平口,上達於膝,下及於踝,著時以帶系縛於脛。
九、《金瓶梅詞話》第67回記潘金蓮服飾:“上穿黑青回紋錦對衿衫兒”,“下著紗裙,內襯潞紬裙”,裙子裡面,則系縛一對“錦紅膝褲”。《西遊記》第47回也稱:“那女兒頭上戴一個八寶垂珠的花翠箍,……腿上系兩隻綃金膝褲兒”說的都是這種膝褲。清代稱膝褲為“套褲”,因為它的長度已不限於膝下,也有遮覆住大腿的。所用質料有緞、紗、綢、呢等,也有做成夾褲或在夾褲中蓄以絮棉的,後者多用於冬季。褲管的造型也有多種:清初時上下垂直,呈直筒狀;清中葉一變為上寬下窄,褲管底部緊裹於脛,為了穿著方便,多在褲腳部分開衩,著時以帶繫結。到了晚清時期,又崇尚起一種寬鬆式的套褲,褲管之大比最初翻倍。清人李靜山《增補都門雜詠》一詩就說得非常形象:“英雄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這個時期的褲管上大多被裁製成尖角狀,著時露出臀部及大腿外側。婦女所穿的套褲,褲管下腳常鑲有花邊,所用布帛色彩也較鮮艷。除套褲以外,普通的長褲在明清兩代仍然被使用著,既可襯在袍衫長裙之內,也可和襦襖等服配用,被穿著在外。所用質料也有多種,視季節而別。明清小說中有大量描寫,如《醒世姻緣傳》第33回:“拿了狄員外的一腰洗白夏褲,又叫狄周來伺候先生洗刮換上。”《紅樓夢》第63回:“寶玉只穿著大紅棉紗小襖子,下面綠緩彈墨袷褲,散著褲腳,……和芳官兩個先划拳。”《鏡花緣》第59回:“只聽嗖的一聲,......又有一個女子也飛了進來,身穿紫紬短襖,下穿紫紬棉褲。”由於時代距今不遠,這些褲子實物在民間還有大量的遺存。

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的最早出現的褲子
考古發現的最早出現的褲子
中德兩國考古專家日前(2014年5~6月)在中國吐魯番洋海古墓內發現了兩條褲子,這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歷史最為悠久的褲子,可以追溯到3300年前。這次的發現也支持了另一觀點,即褲子是游牧民族專為騎馬發明的。長袍和寬外袍等服飾不適合騎馬,褲子隨之興起,到了漢代才把有襠的褲子叫做“褲”。

男女差異


喇叭褲
喇叭褲
由於男女在體型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所以在裁剪過程中就存在著 不同的方式,下面就簡單的介紹一下男女褲子的差異及其結構的關係。
男體的腰節較低,女體的腰節比男體的腰節要高,這樣他們決定了同樣的身高下女褲的褲長及其立檔大於男褲。
由於男女存在生理上的差異所以決定了男褲前檔的凹勢大於女性,也決定了門襟總設在前中心位置,而女褲前後可隨意設置決定了女褲前後可以設計門襟而男褲卻不可。

製作


男女體型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所以在褲子的裁剪過程中就有著不同的方式,男體的腰節較底女體的腰節比男體的腰節要高,這樣他們決定了同樣的身高下女褲的褲長和立檔大於男褲。女褲腰的凹陷比男性顯著,臀腰兩圍度的差值也大於男體,女體比男體的后臀更豐滿,側臀更外突,臀峰比男體低,所以女褲比男褲的后省量更大,更長,后檔側斜度更足,同時女褲腰臀外的劈勢比男褲更足更大。由於男女存在生理上的差異,所以決定了男褲前檔的凹勢大於女性,也決定了門巾總設在前中心位置,而女褲前後可隨意設置,進而決定了女褲前後可以設計門襟而男褲卻不可。

男式設計

男褲的名稱很多,從形狀上可以分為筒褲、喇叭褲、錐子褲、寬鬆褲等四種。褲子有各種各樣的設計與機能性,穿著方法也多種多樣。僅作為旁開袋與后開袋就有很多種。褲前片的設計也根據穿著目的而不同,如活褶的有無與多少等。腳口的設計通常有翻褲腳和平褲腳兩種,但是,也有像馬蹄腳那樣特殊的腳口。因褲子的設計多種多樣,所以,同上衣等的搭配非常重要。一般式單褶西褲。不分年齡和職業誰都可以穿用。可使用一般毛料、棉、麻和化纖等。
材料使用量,表布140cm幅寬150cm,90cm幅寬250cm袋布90cm幅寬80cm粘合襯90cm幅寬50cm。
前片。從前片開始製圖。臀圍線取立襠的1/3,作為圍度的余量,在H/4中加2cm—3cm。在橫檔線上,把臀圍量4等份,向左延長1/4的厚度(前窿門寬)。褲線過橫檔線的中點向下取下襠長,畫腳口線。膝線的下襠長向上5cm處。腳口寬度是以褲線對稱兩邊各取11cm。
一般情況下,在前中心的腰圍線上向里進0.5cm—0.7cm后,連結立襠弧線,但在特體的情況下,因為有肥胖量的計算,前立襠線還要偏離前中心再向上抬高。腰圍線取W/4+3cm~4cm,過臀圍線畫弧形側縫線,把側縫線向上延長0.5cm后,重新畫腰圍線。腰上的活褶從褲線向側縫取3cm—4cm,向膝線與褲線的交點畫線。下檔部分的側縫線,是先連接腳口與橫襠線,在膝線上向里進1cm后畫弧線。把側縫這邊的膝線寬向前側取相同寬度畫下襠線。
后片以前片為基礎製圖。在橫檔線上從后中心向里進1cm,腰圍線上向里進“●”尺寸,連結這兩點,向上延長3.5cm。后片的厚度(后窿門寬)比前片追加2.5cm,畫后立檔弧線。腰口線取W/4加2cm的省量,向上0.5cm后重新畫腰口線。膝線和腳口的寬度向兩邊各擴大1cm。側縫線經過腰口線和臀圍線上的“口”尺寸向下畫弧線。下襠線是從橫襠線下落1cm,經過膝線與腳口相連。
裁剪要點:把布幅雙摺后比好紗向,前後片穿插裁剪。有方向性和有光澤的布料,要向同一方向裁剪。要是翻腳口的一定要注意留夠翻折量。圖中的虛線部分的裁片,表示在試穿補正後裁剪。括弧內標註的尺寸,是正式製作時縫頭的大小。

女式設計

褲子的基本型,可以說任何人都能穿。根據愛好的不同,前片的活褶可以變化為抽褶等。面料:可以使用一般的毛料、棉、麻織物和化纖布料等。顏色如果使用黑、灰、藏藍、茶色等,那麼同上衣搭配組合就較為容易:素雅、纖細的條格布料也可以。
布料使用量。表布140cM幅寬110cm(褲長十10cm-15cm) 90cm幅寬210cm(褲長×2+15cm-20cm)從前片開始。從前後中心加放出來的厚度,是按臀圍尺寸的比例計算出來時,較胖體型的加放量可以稍多些,較瘓的可以少一些。膝高線可以按製圖的位置決定,如果褲長在腳跟骨以下較長、腳口較寬的褲子,那麼膝高線就要再抬高一些,這樣褲形比較好看。后立檔線的傾斜度,是考慮了機能性而決定的。即傾斜度越大,后立檔線越長。樣板的前後立檔長之和,與測量到的立檔凈尺寸之差,就是余量與運動量。在正常情況下,這個差在2cm~3cm比較適當。多餘或不足時,在橫襠線上和后立襠線的上端增減。在特體的情況下,差值還是較大些比較好。製圖完畢后,把前後下襠線拼合在一起,校對一下立襠弧線是否自然圓順,如有偏差,需訂正製圖和樣板。裁剪要點:利用布料的光邊取腰頭,剩餘部分雙摺后,把前後片穿插裁剪。有倒順順和光澤的布料,要把前後片排成同一方向裁剪。圖例的前開口,因為是同裙子緔拉鏈方法相同的,就把縫頭加寬了,如果要使用貼邊的話,也要排出貼邊樣板。
著裝后,以輕鬆的姿勢站立。看褲線是否筆直下垂,各部位的余量是否適宜,立襠與褲長是否合適等。
前後厚度大的體型:前後襠彎打褶,這是立襠弧線量不足而造成的,在前後下檔線和立檔線上追加不足量。
臀部突出的體型:由於臀部突出,朝側縫方向打斜縐,后檔便也起皺。把臀圍的不足量,從側縫和后中心放出,在後立襠傾斜度加大的同時,增加橫檔的寬度。其次加大省量,加大部分的量在側縫放出。
臀部扁平的體型:因后立襠過長,在襠彎處出現余褶。把后立檔的傾斜度變小,並減少橫檔寬度,重新連結立襠弧線。移動省縫位置。在側縫線上減去立檔向外的移動量。
大腿部向外突出的體型:因大腿部外突出較強,朝側縫的方向出現斜皺褲線也偏斜;在側縫線上追加不足量,把由此而增加的腰圍尺寸平分到兩個省縫中。大腿部的前邊突出情況也很多,那樣要把下襠線也追加不足量。

選褲知識


牛仔褲的顏色

以前褲子的組織和顏色都很單一,褲子面料也慢慢時裝化了,在色彩上也變得豐富起來。但基本上還是以靛藍和藍黑為主。主要原因是藍色洗水的效果最讓大眾喜歡,而且經得住時間的考驗。那些雜色牛仔褲曾經也有段時間風行過,但都像一陣風一樣吹過去了,所以對大部分消費都來說,對牛仔褲在顏色方面作太多挑剔,就有點小題大做了。靛藍是非堅固色,有越洗越漂亮的效果,所以它也是牛仔褲永恆的美麗色。

褲子面料的厚度

布重跟紗支和織物經緯密度有關,紗越粗密度越大布越厚,其重量也越大。一般可分為輕型、中型和重型三類。輕型布重為200~340克/平方米(6~10盎司/平方碼),中型340~450克/平米(10~13盎司/平方碼),重型450克以上(13盎司/平方碼以上)。
[title2]盎司

選褲技巧

1.選褲一定要試穿,試穿時要注意褲子的長度,太短與太長都不行。
2.穿長褲最好是配有跟的鞋,長褲的長度最好能到鞋跟的中上部,既方便行走,又能令腿看起來細長。
3.是否穿著有無翻邊的款式,取決於你腿的長短,修長的雙腿才適合穿著翻邊長褲。
4.氣質內斂的人最好不要與潮流跟得太近,傳統款式與能掩飾缺點的褲子才是最佳選擇。
5,。顏色深與淺根據個人皮膚選擇黑色適合茭白一點的、淺色適合黃色皮膚的。

主要分類


直筒褲

概述:又稱“筒褲”。直筒褲的褲腳口,一般均不翻卷。由於腳口較大(與中襠相同),褲管挺直,所以有整齊、穩重之感。在裁剪製作時,臀圍可略緊,中襠應略為上提,這樣更能反映褲管的寬鬆挺直的特點。

牛仔褲

概念:用一種靛藍色粗斜紋布(牛仔布)裁製的直襠褲、褲腿窄,縮水后穿著緊包臀部的長褲。
褲子
褲子
由來:英文名為“Jeans”,最早記載於1567年,是對來自義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Genoa)祥的商船水手所穿的褲子稱謂。

西褲

概述:正裝褲,主要指與西裝上衣配套穿著的褲子。
由來:西裝最初來源於歐洲。上衣原是漁民的穿著,他們終年在海上,穿敞領少扣的衣服便於海上捕魚;中背後開衩的燕尾服,原是10世紀歐洲馬車夫的裝束,開衩是出於騎馬的考慮;硬領則是由古代軍人防護咽喉中箭的甲胄演變而來;衣袖沿上的三顆鈕扣,傳說與拿破崙有關;西裝褲原是西歐“水手服”的樣式,便於水手捋起褲腿幹活。這些原始的衣著,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演變成西裝。

卡其褲

用卡其布製成

燈籠褲

徠概述:指褲管直筒寬大,褲腳口收緊,褲腰部位嵌縫鬆緊帶,上下兩端緊窄,中段松肥,形如燈籠的一種褲子。從設計上可以看作是一種“仿物造型”及“仿物取名”。燈籠褲大多用柔軟的綢料或化纖衣料裁製,輕鬆舒適,多為休閑時穿著,適宜作練拳操和練功等穿著之用。中式練功褲和運動褲也常採用這種造型。

闊腿褲

概述:從大腿開始到褲腳一直都是較寬的褲子,前幾年熱氣了燈籠型的闊腿褲。
由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闊腿褲因為幫助女性們從束腹的裙裝中逃脫出來,而備受青睞。闊腿褲在中國開始流行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80年代的闊腿褲大多是輕飄飄的的確良或紗的質地,而且一般都很高腰。

喇叭褲

燈籠褲
燈籠褲
概述:所謂喇叭褲,因褲腿形狀似喇叭而得名。它的特點是:低腰短襠,緊裹臀部;褲腿上 窄下寬,從膝蓋以下逐漸張開,褲口的尺寸明顯大於膝蓋的尺寸,形成喇叭狀。在結構設計方面,是在西褲的基礎上,立襠稍短,臀圍放鬆量適當減小,使臀部及中襠(膝蓋附近)部位合身合體,從膝蓋下根據需要放大褲口。
由來:喇叭褲據說是西方水手的發明。水手在甲板工作,因海水易濺進靴筒,所以想了這個改變褲腳形狀的辦法,寬大褲腳罩住靴筒,以免水花濺入。1960年成為美國的時尚,後來“貓王”把喇叭褲推向了時尚巔峰,隨後流傳到日本和港台。隨著日本和港台電影在中國內地的流行,風靡大陸。

錐形褲

又名錐褲,俗稱小腳褲

鉛筆褲

概述:源於英文Pencil Pants,也常被稱為煙管褲(Drainpipe Jeans)、吸煙褲(Cigarette Pants),這些褲子都是Skinny Jeans 的一種,是指有著纖細的褲管的褲子,也有窄管褲之稱。
由來:這種褲型的特點是剪裁超低腰,可以對臀、腿部塑型,讓臀部緊貼、腿線纖長。Skinny Jeans 和搖滾樂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從50年代,貓王穿著Skinny Jeans開始,用旋轉搖擺的身姿震撼全世界,其後,滾石樂隊、性手槍樂隊,穿著薇薇恩·韋斯特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Skinny Jeans,搭配著馬丁靴(Dr Martens)穿。將瘦瘦的褲腿塞進馬丁靴(Dr Martens),這種朋克搖滾風格的穿搭,至今仍然十分流行。到了2000年以後,由凱特·莫斯(Kate Moss)再度引領瘦腿牛仔褲的狂潮,而在男性中則是迪奧·桀傲(Dior Homme)的前任設計師Hedi Slimane 掀起的瘦腿褲風。

工裝褲

概述:本是一種弔帶、連身的牛仔褲款式。如今,工裝褲(cargo pants)是一種寬鬆且有很多口袋的褲子。
由來:據說是Lee牌牛仔裝公司創始人H·D·Lee從司機修理汽車的姿勢得到啟發,設計了腰部上下都能保護人體的工裝褲。一個世紀之前,工裝褲風靡於世全仗百磨不破的那股憨厚勁,為建設中的美國節約了整碼整碼的布匹。工裝褲本來是男裝,但時裝化后卻更受女孩子的喜愛。工裝褲是休閑的、青春的、男孩子氣的,眼下時髦女孩子尋覓的是tencel薄型工裝褲,那種走在風裡嘩啦啦響的感覺與一個世紀之前帶有原始工業氣息的粗布工裝褲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背帶褲

背帶褲
背帶褲
概述:腰上裝有挎肩背帶的褲子。西褲中的背帶褲僅為兩根挎帶相連,而在工裝褲及現代 時裝中多有前胸補塊。又稱“飯單褲”或“工裝褲”,是在普通的長褲或短褲上面加一隻護胸(俗稱飯單),穿著時系用背帶,不用系腰帶,故名司儀。因為這種褲子的造型,是從機工工作褲的式樣變化而來,故又稱工裝褲。現今背帶褲大多作為男女童裝穿著,也有部分女青年把它作為日常便服穿著。
由來:參考工裝褲

哈倫褲

概述:哈倫褲,來自保守的穆斯林婦女服裝,這種褲子的名稱來源於伊斯蘭辭彙“哈倫”,它起源於伊斯蘭後宮女子的穿著,所以又名“伊斯蘭後宮褲”。哈倫褲經過時尚品牌設計師的妙手出現在T台上,隨之也受到了更多明星及潮人們的喜愛。

緊身褲

概述:又稱內搭褲,是從腰部到腳的緊身長褲。由於它的穿著方式類似褲襪。也有人稱“內搭襪”,類型屬於褲襪,是無法包覆腳掌的襪子,穿著時襪口大致介於膝蓋至腳踝間,通常為女性、舞蹈人員所穿著,因此又稱內搭襪、無底襪。由來:在1980年代初期,婦女時興穿戴緊身褲做健身和有氧運動。2005年開始,時尚趨勢是穿迷你裙配黑緊身褲。

打底褲

概述:為防走光、修身而設計的褲子,因長度和用料不同而分很多種,可以與正裝服飾不同的搭配。由來: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MM應該對曾經風靡大街小巷的健美褲並不陌生。潮流總是周而復始,十數年後健美褲又以強勁的勢頭捲土重來,不過這次它變幻成了頗受街頭潮人追捧的打底褲。

裙褲

概述:像褲子一樣具有下襠,褲下口放寬,外觀形似裙子,是褲子與裙子的一種結合體。由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女人只能穿裙子。如果婦女也敢於穿褲子,就會被懲罰。法國王后卡塔琳娜·馮梅迪齊喜歡騎馬,騎馬不穿馬褲不方便,但又不敢違背時俗,她靈機一動,來了個組合——馬褲外面套長裙。馬褲外面套長裙畢竟不是一種服裝,也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但是,有了組合的原因,隨後就有了組合的創造。1910年和1911年,巴黎的三位服裝設計師帕坎、德雷科和貝肖夫·達維德,把裙子和褲子組合起來,發明了裙褲。

短褲

概述:短褲一般為夏天為了涼爽而設計的,女性無論春夏秋冬都穿著短褲以顯示女性線條優美。短褲簡單好搭配是不少女孩選擇的種類。

內褲

概述:內褲也叫三角褲,屬於貼身穿的B內服裝,材質以全棉為宜,有男女之分,男內褲的變化品種還有平角褲。內褲有利於個人生理衛生的護理,要勤於換洗。

褲子保養


基本洗滌方法

A、深色牛仔褲第一次下水前先用白醋+水(白醋:水,1:20)或者是用鹽水浸泡約20-30分鐘比較能保持原色。
B、深色與淺色分開洗:混在一起會造成顏色互染。
C、不得使用漂白劑。用不加酶帶藍顆料粒的洗衣粉洗滌,因為加酶的洗衣粉有漂白作用,對牛仔褲的顏色有影響。
D、避免陽光直接暴晒:陽光直接暴晒會造成嚴重氧化退色現象。
E、晾曬於通風處:不通風會使褲子不容易干且會產生異味。
F、儘可能反面洗、反面曬。

基本保養方法

A、深色純棉牛仔褲約穿3-5次或一周清洗一次即可。
B、淺色:白色、卡其、駱駝色……則視贓污情形而定。牛仔褲最佳的清洗時間為6-12個月。
C、利用下列秘訣,可以讓新的原色(深藍色)牛仔褲充滿個人風格的自然褪色效果,類似於二手褲子或者陳舊風格的褲子。
1.非必要絕不下水清洗,只要忍受得了發出的異味(木村拓哉保養的牛仔褲都超過二年未洗)。
2.穿在身上時多用手摩擦接觸褲子表面,這樣可以使牛仔褲與身體接觸的地方自然氧化,產生褪色及有輕微油酯的效果。

一些小技巧

對於unwashed的原色牛仔褲,第一次洗后可以在將干未乾時穿上,可以更快地產生紋路;對於已經脫漿的牛仔褲,可以簡單的用些生粉加水后噴在牛仔褲的表面重新使牛仔褲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