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八陣

新方八陣

《新方八陣》,醫方著作,共二卷(即《景岳全書》卷五十-五十一),明·張介賓撰。作者曾選輯古代醫方,撰成《古方八陣》,成書於崇禎十三年(公元1624年)。但覺臨床取用“猶有未盡”,故又以己意化裁製定新方186首,仍分為補、和、攻、散、寒、熱、固、因八陣。

作者簡介


張景岳(1563-1640),明末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名介賓,字惠卿,號景岳,因其室名通一齋,故別號通一子。同時因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稱他為“張熟地”。他是傑出的醫學家,古代中醫溫補學派的代表人物,時人稱他為“醫術中傑士”、“仲景以後,千古一人”,其學術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
張景岳早年推崇丹溪之學,景岳在多年豐富臨床實踐中,發現其弊端並逐漸擯棄朱氏學說。中年以後著書立說,著作首推《類經》,其編撰"凡歷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成書於天啟四年(1624)。同年,景岳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對《類經》一書中意義較深言不盡意之處,加圖詳解,再附翼說。其晚年集自己的學術思想,臨床各科、方藥針灸之大成,輯成《景岳全書》64卷。《景岳全書》內容豐富,囊括理論、本草、成方、臨床各科疾病,是一部全面而系統的臨床參考書,《新方八陣》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張氏晚年著《質疑錄》,共45論,內容系針對金元各家學說進行探討,並對早期發表的論述有所修正和補充。
張景岳善辨八綱,探病求源,擅長溫補,並在其醫學著述和醫療實踐中充分反映。治療虛損頗為獨到。反對苦寒滋陰,很好地糾正了寒涼時弊。他的陰陽學說、命門學說對豐富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他的重要著作《類經》是學習《內經》的較好參考書,《景岳全書》各科齊全,敘述條理,是一部很有價值的臨床參考書。張景岳的學術成就無疑是巨大的,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著作簡介


新方八陣
新方八陣
《新方八陣》,醫方著作,二卷(即《景岳全書》卷五十-五十一),明· 張介賓撰。作者曾選輯古代醫方,撰成《古方八陣》。書中首載各類制方總義,次分述各類附方、主治及其加減法。這些方劑均系作者根據臨床實踐創製的。既符合其八陣之法,又有實際效驗。本書亦有單行本。
《新方八陣》是《景岳全書》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積數十年臨床經驗,研究方劑的代表作,成書於崇禎十三年(公元1624年)。該書首創了八陣分類法,並創立了新方186首。張氏組方師古不泥,善於補闕創新;治療上擅長補虛,並倡導陰陽兩調,精氣並補兩法。對於虛實夾雜之證,主張以扶正為要;用藥與配伍上,強調用藥以精一為貴,運用靈活,加減有則,並善於配合藥物的升降動靜等以糾正病氣之偏,立法精當,配伍嚴謹。這些特色不僅反映了張氏對方劑研究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啟迪人們對待前人之方,既要掌握其制方之理,又要通曉其權宜之變。

內容簡介


卷五十
新方八略引
一補略補方之制, 補其虛也。
二和略和方之制, 和其不和者也。
三攻略攻方之制, 攻其實也, 凡攻氣者攻其聚, 聚可散也。
四散略用散者, 散表證也。
五寒略寒方之制, 為清火也, 為除熱也。
六熱略熱方之制, 為除寒也。
七固略固方之制, 固其泄也。
八因略因方之制, 因其可因者也。
卷五十一
含補陣、和陣、攻陣、散陣、寒陣、熱陣、固陣和因陣。
補陣
• 大補元煎
• 治男婦氣血大壞, 精神失守危劇等證。此回天贊化, 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 左歸飲
• 此壯水之劑也, 凡命門之陰衰陽勝者, 宜此方加減主之。
• 右歸飲
• 此益火之劑也, 凡命門之陽衰陰勝者, 宜此方加減主之。
• 左歸丸
• 治真陰腎水不足, 不能滋養營衛, 漸至衰弱, 或虛熱往來, 自汗盜汗, 或神不守舍, 血不歸原, 或虛損傷陰, 或遺淋不禁, 或氣虛昏運, 或眼花耳聾, 或口燥舌干, 或腰酸腿軟, 凡精髓內虧, 津液枯涸等證, 俱速宜壯水之主, 以培左腎之元陰, 而精血自充矣, 宜此方主之。
• 右歸丸
• 治元陽不足, 或先天稟衰, 或勞傷過度, 以致命門火衰, 不能生土, 而為脾胃虛寒, 飲食少進, 或嘔惡膨脹, 或番胃噎膈, 或怯寒畏冷, 或臍腹多痛, 或大便不實, 瀉痢頻作, 或小水自遺, 虛淋寒疝, 或寒侵溪谷而肢節痹痛, 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腫。
等方共二十九首。
和陣
• 治肺腎虛寒, 水泛為痰, 或年邁陰虛, 血氣不足, 外受風寒, 欬嗽嘔惡, 多痰喘急等證, 神效。
• 六安煎二
• 治風寒欬嗽, 及非風初感, 痰滯氣逆等證。
• 和胃二陳煎三
• 治胃寒生痰, 噁心嘔吐, 胸膈滿悶噯氣
• 苓術二陳煎四
• 治痰飲水氣停畜心下, 嘔吐吞酸等證。
• 和胃飲五
• 治寒濕傷脾, 霍亂吐瀉, 及痰飲水氣, 胃脘不清, 嘔惡脹滿腹痛等證。
等方共二十首。
攻陣
• 吐法一
• 此方可代瓜蒂, 三聖散之屬。凡邪實上焦, 或痰或食, 或氣逆不通等證, 皆可以此法吐之。
• 赤金豆二
• 亦名八仙丹。治諸積不行。凡血凝氣滯, 疼痛腫脹, 蟲積結聚症堅, 宜此主之。
• 太平丸三
• 治胸腹疼痛脹滿, 及食積氣積血積, 氣疝血疝, 邪實秘滯痛劇等證。
• 敦阜丸四
• 治堅頑食積停滯腸胃, 痛劇不行等證。
• 獵蟲丸五
• 治諸蟲積脹痛黃瘦等病。
• 百順丸六
• 治一切陽邪積滯。
等方共六首。
散陣
• 一柴胡飲一
• 一為水數, 從寒散也。凡感四時不正之氣, 或為發熱, 或為寒熱, 或因勞因怒, 或婦人熱入血室, 或產後經后因冒風寒, 以致寒熱如瘧等證, 但外有邪而內兼火者, 須從涼散, 宜此主之。
• 二柴胡飲二
• 二為火數, 從溫散也。凡遇四時外感, 或其人元氣充實, 臟氣素平無火, 或時逢寒勝之令, 本無內熱等證者, 皆不宜妄用涼葯, 以致寒滯不散, 則為害非淺, 宜此主之。
• 三柴胡飲三
• 三為木數, 從肝經血分也。凡人素稟陰分不足, 或肝經血少, 而偶感風寒者, 或感邪不深, 可兼補而散者, 或病後產後感冒, 有不得不從解散, 而血氣虛弱不能外達者, 宜此主之。
• 四柴胡飲四
• 四為金數, 從氣分也。凡人元氣不足, 或忍飢勞倦, 而外感風寒, 或六脈緊數微細, 正不勝邪等證, 必須培助元氣, 兼之解散, 庶可保全, 宜此主之。
• 五柴胡飲五
• 五為土數, 從脾胃也。脾土為五臟之本, 凡中氣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 非此不可。
等方共十七首。
寒陣
• 保陰煎一
• 治男婦帶濁遺淋, 色赤帶血, 脈滑多熱, 便血不止, 及血崩血淋, 或經期太早, 凡一切陰虛內熱動血等證。
• 加減一陰煎二
• 方在補陣九。
• 抽薪飲三
• 治諸凡火熾盛而不宜補者。
• 徒薪飲四
• 治三焦凡火, 一切內熱, 漸覺而未甚者, 先宜清以此劑。
• 大分清飲
• 治積熱閉結, 小水不利, 或致腰腿下部極痛, 或濕熱下利, 黃疸, 溺血, 邪熱畜血腹痛淋閉等證。
等方共二十首。
熱陣
• 治元陽虛脫, 危在頃刻者。
• 六味回陽飲二
• 治陰陽將脫等證。
• 理陰煎三
•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脾腎中虛等證, 宜剛燥者, 當用理中, 六君之類; 宜溫潤者, 當用理陰, 大營之類。欲知調補, 當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陰虛弱, 脹滿嘔噦, 痰飲噁心, 吐瀉腹痛, 婦人經遲血滯等證。
• 養中煎四
• 治中氣虛寒, 為嘔為泄者。
• 溫胃散五
• 治中寒嘔吐, 吞酸泄瀉, 不思飲食, 及婦人臟寒嘔惡, 胎氣不安等證。
等方二十五首。
固陣
• 秘元煎一
• 治遺精帶濁等病。此方專主心脾。
• 固陰煎二
• 治陰虛滑泄, 帶濁淋遺, 及經水因虛不固等證。
• 菟絲煎三
• 治心脾氣弱, 凡遇思慮勞倦即苦遺精者, 宜此主之。
• 惜紅煎四
• 治婦人經血不固, 崩漏不止, 及腸風下血等證。
• 苓術菟絲丸五
• 治脾腎虛損, 不能收攝, 以致夢遺精滑睏倦等證。
等方共十首。
因陣
• 逍遙飲一
• 治婦人思郁過度, 致傷心脾沖任之源, 血氣日枯, 漸至經脈不調者。
• 決津煎二
• 治婦人血虛經滯, 不能流暢而痛極者, 當以水濟水, 若江河一決而積垢皆去, 宜用此湯, 隨證加減主之。
• 五物煎三
• 治婦人血虛凝滯, 蓄積不行, 小腹痛急, 產難經滯, 及痘瘡血虛寒滯等證, 神效。
• 調經飲四
• 治婦人經脈阻滯, 氣逆不調, 多痛而實者。
• 通瘀煎五
• 治婦人氣滯血積, 經脈不利, 痛極拒按, 及產後瘀血實痛, 並男婦血逆血厥等證。
等方共五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