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是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圖書,作者原筱菲

出版信息


書名: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青春的華章·90后校園作家作品精選)
作者:原筱菲
出版社:甘肅文化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
定價:29.80
平裝::162頁
正文語種::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490-0110-1

內容簡介


不要說遙遠,其實我已在你的掌心裡,並且日漸透明、寧靜無比。我的水滴是翩飛的水鳥,繞過你手指的森林,棲落在你的指尖;你也把蓊鬱的綠色,投影在我的水面,讓我的心海不再空曠。其實有時我不想飛,我想穿行在你影子里的,做一隻悠閑的小魚……
這是一部記錄作者高中校園生活的個人,也是作者在高中二年級時在各類期刊上所發表的文學作品精選集。
作者從童年的快樂印記,到花季的夢想和憂鬱,以及對雨季的憧憬和迷惘,全面的展現了一個浪漫女孩的花季情懷和青春思索,像一幅飄逸的青春畫卷向您徐徐展開。

媒體推薦


該書曾參加過方正科技杯中外百家出版社以“尋找優秀中文作者”為主題的“書贏天下”圖書大賽,獲優勝獎並結集,2009年列入方正阿帕比數字圖書館。
2011年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文與海外華文教育研究中心的《新課程報》重新編選,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列為“90后校園作家作品精選”系列重點圖書出版。

圖書評介


2009年版的封面
2009年版的封面
著名文學評論家、海南省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天涯》雜誌主編李少君,文學評論家、文學博士、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人》編輯張立群作序,由專欄作家、華語校園文學聯盟春韻網文學教練嚴凌君撰寫書評,並配發了作者自拍的大量照片。

作者簡介


原筱菲:原名鄭迪菲,1993年出生,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全國十佳文學少年。發表文2010年與王蒙莫言韓寒郭敬明方文山等被《出版商務周報》評為“2010年北京圖書博覽會十大靚人”學、攝影、美術作品1900餘篇(幅),散見於《詩刊》、《星星》、《中國校園文學》、《青年文學》、《兒童文學》、《浙江作家》、《天涯》、《北方文學》、《世界日報》、《聯合報》、《當代藝術》、《中國攝影報》及美、加、澳、新、馬、台、港等百餘家中外期刊。
收入國家典籍《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六十年中國青春詩歌經典》、《21世紀十年詩選》,CCTV2系列叢書《開學第一課·金牌原創》、《盛開》《90季》《青少年文學殿堂》等60餘種文集、年度選本及精選本。
曾獲第三十一屆台灣“聯合報文學獎”評審獎,兩屆“華語校園文學大賽”金、銀獎,台灣“舞劍壇文學獎”首獎、台灣第四屆“葉紅全球華語女性詩獎”優勝獎、台灣“X19全球華文詩獎”評審獎、“睿格杯散文詩大賽”特等獎、《語文報》“全國中學生原創文學大賽”一等獎,第四屆“觀音山杯全國詩歌大賽”一等獎,《人民文學》、《詩刊》、《星星》、《詩歌月刊》等各類文學大賽的40餘種獎項。
出版個人文集《花季單車》《花季不說永遠》《嬗變的石頭》《時間之傷》及合集多部。2010年與王蒙、莫言、韓寒、郭敬明、方文山等被《出版商務周報》評為“2010年北京圖書博覽會十大靚人”。

作品目錄


第一輯·夢是一枚紅蘋果
第二輯·站在時光深處
第三輯·失蹤的候鳥
第四輯·風中的許願燈
第五輯·石頭裡的寓言
第六輯·蝶翅下虛擬的行程
第七輯·開往春天的地鐵
第八輯·螢窗小語

序言:一


讀懂了就再回來……
——序原筱菲詩文集《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李少君
我還是第一次寫序時這麼猶豫,說起來我也算寫過很多序了,但這一次,卻頗費躊躇,那感覺,就好象是手裡捧了一個脆薄的珍貴的青花瓷瓶,小心翼翼地,不敢輕舉妄動。看原筱菲的詩時的心情也是這樣的:說輕了怕別人看不出那裡面的好,說重了,又怕有捧殺或棒喝的嫌疑,畢竟,她還是這麼個花樣年華,還出道不久,卻已名滿江湖,被譽為校園文學玉女掌門人,儼然90后的領軍人物了。
還是從她的具體的詩作說起吧。第一次深刻地記住她的詩是因為一首《距離》,之所以說第一次,是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就已經是老網友了。她來訪問我博客,並且留言,我好奇地回過頭去探望她的博客,原來還是一個小女孩呢,但看到這個小女孩的詩清新可喜,就存了一分好感,然後在網上來來往往,不時有些交流,雖然覺得她的詩比同齡人高出很多,但還不是太在意,在很多報刊上看到她的名字和詩也還沒太在意,然後在深圳舉辦的首屆春韻杯華語校園文學大獎賽頒獎典禮上碰到她,她是高中組詩歌第一名,我是特邀頒獎嘉賓。我就跟主辦單位負責人說,這是我發現的文學天才啊。其實帶點開玩笑的性質,負責人就猛握我的手,她站在一邊淡淡地微笑,很寧靜的小姑娘,好感又增加了幾分。然後,就讀到《距離》,這才真的一下子給震住了,這首詩不長,才七句,摘錄如下:
一隻蟋蟀和一群蟋蟀沒有什麼區別
它們的鳴叫都在我的四周
一群人一一走過
感覺像幽靈一般
星光下蟋蟀們靠得很近
人和人之間
卻隔斷了夜色
這首詩的感覺,應該說非筱菲這個年齡段的女孩所能感受和把握,但她卻很冷靜地描述出來,並且一下子抓住了核心:“星光下蟋蟀們靠得很近/人和人之間/卻隔斷了夜色”,把人在夜晚的孤獨感一下子放大了,撲面而來。這首詩里充溢著一種磅礴的強大而完滿的氣息,具有相當的衝擊力。而且越讀越有味道,彷彿這首詩自身有著神奇的繁衍生殖力,自身繁殖生產著聯想與詩意。這就是詩的奇妙之處,一旦寫出,就有自己的生命,不斷地生長衍續下去。這首詩可以說幾近完美,放到任何一個新詩選本里都不遜色。
我於是開始留意筱菲的其他作品,確實沒有讓我失望。每隔一段時間,她就會帶來驚喜,比如她的《站在時光深處》:“站在時光深處/擦肩而過的人只瞥見一隻/普普通通的瓶子/它隨意的站立/彷彿空空”;還有《寒冷的玉兔》:“月宮裡的玉兔絨毛一定很長/不然它怎能忍受孤影深處的清冷/凄涼的清輝滲入毛孔/我看見兔寶寶寒冷地顫抖”……讀這些詩歌,讓人懷疑筱菲有通靈的第六感,而這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必備的特殊稟賦。
當然,最讓人驚訝且無法忽視這個女孩的是《披衣賞月的人》這首詩。全詩如下:
披衣賞月的人必知月光的清冷
一個人出門賞月必知月的孤單
披衣賞月的人不是要賞它的細情節
而是賞它瀉下來的那些清輝
如雲影忽疾忽緩
披衣賞月的人走走停停
月,時隱時現,卻把月光
偷偷地灑了一地
灑在了披衣人披著的衣服上
月光不會生根
披衣賞月的人把所有的心事
交給了會眨眼的星星
在清晨玄虛的霧海中
緩緩飛過一隻鳥
披衣賞月的人消失在
幾個早起的人影里
這首詩寫得相當完整,開頭兩句,就顯示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力與獨特的個人感受,而且有著她這個年齡的女孩子難得的沉著、冷靜,“披衣賞月的人必知月光的清冷/一個人出門賞月必知月的孤單”,披衣賞月的人其實不僅僅是賞月,還享受著、咀嚼著自己的那一份孤獨,但並不覺得凄涼,並不只是孑然一人在那裡形影相弔,反倒是有一份自得,一種心甘情願與世隔絕的自滿自足。而後,“如雲影忽疾忽緩/披衣賞月的人走走停停”的描述也非常準確,形象化,彷彿正有一個人在踞踞獨行,邊走邊看,欣賞著月亮,也品味著自己的個人心事。結尾收得也好,呈現出一種空靈、虛幻之美,“在清晨玄虛的霧海中/緩緩飛過一隻鳥/披衣賞月的人消失在/幾個早起的人影里”,很有些禪意,讓人不禁懷疑那個如此欣賞享受月光的人成仙了嗎?就象一個人經過一夜純粹的個人的內心修鍊,終於得道或悟道了,然後就隱遁消失了。
客觀地說,如果要給原筱菲的詩歌一個定位,我敢說她早已超越剛出道時的徐志摩冰心之類,更不要說什麼席慕容之類了,但對此也不必太驕傲得意。時代的背景不同而已。因為,新詩從開始就起點很低。基本是從零開始起步。胡適說《嘗試集》,也確實就只是嘗試而已。而原筱菲成長的時代已是新詩積累發展了近九十年的時候,而且又恰逢一個全球化網路化的時代,詩歌交流最充分的時代。我曾經這麼分析過:二十世紀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時代,是新詩完成啟蒙的時代,五四一代、現代派甚至朦朧詩,都只是藉助向西方取經而來的大內密笈珍本或煉就獨門功夫險勝同輩而出類拔萃。而現在,那些所謂技巧手段不過是常識。二十一世紀則開始進入一個自下而上的時代,是新詩自我成長、自由創造的時代。因為,到二十一世紀,在網路的推動助力下,中國人的生活進入一種全面的自我創造的時代,大量的新方式與新經驗接二連三地湧現。在此時代,新詩也已開始完成了普及化、草根化過程,進入一個自發成長、自由競爭與自由創造的時候,這是可能產生偉大創新的時代,是可能出現大詩人與偉大詩歌的一個歷史契機。原筱菲欣逢其時,正處於新詩不斷加速上升、融彙整合古典詩歌、新詩甚至西方現代主義的階段,自然起點很高,一出手就超越前人其實並不太難,難的可能倒是要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具備一種吸取一切消化吸收一切並最終自我創造超越一切的強大心靈與能力。
好在筱菲好在似乎不缺乏這份悟性,還未定型,還在成長之中,而她似乎也有廣泛吸納古今中外的興趣。她的一首《無序……》,顯示她沒有將自己局限於某一種形式或類型,而是能夠左右逢源觸類旁通,可以欣賞和包容其他的風格與特異性,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再筆直的街也會有岔路和彎轉,
再清潔的路面也會有落葉和鳥的糞便。
我忽然畸戀上雜亂和無序,
那種隨意丟棄的,隨意擺放的
和隨意被遺忘的,
它們存在,
並且相當美觀。
比如亂石叢中一隻破舊的童鞋
比如垃圾桶里一枝凋敗的玫瑰
比起她那些追求古典雋永韻味的詩歌,這首詩是另一種類型,頗具現代感,寫法也隨意自然,也顯示她已有處理特殊或多樣形式詩歌的能力。而且就這本書而言,那些記錄她的日常生活和感覺的散文、小說,也是我很感興趣的,寫得俏皮、有趣、生動,顯示她投身生活、融入生活、擁抱生活的熱情及對此具有的思考反省能力,是她更多的其他方面才華的展示。
總之,整本書已構成當代文壇一個不容忽視、不容小覰的文本,這是代表文學的未來與方向的年輕一代人的心靈史與心靈紀錄,面對這樣的文本,或許以筱菲自己的一首詩來結束最為合適:
披一身光的羽衣,我從影子里站起
潔凈得如梨花細雨,雨滴里隱藏著
早春的密語
岩石等待我打開它塵封的秘密
一棵小草對我舒展開一些
小小的心事
讀懂了就再回來
陪我靜坐在影子里
作者系:著名文學評論家、海南省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天涯》雜誌主編

序言:二


幸福的時光流過文字
——序原筱菲《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
張立群
“90后”詩人原筱菲讓我為其詩集《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作一個短序,這既是信任,又是挑戰。面對如此花季的年齡和純真的詩句,我深信:我們這些“以詩為生”的人,肯定感覺蒼老許多。在當下,代際的差別早已不再是輩分的象徵,而寫作可以帶來的衝擊強度,卻不折不扣成為耀眼於詩壇的關鍵之處。長期以來,由於批評的使然,對於出現詩壇的流行語彙似乎從不是一件陌生的事物,但具體涉及到“80后”特別是“90后”的詩人詩作,我的閱讀經驗不僅僅是茫然,還有詳細閱讀之後的感慨。
從原筱菲的創作簡介可以看出她是一位起點較高的“少年作家”,這位誕生於文化轉型、經濟騰飛年代的詩人無論就文化素養,還是生活經驗都遠勝於前代的同齡水平。想象中,這一代詩人大膽、有才情,對包括文字在內一切事物都有敏銳的接受力和感受力,因而,他們可以迅速蒞臨文壇絕非偶然,儘管,成名過早可能會使其深度被才氣埋沒,但所幸的是,原筱菲們的時間還充足得很,所以,我的擔心也許純屬多餘。
我將對原筱菲的評價定位於“幸福的時光流過文字”,主要是因為她的詩集無論從名字到文字到處瀰漫著幸福的氣息:幸福是她的自然年代,也是她純潔的心靈,更是其無憂無慮的必然流露,正如一切象其詩作《七月的輪滑》中寫到的那樣——
七月的輪滑/隱藏在課桌裡面/它滑過的軌跡/掩蓋了課本上生硬的文字//燕子是在天空中/練習飛翔的/婉轉中才剪出了漂亮的雲朵/和纏綿的雨絲//我在文字的版塊里懶散地爬行/顛簸的字跡讓輪滑/無法承載我的飛旋//透過窗/我傾聽狹小的天空/書縫間逃遁出一片/被細雨淋濕的/花瓣
季節如此燦爛,“輪滑”如此活潑生動,在“文字”和“輪滑”之間,旋轉和舞動的青春象飛翔的夢:在雲朵和雨絲下,一個花季少女在偷偷的寫作、神馳和傾聽,日子是速度,是技巧,是旋轉而過的氣流,不著痕迹地流過文字。
看到網上許多評價“80后”、“90后”寫作的文章,都不約而同地提到“麥當勞”、“肯德基”、“可口可樂”對其產生的影響,顯然,影響的實質不在於食物本身,而只在於它們可以產生怎樣的文化影響。對於一個有潛力的詩人而言,歸根結底是其寫作產生怎樣的影響,捕獲怎樣的新質。讀原筱菲的詩,我是在《有音樂的賀卡》、《隨童話一起漫動》等作品中,讀出了“任性”、“天真”和青春的“咒語”——作為一位少女詩人,原筱菲仍然迷戀美麗的夢,她的痴迷如“我想在黑暗裡遇見/童話里的那個女孩/向她要一根火柴/海的女兒那無法分開的腳/會不會更冷//不知我能否走進小矮人的木屋/坐在地爐前想火光中奶奶/或是與白雪公主相擁而眠”(《童話里的深秋》)令人感動,而她的想象又如此的恬淡、天真,這是一個詩人的本色,也是走向未來的潛質。
當然,她也有與生俱來的憂愁:在組詩《光影里的靜物》、《口語里的靜寂》等作品中,那憂鬱的情懷似乎過早地進入了她的世界。但比較漫長而坎坷的人生,這一切仍然是“幸福的時光”——她依然在喧囂的時光中仰望和傾聽,關於“調色板”、“烏鴉”、“蝴蝶”和“布穀鳥”的故事,她以微醉的情緒漫過極有可能是毫無生機的文字,而當一切注入之後,“花季單車”只在潔白的紙張上留下了淡淡的履痕……
記得屬於我們年少時代的女詩人席慕蓉曾寫過“十六歲的花季,只開一次”的詩句,由此看待眼前的原筱菲,她的花季正持續不斷地閃現著美麗而幸福的色彩:遍覽《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有一些詩句還存在許多情感大於理智,可以進一步打磨之處,但在抒情的年齡,過分的要求相反會成為一件無可奈何的事情,因而,我只能懷著忐忑的心情寫下如此簡單而膚淺的文字,至於更多的文字見證,必將和原筱菲接下來的詩作一樣屬於遙遠的未來!
作者系:文學評論家、文學博士、遼寧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詩人》編輯

圖書評論


石頭在內心開花
——從原筱菲看90后的新面像
嚴凌君
農曆小年這一天,深圳下起了新春第一場雨,在時急時緩的連綿雨聲里,我翻閱著原筱菲的三本詩文集,又接著瀏覽了她發在春韻網上一些未收進文集的詩篇。我感覺,在十六歲的高中女生原筱菲的筆下,勾勒了一副新生代文學少年的新面像,屬於90后青春寫作的面像。
通常,青春的詩篇以反叛開篇,而反叛的青春也容易引人注目,如嚎叫的垮掉一代,如醉舟放歌的蘭波,如穿褲子的雲馬雅可夫斯基,如麥田的守望者塞林格。反叛者與世界的關係劍拔弩張,甚至你死我活。衝決故有的羅網,在抗爭中求活,落網者死,破網者活,文學史上遺留一地孤魂野鬼的哀傷。
還有另一種青春詩篇,詩人貌似寧靜地成長,石內玉爭,蚌中珠磨,一味上演內心的戲劇,表現了另一種決絕:拂去隨性的塵埃,收斂躁動的羽毛,皈依內心的堅守——硬石一樣的自我,這也是青春的本真。這在一些女作家身上表現明顯:貴族氣的沃爾夫、閨閣淑女型的狄金森、修女型的米斯特拉爾。還有,在大唐一代詩人群體中,也多有這種超塵絕俗的“少年精神”。
中國當代的青春文學,多有憤世嫉俗的怨懟,也多有顧影自憐的濫情,而以清靈的姿態書寫自我,捨棄陰影素麵朝天的形象,就顯得難能可貴。原筱菲擁有逃離污垢的罕見能力,拂去塵埃的珍貴品質,在有節制的寧靜中獲得純凈,正如寂寞的小小池塘不錯過每一縷陽光投影,生命就是一場美麗的邂逅。這種更上層樓的心懷,或許預示著90后的新面像,待我們用新的眼神欣賞。
我就這樣站立在風景中
像一隻瓶子
陽光折射出七彩的環
是我時光深處的密語
只等待來自陽光深處的人
潛心破譯
——《站在時光深處》
詩人與世界的關係,從詩人的自我認知中現出端倪。原筱菲不斷表達著豐富的自我形象,強化自我與世界有限度的認同、堅韌的抉擇和固守。小小少女可以如此勇敢:冬天,“讓一條河穿過自己的身體”,結冰,破碎,在我內部融化,“融化后是更多的我”,我與世界的寒意握手言和:
我喜歡把自己裹在厚厚的衣服里
過自己的冬天
讓一條河穿過自己的身體
然後結冰
然後破碎
身體是僵硬的河床
是麻木的此岸和彼岸
我只在自己的內部流動
沒有誰聽得見我偶爾融化的聲音
融化后是更多的我
然後穿過
然後結冰
然後破碎
——《破碎》
然後,我看見了石頭在內心開花:“風一來,我就變成了石頭/躲在自己的堅硬里/做自己柔軟的夢”(《嬗變的石頭》)這樣的石頭姿態,“不會為謊言動情”,“即便落入深谷,也不會受傷”。隱忍的調皮,單純的豁達。這不是為賦新詩強說愁。據詩人自述,童年隨著父母在多省市飄泊生活,直到初中才開始在一個城市定居。那種流浪的感覺沒有留下創傷,似乎也沒有變成直接的文字(我相信,總有一天會的,當少女敢於俯視流離的童年的時候),但已經養成一種強健的心態。或許,因為飄泊,對幸福的認知也特別:
我只關心在春天裡遺失的那些美好
花枝就這樣站在風中
不知該如何催開這被禁錮的花朵
甜蜜的日子
我必須背離幸福
並做出一個無奈的微笑
以證實自己的淡定
和傲慢
——《遺失的美麗》
“永不說出內心的空虛”,“不願讓幻想疲倦”,詩人這樣告誡自己。“我把脫下來的影子懸掛在牆上/讓夢隻身出門”(《睡蓮》)她清醒地意識到有兩個自我,在過著兩種生活,一種是現實生活,另一種是藝術化生存:“原來我每天只是用一半的自己/在生活/就像對摺的一張白紙/我只在意了面向我的這一半/而另一半早已印上了鳥語和花香/卻被隨手覆蓋和遺忘。”(《歲月的摺痕》)“我的日子,蜷縮在紙張的背後,被搖曳的文字搖得七零八落。它像我所有的積蓄。”(《日記》)“世界簡單到只剩下一堵牆壁,無需著色,已經塗滿了影子的色彩,這幅畫只有我——一個背著陽光靜坐的人才能看得到。”(《塗鴉》)這樣的青春豐盈、自足、美好。於是,有了睥睨現實的能量:有人偷走了我夢裡的星星,我出門尋找那個偷星的人,“所有的人行色匆匆/他們面無表情心灰意冷/看起來都不會是/竊取過光明的人”(《星下尋夢》)。於是,也有了神往美好的別緻情懷:“一滴墨殷開/我的戀人穿一襲黑衣裊裊而來/我怕濃重的顏色禁不住風雨/那就少些色彩/只渲染墨色里的/情濃,情淡”(《水墨戀人》)
原筱菲用“另一半的自己”自覺選擇藝術化生存,這對於現在的校園寫手具有啟示錄的意義:無論你有多少煩惱和苦難,人生依然可以是一場美的追尋。原筱菲愛文字,學的是美術,偶爾也攝影,她用文字、畫筆、相機表達自己和世界,詩歌與影像兩棲,現代社會正需要這樣跨界型人才。
我讀到的原筱菲最美麗的兩首詩,都是自我形象的生動素描。她要做一個《披衣賞月的人》:獨賞寂寞之美,不只是“習慣寂寞”,更在主動尋找寂寞,在孤寂中豐盈,正如里爾克對青年詩人的祝福。她渴望《以鳥為鄰》,“沒有鳥語的夢”多麼無聊,應該有一種更好的日子,比如:“其實我更願意以鳥為鄰/與星星共枕在/同一屋檐下/即使無眠”。做一個大自然的孩子,不只是童心,而是企圖恢復人與自然的古老關係。
純凈是一種美,一種提煉過後的美,卻不露雕琢痕迹。獲得純凈的緣由,來自詩人面向世界的態度:“我只關心在春天裡遺失的那些美好”,因此,純凈其實是一種選擇美學和生活美學。需要小心的是,佼佼者易污,純凈會不會變得脆弱?如果說,純凈的詩人之心是一口小小的寂寞的池塘,假如投入一塊激動的石頭,會畫出怎樣的波紋?畢竟,除了風花雪月,還有人間煙火;除了自我,還有世界。我欣喜地看到,詩人正嘗試著把純凈變成一種力量。原筱菲在淺斟低唱之外,更有直面現實的勇氣。在自我與世界的邂逅中,迎風搖曳,落英成詩。原筱菲“日記體”組詩《另類校園》,這種秘藏在日記本中不敢輕易示人的文字(甚至目前仍沒有收入正式出版的三本詩文集中),由於反映了觸目驚心的校園現實,加上口語式的直白形式,從而具有穿刺現實的動量。選讀其中三首:
【跳樓女孩】
跳樓的那個女孩回來了。
因為有三樓的護欄,
所以她從五樓又回到了一樓。
只是在醫院裡休息了一段時間。
回來后她成了校園的一霸,
連最兇惡的教導主任都懼她三分。
她的傷似乎一直都沒好,
她走路的樣子
一直保留著跳樓的姿勢。
【嘶喊】
午夜。
盥洗室傳來一聲嘶喊:
“不用你管——
孩子我自己能處理……”
接著是摔手機的聲音。
室友們從睡夢中驚醒,面面相覷。
都知道她說的孩子
不是她自己。
【吸煙】
吸毒品煙的那個女生
得了水痘后就再也沒有回來上學。
同班兩年我們只說過一次話。
那天,她坐在操場的石階上叫住了路過的我,
她的手心裡托著一隻迷途的螞蟻
“你認為吸煙的女生都是壞孩子嗎?”
“不是,最起碼你不是!
因為我知道你很仗義,
會信守每一個小小的承諾。”
她流淚了,把螞蟻輕輕放在石階上
點燃了一支煙:
“足夠了,
這十七年
我沒有白活!”
我以為,在原筱菲這一類文字中,蘊含著一個傑出詩人的潛質。一般的青春寫手,都有一種鴕鳥般的習性,漠視身處的環境,冷淡現實的真面目,把頭別過去,躲在自己的夢境里玄幻虛構,自造一個迷離的世界,自得其樂,久而久之,他們集體喪失了表達現實生活的能力。這種集體性的逃避,於人於己,後果堪憂。原筱菲直面現實的真誠,正是寫作良心的例證。這種青春殘酷物語,不只是記錄和宣洩,難得的是,字裡行間的冷靜和同情。“青春是一塊冷鐵/鏽蝕在凝固的校園/成長的印記/是暗紅的銹痕”(《雕刻時光》)或許,正因為有純凈做底色,既可以反襯出污穢,不讓自己陷身其中,又可以感同身受,與所有的青春同情通心,最後,與世界同情通心。
【刻畫】
我在風中刻畫一隻髒兮兮的陶罐,
不知道上面的那隻蜘蛛是否也該畫上去。
按理說它不屬於靜物,
但在風中,它比陶罐更安靜。
它身體的形狀和顏色像極了陶罐,
就連高光和投影都是一樣的。
唯一不同的是它有腳,
極有可能在我還未畫完的時候
它已爬到了旁邊那隻透明的酒杯上。
因為我不曾刻畫到它的內心。
我極度欣賞原筱菲將現實轉化為詩句的能力,尤其在青春寫手集體缺失這種能力的時候。她的《組詩:逃出畫室或回到畫布》,達到了舉重若輕的狀態。《刻畫》是其中之一,詩人在美術課上的一次走神,讓我們記住了這隻不守規矩的蜘蛛。
自然,光有一口純凈的池塘是不夠的,池塘周邊的世界更大。光有一顆石頭藏身也是不夠的,即便是通靈寶玉也無法抵禦歲月的風刀劍霜。未來的日子,有更大的世界等待你去落筆,用文字和圖像,將世界轉換成你的面像,又為世界增添風景。祈願你有充分的自足與自由。
與原筱菲邂逅在2008年,當時,我所主持的春韻網舉辦“第一屆華語校園網路文學大賽”,筱菲是唯一的詩歌金獎得主,評委團把最重要的一票投給了希望和未來。原筱菲在華語文學圈的名聲鵲起,證明評委們慧眼識珠。其後,筱菲慷慨出任春韻網詩歌專欄“如歌歲月”的首席版主,繼而在春韻網開放給海內外寫手免費建站的“華語校園文學聯盟”中,組建了“90后詩歌群落”,短短一年,蔚為大觀,儼然成為90后青春詩人的大本營。我甚至痴想,二十年後,中國最優秀的詩人,應該有相當一部分將從這裡誕生。筱菲表示,“無論怎麼說我都是從《春韻》成長起來的呢。”相伴青春,優雅成長,正是我們的心愿。
作為90后的代表詩人之一,原筱菲曾發出這樣的呼喚:“請給我們一份天空,讓我們在鮮活的陽光下自由地呼吸;我們曾是一群倒立著看世界的孩子,倒立著看那些丟失在光影中的人。誰為我們靜坐,靜聽我們天使般純凈的歌聲?”(《90后,一塊“愚人”的招牌》)我試圖從原筱菲的文字中看出90后的新面像。而借用90后這個方便的紀年,無非是希望,他們不是80后的驥尾,而是90后的鳳頭。期許在新面像之後有新的文字風骨,有一片屬於他們的天空。
作者系:專欄作家、華語校園文學聯盟春韻網文學教練、深圳市南山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作品


《嬗變的石頭》《時間之傷》《花季單車》《花季不說永遠》《雨·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