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簫

一種樂器

夜簫,苗語稱“寥”,因多在夜間吹奏而得名,是苗族特有的單簧氣鳴樂器

夜簫簡介


夜簫,苗族特有的吹口氣鳴樂器。因多在夜間吹奏而得名。苗語稱寥、良或果林趨。流行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丹寨凱里麻江黃平、榕江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
夜簫
夜簫
夜簫:苗語稱“寥”。它用無節的細竹管製成,管長50厘米左右,外徑約11毫米,內徑7毫米左右,管的下端開有4個音孔,上端為吹口,豎吹。在吹口的正面,開有一個長方形缺口,是為夾簧片用的,簧片多用薄竹片或蘆葦片做成。吹口的背面開有半弧形的缺口。吹奏時氣流自弧形缺口進入管內,振動簧片而發音。夜簫雖開有4個音孔,但能實發從e1~c2五個音。
製作夜蕭時,因所用竹材長短不一,管徑大小有異,所以它也有高、中、低音之分,但由於簫管細小,只能輕輕吹奏,可吹出兩個八度音程。
夜簫的音色柔和、優美,非常動聽,和西洋樂器單簧管相似,但較之細膩有餘而明亮不及。它的低音和中音比較圓潤、甜美,高音有些尖銳刺耳。夜簫最適於演奏悠緩抒情的曲調,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

形制結構


管身竹制,多採用管細、節長的蘆笙竹(即苦竹金竹)製成,上端稍粗,中空無節、兩端通透。管長50厘米~60厘米、上端管口外徑1.1厘米~1.2厘米、內徑0.7厘米~0.9厘米。先將管首2厘米長管壁修削去3/4,使其呈哨形吹口,餘下的1/4管壁順竹紋向下劈為兩片,中間兩側墊以竹篾,外用線繩捆紮而成進氣孔道,在吹口正面距管首7厘米處,開有一個長1厘米、寬0.5厘米的發音孔,發音孔下半部置一薄竹片或葦片作為分氣閥。管身上端管口堵以木塞或用棉布卷塞緊,管身正面下部開有四個圓形按音孔(圖)。有的還開有一個背孔成為五孔夜簫。
夜簫
夜簫
夜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吹之笛。“橫吹笛子豎吹簫”,即笛簫之間最基本的差別。簫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適於獨奏和重奏。簫笛同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新石器時代開始以竹製作。在秦漢至唐,簫是指編管的排簫
早在《尚書·益稷》中記載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當因韶樂伴奏樂器以簫(當時為排簫)為主而有此稱。夜簫在漢代時稱為“篴”、“豎篴”或“羌笛”。羌笛原為古代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最初只有4孔(3個音孔加管口1孔),西漢京房(字君明,公元前77-前37年)在後面加了一個最高音孔后,成為5孔簫。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孔(前5、后1),其形制與今天的夜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他曾為素不相識的王徽之吹奏過三段樂曲,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
魏晉南北朝時,夜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伴奏相和歌的樂隊中使用。清代,夜簫的形制與如今完全一樣。清《律呂正義后編》記載:“明時乃直曰簫,不復有豎篴。今簫長一尺八寸弱,從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橫吹,無後出孔。”

樂器定調


夜簫
夜簫
夜簫的演奏技巧與笛類似,但不如笛靈敏。夜簫的定調不一,常見的為G調,還有F調、C調等。6個音孔全閉時,筒音為(d1),通過超吹,音域由(d1-e3),有兩個八度另一個大二度。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區發音深沉,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高音區發音緊張。簫的音量較小,樂隊用幾支簫同時演奏效果較佳。單用一支簫演奏時,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對比適度。
在夜簫傳統的調名稱呼上,不管夜簫的長短,還是調的高低,凡是六孔簫以第三孔作“1”,八孔簫以第四孔作“1”,都稱為“小工調”,凡是六孔簫的第六孔作“1”,八孔簫以第八孔作“1”都稱為“正宮調”,凡是六孔簫以第四孔作“1”,八孔簫以第五孔作“1”,都稱為“凡字調”,凡是六孔簫以第五孔作“1”,八孔簫以第七孔作“1”都稱為“六字調”,凡是筒音作“1”,都稱為“乙字調”,凡是第一孔作“1”,都稱為“上字調”,凡是第二孔作“1”,都稱為“尺字調”。

演奏姿勢


夜簫的演奏姿勢有站式和坐式兩種,演奏時一定要保持身體的自然狀態。

立式

獨奏或重奏時一般採用立式。兩臂自然向前,兩手持簫,手指自然彎曲,胸部和腰部要直,但不能挺胸鼓肚,頭部向前但不能前傾更不能後仰。雙肩和雙肘自然下垂,切忌聳肩。簫放在嘴上時與身體約成45度角,因為角度太小了容易低頭,太大了又容易揚頸,這樣不但姿勢不雅,也影響呼吸。兩腿站定,兩腳稍稍分開,身體重心落於兩腿之間。

坐式

合奏或伴奏時一般採用坐式。坐式上半身和立式完全相同。座椅高低要合適,切忌一條腿架在另一條腿上,這樣不但姿勢不雅,同時也影響正常呼吸。吹簫姿勢是最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特點的,因此持簫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保持人體自然狀態,便能很快掌握正確的演奏姿勢.

演奏方法


夜簫
夜簫
演奏時,管身豎置。右手無名指、食指按第一、二孔,左手無名指、食指按三、四孔,五孔夜簫由左手拇指按背孔。嘴含吹口,氣流由氣道進入衝激分氣閥,使管內空氣柱振動發音。因製作時管身長短不一、管徑大小有異,所發筒音也不盡相同。一般筒音?g-e1,通過平吹和超吹,音域近兩個八度。音色柔和、優美,非常動聽,有些和西洋樂器單簧管相似,但較之細膩有餘而明亮不及,它的低音渾厚,中音圓潤而甜美,高音則有些尖銳刺耳。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歌唱伴奏,最適於演奏悠緩抒情的曲調。據苗族老人回憶,過去的夜簫曲調曾有幾十種,可惜流傳的不多,其間的差別也不大。它多是通過吹奏帶有內容的民歌,來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所以夜簫曲的取材,也多半來自民間歌謠。
簫的演奏技巧,基本上和笛子相同,可自如地吹奏出滑音、疊音和打音等,但靈敏度遠不如笛,不宜演奏花舌、垛音等表現富有特性的技巧,而適於吹奏悠長、恬靜、抒情的曲調,表達幽靜,典雅的情感。簫不僅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在古曲《春江花月夜》中,一開始洞簫奏出輕巧的波音,配合琵琶模擬的鼓聲,描繪出遊船上簫鼓鳴奏的情景,在整個樂曲中,簫聲綿綿,流暢抒情。此外,琴簫合奏,相得益彰,委婉動聽,更能表達出樂曲深遠的意境。

呼吸方法


夜簫
夜簫
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夜簫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採用胸腹式聯合呼吸法。正確的呼吸方法對於吹奏夜簫是十分重要的,中國民間吹管樂非常重視用“氣”,氣息運用得當,才能較長時間的自由演奏,否則,吹一會就會感覺累,還可能有胸悶氣短的現象,時間長了,於身體不利,所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至關重要。
呼吸方法可分為三種:
①胸式呼吸:完全用胸部控制氣息,氣吸到肺里后,由胸部向外擠壓,這樣,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定,氣息也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這種方法不好控制氣息,也有損健康,所以一般不提倡採用胸式呼吸方法。
②腹式呼吸方法:吸氣時將橫隔肌下沉,盡量擴大腹部與腰部,民間說法叫做“氣沉丹田”。呼氣時,丹田要繃住勁,一點一點均勻地將氣吹出,經過反覆練習,這種呼吸方法是能夠掌握的。腹式呼吸能有效的控制氣流,均勻的將氣吹出,還可根據音樂需要增強或減弱氣流強度,做出強弱變化和腹顫音效果,是一種正確的呼吸方法。
③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吸氣時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時向外擴張,最大限度地將氣吸入,這樣肺吸入的空氣量比前兩種方法都要大。
採用胸腹式呼吸時。當整個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工作時,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佈得非常均勻,這樣,呼吸肌肉不易感到疲乏。綜上所述,初學者首先應學會腹式呼吸,熟練后再加上胸部擴展動作,就是胸腹式聯合呼吸。練習時先用鼻子將氣慢慢吸入,這時就能體會到腹部自然向外擴張,腰部也有向外擴張的感覺,這就是正確的自然呼吸的感覺,以後逐漸加快吸氣速度,再試著不改變腹部、腰部動作的情況下而改用嘴吸氣,這樣你就掌握了腹式呼吸的正確吸氣方法。吹奏時隨著氣的呼出腹部逐漸收縮,但丹田一定要繃住勁,找向外拉的感覺,這就是控制。

現存狀況


在黔東南苗族地區,夜簫深受人們喜愛而普遍流傳。尤其男青年對它更有著特殊的感情,多年來的習慣,吹夜簫已成為苗族青年男女戀愛的信號。在勞動之餘或農閑之際,每當夜幕降臨,微風拂面,苗族的小夥子們,便三五成群地來到鄰近的村寨旁,輕輕吹起夜簫,邀請姑娘們出來對歌。在戀愛的最初階段,一般都是兩對青年男女一起活動,所以夜簫除獨奏外,常用兩支音高相同的一起齊奏。所奏的樂曲多為有詞的情歌,如《遊方調》、《月亮出來了》和《姑娘你睡著了》等。
在貴州一些苗族村寨里,每到明月當空、萬籟俱寂的夜晚,苗家小夥子便帶上自己做的夜簫,來到心愛的姑娘住房附近或窗前,用簫聲訴說自己對心上人的愛慕。那質樸委婉的曲調在夜空中飄蕩,有如仙樂一般動人心弦。當姑娘聽到小夥子的“邀請曲”后,便會馬上出門和他相會。他們雙雙坐在樹叢旁或草坪上,小夥子繼續吹起夜簫,姑娘則彈響竹簧,雙方相會不說一句話,
完全用樂聲來表達愛慕、讚頌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流行於桂北融水一帶的果林趨
夜簫
夜簫
,苗族人民多在上山生產、趕坡行路或歌唱伴奏時吹奏,並且一年四季不論白天或黑夜均可吹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有苗族夜簫多支,管身竹制,全長50厘米-55.5厘米,除上端開有一個吹口和方形發音孔外,下設四個按音孔,這些夜簫系1958年來自貴州省丹寨縣。其中一支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鑑》大型畫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