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指掌圖

切韻指掌圖

切韻」二字已不是隋唐時代的涵義。在隋唐時代,「切韻」二字是切正語音,規範語音之意,而到了唐末宋初,「切韻」兩字就是反切別名,「切」指反切上字,「韻」指反切下字。寫作的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到當時實際語音的演變,而對中古韻書中的反切重新加以圖解。

作者介紹


佚名。本書的成書年代及其作者,人們早有懷疑。宋代孫奕等人曾引述《切韻指掌圖》,內容與今傳本未有不合。所以今本在孫奕時代已問世事無疑的。

內容介紹


《切韻指掌圖》是研究宋代實際語音的重要資料,它反映的宋代語音有以下幾點:
一、並中古十六攝為十三攝。
二、三等韻和四等韻相混。《切韻指掌圖》雖仍採用《廣韻》二百零六部,但是許多同等的韻部已經合併。
三、梗、蟹兩攝的一等韻和二等韻相混。
四、舌尖前母音〔l〕已經產生。
五、入聲韻兼配陰陽。
六、在三等韻中,知系聲母與照系聲母相混,為近代漢語知、照合流之開始。
七、照系二等和照系三等聲母相混。
八、喻三和喻四聲母相混。所有的等韻圖都把喻三和喻四這兩個聲母合稱為喻母,而把喻三列在三等的格子中,喻四字列在四等的格子中。
由此可見,《切韻指掌圖》在反映實際語音的演變方面的確是表現的相當徹底。據研究,此書的平聲韻母四十三個,入聲韻母二十四個,如果連上、去聲都計算在內,一共有一百五十三個韻母。比起《廣韻》時減少一半左右。

相關記載


發展

南宋時的讀書人用《指掌圖》查出唐以前反切的準確讀音,後來的音韻學者通過《指掌圖》研究當時的語音系統。該書使用方法很簡單。如要想知道"其九切"是什麼音,先查上字"其",在第18圖牙音平聲欄中查到"其","其"在“群”下,屬群紐。然後再查下字“久”,“久”在第4圖牙音上聲欄里,然後沿著“久”向左(或向右)查,查到“群”紐所對的字,圖裡是“舅”字。這樣就知道“其久切”的讀音與“舅”的讀音相同。 《切韻指掌圖》以三十六字母總三百八十四聲,別為二十圖,不立“韻攝”之名,為研究等韻和宋代語音的重要依據。

二卷

傳本卷首有署名宋司馬光的序文,過去很多人認為本書為司馬光所作,宋董南一《切韻指掌圖序》云:“圖蓋先正溫國司馬文正公所述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切韻指掌圖》,宋司馬光撰。其‘檢例’一卷,則元邵光祖所補也。原本久佚,今從《永樂大典》錄出。等韻之傳於今者,以此書為最古。”明桑紹良《青郊雜著》、清周贇《山門新語》、莫友芝韻學源流》等則懷疑此書是託名之作。清人鄒特夫、陳澧主張是南宋楊中修的作品,此說亦無確證。此書作者尚屬疑問,大約是南宋人所作,且晚於《四聲等子》。趙蔭棠等韻源流》謂是書“是淳熙三年(1176)以後與嘉泰三年(1203)以前的產物。”
《指掌圖》也列二十圖,使用三十六字母,表面上和《四聲等子》是一致的,但實質上區別頗大,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指掌圖》三十六字母排成三十六行,每行一母,改變了《韻鏡》、《等子》排成二十三行傳統。三十六母的順序與《七音略》相同,以“影”、“曉”、“匣”、“喻”為次,與《等子》不同。清陳澧《切韻考·外篇》云:“《切韻指掌圖》影曉匣喻四母次第殊謬,不知喻母為影母之濁,《四聲等子》、《五音集韻》、《切韻指南》皆以曉匣影喻為次,則影喻清濁相配不誤。然以曉匣在前亦非,影喻是發聲,曉匣是送聲也。”韻母方面,《指掌圖》一聲包四等,改變了《等子》一等包四聲作法,恢復了早期韻圖傳統。
二、《指掌圖》不立韻攝名目。《等子》雖分十六攝,但宕與江,曾與梗,果與假相併,實際只有十三攝。《指掌圖》實際上也是宕與江,曾與梗,果與假不分,所以用攝來衡量,也只有十三攝。
三、《指掌圖》對《切韻》韻部的歸併與《等子》大同小異,區別有以下幾點:
(1)對江韻的處理不同。《等子》把江韻的幫見組字與陽韻的庄組字排在一起,定為開口二等;把江韻其他聲母字,即知、庄組和來母字另排一圖,定為合口二等。《指掌圖》則把江韻字一律定為合口,和陽唐合口字排在一起。
(2)對支之兩韻開口精組字的處理不同。《韻鏡》、《等子》等都把這些字排在三等,而《指掌圖》則改排在一等。可能這些字的韻母近於丫音,後來《中原音韻》即別設一個支思韻。
(3)《指掌圖》把止蟹兩攝的字重新劃分,打破了攝的界限。它把蟹攝齊祭兩韻的開口字和止攝支脂之微四韻的開口字排在一起。把蟹攝一等灰韻、四等齊韻的合口字,與止攝支脂之微的合口字排在一起。《指掌圖》的改動,說明齊祭灰等韻已變細。
(4)《指掌圖》把許多原來的三等字列入四等地位,在韻目的標註上,也把三等韻與四等韻並列,看來,三四等的界限已漸消失。
這些不同之點,表現出《指掌圖》的革新精神,其語音系統與實際語音頗為接近。因此這部韻圖對後代韻書韻圖影響很大,流傳十分廣泛。
四庫全書》著錄之永樂大典本附“檢例”一卷,雲元邵光祖所補正。《四庫全書提要》云:“光祖字宏道,自稱洛邑人,其始末未詳。考《江南通志·儒林傳》載元邵光祖字宏道,吳人研精經傳,講習垂三十年。通《三經》,所著有《尚書集義》,當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歟?據王行後序作於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稱其歿已數年,則元之遺民,入明尚在者也。”
《切韻指掌圖》有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刊本、《永樂大典》本(后收入《四庫全書》;四川嚴氏復加刊印,是為《音韻學叢書》本)、上海同文書局石印宋本(光緒九年刊)、豐城熊氏舊補史堂本(宣統二年刊)、張海鵬墨海金壺》本(收入《叢書集成》)、《十萬卷樓叢書》本等。各本列字有出入,同文書局等本尚有缺頁,《音韻學叢書》本較精。

四庫提要


《切韻指掌圖》·二卷、《附檢例》·一卷(永樂大典本)
宋司馬光撰。其《檢例》一卷則邵光祖所補正。光有《溫公易說》,已著錄。光祖字宏道,自稱洛邑人。其始末未詳。考《江南通志·儒林傳》,載元邵光祖字宏道,吳人。研精經傳,講習垂三十年,通三經。所著有《尚書集義》。當即其人。洛邑或其祖籍歟?據王行《後序》作於洪武二十三年,稱其歿已數年,則元之遺民,入明尚在者也。光書以三十六字母科別清濁,為二十圖,首獨韻,次開合韻。每類之中,又以四等字多寡為次,故高為獨韻之首,干官為開合韻之首。舊有《檢例》一卷,光祖以為全背圖旨,斷非光作,因自撰為檢圖之例,附於其後。考光《自序》,實因《集韻》而成是圖。光祖乃雲《廣韻》凡二萬五千三百字,其中有切韻者三千八百九十文,正取其三千一百三十定為二十圖,餘七百六十字應檢而不在圖者,則以在圖同母同音之字備用而求其音。則是據《廣韻》也。然光祖據光之圖以作例,則其例仍與圖合。所注七百六十字之代字及字母,亦足補原圖所未備。光例既佚,即代以光祖之例,亦無不可矣。光書反切之法,據景定癸亥董南一《序》雲,遞用則名音和,傍求則名類隔;同歸一母則為雙聲,同出一韻則為疊韻;同韻而分兩切者謂之憑切,同音而分兩韻者謂之憑韻;無字則點窠以足之,謂之寄聲,韻闕則引鄰以寓之,謂之寄韻。所謂雙聲疊韻諸法,與今世所傳劉鑒《指南》諸門法並同。惟音和、類隔二門則大相懸絕。《檢例》云:“取同音、同母、同韻、同等,四者皆同,謂之音和。取唇重唇輕、舌頭舌上、齒頭正齒三音中清濁同者,謂之類隔。”是音和統三十六母,類隔統唇、舌、齒等二十六母也。劉鑒法則音和專以見、溪、群、疑為說,而又別立為一四音和、四一音和兩門。類隔專以端、知八母為說,又別出輕重、重輕、交互照精、精照互用四門。似乎推而益密。然以兩法互校,實不如原法之簡該也。其“《廣韻》類隔,今更音和”一條,皆直以本母字出切,同等字取韻。取字於音和之理,至為明了。獨其辨來、日二母雲“日字與泥、娘二字母下字相通”,辨匣、喻二字母雲“匣闕三四喻中覓,喻虧一二匣中窮”,即透切之法,一名野馬跳澗者。其法殊為牽強。又其法兼疑、泥、娘、明等十母,此獨舉日、泥、娘、匣、喻五母,亦為不備。是則原法之疏,不可以立制者矣。等韻之說,自後漢與佛經俱來。然《隋書》僅有十四音之說,而不明其例。華嚴四十二字母,亦自為梵音,不隸以中國之字。《玉篇》后載神珙二圖,《廣韻》后列一圖不著名氏,均粗舉大綱,不及縷舉節目。其有成書傳世者,惟光此書為最古。孫奕《示兒編》辨不字作逋骨切,惟據光說。知宋人用為定韻之祖矣。第光《傳家集》中,下至投壺、新格之類,無不具載,惟不載此書,故傳本久絕。今惟《永樂大典》尚有完本,謹詳為校正,俾復見於世。以著等韻之舊譜,其例不過如此。且以見立法之初,實因《集韻》而有是書,非因是書而有《集韻》。凡後來紛紜轇轕,均好異者之所為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