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孟傳
南宋學者、藏書家
李孟傳,(1136~1219)南宋學者、藏書家。字文授。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以父恩官至太府丞。以不附韓侂胄,出知江州,以朝請大夫直寶謨閣。勵志於學,公事之餘,專以治書。藏書萬餘卷,環列左右,專供讀書治學之用。通校勘學,每得一書,必細加校讎,因此多識文史典故出處。歷史上各朝舊事、本末源流,均能條述。著有《磐溪詩文稿》、《宏詞類稿》、《左氏說》、《讀史》、《雜誌》等。
李孟傳,字文授,資政殿學士光季子也。光謫嶺海,孟傳才六歲,奉母居鄉,刻志於學。賀允中、徐度皆奇之,而曾幾妻以其孫。龍大淵黜為浙東總管,知孟傳為名門子,解后必就語,孟傳正色辭之。幹辦江東提刑司,易浙東常平司。
母喪,免,調江山縣丞,棄去,監南嶽廟、行在編估局,未上,改楚州司戶參軍,單車赴官。公退,閉戶讀《易》。郡守、部使者不敢待以屬吏。徐積墓在境內,蕪沒既久,加葺之。修復陳公塘,有灌溉之利。知象山縣,守薦為邑最,從官多合薦之,主管官告院,與同列上封事,請詣北宮,又移書宰相。
遷將作監主簿。丞相趙汝愚初當國,適大侵,遣孟傳按視江、池、鄂三大軍所屯積粟,道除太府丞。既復命,汝愚去國,黨論起,而孟傳奉使無失指,面對言:“比以使事往返四千里,所過民生困窮,衣食不贍。國之安危,以民為本,今根本既虛,形勢俱見,保邦之慮,宜勤聖念。”時韓侂胄連逐留正及汝愚,太府簿吳璹與侂胄有連姻,因言台諫將論朱熹,孟傳奮然曰:“如此則士大夫爭之,鼎鑊且不避。”
兼考功郎。復因對言:“國家長育人才,猶天地之於植物,滋液滲漉,待其既成而後足以供大廈之用。今士大夫皆有苟進之心,治功未優,功能尚薄,而意已馳騖於台閣,不稍有以扶持正飭之,其敝將甚。”又言:“武舉及軍士比試,專取其力,臨敵難以必勝。唐世取人由步射、弓弩以至馬射,各以其中之多寡為等級,宜採取行之。”韓侂胄與孟傳故,嘗致侂胄意,孟傳謝曰:“行年六十,去意已決。”侂胄慚而退。請外,知江州,獄訟止息。侂胄不悅。丐歸,復知處州。
遷廣西提點刑獄,改江東提舉常平,移福建。詔入對,首論用人宜先氣節后才能,益招徠忠讜以扶正論。故人有在政府者,折簡問勞勤甚,孟傳逆知其意,即謝曰:“孤蹤久不造朝,獲一望清光而去,幸矣。”對畢即出關。至閩,大飢,發廩勸分,民無流莩。侂胄誅,就遷提點刑獄,移江東,又辭。丞相史彌遠,其親故也,人謂進用其時矣,卒歸使節,角巾還第。再奉祠,以倉部郎召,又辭。
遷浙東提點刑獄,未數月,申前請,章再上,加直秘閣,移江東,不赴,主管明道宮。進直寶謨閣,致仕,卒,年八十四。常誡其子孫曰:“安身莫若無競,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有《磐溪集》、《宏詞類稿》、《左氏說》、《讀史》、《雜誌》、《記善》、《記異》等書行世。
孟傳,字文授,光謫嶺南時才六歲。奉母居鄉刻志於學,賀允中、徐度皆奇之。幹辦江東提刑司,易浙江常平司。母喪免調江山縣丞,棄去改楚州司戶參軍,公退讀易郡守部使者不敢待以屬吏。修復陳公塘,有灌溉之利。知象山縣軼滿,主管官告院與同列上封事請詣,又遺書宰相遷將作監主簿。丞相趙汝愚初當國,歲大祲,遣按視江池。鄂三大軍所屯積粟,道除大府丞復命面對,以使事往返四千里,所過民生困窮,保邦之慮宜勤聖念。時韓侂胄連逐留正、趙汝愚將及朱熹。孟傳奮然曰:“如此則士大夫爭之鼎鑊且不避,兼考功郎復因對言國家長育人才猶天地之於植物,待其既成而後足供大廈之用。今皆有苟進之心,不有以扶持正飭之其敝將甚?”侂胄嘗致意孟傳,謝曰:“行年六十去計已決,不敢聞也。”由是出知江州,獄訟止息。復知處州,遷廣西提點刑獄,改江東提舉常平移福建。詔入對,首論用人宜先氣節后才能,益招徠忠讜以扶正論故人有在政府者折簡問勞。孟傳逆知其意,對畢即出關。至閩大飢,發倉廩勸分民無流莩。侂胄誅,遷提點刑獄移江東又辭。丞相史彌遠其親故也,人謂進用其時矣,卒角巾歸第,屢召不赴,主管明道宮,進直寶謨閣致仕。嘗誡子孫曰:“安身莫若無兢,修己莫若自保。守道則福至,求祿則辱來。”性嗜書,至老不嚴,藏書數萬卷悉置左右。每得異書手自校勘,多識前輩出處中朝舊事。嘉定十二年卒,年八十四。有《磐溪詩文稿》、《宏詞類稿》、《左氏說》、《讀詩集》、《記善》、《記異》各若干卷。(《宋史本傳》、《寶慶續志》、《正統志》)。
孟傳,字文授,少講學有聲而天資爽邁,無纖毫世俗之氣,當世聞人如會幾徐度、賀允中、汪應辰、張孝祥諸公一見皆器遇之,與之游從。宰明州象山,秩滿,主管官誥院,遷太府寺丞權考功郎,出知江州、處州,提舉福建常平茶事,提點浙西刑獄,尋奉祠里居,久之乞掛冠,除直寶謨閣致仕。性嗜書,至老不厭,藏書萬卷悉置左右,繙閱紬釋周而復始,每得異書,手自校勘,竟其編乃止,多識典故及前輩出處,中朝舊事歷歷能道本末,有如目睹。嘉定十二年卒,年八十四。有《磐溪詩文稿》五十卷,《宏詞類稿》十卷,《讀史》十卷,《雜誌》十卷,《記善》、《記異》錄各五卷。
李孟傳,越州上虞人,庄簡公光幼子也。紹興十一年(1141),光南遷瓊州,孟傳才六歲,奉母居鄉,刻志於學。幹辦江東提刑司,易浙東常平司,調江山縣丞,改楚州司戶參事,知象山縣。宋薦為邑最,從官多合薦之。主管官告院,以光遺表恩累官至太府丞。后以朝請大夫直寶漠閣致仕。卒年八十四。博學多聞,持甚嚴,能世其家。其自象山趨朝也,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陳唐卿造有詩送之,注云:“象山海邑,古稱象山郎。今聽李象山言,頗亦費支吾”。故云:“宰邑古難之,茹苦耐煎熬。願盡[推]變通術,露雨均枯焦”。
李孟傳,字文授,庄簡幼子,《宋史》有傳。【《雲濠案史》傳先生累官知江州,以朝請大夫直寶謨閣致仕。】著《磐溪集》、《宏詞類稿》、《左氏說》、《讀史雜誌》。
《山陰天樂李氏家乘》卷十*行傳*興宗公上虞派*第一至十六世
第十世 光公五子——孟傳:字文授,號磐溪,行八十一。公少從晦庵朱文公講學,有聲,天資爽邁。以庄簡公遺表,恩補通仕郎,銓中授右修職郎衢州江山丞,累官正議大夫,直寶謨閣致仕,贈銀青光祿大夫。有《磐溪》詩稿十卷、《記善》、《記異》錄各五卷。生紹興六(1136)年丙辰正月廿八日,卒嘉定十二(1219)年己卯十一月初二日,延年侯傅伯成撰墓銘。
配:曾氏,文靖公幾之孫女,贈和議郡夫人。生紹興七(1137)年丁巳X月X日,卒光宗紹熙三(1192)年壬子X月X日,合葬姜山之原。子三:知易、知先、知至。女五:長適進士邢淳;次適嚴陵從事郎詹民表;三適宣撫使干官潘友恭(潘畤次子);四適金華令朱守忠;五適安撫使參議曾黯,封宜人。
李文授和所贈老融詩複次韻為謝【宋*樓鑰】
鄴侯插架書最多,筆力雄奇天所命。萬人海中深閉門,理窟搜尋到幽夐。
我詩無律如山謳,形穢豈堪珠玉映。時時歸夢入故山,曳杖松間記投暝。
因君佳句撩秋思,便欲歸尋舊三徑。兼旬足痹不良行,況復炎蒸如釜甑。
夜來一雨洗河漢,檐溜涓涓清入聽。晨興剝啄誰叩門,乃有同聲喜相應。
讀之恍若濯清風,自覺昏眸怯明鏡。伊余何幸點班行,結交往往多名勝。
夫君平處顧清新,解道澄江如練凈。從今我乃得四友,不特官梅動詩興。
推枕裁詩謝高致,扶憊搖毫心靡定。舊聞讀檄愈頭風,今賴長篇起衰病。
啜建溪新茗李文授有二絕句次韻【宋*曾幾】
北焙今年但取陳,草芽過了二分春。為君湔洗丁坑后,寶胯雲團一樣新。
麒麟閣上風雲舊,煙雨樓前山水深。世事由來偶然耳,公餘端不廢清吟。
舊歲見君殊草草,懷抱今來各傾倒。新來正好數相尋,束之卻向山陰道。
千岩萬壑秋更奇,候門兒女望君歸。扁舟此去來何時,莫待梅花開北枝。
送潘文叔兼簡李文授【宋*釋寶曇】
趁得官閑且載書,隔牆時喚子云居。公如碧樹有秋意,渠亦清流臨濁淤。
蓋代勛庸誠有種,鑿空道德竟何如。寄聲楚觀滄茫外,璧月依然在太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