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嘉祥寺的結果 展開

嘉祥寺

浙江省紹興市佛教寺廟

越州嘉祥寺,自竺道壹已降,五百年間,高僧相繼,大師紛至,法市興隆,佛學鼎盛。東晉義熙(405-418)初,高僧慧虔自廬山東來,遊學於吳越之間,乃居嘉祥寺。虔克己導物,苦身率眾,凡諸新經,皆書寫講說。涉將五載,於寺圓寂。南朝宋明帝時(465-471),長安高僧曇機善《法華》、毗曇,遊學會稽,郡守王琨請居嘉祥寺。南朝梁(503-557)時,著名佛教史家高僧慧皎住嘉祥寺三十餘年。慧皎,上虞人,學通內外,博究經律,每於春夏宏法,秋冬著述。撰有《涅磐義疏》等,並成《高僧傳》一書,成為中國佛教於史部之傳世名作。

歷史淵源


嘉祥寺
嘉祥寺
據朱關莆和朱越編著的《紹興宗教》一書中記載嘉祥寺在浙江紹興平水鎮平江村的秦望山腳下的茶山觀音斗處,其東與若耶山相望,若耶溪穿越二山之間向北奔流。據佛教史料記載,嘉祥寺最初建於東晉寧康元年(373年)至晉太元三年(378)間,偉將軍會稽郡守(內史)王薈為迎接高僧竺道壹居之而舍宅創建嘉祥寺。當時,高僧竺道壹自平江(今蘇州)虎丘山東適秦望山下若耶溪,與高僧帛道猷(雲門寺住持)相會林下,於是縱情塵外,以經籍自娛。王薈慕道壹之風德高遠,特創嘉祥寺,請其上居僧首。據《中國佛教》記載,竺道壹在嘉祥寺期間乃抽六物遺於寺,造金牒千佛像,系用薄銅板槌打而成,造像藝術也有所突破,因而受到當時社會各界的讚許。竺道壹精研佛理,博通內外,又律行清嚴,故四遠僧尼,八方德眾,咸依附咨稟,時人稱為“九州都維那”。此時,佛教之般若學頗盛,乃演有六家七宗之說,而竺道壹即為“幻化宗”之代表人物。
陳隋間,有王羲之之七世孫,名法橘(一說名法極)者,與其兄(一說侄)孝賓於嘉祥寺出家,即智永與慧欣。智永書法精湛,嘗以真草諸體書千字文八百幅遍施浙東諸寺。一時,求書者若市,致門限為之洞穿,乃裹以鐵片,故其宅被稱作“鐵門限”。智永曾瘞禿筆而築退筆冢,並制銘志。后移住吳興永欣寺,晚年乃居於長安西明寺。
隋唐之際,中國佛教進入鼎盛時期,開始形成了各大宗派,有三論宗興於嘉祥。開皇(581-600)中,江南被兵,攝山(南京棲霞山)之吉藏東赴越州,乃避居嘉祥。據《三論玄義校釋》記載,吉藏大師(549-623)居嘉祥寺達15年之久,於散亂間獨致意經籍,多方搜積。攝取天台宗的《法華玄義》並廣開法宴,聽眾常達千人。一時近悅遠來,問道受業者不絕於途,至禹穴成市。吉藏隨被號為“嘉祥大師”。由於吉藏先後完成了《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的章疏,大弘三論之學,研究講解三論,後來便視作三論宗之祖,而“三論宗”亦被稱為“嘉祥宗”。此後,嘉祥寺便作為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而名揚海內外。
嘉祥寺
嘉祥寺
吉藏有弟子智凱(號烏凱),在嘉祥寺繼承吉藏大師的學說
嘉祥寺
嘉祥寺
,在吉藏奉詔遠赴長安后,智凱繼續於嘉祥寺敷講三論。彼時四方義學雲集多達800餘人,上下僚庶,依時翔集,盛況不減當年。
繼此,乃有唐中國佛教凈土宗第五代祖師少康,年少出家,16歲從縉雲靈山寺至越州嘉祥寺習律受具,此間居停於嘉祥寺五年有餘,乃移居上元龍興寺。少康一生弘傳凈土法門甚力,時人稱為“后善導”。後世之凈土宗人尊其為凈土宗之第五祖。
此後,有僧允文,為秀州嘉禾(浙江嘉興)人,精相部律及《中觀論》。唐開成元年(836),“止息越之嘉祥寺”。允文精研義理,敷闡毗尼、中觀,他在嘉祥寺期間宣講《中觀論》聽者垂涕,從學之僧侶乃以千數。
高麗(朝鮮)僧人慧灌,遠來嘉祥,師從吉藏,精研三論章疏。回國后,奉高麗王之命,唐武德八年(625)遠赴日本,住飛鳥元興寺宣講三論,開始在日本創建三論宗學派,慧灌即為日本三論宗之初祖。成為日本有佛教宗派之始。唐貞元三年(787),高麗僧道登來越州,止嘉祥寺,學習三論。后赴日本在三論門庭之元興寺敷演師說。
會昌五年(845),有詔廢天下寺院,于越州獨留大善寺,允文亦移居大善寺(時稱開元寺)。於是嘉祥寺被毀。此後則無聞於“嘉祥”之名矣!觀嘉祥寺之興替,知其自南朝以至唐末,乃為江南的律學及中觀名剎。惟法難驟起而毀於一旦,豈不惜哉?!(文據《紹興佛教志》、《佛學大辭典》及《續高僧傳》等敷成。)又按:《唐五代佛寺輯考·江南道》(P189)
嘉祥寺:道宣《續高僧傳》卷十四有《唐越州嘉祥寺釋智凱傳》。據此,越州有嘉祥寺。

高僧介紹


其中最著名者為吉藏。吉藏著作宏富,陳義精微,評判由晉以來各家學說,亦採取南北各派長處,大凡當時流行的經典,多為註疏,在此基礎上,正式建立了三論宗。

高僧著作


弘傳簡史
經論註疏
嘉祥寺
嘉祥寺
此宗所依經典,自羅什僧肇、僧朗相承以來,就以《大品》、《法華經》、《華嚴經》為宗依。至法朗又加《涅槃經》。即有四部大經,所以隋唐諸三論師的傳記中每每有“四經三論”或“四論三經”之說。此外《維摩經》、《仁王經》、《金剛般若經》、《勝鬘經》、《金光明經》等,也都有較詳細的疏解。《智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是此宗的根本論典,除《智論》外,吉藏均有註疏。關於此宗的專著如《大乘玄論》、《法華玄論》、《凈名玄論》、《二諦章》、《三論玄義》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此宗廣破一切有所得,實有實無的偏見,說大乘經同明一道,同以無所得正觀為宗,對如來所說經教,不作高下優劣之分,但因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所以佛說的法門就有種種的不同。這叫隨機施教,因病授葯。因此立有二藏三輪以判一代佛教。二藏是依《大品》、《智論》等所說的聲聞藏、菩薩藏,也就是小乘藏和大乘藏。吉藏《法華游意》中說:佛教中雖復塵沙,今以二意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為大乘。而佛滅度后,結集法藏人,攝佛一切時說小乘者名聲聞藏,一切時說大乘者名菩薩藏,即大小義分,深淺教別也。三輪的判教:一是根本法輪,指《華嚴經》;二是枝末法輪,即《華嚴經》之後,《法華經》之前一切大小乘經;三者攝末歸本法輪是《法華經》。二藏和三輪,形式不同,其實一致。二藏是橫判,三輪是豎判;二藏是大小兩乘,三輪也只是本末二輪。所以說《法華經》之前“般若”諸大乘經為枝末者,以其不廢三乘權教故名枝末,非謂“般若”等明理不究竟被判為枝末,不同阿含經本身是權教,說為枝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