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琮
國家一級編劇
高玉琮,國家一級編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成員。《中國相聲大辭典》、《中國曲藝大辭典》執行副主編、《中國評書評話大辭典》主編。主要成就是開創了曲藝作家和理論家收徒的先河。
1960年入伍,任文書、宣傳隊創作員。
1966年退伍后執教於天津海河中學,物理教師。
1979年調入《天津演唱》編輯部任曲藝編輯。1989年調入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專職從事曲藝研究工作。
2005年退休。
2019年10月24日凌晨2點52分,著名曲藝作家、曲藝理論家高玉琮先生因心臟病醫治無效在津逝世。
近半個世紀堅持創作曲藝作品,相聲代表作有《賣魚》、《園丁曲》、《嫉妒狂》、《墜樓》、《並非報復》等。其中《賣魚》為天津第一個參加央視春節晚會的節目(1987年),由劉亞津、王馥荔表演。他的作品曾被高英培、范振鈺,魏文亮、孟祥光,王謙祥、李增瑞,侯長喜、王佩元等演繹。1978年在進行曲藝創作的同時,開始進行曲藝理論研究。
1987年,天津市文聯為他舉辦“個人曲藝作品演出專場”。
1978年,發表了第一篇論文《相聲的本質——諷刺》。自此,開始撰寫曲藝論文,至今,共撰寫百餘篇。其論文《論相聲“說學逗唱”之關係》、《論相聲的諷刺性》、《論相聲的文學性》、《中國曲藝憂思錄》、《曲藝藝術的昨天、今天與明天》等,均公開發表。論文《傳統相聲的回歸與相聲發展》在文化部雜誌《文藝研究》發表后,《北京日報》以大半版篇幅轉載,並刊登他的照片,反響極大。他撰寫的論文具有前瞻性,科學性。
2003年為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撰寫專題片《百年板聲》(十集),介紹了快板書、數來寶、快板、山東快書、金錢板和天津快板);2004年為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撰寫專題片《中國相聲大師》(七集,介紹了朱紹文、李德鍚、張壽臣、常寶堃、侯寶林、馬三立、劉寶瑞、馬季),並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任《21世紀的新文藝探索》、《常寶霆舞台生涯七十年》、《中國快板書優秀曲目選》、《鏗鏘竹韻快板書》、《快板考級教材》 等多部書籍的主編。任《相聲與文學》、《藝術論文集》、《蓮花落音樂研究》等18部書籍編委。編輯《駱玉笙舞台生活六十年畫冊》(撰寫文字部分)等17部曲藝書籍。
自1982年開始,數十次擔任國家級、省市級曲藝賽事評委。如全國優秀曲藝作品評選、全國“南開杯”相聲新作品大賽、“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藝作品大賽等。
此外,他善於撰寫人物傳記,著有長篇人物傳記《周叔弢傳》、《話說張志寬》、《魏文亮的故事》等,中篇人物傳記《陳士和小傳》、《喬清秀小傳》等。
1985年與相聲大師侯寶林、相聲研究開拓者薛寶琨、評書大家蔣敬生赴重慶講學。自此多次到全國各地講授曲藝相關知識。曾在31所高等學府講學。他是中國文聯文藝志願者,曾赴山東聊城市、濟南市、內蒙烏海市、吉林遼源市等地講授中國曲藝史、曲藝概論等。
1991年,全國業餘青年相聲大賽在湖南益陽舉行,他任天津領隊,帶盧福來、郭德綱等6名選手參賽。其中趙恆獲全國唯一一個捧哏一等獎,其他演員全部獲獎。
他對曲藝藝術的研究從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獨特觀點。如對待曲藝學科就建立落後於戲曲、音樂等其它藝術門類,他提出了舊時藝人整體成分的構成社會地位低下,無數藝人過著半農半藝、半卜半藝、半乞半藝、半妓半藝的日子,被世人看不起,幾乎無人對曲藝藝術進行研究,導致學科建設必須從頭做起。再如他研究曲藝作品的特點,他認為曲藝作品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時效性與實效性。對此,至今少有人進行研究。
他還進行小說創作,發表長篇小說《劍手琴心》一部,中篇小說《天津女混混》、《場外搏鬥》、《鬼七》等76部,短篇小說《孫丁赴宴》等12部。
他開創了曲藝作家和理論家收徒的先河,為曲藝創作和理論研究薄弱的現狀注入新鮮血液,為曲藝創作和理論研究的傳承作出傑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