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

地名

地名,人們賦予某一特定空間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實體的專有名稱。地名命名的意義通常認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達的含義,它是人們為地命名時的著眼點,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據。

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演變始終都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

地名含義


地名
地名
第一:地名是人們賦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這種賦予從歷史發展看,經歷 了從當地少數人使用到逐漸為眾人所知直至被社會大眾廣泛使用,從賦予語言到文字再到數字代碼,從約定俗成到標準化、法定化。
第二:在空間上,既包括陸地,也包括海洋和海底,隨著人類對宇宙探測的進展,地名命名的空間範圍逐步從地球不斷向宇宙中的其他天體擴展。
第三:這裡所稱的特定,包括特定的主位、特定的範圍、特定的時間,也就是特定的時空。
第四:我們所說的代號,既包括語言代號、文字代號,也包括早期的圖畫、圖形符號,以及信息時代的數字代號,反映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的歷程。(選自《數字地名》)
地名的要素是指物質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者是構成事物的必要的、不可分的基本因素。(選自《數字地名》)

特性


地名具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及代表性等特性:

社會性

地名
地名
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演變始終都受到社會發展水平的制約。沒有 航海知識的積累和15~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就不會有像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稱。地名由少數人稱說到為廣大社會成員所公認,要經過一定的傳播和篩選過程。

時代性

恢復有歷史文化內涵地名,體現一定區域地名序列化,調整更新重名名稱不雅,有歧義道路名稱保持與周邊道路名稱協調性增強地名命名的指位性以時代特徵為主題創意地名的命名通常反映命名時代的特徵。

民族性

不同民族分佈區域內的地名,一般總是由生息在當地的居民以其語言命名。地名的命名依據還能反映一個民族的心理狀態、風俗習慣和其他文化特徵。

地域性

地名是地方的指稱,它的命名常反映當地當時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徵。
地名: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範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選自《地名學概論》)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人們對各個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
地名專名(specific terms):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理實體的詞。
地名通名(generic terms):地名中用來區分地理實體類別的詞。
專名化的通名(generic terms used as specific terms):轉化為專名組成部分的通名。
地名的漢字譯寫(transform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 from foreign languages into Chinese):用漢字書寫其他語言的地名。(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地名卷》)
地名(Geographical Names或Place Names):是人們賦予宇宙中特定地理實體的代號,是區別某一特定地理實體與其他地理實體的一種標誌。
標準地名(Standard Geographical Names):是根據國家有關法規經標準化處理,並由有關政府機構按法定的程序和許可權批准予以公布使用的地名。
通名(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實體類別的部分,在同類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義。
專名(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是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理實體的部分。
通名專名化(Generic Term Specialization):即地名的某些通名用字失去通名的含義,轉變為專名的組成部分。(選自《數字地名》)

本質屬性

1.指位性:地名之所以稱為地理實體的專有名詞,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代表的這個地理實體是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方位和範圍的,即具有一定的空間位置。
2.社會性:地名是社會的產物,它的命名、更名、發展、演變始終受著社會各方面的制約。因此它具有廣泛的社會性。(選自《地名學概論》)

功能


地名的功能即地名的作用和效能。主要有兩個方面:
1.地名是人們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地名為語言學地理學、歷史學、民族學等學科的研究提供寶貴資料。(選自《地名學概論》)

命名類型


1.描寫自然景觀的:方位距離地理形態特徵物產和其它特徵
2.記敘人文歷史的:居民族姓史跡事件人物傳說
3.寓托思想感情的:歌頌崇仰祝福言志
4.其它命名: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號地名
(選自《地名學概論》)

標準化


簡介

地名
地名
地名標準化(Geographical Name Standardiz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標 准將地名的稱謂和書寫進行統一和規範,明確其使用條件和範圍,並將其固定下來。
地名國際標準化(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s)即在全球範圍內統一、規範地名的書寫,實現地名的單一羅馬化。
地名國家標準化(The 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Geographical Name)即在一個國家的範圍內,用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統一、規範地名的書寫形式,明確使用條件。(選自《數字地名》)

意義

(一)有利於維護士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
(二)有利於國際交往和睦鄰友好;
(三)有利於民族團結;
(四)有利於社會治安和國防建設;
(五)有利於經濟建設;
(六)有利於旅遊事業和人民日常生活。(選自《地名學概論》)

羅馬化

地名的國際羅馬化是指用羅馬字母(又稱拉丁字母)書寫的標準化地名,或轉寫的非羅馬字母文字國家的標準化地名。羅馬化,英文寫作Romanization。(選自《地名學概論》)

文化意蘊


1.地名是人們從事社會交往和經濟活動廣泛使用的媒介。每個人在每天的生活中都離不開地名。
2.地名是文化的傳承。地名文化是祖國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人們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不僅僅因為杭州的山水美麗,蘇州的園林迷人。全國各地山水好的地方有的是,但許多地方缺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魅力就不及蘇州。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路一橋都有美麗的故事和傳說,如保俶塔吳越王錢俶的故事,雷峰塔斷橋有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靈隱飛來峰的傳說,岳廟有岳飛抗金的故事等等,沉澱著歷史文化,給人們一種情操的陶冶,寄託著一種美好的嚮往。因此,繼承和發揚地名文化,對於弘揚中華文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先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打造舟山海洋文化名城,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作用。
3.加強地名工作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在處理國際事務過程中,有一個“名從主人”的慣例。因此,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地名往往體現一個國家的領土主權。在處理領土糾紛過程中,各國為了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把自己對邊界地理實體的命名作為擁有主權的有力證據來使用。在國際關係中,因地名引發的政治和外交問題也不勝枚舉。如日韓間的“竹島”與“獨島”爭議,中國與日本的“釣魚島”爭議,我們稱為釣魚島,日本人卻偏偏去設一塊叫做“尖閣列島”地名牌。
4.加強地名工作,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經濟快速高效、持續健康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地名信息是社會基礎信息,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政府對社會的有效管理都需要提供完整、準確、方便、規範的地名信息服務。經濟建設對地名信息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對快速獲得和傳遞地名信息的要求越來越高。規範地名信息,創新服務方式,提高應用水平,不僅可以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便捷及時規範的服務,為公眾參與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創造良好的條件,還可以為日益頻繁的國際國內交流創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中國地名


也談咱們中國的地名
梅振宗
中國大部分省名的由來都和地標有關,江西、江蘇、浙江雖都有江字,但這三個省份卻和長江沒有一點關係。因為江西並不在長江的西邊,浙江同長江毫不搭界,江蘇也很難同長江聯繫在一起。
其實江西也是因長江而命名的行省。因唐時江西屬江南(長江以南)西道,故元朝時簡化為江西,叫江西省;江蘇則是取江寧和蘇州兩府首字而得名。江即長江,寧即安寧的意思,寓意長江安寧,江寧府今指南京。選其省內兩府首字的還有福建,是取福州、建州兩府首字;甘肅則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府首字;安徽則是取安慶和徽州兩府首字。
浙江省因其境內有條大河錢塘江(又叫富春江或之江)流向曲折,故名浙江,明朝時正式定名為浙江省。黑龍江省因黑龍江而得名,吉林省因吉林市而得名,遼寧因省內有遼河而得名,“寧”寓意遼河“安寧”之意。內蒙古則因北臨蒙古且蒙古族集中並於1947年建立內蒙古自治區。雲南因在雲嶺之南而稱雲南省。
廣東因宋朝時屬廣南東路,明時設置廣東省,相對應的廣西西路清時設立廣西省,1958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始有今名。寧夏宋時屬西夏,元時設置寧夏路,從此省名延續至今。
西藏在清初時分前藏、后藏、喀木、阿里四部,康熙二年合稱西藏,延續至今。
戰國時貴州為楚國黔中地及且蘭、夜郎,漢屬荊、益兩州,唐時設置黔中省。宋開寶年間土著首領率矩州民眾歸順朝廷,因土語中“矩”曰“貴”,始有貴州一稱。新疆地處中國西北邊疆,清光緒年間才設省,自然叫新疆了。
總之,中國省名的由來源遠流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且多與地標有關聯。
再談咱們中國的地名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朝大詩人王勃這首膾炙人口的五言律詩中的“三秦”是指陝西,其稱謂的由來是:秦朝末年,秦亡后項羽三分關中(即今陝西省),以咸陽以西和甘肅省東部地區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咸陽以東封司馬欣為塞王,陝西北部地區封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其三秦名稱由此延續下來。陝西簡稱“陝”或“秦”又稱“關中”,古時指函谷關以西至隴關以東其中間地段,大體上是今陝西轄地。
唐朝著名的僧侶詩人賈島的《下地詩》最後四句是“淚落故山遠,病來春草長。知音逢地易,孤棹負三湘”。唐代詩人盧綸的七律《晚次鄂州》最後四句“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這裡的“三湘”指的是湖南。《寰宇記》稱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為“三湘”。又一說湘水上游與灕水合流后叫灕湘,中游與瀟水合流后叫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后叫蒸湘,總稱“三湘”。又因湖南盛產木芙蓉,湖南還有個雅號“芙蓉國”。“文革”期間湖南省革委會成立時《人民日報》發表的社論大標題就是《芙蓉國里盡朝暉》。唐朝詩人崔曙的七律《九日登望仙台呈劉明府》其頷聯“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這裡的“三晉”指山西。“三晉”的稱謂由來已久。春秋時晉文公建立了強大的晉國,晉文公也成了五霸之一。到了戰國時三家分晉,分成燕、趙、魏三國,包括今山西、河北、河南的一部分,後來指山西為三晉,山西簡稱為“晉”,因山西全省都在黃河以東故又稱“河東”。
唐朝詩人崔塗的五律詩《除夜有作》中首聯“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這裡的“三巴”系指四川。《華陽國志》記載:漢獻帝建安六年改永寧為巴郡,以固陵為巴東,安漢為巴西合稱“三巴”,四川另有一稱謂——巴蜀,因四川盆地物產豐富還有個“天府之國”的美名。
中國帶“三”字的地名、地域名稱很多,千百年傳承的多種地名給歷代文人墨客吟詩填詞、作畫、寫文章都增添了豐富的辭彙,尤其寫詩詞因多樣化的地名稱謂使其詩韻更濃。地名的多樣化也彰顯了中華文明在地名文化上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也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
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的發展都曾做出過獨特的貢獻。新疆的眾多獨特地名就是各民族開發這塊神秘的沃土留下的“活化石”。有趣的是,同一個地名,按不同的民族語言譯釋,往往就有不同的含義。現將所收集到的一部分地名羅列於下:
烏魯木齊:來源於蒙古語,其意為“優美的牧場”。古代也稱為“迪化”。
烏拉泊:來源於蒙古語,其意為“紅色靶場”的意思。
克孜勒塔格:來源於維語,其意為紅山。“克孜勒”即紅色,“塔格”意為“山”。也又“火焰山”的意思!
克拉瑪依:來源於維語,其意為“黑色的油”。“克拉”即“黑”的意思,“瑪依”即“油”的意思。為中國主要產油區之一。
烏爾禾:蒙古語“風城”的意思。
哈密:由“昆莫”轉音而來,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另一說則來自突厥語“庫木爾”,其意為“沙子多的地方”。哈密古稱“昆莫、昆吾、伊吾、伊吾盧、哈梅里、哈密里”。
哈密的其他來歷還有:
1:“哈勒密”:“哈勒”為“盼望”、“瞭望墩”之意。
2:巴里坤:蒙古語“巴爾庫勒”的音譯,意為老虎腿。
3:巴爾庫爾:為突厥語,意為“有湖”。“巴爾”意為“有”,“庫爾”意為“湖”。
4:伊吾:來自蒙古語,意為“旋風”的意思;也有“山疙瘩”的意思。
平遙(古陶)來歷
平遙上古時期稱古陶,原址今平遙喬頭村(冀壁),相傳炎、黃二帝阪泉之戰黃帝得勝,確立了黃帝天下共主的地位,號令天下,大封領地,一日黃帝沿汾河入惠濟河巡視至今平遙喬頭村(冀壁)一帶平原,發現不遠處風景獨秀,但青煙四起,上岸查看,此地所屬一處(今平遙杜村)制陶規模宏大、古樸而甚精,即封此地為古陶,固有“皇帝封鼎於古陶”之說。
平遙杜村制陶歷史悠久,直至明代。今平遙南神廟,廟牆用琉璃陶有落款“本縣侯敬、侯讓,門人蔡其、張宜,杜村裡匠人造”的款識實物。據說:這些人是明朝弘治年間的平遙琉璃藝人。
西周時北方獫狁族興起,經常南下侵暴周王朝,西周定王頤靜命大軍北伐。西周名將伊吉普北伐后,率大軍駐紮平遙(今平遙古城南軍寨村),平遙城為大軍前營並設防獫狁族不敢來犯。雙方百姓在此貿易形成集貿市場,日益繁華,北魏時平遙商業貿易已成規模,空前繁榮。就選現址為吉地,由平陶城、洪善城、京陵城、中都城、范落城、五城組建平陶城,因避北魏大武帝拓跋燾名諱,改名為“平遙”。由於平遙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形成了兵家必爭之地和貿易集散地,被歷代帝王所重視,經歷明清,特別是清代中期平遙成為全國的金融中心。

誤讀地名


把岷(Mín)江洪水讀成閩江洪水,岷江在西南,而閩江在東南,比沁陽和泌陽之間的距離更遠。
在電視節目中,誤讀地名是一件很鬱悶也很難堪的事情,而且很容易成為一種笑柄。讀對地名,是對人家起碼的尊重。
浙江的麗(Lí)水被誤讀成麗(Lì)水,台(Tāi)州被誤讀成台(Tái)州;
安徽的亳(Bó)州,幾乎經常被讀作多了一橫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監(Jiàn)利被誤讀成監(Jiān)利;
河南的浚(Xùn)縣被誤讀成浚(Jùn)縣;
湖南的耒(Lěi)陽被誤讀成來陽,而真正的萊陽在山東;
郴州(Chēn)被誤讀成彬(Bīn)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誤讀成愣(Lèng),這兩個字長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讀錯;
內蒙古的巴彥淖爾(Nào)被誤讀成卓(Zhuó),所以有一次和巴彥淖爾的同志一起聯歡,他們的第一件事就是熱情地感謝我讀對了他們家鄉的名字。可見平常誤讀率很高。
有些誤讀是因為地名中含有多音字,需要堅持的是“名從主人”的原則,例如:
河北的蔚縣,正確讀音是Yù;
安徽的歙縣,正確讀音是Shè;六安,正確讀音是Lù;
山西的繁峙縣,正確讀音是Shì;長子縣,正確讀音是Zhǎng;解州Hài;
山東莘(Shēn)縣,學生們一般讀不錯,因為有莘莘學子之說;但我到上海又讀錯了上海莘庄(Xīn)。江西鉛(Yán)山,誤讀率一定很高,因為誰想到普通的”鉛”還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專用的字音。反正一不留神我可能就會讀錯。
像福建廈門、廣東番禺、安徽蚌埠,雖然也含有異音字,但因為知名度高,被誤讀的幾率相對比較低。讀錯山東東阿的比較少,感謝關於阿膠的廣告;讀錯涪陵的比較少,感謝來自涪陵的榨菜;讀錯山西洪洞的也比較少,因為那句“蘇三離了洪洞縣”起到了積極的推廣作用。
遼寧阜新,在遼寧一般被讀成Fú,在北京一般被讀成Fǔ,而正確的讀音卻是Fù。
另外很多情況下是因為有些字根本就沒見過,望字猜音,跟著感覺走。包括我們這些以說話念字為職業、普通話水平一級甲等的人在內,如果能第一眼就讀對95%的中國地名,那就相當超水平發揮的了。
山西的隰(Xí)縣,山東的莒(Jǔ)縣,茌(Chí)平
河北的井陘(Xíng),蠡(Lǐ)縣;
四川的郫(Pí)縣,珙(Gǒng)縣,犍(Qián)為;
安徽的黟(Yī)縣,樅(Zōng)陽;
湖北的鄖(Yún)縣,江西的婺(Wù)源;浙江的鄞(Yín)縣;
江蘇的盱眙(Xū Yí),邗(Hán)江,邳(Pī)州;
河南的柘(Zhè)城,武陟(Zhì);
甘肅的宕昌(Tàn chāng);
看著其中的某些字,彷彿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很多文化和城市的歷史密碼,往往都固化在地名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