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民史
中國移民史
"中國移民史"傳說始於商朝,華人(古代稱唐人)移民海外。以後各朝代都有不多或不少華人由於經商,逃難,宗教等原因居留海外。明代永樂年間三寶太監回民鄭和下西洋后大批人開始移居南海各國。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有大量華工,因歐洲工業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歐洲,東南亞及世界各國。
商朝末,周滅商,批商朝乘竹筏渡逃亡,,流落、南洲。
秦朝徐福帶領幾千名童男童女東渡扶桑。
漢朝南郡 朱吾縣居縣吏苛政,逃屈昆。
南北朝,新加坡一個華人墳墓的石碑上刻有梁朝年號。
唐朝貞觀年間,有一批高僧,到佛逝國取經,其中包括義凈、運期、彼岸、智岸,善行、智弘、無行、法郎、孟懷業、道宏、貞固等;其中僧人孟懷業,留戀佛逝,不回故鄉。咸亨年間豐州僧哲到東印度居留,僧人玄游居留師子國。
宋嘉佑三年(1036年(,嘉佑四年,安南虜走大批中國人到安南。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趙汝適著《諸蕃志》蒲甘條記載:“國有諸葛武侯廟”。南宋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印度半島卡弗里河口的納格伯蒂訥姆城有中國式瓷磚塔,高數丈上刻漢字:“咸淳三年八月畢功”。占婆國有唐人。宋朝景定年間(1261年-1266年)浙江溫州永嘉縣人薛氏到真臘定居。
元朝元順帝至正九年(1349年)航海家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單馬錫有華僑定居。元初有大批華人定居在婆羅洲格蘭島。渤泥國敬愛唐人馬來半島古國龍牙門已有中國人和當地人通婚雜居。真臘國有唐人居住經商。真臘風俗,由婦女進行貿易,因此華人到此,必先娶真臘女子為妻,方便貿易。。
永樂年間爪哇島的華人多由廣東、福建等地方逃亡來此,多從回伊斯蘭教門受界持齋。
爪哇有一個幾千戶華僑聚居的村莊,華僑稱之錦石(今格雷西(Gresik)),村主是廣東人。
爪哇島東部有一個華僑村杜板,華僑稱之為廚閩,有一千多戶漳州、廣東移民。
爪哇島蘇魯馬益也有中國人居住。
鄭和下西洋時任命施進卿為巨港宣慰使。
東爪哇有“施大娘子俾那智”傳伊斯蘭教,施大娘子是施進卿的女兒。
馬六甲有唐人居住
爪哇順塔國王是廣東人,永樂九年遣使貢方物。
正統年間
勃泥有很多華僑居住,曾有漳州人張某成為那督。
成化年間丁州鹽商謝文彬到暹羅國經商,後來成為暹羅國的官員,並出使中國。
1572年西班牙殖民者累加斯皮說,在馬尼拉有40位已婚的中國人居住。
隆慶六年(1572年)呂宋有華僑150人居住。
萬曆二十一年(1594年)呂宋已有幾萬名華僑聚居。
汶萊島有許多華人,系隨鄭和下西洋留下定居。
柬埔寨的籬木州,以木為城,是華人聚居之地
16世紀初黃衷著《海語》記載暹羅國有奶街,是一條華人寓居的街道。
1613年葡萄牙人伊里狄繪製滿剌加地圖,其中表明漳州村,中國村和中國溪,顯然是華僑聚居之地。
康熙三十五年,廣州長壽寺主持大仙,被越南順化政府聘為國師。越南會安港有一條長三四里的沿河街道,名為大唐街,街上福建人開的商店,鱗次櫛比。越南風俗,貿易由婦女經營,因此華人到此,必先娶妻,方便貿易。順化有關夫子廟和閩會館,尖碧蘿有伏波將軍廟。占城張女士,祖籍浙江人,居住占城已經幾代。
雍正中港口國(今越南境內)國王莫玖(Mok Kui)是廣東雷州人。莫玖傳位子莫統國王(Mok tong),前後一百多年。
乾隆年間暹羅國王鄭昭是廣東人。
婆羅洲戴燕國王吳元盛是廣東嘉應人。
婆羅洲昆甸國王羅大是廣東嘉應人。
爪哇華僑人數達十萬人
嘉慶年間廣東嘉應顯人葉來,流寓新加坡。嘉慶末年,柔佛王下令驅逐華人。柔佛華人推舉葉來為首,率領眾人戰勝柔佛王;葉來更購買軍械,遣人返國,糾集嘉應縣及鄰村族人萬餘,渡海到柔佛,血戰八年,平定柔佛全境。其時檳榔嶼華人,與土人衝突,葉來率眾助戰,三年平定檳榔嶼。後葉來自量不敵英國勢力,將此二地主權交與英國,自保土地所有權。
光緒初年在雪蘭莪和霹靂州采錫礦的華工有十幾萬人。雪蘭莪王待華工苛刻,華工奮戰,平定雪蘭莪。其時霹靂州華人也平定霹靂。
法國探險家亨利·穆奧《暹羅柬埔寨寮國安南遊記》記載, 1859年新加坡有華僑50,043人
1840年-1870年歐洲人口販子將廈門、香港等地七十多萬中國勞工“賣豬仔”到南美洲當苦力。同一時期約有一百萬華人到美國和加拿大“淘金”。
1868年,美國加州因開採金礦和修建鐵路,須要大量勞工。美國和大清簽訂中美通商條約,其第五條定明華人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條約為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方便之門。
19世紀末,到加拿大修築加拿大太平洋鐵路的華工有七八萬人。
1876年郭嵩濤 路過馬來亞,記錄新加坡華人約二十萬,檳榔嶼有福建人廣東人十萬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