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遇
黃奇遇
黃奇遇(1599-1667),字享臣,號平齋,晚年自號綠園居士,生於潮州府揭陽縣廣美(今屬揭陽市榕城區),1628年(明崇禎)戊辰科進士,曾任固安縣令、翰林院編修,清入關后,任南明永曆朝詹事府詹事、禮部左侍郎、禮部和兵部尚書。晚年回鄉終老,逝於揭陽。
黃奇遇為政為人有賢名,明清更迭時,輔助南明抗清,后告老回鄉。是揭陽戊辰四進士之一,名列“潮州八賢”。
黃奇遇,字享臣,號平齋,晚年自號綠園居士。黃奇遇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折算據《辭海》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下同)生於潮州府揭陽縣漁湖廣美村(今屬廣東省揭陽市榕城區,見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附錄。潮汕地區的歷史沿革)
黃奇遇出身貧窮,1628年(明崇禎元年)中戊辰科進士,1631年(明崇禎四年)授固安縣令。1636年(明崇禎九年)擢升為翰林院編修,參加編撰《熹宗實錄》,歷任春坊中允兼起居注。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崇禎皇帝自縊於北京煤山,朱明王朝後裔在兩廣一帶建立南明王朝。黃奇遇初隨南明隆武帝抗清,授為少詹事,隆武帝被清兵殺害,1648年(清順治五年),再出任南明永曆朝詹事府詹事,復升禮部左侍郎,后又升為禮部和兵部尚書。時南明朝中大臣,分為吳、楚兩黨,勾心鬥角。黃奇遇遂藉其母喪為名,回歸老家,自稱“綠園居士”,詩書自娛、教子。據下文史、志,黃奇遇逝,年六十八,為1667年(清康熙六年)。
• 家世出身
黃奇遇祖先原居住於潮陽坡美(今屬汕頭市潮陽區),迨元代中葉,先人黃鳳溪始遷漁湖(今屬揭陽市榕城區),至黃奇遇已是廣美黃氏的第11代。祖父黃植槐,號少齋。父黃弘憲,字浩然。黃奇遇共有三兄弟。奇遇居長,二弟洪遇,三弟正遇。
黃奇遇幼時家貧,父常於農餘外出謀生。黃奇遇事母至孝,小時便就負起拾糞積糞之責。由於家貧,黃奇遇無法進私塾讀書,遂於書齋外靜聽塾師講課。他聰慧強記,塾師陳寶石愛憐其才,讓免費入私塾讀書。後勤奮攻讀,終於在弱冠之年考中秀才,接著又考取府學廩生。
• 科舉登第
1628年(明崇禎元年),黃奇遇上京赴試得中戊辰科進士。這一科,潮州府同榜登第的共有揭陽郭之奇、黃奇遇、宋兆禴,海陽辜朝薦,饒平梁應龍、楊任斯,普寧陳所獻以及程鄉李士淳。因程鄉后改嘉應州,後人遂將李士淳計開,稱其餘七人為潮州后七賢。辜朝薦因在揭陽投考,列為揭陽舉子,故與同榜三位揭陽舉子一同被稱為揭陽戊辰四俊,並建“龍飛首盛坊”於揭陽城宣化街。
黃奇遇登第后,按例給假四月省親、完婚。他回鄉,由於父親長期外出務工,他一連數月尋訪其父而未得,只得返京候選。但尚未授官,卻驚接父親客死異鄉之確訊,旋即掛孝、告假,回鄉守制。直至崇禎三年(1630年)冬,黃奇遇終三年之制,孝滿服除,方才回京等待起複。
• 末代出仕
1631年(明崇禎四年)固安縣令空缺,吏部擬選能人出任。在京侯任黃奇遇被選上。該縣位於永定河畔,鄰接京城,屬水陸要衝,向來難以治理,前兩任縣令均因故或下獄或被貶。黃奇遇上任固安縣后,常下察民情,得聞縣尉不盡守土安民之責,只知斂財擾民、誣良為盜,衙役更是為虎作倀,從中漁利。遂勇鋤姦宄,革除弊政,及時按律治罪。還將辦案懲姦情況勒以碑石,以儆後人。任政期間,黃奇遇主持修撰了固安縣誌。
1634年(明崇禎七年),黃奇遇任滿按例晉京聽候別調。但當時太監張彝憲弄權,黃奇遇不願與之同流,加上固安建城之事尚未完工,他主動請求繼續回固安縣繼任原職。其時固安城濠溝淺,城牆低矮,軍事防禦能力差,他朝夕犒勞役工,加緊修築城垣。資費不足,則率先捐款,一面多方籌資,還將犯人罰沒的款項,用於購置鐵器,鍛制兵器,製造各種大小銃炮,練兵備戰,官民人等紛紛響應,短時間內完成了固安城的設防任務。
1635年(明崇禎八年),清兵入侵,明軍節節敗退,當清兵攻打固安城時,固安的許多官員富戶為避兵禍,紛紛帶著家眷,攜著資財逃往外地。黃奇遇曉喻百姓,堅城禦敵,對臨陣逃逸者殺無赦,方安定人心。並親自率兵登城守御,日夜防備。在嚴令約束士卒的同時,病者送葯,寒者添衣。對外鄉百姓避亂入城者,他借給糧食,以解燃眉之急。於林木茂密處,虛立邊帥旗號,置疑兵,直至清兵主力到來攻城,黃奇遇方指揮炮火轟敵,守住了固安城,避免屠城之災。后黃調任東安縣令。在任期間,改革時弊,廢除陳規陋習,剔除攤派銀三千餘兩,甚得民心。
1636年(明崇禎九年),黃奇遇因政績卓著,皇帝提拔他為翰林院編修,參與修撰《熹宗實錄》,任太子春坊中允兼皇上起居注之職。不久其母病逝,黃告假回鄉丁憂。
• 輔明抗清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即清順治元年)。李自成大軍入京,崇禎自縊煤山,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打敗李闖農民軍,河山為之變色,而黃奇遇尚在守制之中。福王朱由崧於同年五月繼立於南京(史稱南明),第二年改元弘光,時已是1645年(清順治二年,即南明弘光元年),六月,福王兵敗被擄,弘光朝亡。期間,黃奇遇在家,既因孝服未除,又因恥與弘光朝中擅權的馬士英、阮大鋮等共事,故沒有前往輔政。
1645年(清順治二年)閏六月,弘光政權亡后,唐王朱聿鍵繼立於福州,建元隆武,即傳檄故臣,共匡明王朝。黃奇遇聞召赴福州,輔明抗清,被任為少詹事。當時閩粵兩省故臣多前往輔政。降清將領李成棟於1646年(清順治三年,即南明隆武二年)八月率部陷福州,朱聿鍵死,隆武政權亡。黃奇遇與兵部主事陳邦彥、大學士陳子壯、監軍御史張家玉、簡討陳世傑、副使黃公輔、推官陳子升等從海上潛回廣。李成棟乘勝進兵廣東,懸賞搜捕抗清明臣,黃奇遇也在搜捕之列。
1646年(清順治三年),隆武政權亡后,朱聿釒粵與桂王朱由榔於十一月分別繼立於廣州、肇慶,是為南明紹武、永曆(次年才改元)。十二月,廣州被清軍攻陷,廣州紹武帝君臣死難,紹武政權41天亡。朱由榔於第二年1647(清順治四年,即南明永曆元年)建元永曆。時黃奇遇因在逃亡之中,未及應召。
1649年(清順治六年,即南明永曆三年),李成棟又復歸明,湘粵盡復。永曆帝由桂林移駕肇慶,特旨徵召黃奇遇,授與詹事府詹事、禮部左侍郎,主持部事並充經筵講官。由於江楚漸次收復,捷報頻傳,加上某些善於阿諛邀功以營利之輩謠傳虛假信息,使不少朝士以為早晚間就可以奏凱恢復河山了。樂部馬吉翔率先為永曆帝組建出巡用的儀仗隊,準備好車駕,大獻諂諛。諸權貴也跟著仿效奢侈之舉,至天天“縱歌酣飲”,“中夜炬燭相望”。黃奇遇進《孟子。禹旨酒義》,痛切指出“狂歌痛飲,何以收匡複之功”。然風氣已開,積重難返。但永曆帝對黃奇遇更為器重,於1650(清順治七年,即南明永曆四年)晉陞其為禮部尚書,並依然兼經筵講官。
• 回鄉終老
黃奇遇在永曆朝任官期間,當時朝中幫派鬥爭激烈,戶部尚書吳貞毓、兵部侍郎萬翱等上疏誣奏黃奇遇受黃維的賄賂,黃據理力爭,始得澄清。後來兵部侍郎萬翱等又多次密謀誣陷,意欲致黃於死地而後快,黃奇遇眼見朝政腐敗,仕途坎坷,無法施展平生抱負,於是連上三疏,向朝廷奏清告老回鄉,得回歸梓里。
黃奇遇致士回鄉后,足不入城市,又更號平齋,日坐一塌,著書課子,自號綠園居士,盡日縱情于山水,怡情於詩文,直到壽終。1667年(清康熙六年),黃奇遇逝,卒年六十八,葬普寧鯉魚溝香山雞心領(今屬廣東省普寧市)。
黃奇遇致仕后,閉門不出,自號“綠園居士”。他一生所作詩文甚多,原著有《綠園詩草》一集和《平齋文集》,皆已散佚。現存世者,僅有《揭陽縣誌》所錄的《涵元塔記》一文和《過舊園亭詩》一首,還有一些散處於民間的詩聯遺墨。
《過舊園亭詩》:
夙昔煙花地,於茲杖履游。
揭山猶歷歷,榕水自悠悠。
爽氣侵江月,清風入古樓。
攙槍今掃凈,景物自清幽。
據近人所考,此詩當作於李成棟復歸明后,永曆帝移蹕肇慶詔令黃奇遇輔政,黃應召過揭陽城所作。詩人既借題發揮,以所見山水景物,無限感慨地詠嘆了傷敗之氣(爽氣)的侵擾,異族(清風)的進犯,又抒發了災星(攙槍)已凈,景象將清的振奮心懷。立意新穎,詞雅韻麗,手法曲晦,內涵深邃,充分體現了這位君國重臣在那嚴峻的時勢中大智大勇的心境。僅此一闋,已足可證見黃奇遇為詩為文的造詣之高。
• 日暮不殺雞
傳說黃奇遇出身農家,家境貧寒,他的父親經常在農餘外出謀生,掙些工錢聊補家用,後來竟一去不歸,客死他鄉,母子相依為命,日子過得惶惶恓恓,黃奇遇從小就飽嘗了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因為黃奇遇有這種先貧后富,先賤后貴的人生經歷,不少反映人情冷暖的俗語,都依附在黃奇遇身上。相傳,黃奇遇有三個舅父。大舅飼雞為生,二舅養魚為業,皆家道殷實,無奈生性吝嗇;三舅父務農,為人厚道。黃奇遇來到大舅父家,舅媽觀顏察色,深知來意,遂冷冷說道,“日暮不殺雞”,置之不理。黃不得不轉身朝二舅父家去,二舅媽拒之門外:“黃昏不下池。”奇遇的自尊心受到莫大傷害,決意不轉向兩個舅舅求情,最後惟有轉向三舅父家了。
憨厚的三舅父一看外甥神色,問明情由,知他餓著肚子,連忙淘米煮飯。時已金烏西墜、華燈初上,三舅父因此買不到蔬菜,只好在自家庭院里摘了一籃子秋瓜花,清煮下飯,權以充饑。臨走,三舅還裝一袋米,讓其帶回,暫渡難關。
聰慧的黃奇遇於家務之餘刻苦學習,終於在他30歲那年考中了進士。登第后,按慣例給假四個月省親。回至家鄉。奇遇為謝三舅昔日恩義,便向縣太爺薦舉,要求給他安排點職務。時值縣城東街改建,縣太爺便請三舅爺當監工。
大、二舅爺聞訊,雙雙攜禮上門,妄求一職。黃奇遇憶及往事,百感交集,心中很不是滋味,遂語帶譏諷:“日暮不殺雞,黃昏不下池,瓜花煮水人情在,東街一移無二移。若要縣城重修建,至少還得等十年。”兩舅父感到自討沒趣,悻悻而歸。
故事傳開,人們無不喟然長嘆,深感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東街一移無二移”也就成了一句口頭語。
• 請會貸銀
傳說黃奇遇從小聰穎,得到塾師陳先生的愛重,免費收他為學生。他日夜苦讀,終於學得滿腹文章。明崇禎元年,朝廷大比,黃奇遇為赴京應試,急需籌取盤纏,只好硬著頭皮去大舅父、二舅父求借,都遭到拒絕。還是他妻有見地,叫他向鄉親請“月蘭會”暫籌。但要請“月蘭會”,照例得先辦一頓美餐請人。於是,黃奇遇便向屠夫黃旺賜賒了幾斤豬肉,辦了一桌菜,邀請參加“月蘭會”的人們來飲宴。
誰知筵席辦了好半天,被請的人連個影子都沒到來。他妻走往探問,才知道人們嫌他家窮,信賴不過,都不願參加。黃奇遇請不到“月蘭會”貸款,眼看赴試不成,連賒來的豬肉、米款等也無法付還,急得仰天叫苦。這時,恰巧旺賜到來討豬肉錢,見此情景,起了側隱之心,對奇遇夫妻說:“老弟、嫂子,他們既然不來,這些酒菜,我們吃了再說!”說罷,手拉奇遇入座,雙雙對酌起來。然後,旺賜回家把多年積蓄起來的一百兩銀子,和老婆的一隻金戒指,都借給黃奇遇上京作盤纏。
後來黃奇遇中了進士,入翰林,衣錦榮歸。那天,官船要進入港尾塢時,因潮退不能入港。鄉里那些豪富紛紛爭先恐後下水扶船。黃奇遇站在船頭,語意雙關地說:“免用扶,水漲船自浮!”說得那些富豪紳士面紅耳赤。幾天後,黃奇遇請來戲班,演戲慶賀。他寫了一副對聯:“塘埔非我族,旺賜是親兄。”貼於戲台兩側的大柱子上,以示對塘埔鄉旺賜的感激。
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七“黃奇遇”:
黃奇遇,字亨臣,廣東東莞人(註:誤,應為揭陽)。中崇禎戊辰進士,選庶吉士、改編修,歷官少詹事。上即位於肇慶,召用未赴。時廣東諸薦紳何吾騶、黃士俊、李覺斯、葉承裕、郭之奇、曾道唯與蘇觀生比,立唐王聿釒粵,詡擁戴功,儘力西犯。及清兵猝至,城門不守,唐王見殺,觀生殪,諸擁戴者皆驚靡,就李成棟乞降。所不與觀生比者,虜至,亦遁海ㄛ不屈。然廣州仕宦林立,能自立節概者惟奇遇與大學士陳子壯、春坊張家玉、簡討陳世傑、副使黃公輔、推官陳子升、舉人黃維付已。成棟駐廣兩載,子壯、家玉皆殉難,購捕奇遇頗急。郭之奇與同井裡,鄉會試皆齊年,忌奇遇異己,欲思陷之,奇遇因匿海島,得免。
揭陽縣誌.“黃奇遇”原文
清雍正《揭陽縣誌》卷六·人物誌·賢品“黃奇遇”:
黃奇遇,字亨臣,廣美人。少失怙,恪守母訓,以文章知名。登崇正戊辰進士,授固知縣。善於其職,得士民心。前令劉某以獲罪繋獄,遇憐其未嗣,為購一婦侍之,厥後獄脫,及朞,而劉果獲男。又嘗捐資築城垣,修邑志。甲戌入覲,值太監張彛用事,奇遇不為屈,對策稱旨,擢翰林編修,與修《熹宗實錄》。歷春坊中允兼起居注。旋丁母憂歸,會九軍賊人劉公顯陷揭,被掠,自賊中逃出后杜門鄉居,足不入城市,更號平齋,日坐一塌,論古著作以課二子,自署為綠園居士。卒年六十八。葬普寧鯉魚溝香山雞心領。
明清政權更迭,南明倉促南逃。在這艱難的歲月里,黃奇遇奮起輔明抗清,在南明的歷史舞台上演出了可歌可泣的一幕。
黃奇遇有賢者之稱。他與郭之奇、宋兆禴、辜朝薦同為明潮州府揭陽籍崇禎戊辰科進士,合稱為揭陽戊辰四進士,有“龍飛首盛坊”等牌坊紀念;同科進士還有同為潮州府的楊任斯、陳所獻、梁應龍、李士淳,又合稱潮州八賢。或有因程鄉后改嘉應州,故將程鄉籍的李士淳計開,稱其餘七人為潮州后七賢。後人有“盛世元凱坊”立於潮州。以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