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五味子
木蘭科五味子屬植物
南五味子(學名:KadsuralongipedunculataFinetetGagnep.):藤本,各部無毛。葉長圓狀披針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長5-13厘米,寬2-6厘米,花單生於葉腋,雌雄異株;雄花:花被片白色或淡黃色,8-17片;雌花:花被片與雄花相似,雌蕊群橢圓體形或球形,具雌蕊40-60枚;子房寬卵圓形,花柱具盾狀心形的柱頭冠,胚珠3-5疊生於腹縫線上。聚合果球形,徑1.5-3.5厘米;小漿果倒卵圓形,時顯出種子。種子2-3。花期6-9月,果期9-12月。
五味子為名貴常用中藥材,集中在黃河流域以南。中國多地可產。
南五味子
花單生於葉腋,雌雄異株;雄花:花被片白色或淡黃色,8-17片,中輪最大1片,橢圓形,長8-13毫米,寬4-10毫米;花托橢圓體形,頂端伸長圓柱狀,不凸出雄蕊群外;雄蕊群球形,直徑8-9毫米,具雄蕊30-70枚;雄蕊長1-2毫米,葯隔與花絲連成扁四方形,葯隔頂端橫長圓形,葯室幾與雄蕊等長,花絲極短。花梗長0.7-4.5厘米;雌花:花被片與雄花相似,雌蕊群橢圓體形或球形,直徑約l0毫米,具雌蕊40-60枚;子房寬卵圓形,花柱具盾狀心形的柱頭冠,胚珠3-5疊生於腹縫線上。花梗長3-13厘米。
聚合果球形,徑1.5-3.5厘米;小漿果倒卵圓形,長8-14毫米,外果皮薄革質,干時顯出種子。種子2-3,稀4-5,腎形或腎狀橢圓體形,長4-6毫米,寬3-5毫米。
花期6-9月,果期9-12月。
南五味子喜溫暖濕潤氣候,適應性很強,對土壤要求不太嚴格,喜微酸性腐殖土。野生植株生於海拔1000米以下。在山區的雜木林中、林緣或山溝的灌木叢中,纏繞在其它林木上生長。其耐旱性較差。自然條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濕度均衡適宜的土壤上發育最好。
產於中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南五味子的繁殖方法除種子繁殖外,主要靠地下橫走莖繁殖。在人工栽培中,很多人進行了扦插,壓條和種子繁殖的研究。其結果扦插壓條雖然也能生根發育成植株,但生根困難,處理時要求條件不易掌握,均不如種子繁殖。種子繁殖方法簡單易行,並能在短期內獲得大量苗子。
南五味子 |
1.種子的選擇五味子的種子最好在秋季收穫期間進行生穗選,選留果粒大、均勻一致的果穗作種用,單獨乾燥和保管。乾燥時切勿火烤、炕烘或鍋炒。可曬乾或陰乾,放通風乾燥處貯藏。
2.室外處理於結凍前將選作種用的果實,用清水浸泡至果肉漲起時搓去果肉。五味子的秕粒很多。出種率60%左右,在搓果肉的同時可將浮在水面上的秕粒除掉。搓掉果肉后的種子再用清水浸泡5—7天,使種子充分吸水,每隔兩天換一次水,在換水時還可清除一部分秕粒。浸泡后撈出控干與2—3倍於種子的濕砂混勻,放入室外準備好的深0.5米左右的坑中,上面覆蓋10—15厘米的細土,再蓋上柴草或草帘子,進行低溫處理。翌年5—6月即可裂口播種。處理場地要選擇高燥地點,以免水浸爛種。
3.室內處理2月下旬將種子移入室內清除果肉,拌上濕砂裝入木箱進行砂藏處理,其溫度可保持在5℃—15℃之間,翌春即可裂口播種。
1.育苗田的選擇:育苗田可選擇肥沃的腐殖土或砂質壤土,也可選用老參地。育苗以床作為好,可根據不同土壤條件做床,低洼易澇,雨水多的地塊可做成高床,床高15厘米左右。高燥乾旱,雨水較少的地塊可做成平床。不論哪種床都要有15厘米以上的疏鬆土層,床寬1.2米,長視地勢而定。床土要耙細清除雜質,每平方米施腐熟廄肥5—10千克,與床土充分攪拌均勻,摟平床面即可播種。
2.播種時期和方法: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播種經過處理的種子,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0厘米,覆土1.5-3厘米。每平方米播種量30克左右。也可於8月上旬至9月上旬播種當年鮮籽,即選擇當年成熟度一致,粒大而飽滿的果粒,搓去果肉,用清水漂洗一下,控干后即可播種。
3.苗田管理:播種后搭1-1.5米高的棚架,上面用草簾或葦簾等遮蔭,土壤乾旱時澆水,使土壤濕度保持在30%-40%,待小苗長出2-3片真葉時可撤掉遮蔭簾。並要經常隊長昌,保持清潔,翌春即可移栽定植。
1.選地:選擇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林緣地或熟地,以腐殖土和砂質壤土為好,選好地,每公頃施基肥20—30噸,整平耙細備用。
2.移植: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移栽,行株距120厘米×50厘米,為使行株距均勻,可以拉繩定穴,在穴的位置上做一標誌,然後挖成深30—35厘米、直徑30厘米的穴,每穴栽一株。栽時要使根系舒展,防止窩根與倒根,栽后踏實,灌足水,待水滲完後用土封穴。15天後進行查苗,沒成活的需進行補苗。
1、灌水施肥:五味子喜肥,生長期需要足夠的水分和營養。栽植成活后,要經常藻水,保持土壤濕潤,結凍前灌一次水,以利越冬。孕蕾開花結果期,除需要足夠水分外,還需要大量養分。每年追肥1—2次,第一次在展葉期進行,第二次在開花後進行。一般每株可追施腐熟的農家肥料5—10千克。追施方法,可在距根部30—50厘米周圍開15—20厘米深的環狀溝,施入肥料后覆土。開溝時勿傷根系。
2、剪枝:五味子枝條春、夏、秋三季均可修剪。
(1)春剪一般在枝條萌芽前進行。剪掉過密果枝和枯枝,剪后枝條疏密適度,互不干擾。
(2)夏剪一般在5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進行。主要剪掉基生枝、膛枝、重疊枝、病蟲枝等。同時對過密的新生枝也需要進行疏剪或短截。夏剪進行得好,秋季可輕剪或不剪。
(3)秋剪在落葉後進行。主要剪掉夏剪后的基生枝。
不論何時剪枝,都應選留2—3條營養枝,作為主枝,並引蔓上架。
3、搭架:移植后第二年即應搭架。可用水泥柱或角鋼做立柱,用木杆或8號鐵線在立柱上部拉一橫線,每個主蔓處立一竹桿或木杆,竹桿高2.5—3米,直徑1.5—5厘米,用綁線固定在橫線上,然後引蔓上架,開始時可用強綁,之後即自然纏繞上架。
4、鬆土、除草:五味子生育期間要及時鬆土、除草、保持土壤疏鬆無雜草,鬆土時要避免碰傷根系,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樹盤,便於灌水。
5、培土:入冬前在五味子基部培土,可以保護五味子安全越冬。
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採收,隨熟隨采。採摘時要輕拿輕放,以保障商品質量。加工時可日晒或烘乾。烘乾時,開始時室溫在60℃左右,當五味子達半干時將溫度降到40℃—50℃,達到八成干時挪到室外日晒至全乾,搓去果柄,挑出黑粒即可入庫貯藏。
南五味子枝葉繁茂,夏季花開具有香味、秋季聚合果紅色鮮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是庭園和公園垂直綠化的良好樹種。
五味子作為名貴常用中藥材具有悠久的歷史,是應用面較廣、用量較大的中藥材品種,是生產健腦安神、調節神經藥品及保健品的首選藥材。由於它對人體多方面的有益作用,其利用範圍愈來愈廣,現已突破原來的藥用範疇,在釀酒、制果汁等方面也已被廣泛利用,被列為第三代果樹,是一種應用價值高、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的野生經濟植物。
南五味子 | 南五味子 |
附方
成分:種子含五味子甲素A(schizandrinA)、五味子酯甲、乙、丙、丁、(schisantherinA,B,C,D,E)等。經光譜和化學方法證明為南五內酯酸,同時還分離得到5個已知化合物:南五內酯(Ⅲ)、(+)-安五脂素(Ⅲ)、二氫愈瘡木脂素(Ⅳ)d-表面加巴辛和β-甾醇(Ⅵ)。
用法:內服:煎湯,3~6g;研末,1~3g;或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研末摻、調敷;或搗敷;或煎水洗。
炮製:南五味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醋南五味子:取凈南五味子,照醋蒸法蒸至黑色。用時搗碎。表面棕黑色,乾癟,果肉常緊貼種子上,無黏性。種子表面棕色,無光澤。
臨床應用:
1、蕁麻疹、皮膚瘙癢症、濕疹等:用五味子酊治療100例,總有效65例。
南五味子
3、感染性疾病:
(1)單用五味子(個別加中草藥)每日60克,治療急性尿路感染27例,服完1療程5天者25例均獲治癒。
(3)用治中毒性消化不良21例(合用補液14例,加用氯黴素5例),治癒20例。
(4)用治良性腸炎10例均愈,多在1~4天熱退、大便陰轉。
4、支氣管哮喘:屬虛證者常配地黃、山茱萸、胡桃肉等,方如都氣丸;屬風寒或痰飲者配乾薑、細辛、麻黃等用,如小青龍湯。在用銻-273治療血吸蟲病時配合五味子粉劑,對肝臟有顯著保護,sGPT的增高數單用銻劑組比並用五味子粉劑組遠為顯著(P>0.01),並用組的各種癥狀亦顯著減輕。此外,還用於氣陰不足之失眠、心悸、虛汗、少氣等。
7、避免肝臟受損:研究顯示本品對於肝臟具有保護作用。在利用四氯化碳(CCl4)讓動物中毒的實驗里,五味子能改善受試動物的肝功能。這種對抗四氯化碳肝毒性的保護作用,很可能是因五味子可以提高肝臟麩胺基硫(GSH)濃度、以及增進與麩胺基硫還原酵素(GSHreductase)的活性的緣故。
8、促進肝臟細胞再生:Kubo等人(1992)指出,五味子能刺激肝臟部分切除之動物的肝臟細胞再生能力。它藉由促進鳥氨酸脫羧(ODC)的活性,刺激肝臟細胞再生,這是肝臟再生初期階段的一種重要生化活動。
【藥用古訓】
《黃帝內經》云:“酸人肝,苦人心,甘入脾,辛入肺,成人腎。”五味子五味俱全,放孫思邈有“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補五臟之氣”之說。明代李時珍認為:“五味子酸或入肝而補腎,辛、苦人心而補肺,甘人中宮益脾胃。”李世材云:“五味子人肺、腎經,滋腎經不足之水,收肺氣耗散之金,除煩熱,生津止渴,補虛癆,益氣強陰。”故譽為“生津之要葯,收斂之妙劑”。清朝光緒皇帝遵循孫真人之訓,六月常服五味子,以益肺金之氣,上則滋源,下則滋腎。用五味子八兩,浸半日,煮爛去渣,熬成飴加蜜收膏,以作強身補益。
宋代蘇頌云:“五味子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鹹味,此則五味見也。”五味子之五味兼備,而酸獨勝,用其收斂可止之性,止咳、止喘、止遺、止汗、止瀉。日本人《和漢葯考》曾美其名為“嗽神”。《傷寒論》中說“凡是咳者總加五味子、乾薑,義甚深奧。”“黃昏嗽”是屬肺虛氣逆兼挾虛火,黃昏陰盛發動所至,用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不合乾薑,而合炒麥冬,更靈。
(1)根腐病5月上旬至8月上旬發病,開始時葉片萎蔫,根部與地面交接處變黑腐爛,根皮脫落,幾天後病株死亡。
防治方法:選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土地種植;發病期用50%多菌靈500—1000倍液根際澆灌。
(2)葉枯病5月下旬至7月上旬發病,先由葉尖或邊緣乾枯,逐漸擴大到整個葉面,乾枯而脫落,隨之果實萎縮,造成早期落果。發病初期可用50%托布津1000倍液和3%井岡黴素50ppm液交替噴霧。噴葯次數可視病情確定。
很早以前,在長白山腳下的一個村莊里有個青年叫苦娃,自幼父母雙亡,靠給一個姓刁的員外放牛做雜活度日。這個刁員外根本不把苦娃當人看待,給他吃的是氣味難聞的豬狗食,穿的是破爛不堪的補丁衣,稍有疏忽,便是一頓毒打。幾年下來,苦娃積下了一身的病,骨瘦如柴不成人樣。而刁員外卻對苦娃的病置若罔聞,不但不給苦娃治病,還每日逼他硬挺著幹活。
一天,刁員外看苦娃的病越來越重,連走路都沒有了力氣,就派人把他拖著趕出了家門,將苦娃扔在很遠的樹林子邊的草地上,筋疲力盡、氣息奄奄的苦娃昏昏沉沉地睡了過去。
這時有一隻喜鵲從遠處飛來,銜著幾粒種子,撒在苦娃身邊的草地上。待苦娃一覺醒來時,只見周圍長出了一株株小樹,藤蔓相連、蔥蔥鬱郁,一串串紅里透黑,散發著清香的果子掛滿枝條。苦娃正餓得難以忍受,便隨手摘了一串果子塞進了嘴裡,只覺得甘、酸、辛、苦、咸五味俱全,非常爽口。他越吃越想吃,一氣兒吃了半個多時辰,只感到精神煥發、氣順心暢,一身的疾病也頓覺全無。
數年後,“五味之果”長滿了長白山腳下的溝溝壑壑,窮人們不管患了什麼病,只要吃了五味果就百病消除。因這種果子具有“五種味道”,所以人們就將它取名為“五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