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相勝療法
情志相勝療法
古代的七情學說有幾種,中醫所說的“七情”指喜、忍、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在五行學說的影響下,《內經》將七情歸納為喜、怒、憂、思、恐“五志”。情志相勝療法,就是根據五行相剋的理論,利用一種或多種情緒去調節、控制、克服另外一種或多種不良情緒的心理療法。《內經》將喜歸心而屬火,憂(悲)歸肺而屬金,怒歸肝而屬木,思歸脾而屬土,恐歸腎而屬水。《內經》指出:金克木,怒傷肝,悲勝怒;木克土,思傷脾,怒勝思;土克水,恐傷腎,思勝恐;水克火,喜傷心,恐勝喜;火克金,悲傷肺,喜勝悲。情志相勝療法始創於《內經》,以後不斷得到發展。下面,結合一些具體的醫案介紹情志相勝療法。
怒勝思療法思維與情緒的關係非常密切,故古代醫家把“思”列為七情之一。思傷脾,思慮過度可令人神疲、懶言、失眠、健忘、心悸、不思飲食、腹脹等。木克土,故可以利用憤怒情緒來克制過度思慮。《儒門事親》載:“一富家婦女,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張子和採用“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法而去”的方法來故意激怒病人,結果,“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名醫華佗也善於出其不意地使用情志相勝療法。《獨異志》載,華佗用書信指責痛罵郡守,令其惱怒得“吐黑血升余”。黑血排出體外,疾病也就痊癒了。《續名醫類案》載:韓世良治療一位“思母成疾”的女病人時,叫女巫告訴患者,她母親因女兒之命相剋而死,在陰間準備報克命之仇。患者大怒,罵道:“我出母病,母反害我,我何思之。”痛恨、怒罵亡母之後,女病人“病果愈”。
思勝恐療法恐傷腎,過度恐懼可令人惶惶不安、捉心吊膽、二便失禁、遺精、腰膝酸軟等。土克水,故可以採用說理開導等方法,使患者神志清醒,思維正常,理智地分析產生恐懼的原因,逐漸克服恐懼情緒。如前文所述《續名醫類案》所載盧不遠治療沈君魚“終日畏死”之法和《儒門事親》所載張子和對因驚恐致病的衛德新之妻採用的療法。
恐勝喜療法喜傷心、過度喜悅、高興可令人心氣渙散、神思恍惚、健忘、嬉笑不休等。有人因做股票交易突然大發橫財,高興過度而忘乎所以,被送進了精神病院。水克火,故可以利用恐懼情緒來克制過度喜悅的情緒。《續名醫類案》載,李某的父親因兒子考中進士等喜事而患笑病、日夜大笑不止10餘年。太醫叫李的家人假稱其子己死。病人聽說兒子死了,“慟絕幾殞。如是者十日,病漸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