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臨床經驗集

人民衛生出版社圖書

施今墨(1881年3月28日~1969年8月22日),祖籍浙江蕭山縣,原名施毓黔。中醫臨床家,教育家。畢生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提倡中西醫結合,培養了許多中醫人才。

長期從事中醫臨床,治癒了許多疑難重症,創製了許多新成藥,獻出700個驗方。為中醫事業作出突出貢獻,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望。出版書籍眾多,《施今墨臨床經驗集》正是施老得意之佳作。

內容簡介


《施今墨臨床經驗集》施今墨先生是近代知名的北京“四大名醫”之一,他博覽醫籍,熟通醫理,實踐經驗豐富,為病人診治多能取得卓著的療效。他一生致力於為病患服務,並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過重大的貢獻。在臨床實踐中,他看重療效,提倡創新,不僅對中、西醫理相結合身體力行,而且十分重視中醫傳統的辨證論治,強調“有是證,用是葯”,並結合自身臨床感悟提出了“十綱辨證”的新觀念。他在診治疾病上多有獨到之處,如注重分析影響病人的社會、心理因素等,在用藥上擅用“施氏葯對”,更是其治療疾病的一大特色。

編輯推薦


施今墨先生是近代知名的北京“四大名醫”之一,他從事中醫工作60餘年,博覽醫籍,古今中西無不搜求,遍游全國,寒熱燥濕實地體驗,醫理通徹,實踐豐富,療效卓著。本書是其一生臨床實踐的經驗之談。該書本書主要從施師解放後有病記載的醫案中選出較為完整的施氏驗案212例,分為內科疾病、婦科疾病、兒科疾病、其他疾病四部分。書中施師對各類疾病辨證治療的獨特見解,可供廣大中醫學從事者研究參考。

部分臨床經驗展現


施今墨治療胃病,立溫、清、補、消、通、降、和、生八法。寒證宜溫,對胃脘冷痛用辛開溫散之法,常用方劑如良附丸、姜附湯、理中湯之類,慣用藥物有蓽茇吳茱萸刀豆子附子肉桂、蜀椒、蓽澄茄草豆蔻、乾薑等。熱證宜清,對胃中實熱治宜寒折,常用方劑如三黃石膏湯、龍膽瀉肝湯、三黃瀉心湯之類,慣用藥物有梔子知母生石膏龍膽草、黃芩、黃連等。虛證宜補,對久病脾胃虛弱者,治宜補益,常用方劑如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之類,慣用藥物有參、芪、‘山藥、蓮肉白扁豆、芡實、薏苡仁、生谷芽等。實積宜消,對食積不消者,治宜消導,常用方劑如保和丸木香檳榔丸之類,慣用藥物有枳實、枳殼、檳榔、神曲、雞內金、厚朴、陳皮、山楂、炒麥芽等。痛證宜通,有通氣、通血之別,寒通、溫通之分,常用方劑是正氣天香散、沉香降氣湯、九氣拈痛散、手拈散等,氣分藥物有伽南香、檀香、藿香、丁香沉香香附烏葯、青支、陳皮、厚朴、木香、砂仁、豆蔻等,血分藥物有乳香、沒藥、延胡索丹參五靈脂血竭降香、三棱、莪術三七、紅花、桃仁、蒲黃、鬱金等。嘔逆宜降,對胃氣上逆,時見嘔惡,或呃逆頻頻,治宜使胃氣下行,常用方劑如旋覆代赭湯、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等,慣用藥物有陳皮、半夏、白扁豆、生薑、蘇葉、藿香、代代花、佩蘭葉等。嘈雜宜和,對寒熱錯雜所致的胃脘嘈雜、吞酸、脹悶、燒心、暖氣等,治宜寒熱葯並用,常用方劑如左金丸半夏瀉心湯之類,慣用藥物有黃連配半夏、於姜配黃連、吳萸配黃連等。津枯宜生,對脾胃弱、津液枯所致的食欲不振、口乾不能多飲、胃酸缺乏,治宜養陰生津,常用方劑如麥門冬湯之類,慣用藥物以西洋參為最好,其他還有石斛沙參、荷葉、綠萼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