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那洲村的結果 展開
- 位於廣東省江門市
- 廣東珠海市唐家灣鎮下轄村
那洲村
廣東珠海市唐家灣鎮下轄村
位於廣東省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西部,東南臨會同村,西南臨中山西山村,北鄰那洲林場。建村始於明朝景泰年間,歷史約五百餘年。
明朝景泰年丙子(1456)八月,始有邱斌從廣西平樂縣遷入,繼有古瑜保從高鶴縣古勞、潭平溪從香山石歧遷入,及后陳、王等姓氏遷入該村定居。原稱那溪,那時茅灣河可通該村,后因該河河床淤積,成為農田,故改稱為那洲。那洲村村名始見於嘉靖《香山縣誌》。村莊聚落在那洲林場以南,呈塊狀分佈。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間有鋼筋水泥結構樓房。原以種植水稻為主,並發展畜牧業,特產有番薯、茶果等。群眾傳統養母豬,是唐家灣地區豬苗繁育最多的地方。現在居民多從事務工和經商,村內設有工藝廠、玩具廠、學校(原那洲小學,現已合併到金鼎一小)、幼兒園、銀行等。村前有公路S268線(金唐西路)通往香洲、石歧。村前設置三個巴士站,分別為華昌路口、那洲和那洲檢查站,中山市跨市公交998路途徑。村西側有西部沿海高速(S32)穿過並設有出入口“那洲”。
明末至清初為貢常都、上恭鎮轄村。清末明初為香山縣六區轄村,至1949年為中山縣六區轄鄉。1950年為中山縣六區下柵鄉轄村。1951年為中山縣第六區那洲大鄉轄村(大鄉轄那洲、正坑、會同、雙龍、竹林埔等村)。1957年為中山縣第二鄉(三鄉)轄鄉,1958年為三鄉公社耕作區。1961年由中山縣劃歸珠海縣管轄,後為下柵公社轄那洲生產大隊。1984年為下柵區轄鄉,1987年為金鼎鎮轄村,2001年改為那洲社區,下轄竹林埔、雙龍兩村。
在清末民初,全村有500戶,人口約3000人,清宣統二年(1910),有745戶,1989年人口1300人。至2013年,那洲社區戶籍人口為1886人,流動人口為3324人。
那洲東門樓:位於唐家灣鎮那洲村村東,建於清代,坐西向東。門樓高4.38米。建築佔地面積約38平方米。門高3.33米,門寬1.85米,門厚0.48米。硬山頂,灰面瓦,青磚牆,有封檐板。花崗岩石門框,門樓石匾上的刻字被水泥覆蓋。門樓左右連接三合土圍牆,左邊圍牆(殘牆)長39.2米,右邊圍牆長39.2米。那洲東門樓於2011年被公布為珠海高新區不可移動文物,2012年7月被公布為珠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那洲古氏大宗祠
那洲村[珠海市那洲村]
誠齋譚公祠:位於唐家灣鎮那洲村一村57號。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坐東南朝西北。總面闊三間,三進夾兩天井。面闊11.85米,總進深34.61米,建築佔地面積410.13平方米。抬梁穿斗混合結構。硬山頂,灰瓦面,素瓦當,博古脊。頭門設樂台,樑上有駝峰,檐下有壁畫,蝦公樑上置雕花柁墩。該祠改革開放后曾做工廠廠房,先空置。誠齋譚公祠於2011年11月被公布為珠海高新區不可移動文物,2012年7月被公布為珠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那洲梁氏大宅:位於唐家灣鎮那洲村五村12號。建於清末。坐南朝北。分左右兩座,由2.2米寬的青雲巷相隔,兩座大宅的以青雲巷為軸線對稱布局。每座大宅總面闊17.84米,總進深26.22米,兩座總建築佔地面積993.21平方米。每座大宅均由主座、前庭、後院及廂房組成。主座面闊三間,兩進夾一天井。大宅外牆除正門為青磚牆外,余皆為三合土牆,厚0.44米。那洲梁氏大宅是珠海地區建築面積較大、保存較好的清代民宅之一,2011年11月被公布為珠海高新區不可移動文物,2012年7月被公布為珠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古元故居:位於唐家灣鎮那洲村三村華昌路口。建於民國原年(1912),由古元父親古萬建興建。坐東南朝西北。由主座和庭院組成,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故居面闊三間,兩進夾一天井,總面闊12.04米,總進深12.75米,建築佔地面積153.51平方米。土木結構,十七桁磚瓦房。硬山頂,青磚灰瓦,有灰塑和彩塑,神樓保存完好。古元故居是典型的嶺南古民居,2006年被公布為香洲區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5月被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那洲南門樓:位於唐家灣鎮那洲五村五堡南閘。建於民國12年(1923)。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120平方米。門樓高3.6米,門高2.56米,寬1.88米。門樓由石材砌築,花崗岩門框,石門陰刻“和洽南薰”。門樓左側東面三合土圍牆長約200米,南側向北三合土圍牆長約100米。那洲南門樓於2011年11月被公布為珠海高新區不可移動文物,2012年7月被公布為珠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那洲炮樓:位於唐家灣鎮那洲五村90號(另有一座位於那洲二村)。建於民國時期。坐北朝南。面闊4.5米,進深6米,高13.8米,建築佔地面積27平方米。花崗岩石砌築,樓高三層,頂樓有平台,每層四個方向均由射擊孔,二層牆外築洗手間。那洲炮樓於2011年11月被公布為珠海高新區不可移動文物,2012年7月被公布為珠海市不可移動文物。
古元:古元(1919--1996),字帝源,生於廣東省珠海市唐家灣鎮那洲村,廣東人,擅水粉、水彩、版畫。1938年赴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學習。1942年在重慶舉辦的全國木刻展覽會,徐悲鴻先生撰文稱讚古元作品。1951年創作新年畫《毛主席和農民談話》,獲中央文化部頒發的新年畫二等獎。曾參加革命博物館的歷史畫創作。歷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協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主席。
譚真:譚真(1899—1976),金鼎那洲人(今珠海市高新區唐家灣鎮那洲村)。民國6年(1917)夏畢業於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土木系后,赴美麻省理工學院土木系水利衛生工程專業深造。民國8年(1919)獲碩士學位。同年秋回國,歷任天津運河工程局副工程師、天津允元實業公司經理兼工程師、天津整理海河委員會工程師、天津華榮工程公司總工程師、天津海河工程局及塘沽新港工程局顧問、天津北洋大學教授兼秘書長、河北工學院兼職教授、交大唐山工程學院水利工程系教授、天津工商大學兼任教授等職。抗戰勝利后,一直擔任天津塘沽新港工程局總工程師。1953年,他擔任交通部天津築港工程局副局長、總工程師,1957年改任交通總航務工程總工程師。1959年9月,任交通部副部長。譚真積極參加各項政治活動,解放初為天津市政協委員,1954年被選為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后連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79年5月在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