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感染

機會感染

機會感染指的是寄生在人體體表和腸道中的正常微生物及環境中一般不致病的微生物,在宿生受外傷免疫功能受損時,可引起感染,稱為機會感染。條件致病菌引起的機會感染常見於:細菌寄居部位改變,宿主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調

概念簡介


引起機會感染的還有病毒真菌等微生物。
由於抗生素激素免疫抑製劑、腫瘤化療和放射治療等的廣泛應用,以及留置在體內的各種導管、人工瓣膜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機體免疫功能受損,容易導致條件致病微生物的感染。
(2)對正常微生物群和微生態失調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正常的人和動物的體表或體內存在著大量的微生物,它們對其宿主不致病,其中有的微生物對宿主還是有益的或是必要的,統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微生物在宿主體內的分佈,受其宿主的結構和生理狀態所影響。據估計人體攜帶的微生物總重量約1271g,其中腸道佔1000g,口腔20g,鼻10g,眼1g,肺20g,陰道20g。即人體胃腸道微生物量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左右,主要包括乳桿菌大腸桿菌雙歧桿菌鏈球菌等。其中厭氧菌占絕對優勢,占腸道細菌總數的95%以上,比需氧菌兼性厭氧菌多一千倍到一萬倍。在長期歷史進化過程中,微生物通過不斷適應的結果,微生物與其宿主之間,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以及微生物、宿主和環境之間呈動態平衡狀態,構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系統,從而形成了由正常微生物群、宿主和環境三者之間的微生態平衡。
在外環境的作用下(如創傷、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引起正常微生物群之間或正常微生物群與其宿主之間的微生態平衡改變,導致疾病或病理現象出現,稱為微生態失調。

引起原因


引起微生態失調的因素較多,從臨床微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主要涉及到外科手術、抗生素和放射線等的應用,影響到宿主的內部生理環境改變或微生物的耐藥性。例如:
(1)外科手術:結腸切除、胃切除以及插管等胃腸道外科各種器官的手術都破壞了宿主正常的生理解剖和腸道微生態環境,導致微生態失調或菌群失調,水、電解質吸收障礙,脂肪瀉等。
(2)抗生素:由於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細菌通過基因突變和選擇,大量的耐葯菌株迅速增加。具有耐藥性的菌株,其耐藥性是由R質粒編碼。R質粒是由耐葯傳遞因子(RTF)和耐葯決定因素(r決定因子)兩部分組成。RTF的功能與F質粒相似,可編碼性菌毛的產生並通過接合方式轉移;r決定因子編碼對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其基因序列內可帶有多個轉座子(Tn),造成多種耐藥性,在一個質粒上可多達10種耐藥性。通過性菌毛接合方式而轉移的耐藥性質粒,稱作接合性質粒,而非接合性粒雖然不能通過性菌毛接合轉移,但可通過噬菌體轉導等方式轉移。由於大部分正常菌群成為耐抗生素的菌株,很容易造成醫院感染。許多從邊遠地區來的患者,剛入院時,其腸道等部位分離的菌株多為第三菌株,但不久后即轉為耐葯菌株。這是由於醫院內醫護人員、住院較久的病人都帶有耐葯菌株,通過接觸、空氣以及生活用具等可傳播給新病人。
(3)放射線:人或動物接受一定量放射線后,正常微生物群與微生態平衡被破壞。宿主體內的防禦機制受到破壞后,吞噬細胞的功能和數量下降,免疫應答能力減低,腸道微生物(如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等)可進入組織和血流引起病灶。另一方面,由於細菌對放射線的抵抗能力大大高於宿主細胞,宿主體內的微生物經放射線的作用后,往往其耐藥性和毒性都增強了,促進了微生態失調。
(4)在臨床上因免疫功能下降而導致的機會感染還見於腫瘤病人化療,器管移植(使用環孢黴素)以及艾滋病患者等,容易感染真菌,分枝桿菌、卡氏肺囊蟲等。
對條件致病性微生物要提高警惕,採用相應方法檢測和鑒定。在治療方面要選用敏感抗生素。此外,注意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