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韋恩

颱風韋恩

颱風韋恩(英語:Typhoon Wayne;日本氣象廳JMA)國際編號:86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臨時編號:12W;JTWC分級: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分級:中度颱風),是198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颱風韋恩是1986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韋恩的生命史活躍於南海北部及菲律賓海西部,是一個在各方面都相當與眾不同的熱帶氣旋;生命期長達20天,截至目前為止,仍是西太平洋最長壽的熱帶氣旋之一;其路徑之錯綜複雜甚至可以拆開看成3個圓圈和1個數字“8”;更奇特的是,韋恩甚至曾一度在熱帶洋麵上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其後“死而復生”再度發展成為颱風。

發展及路徑


1986年7月下旬以後至8月間,位於西太平洋及南海的間熱帶輻合區十分活躍,造成熱帶擾動頻生,季風槽的位置介於北緯15至20度間,從越南中部向東延伸至威克島;而在季風槽以北,副熱帶高壓的狀態也十分良好。
當年8月15日,一個小型對流雲系向西穿越呂宋島進入南海,接下來的2到3天,此一擾動向西南移動,並逐漸增強;16日12時,增強為熱帶低氣壓;而在16、17及18日的4時,JTWC也對其各發布一次熱帶氣旋形成警告,提醒本區將有一熱帶氣旋生成。18日6時,JTWC將該低氣壓升格為熱帶風暴(相當於台灣的輕度颱風,JMA、CWB則是於同日12時升格),並命名為韋恩,當日12時其中心位置位於北緯16.2度,東經116.2度。
接下來的2天,季風槽向北移動了約5個緯度的距離,韋恩也因此以每小時14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移動,並在這段時間逐漸增強,19日6時,JTWC將其升格為颱風(相當於台灣的中度颱風,但CWB則是於同日12時升格為中度颱風),同時,中緯度位於長江口低壓系統也開始發展,並向東移動橫越中國大陸至東海,此一低壓系統及其伴隨的冷鋒,自黃海延伸至中國大陸東南沿海,開始向東移動,韋恩受其影響轉而偏北行進;20日0時,路徑轉向東北,接近香港及華南沿海。
同日12時,韋恩中心位置在東沙島西北偏西方約260公裏海面上,朝台灣海峽南部加速而來,為此,CWB於12時50分發布了海上颱風警報;由於冷鋒的牽引,韋恩也偏向東北偏東方向移動,20時10分,CWB更對台中及其以南地區、澎湖、金門等地發布了陸上颱風警報。21日22時45分,韋恩在台灣彰化、雲林交界的濁水溪口登陸。
8月22日,韋恩穿越台灣,於同日5時由花蓮附近出海,並因台灣地形影響,於18時在日本石垣島及宮古島間海面減弱為熱帶風暴(輕度颱風),此時,牽引韋恩東移的冷鋒已減弱消失,副熱帶高壓則增強西伸,阻擋韋恩繼續東進,而位在東方的颱風維娜已成為西太平洋菲律賓海一帶最有影響力的天氣系統,並且快速朝西北偏西移動,對韋恩產生牽製作用,導致韋恩在石垣島附近海面打轉。同時,在中國大陸山東半島附近的高壓,使得華南沿海中下層由東北而來的駛流明顯增強。24日間,韋恩受其影響,快速地大轉彎向西南偏西移動,再度回撲南台灣,0時10分及6時35分,CWB再度先後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同日14時,登陸台灣台東大武,隨即穿越恆春半島(依據JTWC及JMA 的資料,韋恩此次並未登陸台灣,而是穿過呂宋海峽)。
由於維娜接近韋恩后造成的垂直風切變增強及沈降作用,削弱了韋恩的對流,再加上台灣陸地的影響,使得韋恩進一步轉弱。25日6時,JTWC最後的警報發出,韋恩減弱為熱帶低氣壓(CWB的資料認為24日18時就已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但此一低壓並未消散,仍持續向西南移動。
8月26日,韋恩的殘餘雲系抵達東沙島西南方海面時,颱風維娜已至琉球那霸附近海面,由於維娜的環流甚廣,26日12時,當維娜北移之際,韋恩的殘餘雲系受維娜的牽引,產生藤原效應,又造成其路徑180度轉向,第2次朝東北偏東移動,並再度增強。28日0時,JTWC再度發布警報,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輕度颱風),韋恩“死而復生”,並尾隨維娜緩慢偏北行進,第3度進逼台灣。7時25分及13時45分,CWB因此也第3度先後發布海上、陸上颱風警報。此時,韋恩向東北前進,再度穿越呂宋海峽。因環流接收維娜北抬引進的西南氣流,30日12時,韋恩再度增強為颱風(中度颱風,但CWB是於31日0時升格為中度颱風)。
8月31日,因維娜向北移動及減弱使得韋恩失去導引,以及東海附近的脊場重建等原因,韋恩朝東北方向行進的速度趨緩,由於先前於29日韋恩的東南偏東方海面又出現一個熱帶低氣壓,並向韋恩靠近,造成韋恩到9月1日12時止,再度於蘭嶼附近持續不規則運動及打轉。之後由於副熱帶高壓西伸及生成於呂宋島西方的另一熱帶低氣壓向西移動,導引韋恩又一次大轉彎回頭朝西南方向移動,於9月2日第3 度穿越呂宋海峽,並加快向西移動。當離開呂宋島附近后,因副熱帶高壓西伸並迅速增強,在高層有強盛的幅散,使得韋恩的中心風速也於4日0時增強至90kts(46米/秒),到達其強度的巔峰。
韋恩接下來持續西行,隨後再度掠過香港南方海面,通過海南島北部的瓊州海峽,穿越北部灣東京灣),其後登陸越南北部,並受中南半島上的安南山脈破壞;JTWC最後警報於9月6日6時發出,韋恩此時再度減弱為熱帶低氣壓。在穿越越南、寮國后,9月7日,該熱帶低氣壓終於在移近緬甸北部之後,受高大的山脈破壞而消散。

造成的影響


菲律賓
呂宋島有19人死亡,數百人受傷。
香港韋恩先後3次逼近香港,創下了紀錄。包括當年8月20日22:00至21日02:00韋恩第1次接近香港時懸掛的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最後香港天文台總共3度懸掛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中國台灣
韋恩創造了許多台灣氣象史上的紀錄,而因其詭譎多變的路徑,被台灣媒體形容為“一個颱風,二次登陸,三次警報,四次轉向”;並與後來1991年的納德、2001年的百合被台灣中央氣象局並稱為“台灣颱風史上的三大怪台”。
韋恩在台灣創造的紀錄列舉如下:
* 第1個從台灣西岸中部登陸的颱風。
* 中央氣象局各發布3次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 2次登陸台灣。
* 吹襲台灣的颱風中生命期最久;根據JTWC的觀測為20天,而根據中央氣象局的觀測並且扣除中間減弱為熱帶低氣壓的時間,共計16天。
* 發布最多颱風警報警報單,42報;其後在中央氣象局將颱風警報單改製為每3小時發布一報后,分別被1999年丹尼、2001年百合的64報打破,2008年森拉克的43報亦曾超越這個紀錄,然而韋恩仍保持舊制每6小時發布一報時期之紀錄。
* 31,532間房屋半倒,全倒加半倒共計38,156間房屋。
* 在澎湖刷新瞬間最大陣風的紀錄。
韋恩為台灣帶來極強的風勢,由於韋恩第1次侵台是從台灣西部登陸,在欠缺中央山脈阻擋的因素下,台灣西部各地出現了強大的陣風,例如澎湖的瞬間最大陣風每秒68米(超過17級風)就打破了設氣象站89年以來的紀錄。降水方面,韋恩第1次侵台,豪雨出現在阿里山山區、石門水庫上游及大屯山鞍部一帶,東部地區降水量不多;第2次侵台時,雨量主要則在東部及北部;第3次侵台時,台灣僅受外圍環流影響,只有高雄有少量雨勢。此外,在韋恩第1次侵台時,台東亦曾出現焚風的現象。
韋恩第1次侵台由台灣西部登陸,沒有中央山脈屏障,造成台灣西南部陸地嚴重受創,是自1959年八七水災后最慘重的災情,以下為韋恩在台灣造成災情的摘要:
包括漁具、漁船、養殖漁業及漁業公共設施,漁業損失共計新台幣39億8,920萬元。而農作物損失方面則達新台幣51億5,247萬元。
交通
鐵路部分,縱貫線海線自通霄至新營、山線自苗栗至新營一度中斷停開;北迴鐵路觀音至漢本間有隧道發生山崩;集集線部分路基沖失;阿里山鐵路因多處坍方而中斷。
公路部分,南橫、蘇花公路各有多處坍方;國道一號員林至西螺段因車輛62輛被吹翻,致該路段車輛只能改道行駛。
高雄港台中港各有船舶擱淺;馬公港則有6艘船舶沈沒。
電力及電信
台中至嘉義間各地以及澎湖縣電力、電信受損情形均十分嚴重。
總計韋恩在台灣共造成68人死亡,19人失蹤,442人受傷,6,624間房屋全倒,31,532間房屋半倒。估計損失金額超過新台幣200億元。
越南
韋恩造成越南數十人死亡,數百人受傷的災情。

雷達圖像


風眼很清晰,再附上韋恩之路徑
風眼很清晰,再附上韋恩之路徑
風眼很清晰,結構也很紮實。再附上韋恩之路徑
颱風韋恩
颱風韋恩

詞語介紹


颱風是熱帶氣旋的一個類別。在氣象學上,按世界氣象組織定義: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速達到12級(即每秒32.7米或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或本地近義字(local synonym),颶風的名稱使用在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而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使用的近義字是颱風(typhoon)。

形成原因


熱帶海面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蒸發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發生凝結,釋放大量潛熱,促使對流運動的進一步發展,令海平面處氣壓下降,造成周圍的暖濕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抬升。如此循環,形成正反饋,即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機制。在條件合適的廣闊海面上,循環的影響範圍將不斷擴大,可達數百至上千公里。由於地球由西向東高速自轉,致使氣流柱和地球表面產生摩擦,由於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強,這就引導氣流柱逆時針旋轉(南半球系順時針旋轉),由於地球自轉的速度快而氣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轉的速度而形成感覺上的西行,這就形成我們現在說的颱風和颱風路徑。

另外兩個怪台


納德介紹

(英語: Typhoon Nat;台灣譯作 耐特,港澳譯作 納德;日本氣象廳(JMA)國際編號: 9120;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臨時編號: 22W;JTWC分級:颱風),是1991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納德的路徑飄忽不定,包括了4次大轉彎、2次增強,並在17天內兩次登陸,它的生命歷程是1991年西太平洋的熱帶氣旋中最長的;JTWC對其發布了61次的警報,僅比1972年的颱風莉泰少了18次;其行徑及變化令人想到1986年的颱風韋恩
由於其路徑詭譎,因此也被台灣的中央氣象局與1986年的颱風韋恩、2001年的颱風百合併列為台灣颱風史上的三大怪台之一。

百合介紹

颱風百合(英語:Typhoon Nari,台灣譯名:納莉,JMA日本氣象廳國際編號:0116,JTWC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臨時編號:20W,名稱來源:韓國,名稱意思:百合花)是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中一個路徑奇特的熱帶氣旋,它四度增強及減弱,並三度急轉彎吹襲沖繩島,路徑異常,並曾於沖繩島以西及台灣島等地幾乎原地停留不動,在台灣與颱風韋恩、納德被並稱為“侵台三大怪台”。

預防措施


颱風來之前
當颱風到來時,氣象部門發出白色、綠色颱風信號時,要注意收聽電台,電視以了解最新的熱帶氣旋動態;要檢查並牢固活動房屋的固定物;準備關好門窗;準備好食物、水及藥品;如果你居住在移動房、海岸邊、山坡上容易發生泥石流的房屋裡,你要時刻準備撤離該地。當氣象部門發布黃、紅、黑色颱風信號時,應該聽從當地政府部門的安排;如果需要離開住所,應該儘快離開,並且盡量和朋友、家人在一起,到地勢較高的堅固房子,或到事先指定的洪水區以外的地區;千萬別為了趕時間而冒險趟過湍急的河溝;如果你被同志撤離就應該立即執行。如果你沒有被通知離開房屋,那麼就留在結構堅固的建築內,要計劃好當強風來臨時,自己將怎樣行動。如果你家有冰箱,將冰箱開到最冷檔,以防停電引起食物過早變質;拔掉小的電源插頭;浴缸和大的容器中充滿水,以備清潔衛生的需要。當外邊的風變得越來強時,要遠離門窗,關閉所有的內房間門,加固外門。如果你在樓中居住,要呆在一樓的內間。如果你住的是多層的樓房,要呆在一樓或二樓的大堂內並且遠離門窗(需要時躺在桌子下面或者是堅固的物體下面)。
颱風來之後
當颱風信號解除后,要堅持收聽電台廣播、收看電視,當撤離的地區被宣布安全時,你才可以返回該地區。為了保護生命的安全,道路有可能被封鎖,如果你遇到路障或者是被洪水淹沒的道路,要切記繞道而行!要避免走不堅固的橋;不要開車進入洪水爆發區域,留在地面堅固的地方。那些靜止的水域很有可能因為地下電纜或者是垂下來的電線而具有導電性。要仔細檢查煤氣、水、以及電線線路的安全性。在你不能確定自來水是否被污染之前,不要喝自來水或者用它做飯。避免在房間內使用蠟燭或者有火焰的燃具,而要使用手電筒。在生命遇到危險時,要用電話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