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吳克華的結果 展開
-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 武漢市中醫醫院名醫堂內科主任醫師
吳克華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吳克華(1913—1987),江西省弋陽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解放后,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華南軍區參謀長。
1952年7月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兼第43軍軍長。1954年7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1957年畢業后,任濟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成都軍區、新疆軍區司令員,1980年至1982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7年2月13日在廣州逝世。
吳克華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曾用名吳克家。1913年12月7日生於江西省弋陽縣曹溪區芳墩村一個農民家庭。少年時讀過3年私塾。14歲喪父后,在弋江鎮一家豆腐店做雜役,還當過皮匠學徒。1928年在家鄉參加農民暴動。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曾任紅10軍第1團連長、軍部特務連連長,閩贛軍區教導大隊大隊長,紅7軍團第20師第60團營長,少先隊中央總隊部參謀長,紅8軍團第21師第63團參謀長。參加贛東北和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長征。長征中任紅5軍團第13師第35團團長。1936年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后,赴上海從事秘密工作。1938年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副司令員、第2支隊司令員、第5支隊支隊長、第5旅旅長,膠東軍區副司令員、第5師師長。參與鞏固和發展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鬥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率山東軍區首批赴東北的部隊橫渡渤海,於1945年10月間到達遼東半島營口地區。先後擔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縱隊司令員,東北民主聯軍第4縱隊司令員,遼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司令員、第4縱隊司令員兼北平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1軍軍長。參與指揮淮海戰役,迫使國民黨軍1個師戰場起義;參與指揮新開嶺戰役,首創東北戰場在一次戰役中全殲國民黨軍1個整師的範例。率部參加東北民主聯軍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遼瀋戰役期間,率第4縱隊指戰員在遼西地區途經碩果累累的蘋果園,忍受饑渴而不吃蘋果,贏得“秋毫無犯”、“仁義之師”的聲譽,被毛澤東視為高尚之舉。為配合主力部隊攻取錦州,率部在塔山地區阻擊國民黨軍增援錦州,激戰6晝夜,擊退國民黨軍11個師進攻,為攻克錦州起了重要作用。繼而率部參加平津、渡江、衡寶、廣西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后,任第15兵團副司令員、華南軍區參謀長。組織部隊解放國民黨軍盤踞的南澳島等島嶼,清剿潮汕、東江、西江、北江等地區的散兵游勇和土匪武裝。1952年7月任海南軍區司令員兼第43軍軍長。1954年7月入南京軍事學院學習。1957年畢業后,任濟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鐵道兵司令員,成都軍區、新疆軍區司令員,1980年至1982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是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三、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1982年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7年2月13日在廣州逝世。
1913年
吳克華,1913年12月7日出生於弋陽縣中畈鄉芳家墩一個農民家庭。
幼年曾讀私塾,因貧困輟學,后離家到縣城當學徒謀生。
1928年-1930年
1928年回到鄉村投身革命,參加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鬥爭。
吳克華
1933年-1936年
1933年1月吳克華隨紅十軍到中央蘇區。
1934年10月,吳克華隨部隊離開中央蘇區進行長征。
1935年7月,吳克華晉陞為13師37團團長。
1936年10月,進抗日紅軍大學學習。
1937年-1945年
1937年8月,與張愛萍一同赴上海,在黨所領導的抗日救國團體游擊戰術訓練班任教員。
1938年4月,奉周恩來命令與張經武同赴山東開闢根據地。
1938年年底任山東縱隊第二支隊司令員,開赴魯中堅持抗日鬥爭。
1940年9月,該支隊改番號為5旅,他被任命為旅長。
1941年3月,膠東反投降指揮部成立,吳克華兼任副指揮。
1945年10月,原膠東過海部隊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二、三縱隊,吳克華擔任二縱司令員。
1946年-1949年
1946年1月下旬,二、三縱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后,他擔任四縱司令員。
1949年4月中旬,他率41軍南下,參加了衡寶戰役,繼而揮師廣西,攻克桂林,追剿殘匪。
1950年-1966年
1950年9月,吳克華任第四野戰軍15兵團副司令員兼41軍軍長。
1951年5月任華南軍區參謀長。
1952年先後任華南軍區參謀長、海南軍區司令員。
1954年3月任中南軍區參謀長,同年9月入南京軍事學院戰役系學習。
1955年,吳克華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授予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
1957年7月吳克華從南京軍事學校畢業后,於9月赴濟南軍區任第一副司令員。
1963年9月由周恩來總理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
1964年12月下旬,作為人大代表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會上被選為國防委員會委員。
1967年-1974年
“文革”開始后,吳克華受林彪、江青反黨集團迫害。
吳克華合影
1974年1月,炮兵黨委上報中央軍委《關於吳克華同志問題的複查報告》,否定了林彪死黨強加在吳克華身上的誣衊不實之詞。
1975年-1982年
1975年4月,中央軍委任命吳克華為鐵道兵司令員。
1977年8月參加黨的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被選中共十一屆中央候補委員,中共中央軍委委員。
1979年調任烏魯木齊軍區司令員,
1980年1月調作廣州軍區司令員。
1982年9月參加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併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同年10月退居二線。
1987年
吳克華於1987年2月13日在廣州逝世。終年74歲。
吳克華,江西弋陽芳墩村人,1913年12月出生。1928年1月,方誌敏領導弋陽起義后,開辦了信江軍政學校,主要任務是培訓農民起義人員的軍事技能。1929年9月,吳克華走進了這所學校。吳克華到了信江軍政學校后,曾想放棄扛槍當“逃兵”。原因是他吃飯吃得慢,站隊站不好,老受教官的訓斥,他受不了。不過,這個念頭很快就打消了。吳克華事後回憶說,之所以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是方誌敏教導他要“鍛煉成為紅色指揮員”。
吳克華在信江軍政學校學到的軍事本領,第一次派上用場不是在戰場而是在操場上。1930年1月,學校派吳克華去訓練農民隊(和今天的軍訓性質差不多),吳克華給農民隊作示範,動作嫻熟,準確,令農民隊的人目瞪口呆。就這麼一下,讓吳克華找到了自己是塊“當兵的料”,“找到自己人生坐標”的感覺,沒有了放棄當兵的念頭。
鐵道兵
自此,吳克華對槍有了別樣的體驗。1930年7月,吳克華隨方誌敏率領的獨立團奔襲江西景德鎮。在這次戰鬥中,部隊大獲全勝,隊伍人數也足足壯大了3倍。7月22日,方誌敏決定將獨立團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軍長周建屏,政委方誌敏。下轄第一,第十,第十九團三個團和一個特務營。吳克華被任命為第一團二營副排長。9月,紅十軍再次擴編,下轄三個旅,一個特務團和一個機槍營。吳克華調軍部特務連當排長。
1931年初,吳克華隨方誌敏首次進入閩北,一舉打下崇安縣赤石街鎮,繳獲銀元20多萬塊,黃金2000餘兩。看著滿地金閃閃銀亮亮的東西,吳克華興奮地說:“最快樂的莫過於戰爭的勝利了!”方誌敏笑了笑,對吳克華說:“戰爭的勝利不在於金錢,而在於為勞苦大眾謀幸福!”1931年9月,吳克華任紅十軍政治部特務連連長;1932年7月,任軍部特務大隊大隊長。
1933年1月25日,紅十軍接到命令,調往中央蘇區同紅三十一軍合編成紅十一軍。根據命令,方誌敏留在原地堅持鬥爭。在江西鷹潭,方誌敏揮手告別這支傾注了許多心血的部隊。自此,吳克華再沒有見到過方誌敏,但方誌敏的人生信條,革命精神,深深地印到了他的腦海里。
1934年7月,劉伯承找吳克華談話,準備讓他到紅二十一師任團參謀長。吳克華說:“讓我當參謀長恐怕難以勝任,我感覺當個營長還可以勉強指揮。”然而,組織上還是沒有讓吳克華當營長,而是任命他為紅八軍團二十一師六十三團參謀長。1934年10月7日21時,吳克華收到了朱德簽發的命令:“命令你部在8日晚出發,於9日拂曉前到達古龍崗地區。”這是吳克華升任六十三團參謀長后收到的一份最絕密的電報。收到電報后的吳克華和他所在的部隊,正式開始了長征。
在抗日戰爭中先後擔任過旅長,師長,司令員的吳克華,於1945年10月出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四縱隊司令員。1946年2月,東北人民自治軍第二,第三縱隊合併組成東北民主聯軍第四縱隊,吳克華任縱隊司令員,彭嘉慶任縱隊政委。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歸屬東北野戰軍建制,四縱司令員,政委仍由吳克華和彭嘉慶擔任。1948年5月,四縱政委由莫文驊接任。四縱在他倆率領下,打了不少大仗,最著名的莫過於遼瀋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了。
9月12日,東北野戰軍發起遼瀋戰役,首戰是進攻錦州。戰役打響前,蔣介石急忙調集駐瀋陽的12個師組成“西進兵團”,駐錦西和葫蘆島的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經塔山馳援錦州。與此同時,吳克華和莫文驊接到了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命令:四縱和十一縱急速趕到塔山,白台山,高橋地區,組成塔山防線。
吳克華
羅榮桓也看到了塔山防線的危險性。他建議司令部作戰處長蘇靜去四縱協助指揮作戰。林彪同意后,羅榮桓把蘇靜叫來,開門見山地說:“蘇靜同志,決定派你到四縱去,那裡將有一場惡戰。你的任務就是當參謀,出主意,協助四縱首長死守塔山,叫敵人屍骨成山,血流成河,不能前進一步。要告訴吳克華司令員,莫文驊政委,指揮員要不怕犧牲,不惜代價,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動搖,要死死地頂住敵人。”
吳克華
遼瀋戰役中著名的塔山阻擊戰打響了。吳克華下令:“不惜一切代價,阻敵於塔山之外!”第一天的戰鬥十分殘酷,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傷亡1174人,而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也傷亡319人。第二天的戰鬥打成了陣地爭奪戰,陣地數次易手,雙方傷亡進一步擴大,“東進兵團”傷亡1300多人,四縱付出了563人的傷亡代價。
10月12日,戰鬥進入第三天。兩天兩夜沒有合眼的吳克華,站在電台旁對政委莫文驊說:“兩天的進攻,敵人的企圖已很明了。現在,我們必須縮小各守備陣地的正面,加強縱深配置。”莫文驊點點頭:“利用戰鬥空隙,開展戰評活動,總結經驗,準備惡戰。”
吳克華(後排右一)
戰後,四縱三十四團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稱號,吳克華也被譽為“塔山名將”。但吳克華沒有忘記在塔山阻擊戰中犧牲的烈士,他在生命彌留之際留下了這樣的遺言:“我死後,把我的骨灰撒在塔山上,讓我和犧牲在那裡的同志們長眠在一起。”
遼瀋戰役結束后,毛澤東指示東北野戰軍,調錦州附近的部隊火速入關。林彪,羅榮桓立即命令剛從塔山陣地上撤下來的四縱,向關內疾速開進。
吳克華和莫文驊接到入關命令的同時,還接到一個全軍統一番號的命令:東北野戰軍所屬縱隊番號改稱軍,四縱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一軍,軍長由司令員吳克華改任,軍政委由縱隊政委莫文驊改任。因當時正值平津戰役開始,所以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的時間推遲到1949年3月,而所屬縱隊改稱軍則早在1948年11月就進行了。這樣,吳克華成了四十一軍首任軍長。四十一軍下轄4個師,分別為一二一師,一二二師,一二三師和一五四師。
此時,平津前線司令部已調動兩個兵團4個軍的兵力,把北平包圍得嚴嚴實實。1949年元旦這天,天氣晴朗,樹枝上掛滿了晶瑩的霜雪。吳克華和莫文驊來到平津前線司令部,拜見解放軍總參謀長葉劍英。葉劍英簡單詢問了四十一軍的情況后,向吳克華和莫文驊介紹了平津戰役的形勢。葉劍英說:“戰爭的進程比原先預料的還要快。眼下,平津前線司令部正在和傅作義進行談判,因此,解放北平可能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如果傅作義不接受我方的條件,我們就打進去;另一種情況是,如果他接受人民的和平條件,北平就可能和平解放。中央和軍委都在積極爭取其和平解放,創造一個‘天津方式’之外的新方式。”事後,莫文驊回憶說:“在場的領導同志還告誡我們,和平是手段,解放才是目的。沒有強大的軍事壓力,對方是不會在和平協議上簽字的。部隊要作好進攻的準備,絲毫不能鬆懈。尤其是領導幹部要作好多方面的思想準備,迎接這場特殊的戰鬥。”
從平津前線司令部回到軍部后,吳克華和莫文驊作了分工:吳克華負責打,認真作好攻城準備;莫文驊負責談,認真作好與北平各界代表和談的準備。
吳克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準備工作中,組織部隊進行爆破,搭梯爬牆,投彈訓練。在莫文驊參與談判的過程中,吳克華接到前線司令部命令,命令四十一軍設在玉泉山的炮兵,向天安門廣場,天壇公園西北角和東單廣場各發射了一發炮彈。這一下,北平城內更是人心惶惶,也給傅作義增加了壓力:解放軍能把炮彈落在中心位置,不傷人不毀古迹,說明有能力武力解放北平。
吳克華、張銘夫婦
1月18日,平津前線司令部電告吳克華和莫文驊:“傅作義已同意接受和平改編,由四十一軍負責與傅作義部交接城防。中央軍委,毛主席要求守城部隊絕對不允許違犯群眾紀律。”當天,葉劍英指示:成立北平警備司令部,由兵團司令員程子華任警備司令員兼政委,彭明治,吳克華任副司令員,莫文驊任副政委,劉道生任政治部主任。
當天,四十一軍即召開黨委會研究對策。吳克華說:“進城后,對北平的工商業,名勝古迹,公共設施及各項物資等,部隊要做到24個字:只許看管,不許運用;只許保護,不許破壞;空手進去,空手出來。”
會議最後還討論了部隊入城的程序:軍長吳克華坐鎮軍部指揮,政委莫文驊率四十一軍第一梯隊進城接防;如無意外,吳克華再率軍部機關和各師由西直門進入北平。
四十一軍在入城前,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政策紀律教育。各師,團層層動員,紛紛召開黨員代表大會,士兵代表大會,採取多種方法學習政策紀律。
吳克華視察連隊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平改名北京。吳克華受命移交北京防務,率四十一軍與四野兄弟部隊一起向大西南進軍。其間,四十一軍在吳克華指揮下,解放了桂林,玉林,郁林(今郁南),化縣(今化州),潮汕,東江,西江(今潯江),北江等大中城市。
10月,吳克華擔任第十五兵團副司令員。1951年5月,晉陞為由十五兵團兼廣東軍區改稱的華南軍區的參謀長。1952年7月,調任海南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7年9月,調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63年11月,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員。
吳克華迎接鄧小平
“吳克華哪裡去了?”林彪事件后,周恩來在政治局討論落實幹部政策的一次會議上發問。沒有人回答,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吳克華在哪裡。解放軍總政治部立即展開調查。
調查異常艱難,原炮兵司令部的幹部和一些造反派都不知道吳克華被關押在什麼地方。後來,終於從一位幹事口中獲悉:吳克華被秘密關押在地下室里。有了下落,營救吳克華又是一個大難題。因為總政治部並沒有掌握直接證據,萬一關押吳克華的那伙人聞訊拒交或把吳克華轉移了,問題將更加複雜。
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聽了調查組的彙報后,靈機一動,寫下了一紙手令:“提審吳克華。”當晚,總政治部保衛部的保衛幹事拿著李德生的手令前往提人。關押吳克華的那伙人一看李德生的親筆手令,以為總政與他們持同樣觀點,爽快地將吳克華交了出來。
吳克華與葉劍英元帥
幾番折騰,吳克華沉冤終於得到昭雪,政治包袱也終於卸了下來。自1967年9月被關押至1974年底獲平反,吳克華被關了7年多。
1975年4月,中央軍委命令吳克華為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司令員。1976年8月,63歲的吳克華決定沿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線走一趟昆崙山。
8月13日,吳克華到達西寧。身邊工作人員擔心他上高原身體吃不消,就勸他:“到西寧算了,讓山上的同志下來彙報工作。”吳克華說:“那怎麼行,指揮員哪有繞著戰場走的!從西寧到格爾木雖然很高,難道還能高過長征路上的夾金山嗎?我一定一站一站地走上昆崙山。”
在鐵道兵青藏鐵路施工現場,吳克華獲悉:青藏高原每升高1000米,溫度就降低6攝氏度;鐵路建設工地多半在海拔3300米左右,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65%,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人煙稀少,不少幹部,戰士怕把身體搞壞了,不想留在高原,想轉業或調回內地工作。他指示隨行的部隊領導:“指戰員們有這種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希望部隊的各級黨組織,要對部隊進行建設青藏鐵路的意義教育,讓他們安心高原,紮根高原,正確對待高原的惡劣環境和在施工中遇到的困難。”
吳克華獲得的勳章
吳克華一行來到駐守地海拔最高的二連,笑著對機關隨同的有高原反應的工作人員說:“北京大機關把你們養嬌了,我這老頭子怎麼沒有高原反應?爬雪山過草地的一身硬骨頭和你們就是不一樣啊。”他要求和他一起上青藏高原的機關人員,要補上青藏鐵路這一課。他說:“這一課補上了,什麼樣的艱難困苦都能戰勝。”
一站一站地走,一站一站地解決問題。吳克華說:“通過兩天的調查,我認為部隊的戰鬥力有很大提高,完成任務也比較快。目前,關角隧道在掘進中遇到不少困難,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兵站部的原因,也有指揮部的原因,還有師,團機關的原因。有些困難是原先沒有想到的。我作為司令員到關角來,就是來給基層解決困難的。困難也是一種機遇,把關角隧道攻克了,對今後部隊在高原上打隧道就積累了經驗,以後的建設局面就會大有好轉。建設青藏鐵路,一定要發揚老青藏精神,要有頑強拼搏的精神,要有艱苦奮鬥的作風。現在大家的精神狀態很好,但是氣可鼓而不可泄,還要表現出更好的精神狀態,以保證關角隧道決戰的最後勝利。”
8月20日上午,吳克華在烏蘭鐵道兵十師機關幹部大會上發表講話。吳克華說:“我們一定要把當前的主要工作擺正。什麼是當前的主要工作呢?就是一心一意地抓好生產。在抓好生產的過程中,技術是第一位的。技術工作是生產的綱,抓住了技術,就能解決好生產中的主要矛盾。青藏鐵路遠離內地,運輸困難,在生產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正確理解和全面貫徹多快好省的方針,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克服困難,科學施工,縮短工期。青藏鐵路是毛主席關注的工程,一定要高標準,嚴要求,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決不能馬虎應付,降低質量。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同時,要發揚官兵一致的光榮傳統,領導幹部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勞逸結合。隧道施工部隊,除星期天外,每月要外加兩天休息日。這要作為一個制度堅持下去,這樣才能保證戰士的健康……”
吳克華獲得的勳章
可可西里的清水河海拔4600多米。出發前,師長通知三十一團十一連,一定要把中午飯準備好,要在生命禁區讓司令員吃上滿意可口的飯菜。
吳克華到工地后,顯出一派“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氣。上午,吳克華和十一連的官兵一起座談。中午很快到了,然而,端上來的飯菜少得可憐,只有海帶絲,干菠菜,土豆,白菜,雞蛋粉和少量的豬肉。師長大發雷霆,批評十一連指導員李益德:“司令員來了,你給弄出這等菜來,給我丟臉,給鐵七師丟臉!”李益德委屈地說:“師長,這是我們連隊最好的菜了。我們把所有的豬肉和雞蛋都端上來了,我還能拿出什麼?這些都是全連指戰員獻給司令員的一片愛心啊!”
吳克華知道此事後,狠狠地批評了師長:“戰士們能吃,我為什麼不能吃!山上供應不好,是我的責任,是我對不起奮戰在昆崙山的戰士們。”上飯桌前,吳克華向戰士們敬了一個歉意的軍禮。
吳克華在鐵七師進行了4天的調研。他踏上返回北京的征程。返京時,吳克華把鐵道兵副參謀長,總工程師潘田留下,繼續考察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凍土情況及鐵路走向。吳克華說:“老潘,建設青藏鐵路是毛主席和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這項偉大的工程要在鐵道兵手上勝利完成。圓西藏的鐵路之夢,是全國人民賦予鐵道兵的光榮使命……”
1977年9月,中央軍委任命吳克華為成都軍區司令員;1979年5月,調任烏魯木齊軍區司令員;1980年1月,調任廣州軍區司令員。赴任廣州軍區司令員時,廣州市首任市長,十大元帥之一的葉英劍對他說:“老吳,你五任司令員,堪稱解放軍之最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吳克華是任大區司令員職務最多的一個。
1987年2月13日,吳克華因病在廣州逝世,享年74歲。1988年8月1日,吳克華夫人張銘攜子女,遵照吳克華的生前遺言,將吳克華的骨灰撒在錦州塔山之上。
第一次遺囑:“如我光榮了,懇求組織上把我埋在母親身邊”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國共兩黨再次攜起手來共同禦侮,中國進入了全民族的抗日戰爭時期。這時許世友根據中央軍委命令,來到山東抗日根據地,擔任膠東軍區司令員兼八路軍獨立五旅旅長。而吳克華在抗大結業后隨周恩來到上海做抗日民眾工作。後來,根據許世友的要求,經周恩來同意,吳克華調山東任膠東軍區副司令員。
許世友自吳克華來了之後,如虎添翼,他們在山東半島發動群眾,組織了多次大規模的破襲戰、地雷戰,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牽制了大量的日偽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人民的抗戰。
1942年春,日寇集中5萬多兵力在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空前殘酷的“大掃蕩”,戰爭極為慘烈,吳克華協助許世友指揮膠東抗日武裝與敵人浴血奮戰,多次挫敗了敵人的進攻。
膠東軍區司令部駐紮在一個小山村裡,全村只有60來戶人家。有一次從內線傳來敵人要來偷襲的消息,而這時,膠東主力部隊又在外線作戰,禦敵兵力顯然不夠,司令部決定轉移並派出一些警衛部隊幫助當地老百姓疏散。
消息一傳開,該村就有16位母親帶著16名小夥子,在村黨組織負責人帶領下,敲著鑼鼓,來到司令部機關要求當兵殺敵,保家衛國,樂得許世友手舞足蹈。當天晚上,司令部機關舉行了簡單而莊嚴的歡迎大會。吳克華請16位母親坐在主席台上,政委林浩親自為這16位母親披紅挂彩,許世友與她們一一握手致敬,並即席講話說:“我從小在家鄉聽說岳母刺字,鼓勵兒子精忠報國,我們膠東抗日根據地也有千千萬萬個岳母,有千千萬萬個岳飛,千千萬萬個保家衛國的革命戰士,有了這麼多千千萬萬,我們一定能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事後許、吳二人聊起家事,吳克華說:“看到這16位母親,我就想起自己的母親。我是個獨生兒子,自加入紅軍后,就一直顧不上母親,尤其是母親被國民黨軍隊抓到以後,敵人逼她寫信給我,叫我帶隊伍反水,可我母親的回答真叫人肅然起敬。她說,‘我能生下他身,但管不了他的心,不要說我不識字,就是會識字也不寫這個信。我兒子跟著方主席(時任贛東北蘇維埃政府主席的方誌敏)、邵政委(紅十軍政委邵式平)鬧共產,我樂意,我巴不得他多殺幾個害人的壞蛋。現在你們要我寫信,除非太陽從西邊出來。’母親一席話,氣得敵軍官嗷嗷亂叫。當天晚上就砍下我母親的頭顱。由於部隊急於開拔,至今我還未在母親墳前好好燒柱香,我真是愧對母親啊!如我為革命光榮了,懇求組織上把我埋到母親墓邊,好好伴著母親。”吳克華的一席話,引起許世友的無限感慨。許世友說:“革命軍人,生為國家盡忠殺賊,死後將自己埋在父母身邊,以盡子女孝道,這也是人之常情。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多少忠臣良將,當其父母死後,皇帝老爺也要讓他回去守孝三年呢!”他們談起各自的母親,充滿著無限的眷戀。
第二次遺囑:“魂歸塔山,與戰士們做個伴”
吳克華後來為什麼又留下遺言將自己的骨灰撒在塔山呢?原來,身經百戰的吳克華參加和指揮過許許多多有名的戰鬥,其中最為著名、最震撼人心的便是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塔山阻擊戰。
1948年夏,在人民解放軍的隆隆炮聲中,遼瀋戰役拉開了序幕。東北野戰軍總部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將戰略重點放在錦州,並任命吳克華為塔山阻擊戰司令員,莫文驊為政委。
塔山位於錦州與錦西之間,是一個有500多戶的大村莊,該村北距錦州前沿之敵15公里,南離錦西5公里,兩軍相距也不過幾十米,尤其是距敵人作為進攻出發地的葫蘆島不過5公里多路,二錦公路穿村而過,村東1公里處是與公路平行的北寧鐵路。這個村是一個谷地,周邊是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西托虹螺山,東鄰錦州灣,是山海關進入遼瀋大平原的一處沿海隘口,也是錦西、葫蘆島進入錦州的惟一通道。1948年夏末秋初,當我東北野戰軍將錦州10萬餘敵團團包圍之後,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圍,於10月2日急飛瀋陽,決定以5個軍12個師的兵力組成增援兵團,馳援錦州,同時下令空軍、海軍予以配合,準備在錦州外圍與解放軍決一死戰。東野總部為了阻擋對我威脅最大的錦西援敵,特挑選敢打敢沖、能攻能守的四縱擔任阻敵任務。總部在給四縱的命令中強調,“錦州能否攻克,關鍵在於塔山”,“要堅守陣地,寸土不失,創造震動全國的光榮的防禦戰例”。吳克華於10月4日接到命令后,立即馬不停蹄地率部進入陣地,並作了戰前動員。
10月10日凌晨3點,敵趁我陣地尚不鞏固之機,在40餘門重炮、7架飛機、2艘軍艦的火力支援下,出動4個師的兵力向我塔山陣地發起全面進攻,拉開了塔山阻擊戰的帷幕。這場戰鬥整整打了6天6夜,每天都有數十架飛機、數十艘軍艦、幾十門大炮,輪番向我陣地轟炸,敵軍憑藉著美械裝備,多次組織集團式衝鋒。在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大量工事被毀,戰鬥人員傷亡慘重,尤其是與上級失去聯繫的情況下,我四縱打得英勇頑強,以1個縱隊3個師的兵力成功地阻擊了4倍於己的敵12個師的猛烈進攻,並且解放軍陣地寸土未失,巋然不動。在6天6夜的激戰中共殲敵6117人,氣得蔣介石大罵下屬將領是“飯桶”、“豬羅”、“壞了黨國大事”。15日晚,解放軍勝利攻克錦州,塔山阻擊戰也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作為錦州戰役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塔山阻擊戰,是解放軍戰史上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為殘酷的陣地堅守防禦戰,正如羅榮桓所稱讚的:“四縱打得好,像這樣的阻擊戰範例,在解放軍歷史上還是少有的。”在這場戰鬥中出現了許許多多像“塔山英雄團”、“塔山守備英雄團”、“白台山英雄團”等功臣部隊和英雄群體。令吳克華感到痛心的是,在這場戰鬥中,四縱傷亡3145人,其中有767名戰士犧牲在塔山這塊土地上。這些都刻骨銘心地融入他的整個生命,使他念念不忘。
1987年2月,他病危時又一次留下遺囑:“每當想起塔山阻擊戰犧牲的戰友,心裡非常難過。我死後,就把骨灰撒往塔山,與戰士們做個伴吧。”1988年8月1日,遵照他的遺願,吳克華的骨灰由其夫人張銘及其子女親手撒到塔山這片被烈士鮮血染紅的土地上,與塔山阻擊戰犧牲的烈士們長眠在一起。
吳克華家鄉的人民得悉將軍的骨灰撒在塔山之後,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共產主義戰士,特地在吳克華母親墓地山頂上建立起吳克華將軍紀念亭,塑起吳克華將軍的全身戎裝像,讓將軍永遠陪伴著自己的母親,陪伴著家鄉的人民。
吳克華將軍慎戰,每役非利不動,非得不用,不打則已,打則必勝。
“九、一三”事件后,有人贊吳克華將軍是“反林彪的英雄”。將軍對曰:“過去說我反對林彪,我不承認,那是強加給我的。今天我還是這樣說,我沒有那麼高的水平。”
吳克華將軍守正不阿,廉介自持,為官數十年,未嘗饋略權要,未嘗以權謀私。子吳曉偉由士兵而將軍,現任湖南省軍區參謀長,頗有父風。吳克華將軍治軍格言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
1979年2月,吳克華將軍赴任新疆,適中蘇邊界若臨戰之際,謠峰四起,人心惶惶,西北漢族群眾紛紛內遷。其時將軍夫人張銘正患病,將軍毅然舉家北上,飛抵烏魯木齊。是日傍晚,將軍攜夫人、子女安步上街,觀街景,購物品,談笑風生。烏魯木齊市民見之,一傳十,十傳百,人心定矣。
吳克華將軍言:“寧可把子彈消耗在靶場上,不要讓子彈浪費在戰場上”。將軍抓訓練要求符合實戰,具體細緻,如射擊訓練要求既要瞄死靶,又要瞄活靶;投彈訓練要求既能由上而下投,又能由下而上投;刺殺訓練要求由靜的目標,進到動的目標;齊步、跑步等訓練不能只求整齊而減低速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