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國民黨大撤離的時候,被人丟棄在上海港口的四塊翡翠巨料,經過國家物資儲備局近三十年的封存,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們雕琢成四件翡翠國寶的工程,因國務院要求在86年完工,遂被後來定名為“86工程”,也稱國寶工程。
1989年11月23日,
中國國務院組織召開了大型翡翠藝術珍品鑒定驗收會,經專家鑒定確認:《含香聚瑞》與《岱嶽奇觀》、《群芳攬勝》以及《四海騰歡》這四件大型翡翠玉器為國家級珍品。這四件國寶是當代玉雕工藝最傑出的作品,是中國工藝美術的驕傲,他們是老、中、青三代玉雕大師智慧、情感、才華、心血的結晶。
四塊翡翠籽料原型
相傳十七世紀中葉,雲南商人發現一大塊翡翠籽料,被地方官進貢給
乾隆皇帝,然而當時乾隆皇帝只專註於
和田玉,對翡翠並不太重視,於是就把它放到國庫庫房裡了。十九世紀末,
慈禧太后過生日時取出,並將其分割成六塊,其中兩塊做成器物,剩下的繼續存在庫房。直到清政府被推翻,這四塊玉石流落至民間,被雲南王龍雲收走,並存在上海大通銀行的金庫。上海解放前夕,
黃浦江碼頭,最後開往台灣的一艘
客船將開,船長下令扔掉所有吃重的行李,其中四隻箱子被士兵硬扔了下來,留在了
黃浦江畔。很快,
解放軍進城了,打開箱子,裡面是四塊沉甸甸的石頭。因事出蹊蹺,立即彙報了當時的市長
陳毅。陳毅派專家察看后,認定其為罕見的翡翠,立即上報中央。不久,這四塊大石頭便坐著專機來到北京,存入國家物資儲備局的倉庫。此後30多年不再有人提起。
最終經調查四件國寶的出處經考證也終於有了答案:它來自
頤和園,當年是獻給
慈禧祝壽用的,它們合起來也只是其中的2/3塊,另有1/3作了別的用途,無法查明去向。
北京晚報的文章《寶玉何在》
1980年4月,親自參與了國寶製作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樹森突然想起了此事,在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小組座談會中呼籲“尋寶”,被在座的北京晚報記者重視,會後當即採訪了王樹森,並在發表了一篇名為“《寶玉何在》”的文章。文章一經發表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之後,經中國國家計委安排,
國家物資儲備 局的一名翟姓領導致電 北京玉器廠,表示四塊籽料在國家物資儲備局倉庫里存放。大師在國庫中看到了30年來夢寐以求的四塊翡翠,並建議將這四塊大翡翠原料製成翡翠藝術品。北京玉器廠遂申報國務院,希望批准同意實用這四塊珍貴籽料進行玉器雕琢。
1982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計委將這四塊翡翠移交輕工業部,由其負責
組織設計和製成大型翡翠藝術品。
設計完成後報國務院批准同意,於1985年交由王樹森大師所在的北京玉器廠開始製作,由60多名身懷絕技的技藝人員精心製作,謹慎“琢磨”。
1989年11月23日,中國國務院組織召開了大型翡翠藝術珍品鑒定驗收會。經專家鑒定確認:四件翡翠作品原料之貴重、創作之精美,為古今中外所未有,鑒定驗收委員會專家們一致認定四件大型翡翠玉器為國家級珍品。
李博生
李博生回憶了自己第一次見到這四塊翡翠時的神秘情景。1982年秋季的一天,一輛麵包車來接他和導師王樹森一行,車內,綠色的
窗帘拉得很嚴實,規定任何人不許拉開帘子往外看。也不知走了多久,下車一看,眼前是個大山洞,4名解放軍戰士扛著槍在站崗。一位幹部模樣的人迎了出來,拿出周總理當年的批示(大意是可以把這四塊翡翠雕成工藝品),給大家看了看,便領著大家往裡走。終於,在幾隻大燈的照射下,四塊石頭呈現在人們眼前。將四塊翡翠料拼接好發現,原來這是一塊完整的玉石,切去的兩塊重量應在300公斤以上,據說做了三對屏風和一對
圖章。剩下的四塊料是803.6公斤。如果加上切去的重量,這塊翡翠的重量達1噸以上。這是一塊罕見的巨大翡翠,更難得的是,它的質地非常高貴。
1982年春寒料峭的季節,四塊翡翠被運到北京玉器廠,當時國務院下令決定,將這四塊翡翠琢製成代表當代工藝最高水平的玉器國寶。這一工程被國務院命名為“86工程”,由兩位副總理親自負責。
董文鍾
接下來,一個由全國知名的畫家、雕塑家、文博專家組成的顧問團成立。最後確定了王樹森先生的方案:從車間抽出60多個老中青三代技術精英。現為北京市玉器廠總工藝師的董文鍾 當時是工程辦公室主任,她清楚的記得在玉器廠院里的三層小樓中組成了一個人才濟濟的的創作班子。他們中有王樹森、王仲元、高翔這些德高望重的老藝人,和一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為了將四塊翡翠雕琢成代表現代工業最高成就的藝術之寶,全國的玉雕設計高手都參與了國寶的設計。
國寶設計圖
70多個方案、150多張圖紙,代表高超玉雕工藝的
揚州和上海兩地的玉雕藝術家們也提供了精美的方案。一次又一次的篩選,一次又一次的修改,當專家組在70多個方案中最終確定4個方案時時間已是 1985年。三年的精心設計為的是不在寶玉上出現一次差錯、留下一點遺憾。最後的決 定是用寶玉做一個花籃、一件器皿、一扇
屏風、一座
玉山子。
高祥
高祥(1918年——)是翡翠花籃《群芳攬勝》的主設計者,高祥於王樹森同輩,也是唯一還健在的北京老一代玉雕藝人。當時讓他擔任國寶翡翠花籃的主設計師,是因為在京城玉器行中她是做 花卉的高手。13歲就 在玉器作坊學徒的高祥,只在私塾讀過幾年書,也沒專門學過繪畫,但是勤奮加天分讓他有了點石成金的本事。然而當拿到那塊足有3公分厚的黑皮翡翠料時,也頗費了些心思。
《群芳攬勝》
翡翠的色澤鮮艷,琢制的關鍵也在於巧用色。憑著豐富的經驗,他判斷翡翠的黑是因為綠色集中造成的。如果切薄,這種黑綠色的料就會亮出非常漂亮的
翡翠綠。事實證明高祥的判斷是準確的。片薄的翡翠料做成精緻的提梁和鏈環,再雕出一片片翻卷的花瓣,栩栩如生的
牡丹花在花叢中,光線照耀下的翡翠閃動出青翠欲滴的綠色,美得讓人心醉。而沒有切割的花籃雕刻成
八角竹編形狀,新穎的造型和綠中帶黑的色彩顯得沉穩端莊,更增添了整體和諧感。
郭石林
比高祥小26歲的郭石林,也像高祥一樣溫和謙遜,當年他參加國寶創作班 子時,剛40歲出頭,在高翔面前他屬於年輕一輩。而在比高翔還要年長的王樹森面前他不僅是小輩,還是徒弟。在國寶創作組中他負責設計四件屏風也叫“插牌子”。
殘缺也是美
然而當拿到籽料的那一刻,也感到很棘手,因為原材料的右側面有7公分左右的裂縫。為此開過多次研討會專門研究是否割掉有裂紋的部分。郭石林不同意把籽料上的瑕疵清除,他認為古人把這個瑕疵留下來,就是讓後人來解決這個難題。他始終恪守一個信念,每個構思都要對玉,也要對歷史負責。他覺得自 己是在繼承著一個代代相傳的事業,也在延續著一條不能中斷的文化血脈。郭石林認為玉上的瑕疵就像美人臉上的痣,處置得當不但不會破壞形象,反而會增加特殊的美感。果然當把近9公分厚的切成四片展開后,寬度150公分、高度73公分,有瑕疵的部分在整體中已經不顯眼,而且正好適合俏嵌在圖案中。
龍形圖
在討論屏風的設計題材時,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意見。有主張做紅樓夢的,有建議做
八仙過海的,也有人提出做絲綢之路。可是在郭石林眼裡作為國寶級的作品,這些題材略微有些“俗氣”,萬難的選擇之下還是由王樹森拍板決定題材為龍。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
民族精神的象徵,翡翠國寶以龍為題材得到了所有人的 贊同。為了在國寶中體現龍的氣象和神韻,郭石林幾乎翻遍了所有關於龍的資料。山西的
五龍壁、八龍壁,
北海、故宮的九龍壁,柱子上的雕龍,衣服上的秀龍,只要見到龍他都要臨摹下來,然後仔細研究。”各個時期的龍我都看過,像漢唐、魏晉時期這個前期的龍的造型非常剛勁威武、有力量有氣魄。後來隨著朝代的更替,人們對龍的印象就不一樣了,到了明清,那時候的龍很講究華麗、雍容華貴,大方。但是在研究這時候的龍時,我認為從外觀上看它有點臃腫、笨,不像原來那種騰空的形象。
設計中的龍,全是王樹森老先生一條條畫出來的,它聚集了
漢代龍和清代龍的最精華部分。李博生說,當時難的不僅是創意,還有製作工具的難題,幾乎所有的設備都是大師們和高級技工們自己研製出來的,有很多設備往往只有一次的使用價值。
《四海歡騰》
像所有藝術家一樣,郭石林在創作中尊重傳統和勇於創新的原則,他吸收各個歷史時期龍的形象最燦爛的一面,摒棄了他認為敗筆之處,學習前輩華龍的技藝,又融入人物創作的手法,把人的喜怒哀樂和人的形象結合,使想象 中的龍飽含著人的情感。這件九龍玉屏風至今被認為是當代玉浮雕的巔峰之作。翡翠中的綠色雕成龍,白色雕成雲霧和水浪。神龍或在雲霧中穿行,或在水浪中翻騰。遒勁威猛的身姿若隱若現,既給人以神秘感,又顯得大氣磅礴氣象萬千。玉料上的瑕疵都化作為精美的紋飾,人們甚至驚嘆這是
天造之美。
蔚長海
蔚長海比郭石林大3歲,當年參加國寶工程時也屬於
小字輩。在北京玉器 行中,蔚長海的瓶塑是最出名的,因此有他擔任國寶工程的器皿件的主設計。作器皿的翡翠料質地好體積卻不大,據說當時還為做什麼展開了爭論。王樹森提出做一對獅子,用睡獅猛醒的意向比喻中華民族崛起和振興。但高祥主張做一個 花熏。王樹森雖然是琢制玉器的老前輩,但當時的氛圍是民主和開放的。量料取材的原則統一了大家的意見,最後還是決定做花熏。
中國古代有熏香的習慣,將香料裝在漏眼的器皿中,點燃的香聊從漏眼中散出瀰漫整個房間,這種器皿被稱為熏。芬芳的香氣帶給人美妙的享受,而盛放香料的熏也往往做的非常美觀,漸漸成為一種工藝品。用玉料做的熏,精雕細琢著各種花紋,因此也被稱作花熏。
《含香聚瑞》
蔚長海做器皿以做工精細,雕琢柔潤見長。他的作品既厚重古樸、穩重大方,又典雅秀美、富麗堂皇。最令人稱絕的是他擅長小料大做、粗料巧做,一塊不起眼的玉料經他的手一過,就變得神韻倍增。
花熏在四件國寶中是製作最精美的一件,就連最挑剔的專家也很難挑出它的毛病。“含香聚瑞”採用了套料工藝,
花薰的蓋由主身中掏出,蓋中的料則掏出來做了底足,這是中國玉器藝術傳統的高難度技藝。由於中間掏空,內部的綠全部亮出來,充分展示了翡翠最漂亮的色彩。造型精美的雕龍身上套著大小圓環,顯得玲瓏剔透。通體鏤刻的
熏草圖案給人祥瑞富麗之感。蓋、身、底座裝飾著
青龍、
白虎、
朱雀、
玄武四靈獸,對應著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寓意富足、平安和吉祥。
張志平
張志平是四件國寶中 山子雕的主設計,62歲的他曾把人生最美好的9年時光給了那件流芳百世的國寶。他一直珍藏著這張照片,如同珍藏著那段歲月和那段難忘的經歷。“今生能參加 國寶的創作,真實三生有幸,因為師傅講
美玉可遇不可求,磨玉的人總想留一件好作品給後世,那正好這時帶趕上了。”四塊翡翠中的一號料重363.8公斤,是最大的一塊,當時決定用這一塊料琢一塊翡翠泰山。由於一號料的形狀呈三角墜玉狀,迎面是一個人工造成的90度角。很不好處理。張志平提出為體現泰山磅礴雄偉的氣勢要捨得破料。但這又不符合當時的用料原則,一要保大、二要保高、三要保綠。李博生在與導師王樹森爭吵無數次后,最後聽從了導師的意見,將其完整保留下來,好似懸崖掛在那兒,頗具氣勢。
陳長海
王樹森的徒弟陳長海提出的設計方案,保翠亮麗充分,造型渾厚凝重,雖然傳統但用料保險,最終被採用。1985年7月5日四件國寶中的泰山在陳長海手中開工了,或許是過分的傾注心血,這位與張志平同樣視命如玉的琢玉人,在開工后近三個月就因晚期肝硬化被動進了醫院。張志平這時又被召回國寶組開始翡翠泰山的創作。
山子雕是玉器琢制的最高水平,歷史上只有江蘇揚州的工匠掌握這門絕技,但在
清朝后就失傳了,當時
揚州玉器廠的 顧永俊正在摸索著恢復山子雕。1986年碧玉聚珍圖的創作對張志平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揚州山子雕恢復了失傳200年的傳統技法,既保留
玉石外形的渾圓,內部精雕細琢。但是揚州外圓內方的雕刻手法表現不出泰山的雄偉來,張志平不滿足於傳統山子雕的技法,為了表現中華民族心中的聖山,他和設計組的人員三登泰山體會那種“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的恢弘氣魄,尋找那種開闊、寬廣、崇高、通天一柱的感覺。張志平發揮自己的天賦,打破傳統山子雕的美學理論,大膽創新,用一種開放式的造型,表現泰山的高原險峻和雄偉壯闊。
《岱嶽奇觀》
站立在這座翡翠山子雕之前,無論誰都有會背著絕世的精美所震撼,富有節奏感的曲線表現群峰起伏、天高地闊。遇上一塊緋紅的顏色,幻化成冉冉東升的一輪旭日。料的兩面翠色不一,被處理成
唐朝詩人
杜甫《
望岳》中“陰陽割分曉”的意境。正面挺拔、樓宇聳立,十八盤山道蜿蜒上升;背面
蒼松翠柏,山林密布,險峻中透著雄渾,秀麗中顯出奇偉,整座山子雕留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讓你的思緒在蒼穹中縱橫馳騁。
玉雕大師王樹森
當人們為國寶的精美而感動時,不應該忘記這位老人。沒有 王樹森的尋找,國寶翡翠不會出世,沒有他的組織國寶創作班子難以組成,沒有他的嘔心瀝血國寶也不會誕生。然而當四件國寶經過8年漫長時間的琢制誕生時王樹森卻走完了他與玉相伴的一生。當時的他重病在身,一定要讓徒弟們把他抬到玉器廠他要最後看看四件國寶。在他去世前一個月,他的徒弟陳長海已化作一縷色的玉煙走了。在這之後,當四件國寶即將完工時,王樹森含笑告別人世。
“一代宗師完成了他從尋寶到製作的使命,我真是覺得,王樹森為雕玉而生,為雕玉而死”—— 李博生。
在玉雕藝人的眼中,四塊翡翠是上天賜給人類的自然之寶,用世代傳承的工藝,將積澱近萬年的的文化雕琢其中,使之成為人類的藝術之寶,是國家的大事,也是人生的幸事。
國寶班子
這四件國寶凝聚了不止是我們老藝術家們的心血,北京玉器廠投入了老中青三代60多人的雕琢精英,對國寶的設計、學習、雕琢等諸多活動提供了很大幫助。這四件國寶是中國工藝美術的驕傲,它們是老、中、青三代玉雕大師智慧、情感、才華、心血的結晶。是玉雕作品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