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蜀錦織造技藝的結果 展開

蜀錦織造技藝

四川省成都市地方傳統技藝

蜀錦織造技藝,四川省成都市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蜀錦織造歷史悠久,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春秋秦國的惠文王年間。戰國時期,蜀錦已成為重要的貿易品,其興於秦漢,盛於唐宋,衰於明末,於清代中晚期得以恢復,至近代再次陷入危機,新中國成立后逐步恢復。

2006年5月20日,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6。

歷史淵源


蜀錦作品
蜀錦作品
蠶桑文明在蜀地起源甚早,古蜀第一位先王蠶叢,據說便已教民養蠶。春秋戰國時期,《尚書》記載,時人把成都出產的錦專稱為“蜀錦”,以示區別。
到了漢代,成都織錦業日盛,以致“機杼相和”,蜀錦織造技巧日趨熟練,以其做工精緻、花式繁多聞名於世。蜀錦的織造在漢唐時期以多綜多躡織機為主。漢朝張蹇出使西域,見當地商賈皆偏愛一種錦緞,張蹇一看,原來是成都的蜀錦。漢代蜀郡成都人楊雄在《蜀都賦》中寫道:“若揮錦布綉,望芒兮無幅。爾乃其人,自造奇錦。發文揚彩,轉代無窮。”
早期的蜀錦以多重經絲起花(經錦)為主,唐代以後品種日趨豐富。唐代蜀錦的圖案有格子花、紋蓮花、龜甲花、聯珠、對禽、對獸等,十分豐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樂、長安竹、方勝、宜男、獅團、八答暈等圖案。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難,士兵皆有怨氣,唐玄宗乃用蜀錦十萬匹重振士氣。
宋元時期,發展了緯起花的緯錦,其紋樣圖案有慶豐年錦、燈花錦、盤球、翠池獅子、雲雀,以及瑞草雲鶴、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宋代呂大防在成都設立錦院,與錦官城相似,亦是一座國家蜀錦工廠,負責成都蜀錦生產,宋代成都每年上貢蜀布67.02萬匹,綾7865匹和幾乎全部的上等蜀錦。
在明代末年,蜀錦受到摧殘,此時的紋樣圖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
清代以後,蜀錦得到恢復,受江南織錦影響,又產生了月華錦、雨絲錦方方錦浣花錦等品種,其中尤以色暈彩條的雨絲、月華最具特色。
現代蜀錦用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色彩鮮艷。

工藝特徵


蜀錦作品賞析
蜀錦作品賞析
花樓織機融合在一起的蜀錦織造技藝,從紋樣設計、挑花結本到挽花工、織工合作生產,一直秉承古老的傳統。其後替代傳統織錦的有梭機械織機,其技藝原理與之相同。
蜀錦其價如金主要體製作工藝上。而通常所見在蜀錦大花樓木質機上的兩位師傅(拽花工和織手)只是“台前”人員,而“幕後”有許多人的努力和協作對蜀錦的製作完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用蜀錦大花樓木質機織造蜀錦,拽花工和織手須掌握多種技能。
蜀錦大多以經向彩條為基礎起彩,並彩條添花,其圖案繁華、織紋精細,配色典雅,獨具一格,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多彩織錦。蜀錦質地堅韌而豐滿,紋樣風格秀麗,配色典雅不俗。
蜀錦的品種繁多、傳統品種有雨絲錦、方方錦、鋪地錦散花錦、浣花錦、民族錦、彩暈錦等等。
雨絲錦的特點是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絲組成,色絡由粗漸細,白經由細漸粗,交替過渡,形成色白相間,呈現明亮對比的絲絲雨條狀,雨條上再飾以各種花紋圖案,粗細勻稱、既調和了對比強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條間的花紋,具有烘雲托月的藝術效果,給人以一種輕快而舒適的韻律感。圖案豐富多彩,常見的有天安門杜甫草堂望江樓百花潭、芙蓉白鳳、翔鳳游龍、蓮池鴛鴦、蝶舞花叢、葵花、牡丹、梅竹、龍鳳等。
方方錦的特點是緞地緯浮花,再單一地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內飾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樸典雅的花紋圖案,如梅鵲爭春、鳳穿牡丹、望江樓、百花潭等。
鋪地錦又稱“錦上添花”,其特點是在緞紋組織上用幾何紋樣或細小的花紋鋪滿地子,再在花紋上嵌織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線),如寶相花等。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散花錦的特點是花紋布滿錦地,常見的圖案有如意牡丹、瑞草雲鶴、百鳥朝鳳、五穀豐登、龍爪菊、雲雁等,富於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
浣花錦又稱花錦,它是由古代名錦“落花流水錦”發展而來的,傳說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貴婦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花紋,而且在錦織成后,多數在錦江上游溪水潭內洗滌,故名。其特點是地組織採用平紋或緞紋以曲水紋、浪花紋與落花組合圖案,紋樣圖案簡練古樸,典雅大方。
民族錦一般採用多色彩條嵌入金銀絲織成,多用於民族服飾,故名。其特點是錦面上的圖案從經緯線交織中顯現出自然光彩,富有光澤。常見的圖案有團花、葵花、“萬”字“e”“壽”字等。彩暈錦的特點是織紋華貴相映,明暗匹配,層次分明,並以色暈過渡,花紋絢麗多彩,別具一格。

工藝流程


工藝工序

蜀錦織造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蜀錦織造技藝[傳統手工技藝]
要完成一件蜀錦作品,從程序上說,主要需經歷初稿設計、定稿、點意匠、挑花結本、裝機、織造等幾個重要過程,每一道程序又涉及到很多獨特的技藝。
第一步:練染工藝,包括練絲和染色等工序。
第二步:紋制工藝,包括紋樣設計、配色、挑花結本、上機裝吊等工序。
第三步:織造工藝,包括織前準備(經緯線加工)和上機織造兩個部分。

涉及技藝

打結:這是織工的基本技能,也是學習手工織錦的第一道關。在一分鐘內,用極細的絲線打出十二個結並剪掉線頭,使其看上去像從來沒斷的才能及格。
打竽兒:最注重身體協調性的技能。左手拽著線做短距離的前後運動,右手轉動紡輪。根據需要打出不同股數的竽兒以做緯線。
拉花:在萬千根稍粗於絲的線中拉花提起織機上的經線。力量要合適,經線不能提得太高,易斷;不能太矮,梭過不去。放線要乾脆,否則,許多纖線會攪在一起。
投梭:腳變換著踩豎腳竿將16面綜框輪換升降,雙手左右開弓投梭,其間每投一梭要用扣壓緯。兩者所用力量均非常重要。若力量過重,另一隻手很難接到梭,過輕,梭過不去,會割斷經線造成經線斷裂。否則,成千上萬根經線需要人工撈頭手工打結。用扣壓緯時,由於力量掌握不均會令錦面圖案時緊時松而變形。
轉下曲:織工經常必做的一項檢查。下到一米深的機坑,轉動下曲簽防止纖線斷裂和纏繞。這項工作一般要用一天的時間。
接頭:織造蜀錦時,絲線會根據天氣的變化熱脹冷縮,或織造時成千上萬次自然摩擦產生絲線疲勞斷裂。在遇到經線斷裂的情況時,織工就要在讓人眼花繚亂的上萬根線中找出斷掉的絲線並運用所學到的打結技能將其接上。上面提到的只是織造時必需的一些基本技能,最難的是織工在手腳眼耳並用的情況下保持協調和對織機構造的熟悉及裝造。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蜀錦是成都的標誌性技藝,成都以盛產錦而獲得“錦城”、“錦官城”的美名。岷江環繞成都,蜀錦濯於江水,故岷江又稱“錦江”。蜀錦植根於蜀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早在秦漢三國時期,蜀錦已走出四川,進入少數民族地區,為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它在舉世聞名的南北“絲綢之路”中作為文化交流及貿易的載體見證了歷史,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傳承現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蜀錦曾一度輝煌,但隨著工業化的進展,手工織機逐漸被現代織機所取代,呈現出萎縮和衰退的趨勢。採取切實措施確保蜀錦的傳承是當務之急。

傳承人物

葉永洲,男,生於1929年11月,2007年6月5日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成都市申報,項目名稱:蜀錦織造技藝。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3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出土了4台織機模型,2015年,中國絲綢博物館聯合成都博物館等單位,按照出土織機模型的適合比例將漢代織機復原。為了“復活”漢代織錦技藝,成都博物館邀請王君平帶領他的團隊,開展了進一步的修復調整和試驗,成功地織出了幾組花紋,重現了兩千多年的織錦場景。
蜀錦博物館在原有一台清代道光年間古蜀錦機的基礎上,複製了6台蜀錦花樓木質機,還請回原成都蜀錦廠總工程師和7位從事了幾十年織錦的老藝人,從邊遠地區農村招收了一批年輕學徒,開展蜀錦技藝傳授,保證了整個織造過程沿用最本質、最真實、最完整、最傳統的蜀錦織造技藝。還建立了蜀錦、蜀綉等藝人的個人資料信息庫,通過不斷招收學徒拜師學藝,老藝人悉心教授,帶徒傳藝,已培養了十幾名平均年齡25歲的蜀錦學徒。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7年1月23日,“錦繡天府—蜀錦蜀綉文化展”在四川德陽廣漢三星堆博物館拉開序幕。此次展覽作為“三星堆大祭祀活動”項目之一,於1月23日至2月12日面向公眾開放。此次活動旨在弘揚四川歷史悠久的“絲綢”文化,突顯三星堆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地位,展現蜀錦蜀繡的文化魅力。
2017年6月22日,成都蜀江錦院·蜀錦織綉博物館舉行特展開展儀式,此次特展以“紋明”為主題,旨在表達蜀錦是人們生活狀態和思想狀態的另一種反映之意。展覽展出了由春秋戰國到各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蜀錦樣式,還包括隋唐和明清的蜀錦殘片、工人現場織錦等。
2015年9月20日,在四川省非遺名家創新作品邀請展上馬德坤、鄔學強的錦繡《南方絲路圖》首次復活了彩經漸變等古老的蜀錦織造技藝,慕名前往參觀的觀眾超過10萬人次。

榮譽表彰

蜀錦作品《南方絲路圖》彙集了兩項發明專利“錦繡結合”和“彩經漸變”,在第五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上獲得了金慧獎“最佳創意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