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臂痛
頸臂痛
頸、肩、臂、指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骨傷科常見病證。
頸臂痛是臨床常見病症,其發病率僅低於腰腿痛.新近研究表明,軟組織損害性病變是該症的主要原因。以往由於人們對肌肉神經的正常機能和功能紊亂的認識不足,而忽視了頸臂痛的早期表現及頸部活動受限的意義。故極易誤診為頸椎病。
常伴有項強,手指麻木無力或頭枕部疼痛、眩暈、耳鳴、下肢沉重無力、步態不穩等癥狀。多見於中老年人,往往有伏案低頭工作史。西醫認為引起頸臂痛的疾病有許多,但頸肩部軟組織、骨、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和勞損性疾病最為常見,如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頸背肌筋膜炎、頸椎后韌帶鈣化、項韌帶鈣化等。中醫應用手法、中藥、針灸、牽引等方法治療頸臂痛有較好療效,只有極少數病例需手術治療。
發源於頸背肩腳處的深層軟組織結構的疼痛,其分佈是很模糊的,且可牽涉到遠隔部位,病人既可感覺到頸項部疼痛,又能感覺到肩背或肩臂部疼痛。作者經過多年臨床實踐與驗證,摸索出一種頸臂軟組織疼痛理學診斷法.即採用重演頸部功能活動再現頸背肩腳部疼痛區域及遠隔部位的牽涉痛,從而達到臨床快速檢診的目的。作者認為,這是了解頸臂疼痛的機制和臨床評價頸部功能障礙的基本程式。
靜止狀態下,頸部肌肉作持續收縮(肌緊張)最終會產生緊張性肌炎(肌痙攣)。造成肌痙攣的原因可能是由干體態或職業的特殊性所致頸部姿勢不良,或者由於創傷所致的伴有不同程度的肌纖維斷裂而引起的肌肉壓增高;或者由於恐懼憂鬱所致的精神緊張;還可山廠感受風寒。不論何種因素,其致痛原因均為缺血。收縮的肌肉要作功,必需充足的氧氣,正當肌肉需要血流和氧氣來清除它本身所產生的代謝產物時,痙攣的肌肉關閉了其自身的血供。因此,要使痙攣的肌肉繼續作功,其結果可誘發出病變區域軟組織的缺血性肌痛。缺血性肌痛還因為軟組織病變區域內刺激性代謝物(致痛物質)。無論是病變組織缺血與代謝物質積留,均能引起肌筋膜組織的炎症反應。頸部肌肉大多不是以肌鍵終止於骨,而以混雜到骨膜的肌筋膜組織附著於骨,該區域有較密集的痛覺神經末梢分佈。缺血與致痛的代謝物質的生物化學作用,使病變區域的肌筋膜― 骨膜連結組織處於激惹狀態.任何對此敏感組織產生急驟或持續的拉伸應力,如主動收縮或被動牽拉,二者皆可致成局部疼痛及向遠隔部位的牽涉痛。臨床觀察肌肉的被動牽拉或主動收縮均可在肌筋膜-一骨附著區產生拉伸力,但是肌肉的主動收縮動作需要消耗較多的能量與氧氣,因而附著區要承受更大的應力,這樣容易誘發患部的疼痛。
參與頸部功能活動的諸肌群中,某塊或某組肌肉由於損害性病變引起肌痙攣,必然會使頸椎及其連結組織失去正常的力學平衡,處於失穩狀態。不同收縮功能的頸部肌群發生痙攣廠獷將引起不同頸椎節段的不穩,稱做節段性頸椎不穩。頸椎前屈肌群痙攣可致下頸段(頸。一胸,)的不穩及活動受限;頸部后伸肌群痙攣可致使中頸段(頸3 一5 )的不穩及活動受限。頸椎節段性不穩是引起臨床頸臂痛的重要原因。頸部功能理學檢查是分別採取頸部各肌群的主動收縮功能來誘發肌筋膜病變處的疼痛與牽涉痛,再現臨床上頸臂痛的部位與樣式,從而進一步判定頸推不穩的節段,為準確有效地進行治療提供可靠依據。
1 .鑒別頸推管內病變引起的頸臂痛:椎管內骨及軟骨病損導致椎管或椎間孔狹窄而刺激壓迫脊髓或神經根弓}起的頸臂痛區別於頸臂軟組織疼痛。但兩者又有相互聯繫,互為因果。後者往往和前考並存,前者單獨存在的情況並非多見。因為疼痛不是由於神經根直接受刺激或壓迫的後果,而是刺激神經根引起反射的肌痙攣所致,痙攣的肌肉是疼痛的場所,該痛覺徑路反傳到脊髓。兩者的區別是,前者具有以下特點可供參考:
( l )神經根性放射性_t 肢痛.多呈閃電樣疼痛,腹內壓增高疼痛加劇,痛覺範圍與皮節的特定皮膚區域相一致。常近端感覺異常,遠端麻木感。
( 3 )壓痛部位主要在頸椎橫突前外側、頸椎小關節突后外側靠近受累椎間孔處。
284
( 4 )除頸推肌肉如頸夾肌、頸半棘肌與前中斜角處,其它頸肩腳部肌肉。J 以沒有明顯痙攣。
( 6 )頸椎X 線攝片有相應的椎間孔縮小.椎間隙變窄,鉤錐關節增生變尖等,符合神經根受累的臨床症象。
2 .功能推理檢查順序:頸部主動前屈,反映頸部屈肌群的肌緊張情況二頸推活動以下頸段為主,首先將下頰內收,然後再作最大屈曲,以觀察頸部活動範圍受限程度,是否誘發疼痛或酸脹、緊束及不適感覺,有無牽涉痛,如有則注意其方位口
依次檢查主動后仲的頸伸肌群肌緊張情況,頸椎活動以中頸段為主。側曲肌群的緊張情況,頸椎全節段活動,但以下部頸椎為主。旋轉叭群的肌緊張情況,旋轉活動以上頸段為主,主要由頸卜2 完成,前屈時,下頸段也參予部分活動。如果各方向肌肉主動收縮使頸推活動範圍大致正常,則可藉助於肌肉抗阻力收縮的待續時間,測定肌肉耐受疲勞的程度,也能判明病變肌肉的部位。
3 .軟紐織病變部位判定:頸部軟組織病變部位的判定見附表。判定時,如果有兩個以上方向活動受限,需最先考慮重複出現的肌痙攣部位,當一個肌痙攣部位用指壓手法施治能恢復王常活動範圍,則其就是主要軟組織病變部位,治療時作為手法著重松解點。頸鄒活動度受限與肌緊張部位的關係,臨床上發現的頻度大致由下而上序列,因此手法治療時也按此先後順序施治口由於本檢查診斷法採用頸部功能活動與痛點相結合來判定軟組織病變〔肌痙攣)部位,所以具有準確和快速診療的特點。
治療頸臂痛的常用方法有手法、藥物、針灸、牽引及練功等。
手法。手法能舒筋解痙,流通氣血,調整筋骨的位置,有較好的效果。通常用點壓、推ai揉、捏拿、摩擦等手法,配合緩慢而有力的牽引和牽引下屈伸旋轉。手法前後用活血通絡藥液浸漬的毛巾熱敷則取效更佳。近年來也採用旋轉按捺手法,但不宜用於年齡偏高、有心腦血管病變,X線片上有明顯壓迫脊髓的因素等病例。
藥物。包括外用和內服兩種。外用藥多以芳香宣竅、流通氣血的藥物製成高低適當的葯枕夜寐時枕於頸部,常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內服藥則按不同類型施治。痹痛型用牛蒡子湯、鹿丹湯加減,以宣通氣血、豁痰通絡。癥狀緩解後用地黃丸類合大或小活絡丹滋益肝腎、活血通絡以得鞏固。眩暈型應予滋水涵木、平肝潛陽,用杞菊地黃湯、天麻勾藤飲加減;以虛損為主宜益肝腎、養精血,可用河車大造丸。痿證型是精血枯涸成痿,當予峻補,方如全鹿丸。若兼有痰濁或以痰濁實證為主,則宜參入化痰之品或以逐痰通絡為先,方如醫學心悟解語丹。
牽引。能解痙舒筋,從而活血止痛,也能調整筋骨的細微錯縫。有坐位、卧位及立位三種位置,亦可用配戴在項肩部的牽引架。
練功。選用頸部活動為主和增強全身體質的兩類術式,如祛病延年二十勢、太極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