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燧
王昌燧
王昌燧教授:男,1947年出生於江蘇省姜堰市,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教授、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技考古學會(籌)常務理事兼秘書長,國際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常務委員會常務委員,國際X-射線考古學術討論會顧問。
196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工程物理專業。1985年開始從事科技考古研究工作,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的基金支持,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方向性項目"科技考古中若干前沿問題研究"的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基金"現代核分析等技術在陶瓷考古中的應用及方法學研究"的負責人。迄今已在《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Nature》、《PNAS》、《Archaeometr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Antiquity》、《中國科學》與《科學通報》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1991年發現中國古代黑鏡表層主要由納米晶體SnO2組成,引起國內物理、材料界有關同行的重視和關注。之後,結合黑鏡耐腐蝕機理與形成機制的探討,在納米晶體的結構與性能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90年始,率先在國內開展古陶的產地與礦料來源分析,業已取得系列成果。1999年,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居中研究員及美國Brookhaven國家實驗室的Garman Harbottle教授等合作,將世界最早骨笛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上。2003年,和李學勤教授等合作,將中國文字起源的論文發表在《Antiquity》后,《Nature》網站和《Science》都撰文作了評論。
1. 地域考古; 2. 陶瓷考古; 3. 生物考古。
2005年5月,負責國際第35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的組織工作,會議期間,以王昌燧教授為代表的研究組,充分展現了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而和中國錢幣博物館周衛榮研究所聯合指導的施繼龍博士研究生,還榮獲了Aitken獎
2010年8月8-14日,以王昌燧教授為首的中國科學院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與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科技實驗研究中心、中國考古學會 一起成功地舉辦全國第十屆科技考古學術討論會,會議地點在中科院研究生院。會議的主要議題為:
1. 考古年代學;
2. 地域考古學,即文物產地及其礦料來源;
3. 冶金考古和陶瓷考古;
4. 環境考古學;
5. 遙感和地球物理勘探技術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6. 生物考古和農業考古;
7. 文物研究與文物保護;
8. 邊疆考古學。
早期論文
1.古銅鏡的結構成份分析,王昌燧,徐力等,考古,1989年05期
2.科技考古學,王昌燧,地球科學進展,11(5),1996年10月,517-519
2005年發表的主要研究論文:
1. Mi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color-generating mechanism in Ru ware, modern copies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with Jun ware, Y. Yang, M. Feng, X. Ling, Z. Mao, C. Wang, X. Sun, M. Guo,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2005, 32(2), 301-310;
5. X-ray archaeology in China, X-rays for Archaeology,Springer Press, 2005, 275-290;
7*. Archaeologic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for early salt production in China, Rowan Flad, Jiping Zhu, Changsui Wang, Pochan Chen, Lothar von Falkenhausen, Zhibin Sun and Shuicheng Li, Proceeding of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2(35), August 30,1005, 12618-12622;
10*. 中國若干考古遺址的古食譜分析,胡耀武、王昌燧,農業考古,2005年第三期,49-54;
11*. 安徽滁州何郢遺址的植硅體分析,吳妍、王昌燧等,農業考古, 2005年第三期,59-64;
12*. 早期陶器芻議,王昌燧、劉歆益,中國文物報,2005年11月11日, 第7版;
14. 青銅器溶鉛實驗及有關問題初探,秦穎、魏國鋒、劉文齊、毛振偉、王昌燧、董亞巍,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7(2), 2005年5月, 16-18;
16*. 蕭梁錢範燒成溫度的測試分析,施繼龍、董亞巍、周衛榮、戴志強、王昌燧,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7(3), 2005年8月, 7-11;
27. 安徽蒙城縣尉遲寺遺址紅燒土排房建築工藝的初步研究,李乃勝、王吉懷、毛振偉、馮敏、王昌燧,考古,2005(10),76-82;
31. 關子鈔版樣品X射線熒光和顯微喇曼光譜分析,毛振偉、施繼龍、馮敏、汪斌、夏維玲、楊超、王昌燧,東至關子鈔版暨兩宋紙幣,黃山書社,合肥,2005,143-151。
賈湖遺址人骨的穩定同位素分析,胡耀武,Stanley H. Ambrose,王昌燧,中國科學,37(1),2007,:94-101
若干古銅礦及其冶鍊產物輸出方向判別標誌的初步研究,魏國峰,秦穎,王昌燧等,考古,2009(1):85-95.
學科進展與展望:蓬勃發展的科技考古學,王昌燧,南方文物,2009(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