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

改變構造或植入外來物的過程

外科手術簡稱手術,俗稱開刀,凡指透過外科設備或外科儀器,經外科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員的操作下,進入人體或其他生物組織,以外力方式排除病變、改變構造或植入外來物的處理過程。

概述


早期手術僅限於用簡單的手工方法,在體表進行切、割、縫,如膿腫引流、腫物切除、外傷縫合等。故手術是一種破壞組織完整性(切開),或使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組織復原(縫合)的操作。隨著外科學的發展,手術領域不斷擴大,已能在人體任何部位進行。應用的器械也不斷更新,如手術刀即有電刀、微波刀、超聲波刀及激光刀等多種。在治療心臟預激綜合征的手術時,可藉助高功能電子計算機定位。有的手術操作也不一定要進行切割來破壞組織,如經各種內窺鏡取出膽道、尿路或胃腸道內的結石或異物;經穿刺導管用氣囊擴張冠狀動脈,或用激光使閉塞的血管再通等。因之手術也有更廣泛的含義。但目前絕大多數手術仍以醫師的手工操作為主。

歷史


古巴比倫公元前十七世紀,尼尼微人的《漢謨拉比法典》中有記載眼部外科手術規定,表示在當時或更早期,兩河流域文明便已有人施行外科手術,這是人類文明有記載最早的外科手術。
埃及古代柯歐普神殿(KomOmbo)其中一片門柱上有記載割禮。另外,《埃伯斯紙草文稿》(EbersPapyrus),與《艾德溫·史密斯紙草文稿》也有解剖學、外科學等內容記載。
印度古代公元前六世紀,名醫蘇胥如塔(Sushruta)於所著的《蘇胥如塔·妙聞集》(SushrutaSamhita)醫書中,記載了8種外科手術方法。
中國古代中醫公認最早的外科手術,為東漢至三國時期名醫華佗,於公元三世紀在魏、蜀兩國行醫,發明讓病患以酒服麻沸散作為麻醉,再施行“刮骨療傷”、“剖肚清腸”等多種外科手術,在《三國志》與《後漢書》中皆有記載。
另外,《史記·扁鵲列傳》中提到黃帝時期有一名醫俞跗的外科手術技術,“一撥見病之應,因五藏之輸,乃割皮解肌,訣脈結筋,搦髓腦,揲荒,爪幕,湔浣腸胃,漱滌五藏”。
中世紀伊斯蘭文明公元十世紀至十一世紀,阿拉伯名醫阿布卡色斯(Abulcasis,全名:Abual-QasimKhalafibnal-AbbasAl-Zahrawi,阿拉伯語:أبوالقاسمبنخلفبنالعباسالزهراوي‎),在今西班牙科爾多瓦一帶行醫,他結合了伊斯蘭醫學與羅馬、印度的教案,發展出現代外科學的雛型,深深影響現代醫學,被稱為“外科之父”。
中世紀歐洲文明公元十三世紀,歐洲某些城鎮因醫療的需求,而發展出醫學大學,直至十五世紀,外科學成為獨立的醫學專科。

手術行為


內視鏡手術
排除
例如:
清創手術(Debridement):清除受傷組織中的外來污染物、壞死組織、累積分泌物、或受感染組織。
切除手術(Excision):切除全部或部份組織。
改變
例如:
整型手術(Plasticsurgery):改變或恢復組織的形狀與功能。
重建手術(Reconstructivesurgery):重建或修補組織,使恢復形狀與功能。
植入
例如:
植入手術(Implant):加入外來物於體內。
移植手術(Transplant):從自體或異體移植部份或全部組織。
打開
例如:
開口手術(stomasurgery):於身體打開一個可與外界連接的開口。
縫合
例如:
傷口修復(Injuryrepairing):止血與組織接合。

手術分類


進行中的心臟外科手術外科手術通常以其緊急性、目的、程序類型、涉及組織系統、入侵程度與使用儀器來分類。
緊急性
非急需手術(electivesurgery):在不涉及性命的情況下,患者可視需求決定的手術。
緊急手術(Emergencysurgery):為了保存性命、四肢或身體機能而必須立即施行的手術。
目的
探知手術(Exploratorysurgery):為了探知病灶而施行的手術,因為醫學影像的發展,對人體已很少施行探知手術。
治療手術(Therapeuticsurgery):為了治療已知病變而施行的手術。
程序類型
依不同的手術程序分類,種類很多,如:
截肢手術(Amputationsurgery):切除部份或全部肢端或四肢的手術。
切除手術(Excision):切除全部或部份組織。
接回手術(Replantationsurgery):接回被截肢組織的手術。
移植手術(Transplant):從自體或異體移植部份或全部組織。
涉及組織系統
依手術涉及的器官、組織或系統分類,如:
下腹手術(Abdominalsurgery)。
腦部手術(Brainsurgery)。
心臟手術(Cardiacsurgery)。
入侵程度
微創手術(Minimallyinvasivesurgicalprocedure):將切口極小化的手術,以減少失血,避免傷害正常組織,加速癒合。
一般手術(Generalsurgery):剖開身體施行手術。
使用儀器
外科手術
外科手術
雷射手術(Lasersurgery):使用雷射手術刀或氣化雷射施行手術。
顯微手術(Microsurgery):使用手術顯微鏡協助施行的手術。
內視鏡手術(Endoscopicsurgery):使用內視鏡協助施行的手術。
機器人手術(Roboticsurgery):使用機器人施行的手術。

消毒


消毒方法對外科手術而言十分重要,可大幅減低外科手術的死亡率,但消毒方法在取得醫學界廣泛認同、推廣的過程當中,卻遇上前所未有的困難。
儘管十九世紀被人稱為“科學大發現”的世紀,但直到十九世紀中葉,醫學界對傳染病學依然毫無認識,許多醫生都沒有意識到消毒的必要性,而當時一個外科醫生為病人進行手術期間,穿上滿是血污的手術衣,竟然不是被視為不衛生,反而讓人覺得該醫生擁有豐富的外科手術經驗。
匈牙利裔產科醫生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Dr.IgnazSemmelweis)一般被視為推行消毒方法的先驅,他在維也納總醫院工作期間,要求醫生在接生前必須用漂白粉仔細洗手,最後效果顯著,醫院內產熱褥的個案急劇減少。
不過當時“自然發生說”在醫學界十分盛行,認為有機物的腐壞是自然發生,污水能生蚊蟲,垃圾能生蟲蟻,糞便能生蛆蠅;中國古代也有“腐草生螢”的說法,從亞里士多德到牛頓的許多權威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深信不疑,當時醫學界仍未廣泛接受傳染病是由微生物導致的理論。另一方面,塞麥爾維斯是個文筆不佳,不善言詞、不喜與人交際的人,甚至連匈牙利母語都說得不流利,也未積極地把觀察結果發表於醫學期刊,亦缺乏一套標準程序的實驗手段,以證明自己的消毒理論。因此醫學界仍是依然故我,不願接受塞麥爾維斯手術前“洗手”的建議。
真正將消毒方法發揚光大的,是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JosephLister,1stBaronLister)。當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在1864年4月7日,透過鵝頸燒瓶實驗(swanneckductexperiment)證實生物只能由繁殖而來,不能自然發生時,為李斯特的設想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
因此在公元1865年,李斯特在格拉斯哥大學(TheUniversityofGlasgow)作為醫學外科教授的時候,他首先提出缺乏消毒是外科手術后發生感染的主要原因。當年8月12日,他為一位斷腿病人實施手術,選用石炭酸作為消毒劑,並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進措施,包括:醫生應穿白大褂、手術器具要高溫處理、手術前醫生和護士必須洗手、病人的傷口要在消毒后綁上繃帶等等,這位病人很快痊癒。公元1867年,他又將消毒手段應用到輸血和輸液中,降低了病人患上敗血症的機會。
公元1867年,李斯特在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Lancet)上正式公布了自己創造的外科消毒法,不過英國醫學界對李斯特消毒法的態度同樣冷淡,甚至有不少醫生撰文對他進行批駁和攻擊。公元1877年,李斯特返回倫敦,擔任倫敦國王學院醫院外科教授,又受到修女們的激烈圍攻。修女們的觀念是,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李斯特和他大力推廣的消毒方法,其實是違反上帝旨意,離經叛道的“惡魔”。這些保守落後的觀念,使消毒方法這一創舉長期未能大幅推廣。直到19世紀90年代,歐洲的外科醫生們還常稱:“快關門,別讓李斯特的微生物進來!”李斯特對此不作答辯,並繼續改進自己的方法。
公元1886年發明蒸汽消毒手術器械和敷料的德國醫生伯格曼
在德國,“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在《柳葉刀》上公布后不久,就被幾位外科醫生試用。公元1868年,當巴蒂爾本(AdolfvonBardelben,1819年至1895年)醫生主持柏林醫院外科工作的時候,他曾因化膿和感染引致的死亡率太高,產生過關閉外科病房的念頭。當他得知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后,就派助手舒爾茨(WilhelmSchultze)到倫敦進行實地考察和學習;回國后,在柏林醫學會會議上向德國外科學界的知名人士作了詳細的介紹,稱頌李斯特消毒法,促使消毒方法在德國推廣。
公元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由於德軍對李斯特消毒法仍然缺乏經驗,大部分戰地醫院缺乏石炭酸,創傷死亡率仍高達25%,截肢死亡率達一半;但也有一二個戰地醫院嚴格施行李斯特消毒法,刨傷和截肢死亡率都大大低於其它戰地醫院。
李斯特外科消毒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公元1886年,德國伯格曼(ErntvonBergmann,1836年至1907年)首先採用了熱蒸汽消毒手術器械和敷料。另一方面,美國的哈斯特(W.S.Halsted,1852年至1922年)於公元1890年發明了橡皮外科手套,從而消除了外科手術中最重要的感染源頭。原先李斯特使用的石炭酸對人體有刺激、腐蝕的作用,而且毒性頗大,並不是理想的消毒劑,因此也被75%酒精取代,這一系列改進最終形成現代消毒法。外科手術從此成為了一種有效、安全的治療手段。

手術方法


手術指征

手術適應症也稱手術指征,指適合做某種手術的病痛。如胃大部切除術適合於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和胃癌。手術禁忌症指不宜做某種手術的情況。例如疝部位皮膚的感染病變,是疝修補術的禁忌症。

手術體位

手術時病人的體位應以便於操作,而患者又能耐受為原則。多數手術採用仰卧位。其他尚有俯卧位(如脊柱、肛門手術)、側卧位(如某些開胸手術)、坐位(如扁桃體摘除術)、截石位(適於肛門、會陰、陰道等部位的手術)、特倫德倫堡氏位(垂頭仰卧位,頭低腳高,小腸、大網膜等移向上腹,適於盆腔臟器的手術)等。

無菌術

無菌手術切口絕大多數都能癒合良好,但細菌普遍存在於人體和周圍環境中,所以要採取措施,防止細菌進入傷口。無菌術就是這種預防措施,包括滅菌法、抗菌法和有關的規章制度,也就是平時所說的消毒滅菌。

滅菌法

用物理的方法,徹底消滅手術器械和敷料上的細菌,常用的方法有:壓蒸氣滅菌法、煮沸滅菌法、火燒法(見消毒)。

抗菌法

指應用化學方法消滅細菌。
①浸泡消毒法。用於銳利器械、塑料、硅膠製品或內窺鏡等。常用藥液有0.1%新潔爾滅或洗必泰溶液,用於刀、剪、針等器械,浸泡30分鐘即可。加0.5%醫用亞硝酸鈉,可防鏽。用70%酒精或10%甲醛溶液則需浸泡30分鐘。用器械溶液需浸泡15分鐘,其配方為:石炭酸20g、甘油266ml、碳酸氫鈉10g、95%酒精26ml加蒸餾水1000ml。②蒸氣熏蒸法。用於塑料、有機玻璃等醫療器械及縫合線等,目前多用40%甲醛(福爾馬林)溶液,置於容量蒸格下,加入高錳酸鉀熏蒸1小時即可達到消毒目的。
空氣消毒通常用乳酸蒸氣消毒法,每100m空間用80%乳酸12ml,乳酸倒入容器內,用酒精燈加熱,蒸發后滅火,閉門窗半小時再通風。在破傷風氣性壞疽污染的手術間,清掃擦洗后,需用甲醛蒸氣消毒,每m用40%甲醛2ml及高錳酸鉀1g。也可用紫外線燈作空氣消毒,每日照射1~2小時。農村簡易手術室可用5%漂白粉液噴灑后密閉1小時,或用艾葉熏屋。

病人準備


是以化學方法為主的消毒過程,目的是防止手術切口的細菌感染。手術區皮膚消毒範圍一般包括切口周圍15cm的區域,根據具體手術而異。剃去過長的毛髮並清洗后,用2.5%碘酊塗擦皮膚,待乾燥發揮殺菌作用后,以70%酒精將碘酊擦凈兩次,以免損傷皮膚。在嬰兒,面部和外生殖器以及涉及粘膜的部位,可僅用70%酒精塗擦3次;也可用0.1%洗必泰酊或0.1%新潔爾滅塗擦2次,而不用碘酊,因刺激性太強。手術區清毒后根據手術大小,鋪無菌布單,即屬無菌區域。稍大的手術都要鋪兩層以上,因手術時間較長,消毒區的皮膚的毛孔會有潛藏於深部的細菌逸出。

手術準備


無菌

手術前無菌主要為以下準備:

更衣

進手術室前要換穿清潔鞋和刷手衣褲,戴好口罩和帽子。

刷手

目前常用兩種方法:①肥皂水刷手、酒精浸泡法。剪短指甲、除去甲緣下積垢,並用肥皂水洗手后,用無菌毛刷蘸煮過的肥皂水刷洗手和手臂,從指尖到肘上10cm處,自下而上,兩臂交替刷洗三遍,每次刷完后以清水沖洗凈,共需10分鐘。再用無菌毛巾擦乾,將水和前臂到肘上6cm,浸泡在70%酒精內5分鐘。②碘伏刷手法。碘伏是碘與一種載體的化合物。肥皂洗手后,用無菌毛刷蘸0.75%碘伏,刷洗手和前臂1次,共5分鐘,範圍同酒精浸泡法。待碘伏自然乾燥,可逐漸釋放碘,刺激性小,效果可持續2~4小時,方法簡便,已逐漸推廣。其他尚有用0.1%新潔爾滅泡手、氨水洗手法等。

穿戴手術服

穿無菌手術衣方法是將手術衣輕輕抖開,提起衣領兩側,將雙手插入袖內,兩臂前伸,由巡迴護士協助穿上后,兩臂交叉提起腰帶送向後方,由護士在身後繫緊。
目前多用高壓蒸氣滅菌干手套。戴法是用左手捏住手套套口翻折部,右手先插入右手手套內,再用已戴好手套的右手插入左手手套的翻折部,幫助左手插入手套內。
在基層,有時用煮沸消毒法消毒手套,此法消毒方便,且能延長橡皮手套的使用次數。戴濕手套時,手套內要先盛放少量無菌水,使手套撐開,便於戴上。戴好手套后,將手腕向上舉起,使水從肘流下。用濕手套時,要先戴手套后穿手術衣;戴干手套時,則反之。
進行半小時以內能完成的淺表組織手術,如體表小腫物、外眼手術及鼻息肉摘除等,刷手后可不戴手套,不穿手術衣。條件許可時,仍以戴手套、穿短手術衣為妥。如不刷手,則需戴干手套。

患者準備


為了手術能順利進行,防止術后併發症,達到預期療效,必須做好手術前的準備工作。
思想準備正規醫院手術前要進行術前討論,對病情與手術方案作全面考慮,做好病人和家屬的解說工作,向家屬作必要的交待,並簽署手術同意書,使醫護、病人和家屬能更好的理解與配合。
耐受力的準備包括一般準備和特殊準備。①一般準備。包括測定出、凝血時間,並根據手術性質檢查心、肺、肝、腎功能,測定血型和配血。讓患者進行適應手術和術后變化的鍛煉,如甲狀腺手術病人訓練肩下墊枕垂頭位;多數病人不習慣在床上大小便,術前應予練習。根據具體手術要求進行一些準備性的操作治療,如結腸、直腸癌手術前3日開始口服腸道制菌藥物。手術前1日理髮、沐浴,更換潔凈衣服,剃除手術區毛髮。再次檢查有無體溫升高、月經來潮等情況。術前12小時禁食、術前4小時應禁止飲水,以防麻醉后嘔吐,引起誤吸或窒息。②特殊準備。有營養不良、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肺、肝、腎功能不良的病人,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治療,達到耐受手術標準后,方能進行手術。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應穩定於輕度升高狀態(100~250mg%),糖尿+~+++。需有特殊準備的某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要求在甲狀腺功能亢進基本控制正常后,再服用復方碘化鉀溶液1~2周,以減少甲狀腺的血流量,使腺體縮小變硬利於手術。

手術后處理


綜述

從手術完畢到病人基本上恢復健康的這一段時間,稱為手術後期。手術后處理的目的,是採取各種必要的措施,減輕病人的痛苦,預防和及時處理術后併發症,使病人順利恢復健康。一般中型手術約需7~14天。

一般反應及處理

最常見的反應有疼痛、發熱、噁心、嘔吐、呃逆等。①疼痛。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開始感覺切口疼痛,24小時內最劇烈,2~3日後明顯減輕,故中、大型手術后24小時內,可常規肌肉注射哌替啶50mg或嗎啡10mg,應安靜休息、避免用力活動,以減輕疼痛。②發熱。術后開始階段為組織分解期,特點為輕度發熱、不思飲食。一般在38℃以下,3~5日恢復正常。若發熱持續一周以上或不斷升高,應考慮併發感染。③噁心、嘔吐。常見病因是麻醉反應,待麻醉藥物作用消失后即可緩解。若無其他原因,不作特殊處理,但要防止誤吸。若伴有嚴重腹脹,則可應用持續性胃腸減壓。④呃逆。術后呃逆可能是神經中樞或膈肌直接受刺激所引起,可採用壓迫眶上神經、短時間吸入二氧化碳、胃腸減壓、給予鎮靜藥物或針刺等。

營養

非腹部手術,全身反應小的,術后即可逐漸恢復飲食;大手術,反應較明顯者,需待1~2日方可進食。腹部手術尤其是胃腸道手術后,一般需禁食2~3日,待胃腸道功能恢復后,開始逐漸從少量流食,到6~8日恢復普通飲食。禁食及進少量飲食期間,均需從靜脈供給水、電解質和營養。

手術器械


隨著手術範圍的擴展,手術器械也不斷增加、改進和更新,但常用的不外乎刀、剪、針、鑷、鉗、鉤等幾類。
手術刀(scalpel):目前多用活動刀柄,手術時根據需要,選用長短不同的刀柄及不同形狀、大小的刀片。
手術剪(surgicalscissors):有彎剪、直剪和一邊鈍一邊銳的拆線剪;鈍頭的及尖頭的。長的鈍頭彎剪,多用於胸、腹腔深部手術。尖頭的直剪一般用於剪線及淺層組織的解剖。眼科和成形科用的手術剪更小巧而精細。
手術鑷(surgicalforceps):用於夾持組織,以利解剖及縫合。鑷的尖端分為有齒及無齒(平鑷)。齒又分粗齒與細齒。鑷的塵端又分為尖頭與鈍頭。粗齒鑷用於夾持較堅硬的組織,損傷較大;細齒鑷用於精細的手術,如整形手術等。無齒鑷用於脆弱的組織及臟器;精細的尖頭鑷對組織損傷輕,用於血管、神經手術。
縫合針(sutureneedle):簡稱縫針,有直針與彎針,目前中國多用彎針。圓針用於縫合臟器、血管等,損傷較小;三角針前半部為三梭形,較鋒利,用於縫合皮膚、韌帶等堅韌的組織,損傷性較大。
手術鉗類(surgicalclamps):又分多種類型:①持針鉗:或稱持針器,用以挾持縫針,縫合組織。也可用於夾持刀片,協助上刀片及下刀片。②血管鉗:有各種類型,主要區別在於齒槽床的不同,有直、彎、直角、弧形等。常用的血管鉗尖端為平端。用於血管手術的,齒槽的齒較細、較淺,彈力較好,對組織、血管的壓榨作用小,造成的損傷較輕,故稱無損傷血管鉗,其他尚有夾持軟組織的組織鉗(鼠齒鉗)、夾持胃和腸管的卵圓鉗、固定消毒中的中鉗、夾持紗布塊或臟器的海綿鉗(環形鉗)和胃鉗、腎蒂鉗等。
牽開器(retractor):或稱拉鉤,用於術野的顯露,便於操作。有各種不同類型,還有適用各種手術需要的固定牽開器等。除手動拉鉤等,還有自動拉鉤及全方位拉鉤用於腹腔大手術的術野擴張。
吻合器械:部分胃腸道及血管外科已應用胃腸吻合器及血管吻合器來代替針線縫合,簡化操作過程。其器械原理與釘書器相同,故又稱釘合器如端端吻合釘合器、胃腸吻合釘合器等。

手術基本技術


切開(incision)
手術種類與方法有許多種,但最基本的操作是切開、止血、結紮與縫合。切口的選擇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應位於病變附近,以便能通過最合適的途徑顯露患處;二是要保留切口部位的生理功能,不損傷重要的解剖結構。同時又要儘可能注意美觀,少留瘢痕,因此在顏面、關節、手部的切口,應與皮紋(朗格爾氏線)一致。切開時刀刃與皮膚垂直,用力均勻,一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避免切口邊緣參差不齊及斜切,深部組織要逐層切開。
止血(hemostasis)
也是手術的關鍵步驟,止血不完善,無法辨別解剖結構,影響手術操作;術後會形成血腫,引起感染。大量出血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止血的主要方法有:①結紮止血,先以血管鉗夾住出血組織,再以絲線結紮出血處。較大的血管也可用此種方法止血。②電凝止血,以血管鉗夾住出血點后,用電凝器與血管鉗接觸,燒灼出血點止血。用電刀或激光刀切割組織,也有一定止血作用,可減少術中出血。③縫合止血,多用於鉗夾的組織過多,結紮有困難或線結容易滑脫時。一般從鉗夾組織中穿過縫針兩次,縫線呈“8”字形,再結紮,以防遺漏血管。大血管失血則應縫合損傷處。④止血藥止血,如肝臟等創面滲血時,可用明膠海綿、中藥止血粉等壓迫;骨斷面滲血,可用骨蠟,可配合填充紗布等壓迫止血。
結紮(ligation)
止血、吻合、縫合都要不斷結紮。常用的結有三種,手術中最常用的是方結,其次是三重(疊)結,而不是外科結。①方結,又稱平結,第一個結與第二個結的方向相反,故不易滑脫。用於結紮較小的血管和各種縫合時的結紮。②三重(疊)結,是在方結的基礎上再加一個結,此第三結與第二個結方向相反,較牢固,故又稱加強結。③外科結,打第一個結時繞兩次,使磨擦增大,故打第二個結時不易滑脫和鬆動,比較可靠。平時少用,多用於大血管或有張力的縫合后的結紮。打結方法,常用的是單手打結法,另有雙手打結及持鉗打結法。
縫合(suturing)
組織切開后,修復、重建均需縫合,因此縫合也是手術基本技術之一。根據情況可應用各科縫合方法,如間斷縫合和連續縫合;加強切口各層閉合力的減張縫合和包埋闌尾切除后的殘端、閉合穿孔腸道的荷包縫合等。縫合時應按層次進行嚴密正確的對合。不能只縫淺層而留下死腔(空隙),以免腔內積血積液,這不但阻止癒合,還可招致感染。皮膚縫合后應稍隆起,結紮線鬆緊合適;縫線密度根據部位、張力和美觀等因素來決定,不能僅從縫合針數來判斷手術的大小和質量。如整形科縫合顏面部切口時,針距小,所帶兩側組織少,針數雖多,而瘢痕少。癒合情況和患者本身條件也有關。內臟和切口深層組織的縫合均不拆線,皮膚縫線均應拆除,拆線時間要參考切口的部位,縫合時的張力,組織癒合能力等因素,不能機械地規定。一般頭頸部的縫線手術后4~5天拆除,軀幹部5~7天,四肢8~10天,減張縫線則在12~14天左右方拆除。
常用的縫線可分為可吸收及不可吸收兩大類。可吸收線有:①腸線,取自羊或牛的小腸,分普通與鉻制兩種。普通腸線約7天左右開始被吸收,現今少用;鉻制腸線約14~21天左右逐漸吸收。目前腸線主要用於內臟如胃腸、膀胱、膽道等粘膜層或全層及腹膜的縫合。在感染的創口中使用腸線,可減少由於其他不能吸收的縫線所造成的難以癒合的竇道。但腸線屬異種蛋白質,在吸收過程中,組織反應較重。②吸收性合成纖維,有聚羥基乙酸、聚乳酸羥基乙酸、聚二氧雜環己酮和聚乙酸維尼綸等。這類纖維組織反應輕,吸收時間延長,有時可達一月以上,並可能有抗菌作用,故較鉻制腸線更優越。不被吸收的縫線,常用的有:①絲線,是手術中最常用的縫線,特點是組織反應小;質軟不滑,便於打結,不易滑脫;拉力較好,且價廉,易獲得。但因不被吸收,為永久性異物,因此應盡量選用細絲線。②不吸收性合成纖維,如尼龍、錦綸、滌綸、普羅倫等,具有拉力強、組織反應輕,對組織損傷小等優點,且可以加工成很細的線,與縫針相連,製成無損傷縫合針線,用於顯微外科及整形手術。③金屬絲,常用不鏽鋼絲,刺激性小,拉力大,缺點是不易打結,並有割斷或嵌入組織的可能。目前多用於骨骼固定,筋膜或肌腱縫合等,而皮膚及深層切口的減張縫合已逐漸被粗尼龍線所取代。
曾經一度試用各種粘合劑代替縫合,但因效果不理想,未能推廣。
引流(drainage)
使體內腔隙中的內容物排出體外的方法。目的是使積膿或積液及時排出,促使死腔縮小或閉合。常用的有捲煙式引流、紗布或凡士林紗布、膠管或塑料管引流等。有時可通過負壓作用將腔內液體吸出,使死腔迅速縮小,如半開放的套管吸引可防止套管側孔被周圍組織完全封閉。引流物為異物,應盡量選用刺激性較小者,放置時間應儘可能地縮短,一般引流物放置24~48小時;管狀引流根據要求而定,一般不超過一周;捲煙式引流為48~72小時,若分泌物較多,可適當延長,但應逐漸轉動拔出1~2cm,以利引流。操作過程均應嚴格遵守無菌技術。引流物應放在最低位置,並注意觀察引流液體的性質和數量。

手術計劃


綜述

手術者術前要充分了解病情、病史、診斷和檢查結果,並親自作體檢,根據具體情況,訂出手術計劃。疑難病例要經過會診討論,訂出周密的方案。

術式選擇

治療同一種疾病,可有不同的術式。如外科的潰瘍病、婦科的子宮脫垂、眼科的上瞼下垂和整形科的唇裂修補術等等,都有很多種手術方式,需結合具體條件選擇恰當的術式。

手術步驟

同一類型手術,因病人條件不同,操作步驟可有差異,術者事先考慮好,手術方能有條不紊地進行。

應變措施

術前雖作詳細檢查,但由於病變多在體內,難以精確判定,並可能發生出血、休克、窒息等多種情況,應定出應變措施。如發現腫瘤不能切除時,可用血管結紮、短路手術、血管插管化學治療、金屬夾定位放射治療等姑息手術代替根治手術。

其他

手術計劃中也應包括特殊的術前後處理和對麻醉方法的建議等。

手術記錄


每次手術后,應由手術者寫手術記錄。首先要註明手術日期、術前診斷、術后診斷、手術名稱、手術者、麻醉師姓名和麻醉方法等基本項目。記錄本身應包括以下各項:①患者體位、皮膚準備及其切口。②探查有關臟器、組織及主要病理所見。與臨床診斷不符合時,更要詳細記錄。③決定所施手術方法的原因。④手術的重要步驟,包括縫合方式、所用縫線、有無引流或固定等。最好能繪圖說明。⑤手術時及術終時患者情況,術中的用藥和輸血、輸液等治療項目,麻醉效果是否良好等。⑥病變標本肉眼所見,是否送病理科檢查等。

傷口處理


綜述

不同傷口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傷口的種類有:①清潔傷口,指未受細菌沾染的傷口,多為無菌手術切口,經過正確縫合處理,都可達到一期癒合,應注意保護傷口防止污染,一般在術后5~7天拆線。②污染傷口,指沾有細菌,但尚未發生感染的傷口,可清創縫合。③感染傷口,由於組織損傷,細菌侵入並繁殖,引起急性炎症、壞死或化膿的傷口。應迅速控制感染、換藥,促使傷口肉芽組織健康生長,到達二期癒合,或為延期縫合、植皮創造條件。

清創

污染傷口的處理方法,目的是使污染傷口轉變成清潔傷口,爭取一期癒合。一般軟組織損傷的清創步驟為:①清洗傷口,適當麻醉后(一般用局部麻醉)清洗傷口周圍皮膚,除去毛髮,用軟毛刷蘸肥皂水刷洗皮膚,再以大量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②清理傷口,用碘酒、酒精或新潔爾滅消毒傷口周圍皮膚后,鋪無菌巾,仔細探查傷口,取出異物,切除壞死組織,修整創緣。③縫合傷口,一般新鮮傷口,污染輕,受傷12小時內處理的,多可即時按層縫合,此即一期縫合;損傷時間長,污染嚴重者,可只縫合深層,或暫填凡士林紗布或鹽水紗布,3~5天後,分泌物減少,傷口部色澤較好時再縫合,此即延期縫合。污染傷口經清創后,處理與一般縫合傷口相同,但需要密切觀察,若有感染應及時處理。

換藥

也稱更換敷料。多用於感染傷口,目的是觀察傷口,清除異物,引流膿液,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換藥要遵守外科無菌操作規則,全部用消毒器械與敷料,防止交叉感染。換藥間隔時間要依傷口的具體情況而定。縫合清潔傷口一般在術后3天或拆線時檢查;淺層感染輕的傷口,可2~3天更換敷料一次;膿液較多的傷口,要每日更換一次,濕透敷料時可隨時更換。一般傷口可用等滲鹽水紗布敷蓋;分泌物減少,肉芽組織健康后,可用凡士林紗布敷蓋;肉芽組織高出創面影響癒合,可剪去;肉芽組織水腫的,可用3~5%高滲鹽水或50%硫酸鎂溶液濕敷。傷口局部一般不用抗生素,某些細菌感染可侵蝕傷口組織,可應用抗菌藥物,如綠膿桿菌感染可用0.1%苯氧乙醇磺胺嘧啶銀等。

麻醉

見麻醉、局部麻醉、全身麻醉。

設備

高頻電刀已沿用多年,是利用高頻電流接觸組織造成的強大電阻而產生的高溫來切割組織,凝固血管。由於安全有效,設備容易購置,目前仍普遍使用。
激光對機體有熱作用,壓強作用、光化作用、電磁場作用和生物刺激作用。這種生物效應能使蛋白變性、組織凝固、壞死、炭化或氣化。激光“刀”主要是利用激光的熱作用,多用CO2激光,用強激光束對病灶施行凝固、氣化和切割,在氣化切割組織的同時,還可止血。激光具有凝固封閉小血管和淋巴管的作用,因此,用激光切除腫瘤,出血較少並可減少腫瘤細胞擴散。功率較高的激光,已應用於肝、胃、腎、腦、骨等部位的手術和燒傷切痂等。由於激光作用精確,可嚴格控制手術深度及寬度,對周圍健康組織損傷小,手術範圍僅約1mm,術后反應小,故可應用於治療閉角型青光眼的虹膜穿孔術及其他需要精雕細刻的手術。激光和光導纖維內窺鏡結合製成“光縴手術刀”,用於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或對癌瘤、息肉、血管瘤等進行切除、氣化或凝固治療。如對早期隆起型胃癌,有用激光行根治性治療的報道。還可用來粉碎膽道、尿路的結石、開通狹窄或閉塞處,去除腫瘤;甚至可用以治療血管閉塞性疾患;還能透過眼屈光介質對眼底施行手術,而不用切開任何部位。由於激光是用光線、器械不直接接觸手術野,感染機會也少。目前在中國激光手術已應於外科、婦科、五官科、眼科、口腔科、皮膚科、肛腸科及整形等科,並已能自行設計製造各型激光手術機。
超聲“刀”即利用超聲進行切割。超聲波是一種頻率高於2萬赫茲的機械壓力波,由於它方向性很強,其機械能量容易集中,故小能量的超聲波常用於診斷體內疾患;外科手術則應用更強大的超聲波作非侵入手術刀,利用其振動能和局部轉換的熱能切割組織。如作肝葉切除時,超聲刀可將肝實質“切”開,而保留膽管、血管,以作進一步的結紮處理,較常用於手術刀更迅速而安全。
微波“刀”即利用微波切割。微波電磁場的方向可超高速變換,每秒可達2450×10次,在其作用下,體液中的極化的電介質分子也隨之轉換方向,在局部組織產生電介質熱。因此微波有凝血、止血的效果。微波刀應用於實質器官的手術,如肝、腎、脾、肺、腦、卵巢等手術,並可通過內窺鏡作止血、凝血及早期腫瘤的切除。
等離子體手術刀簡稱等離子刀等離子是指熱離子化氣體的物理狀態。刀尖內有一直流電弧,當工作氣體(氬或氖)通過電弧時,使氣體離子化,溫度升高,從刀尖發出高溫的中性等離子氣體,形成一條可見的,直徑1mm,長約1cm,溫度3000℃的噴氣,能切割和燒灼組織,作用與CO2激光相似。等離子刀的優點是容易操作,使用安全,價格較低,組織界面上的液體不影響其效力。
其他如通過冷凍器械應用液氮等致冷的“冷刀”;用高速噴射水流的“水刀”和玻璃手術刀等,都曾試用,但目前均缺少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