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索之戰
漢二年漢軍與楚軍之間的戰役
京索之戰發生在彭城之戰后。當時,聯軍大敗。楚軍鐵騎威震天下,劉邦被迫率領漢軍撤退滎陽,楚軍乘勝追擊。這時,漢王劉邦率領諸將在京索之戰中大敗楚軍,使得楚軍不能再向西追擊,使楚軍不得不退回彭城休整一年。楚漢之爭進入相持階段。
漢王劉邦在彭城戰敗后,劉邦被迫率兵退回滎陽,劉邦父親劉太公、母親劉媼和妻子呂雉被楚軍虜獲,被拿住做人質,諸侯本來見劉邦勢大而投靠見戰敗紛紛脫離漢軍選擇中立,本來地盤軍隊因都讓劉邦兼并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也乘機投靠項羽。
彭城之敗后,劉邦為了使漢軍主力安然撤退回滎陽,亦採取許多措施來遲滯楚軍攻勢以使漢軍順利撤退。
主要策略有:
(1)首先派遣偏師繼續在彭城一帶糾纏項氏主力,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祁侯繒賀的戰績,“漢王敗走,賀方將軍擊楚,追騎以故不得進,漢王顧謂賀:‘子留彭城,用執圭東擊羽,急絕其近壁。’“這條重要的史料由於較為偏僻,很少為前人所注意。
(5)而且劉邦還派辨士隨何策反英布,以分楚軍兵鋒。正是由於劉邦在彭城大敗后的舉措比較得當,因而當五月份項羽率師突破漢軍防線攻至滎陽附近時,劉邦已經有了近月的充足時間整頓好軍馬,得以反擊楚軍於京、索之間。
劉邦使用這幾個策略使漢軍安然退回滎陽,劉邦嫡系一百四十多個列侯一個沒有損失,包括老弱張良、酈食其、陸賈都安然無恙,其中酈食其這樣的七八十歲老頭都毫髮無損可以看出漢軍主力盡數撤回滎陽,武將更是一個沒損失,劉邦在漢軍主力未損失為接下來反擊楚軍京索之戰的勝利做出了保證。
劉邦派出隨何遊說英布,英布決定歸順劉邦,起兵反抗楚國。楚國被逼派龍且攻打英布。漢二年(公元前205年)六月,劉盈(即漢惠帝)被立為太子,被劉邦命令駐守櫟陽,不久漢軍水攻廢丘,廢丘城投降,雍王章邯自殺。同時,英布與龍且戰爭,不得勝利,與隨何往見劉邦。
劉邦收取士卒,會合關中蕭何派來的援軍,劉邦在彭城之戰認識到楚軍騎兵的強大。退守滎陽后立即組建“郎中騎兵”,由大批善於騎射、有騎兵作戰經驗的關中秦人組成,不但李必、駱甲等中層指揮官多為秦人,普通騎士也多為秦人。這支騎兵里有許多能征善戰的騎將,像高陵侯王周、杜衍侯王翳、赤泉侯楊喜、中水侯呂馬童,樂成侯丁禮等分任中下級指揮官,由灌嬰統帥。加上韓信收攏潰兵到來,另外靳歙也率領騎兵趕來會合。隨後劉邦率領諸將於“京縣”(在今滎陽市東南10公里的王寨、紅溝、趙家垌、朱垌、京襄城、城角和魏寨等自然村一帶,有一座被稱作“京城”的古代城址)、“索”(今滎陽市城關鄉張樓村位置)之間與項羽交戰。“京索之間”,指的正是鄭州西邊、以現在的滎陽市為中心、成皋山與廣武山環抱的這一片平原地區。
漢滎陽古城在地理環境上為山地與平原的重要分界線,自滎陽往西多為地勢崎嶇的豫西、晉南,陝東交界的崤,函山區,兼以水流湍急的黃河,極利於憑險扼守。滎陽向東則主要為黃河沖積平原,包括京、索、鄭州、開封等在內的廣大區域皆為號稱“梁、楚之郊”,便於車騎攻戰的平坦地區。正是京、索間的平坦地帶,為楚、漢雙方的騎兵攻戰提供了絕佳的舞台。
項羽的軍隊又來進攻,其中騎兵很多,漢王就在軍中挑選能夠擔任騎兵將領的人,大家都推舉原來的秦朝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他倆對騎兵很在行,同時現在又都擔任校尉之職,因此可以擔任騎兵將領。漢王準備任命他們,但他們二人說:“我們原為秦民,恐怕軍中士卒覺得我們靠不住,所以請您委派一名常在您身邊而又善於騎射的人做我們的首領。”當時灌嬰年齡雖然不大,但在多次戰鬥中都能勇猛拼殺,所以就任命他為中大夫,讓李必、駱甲擔任左右校尉,帶領郎中騎兵在滎陽以東和楚國騎兵交戰,把楚軍打得大敗。漢軍奪取京索之戰勝利的直接意義,是為漢軍贏得了近一年的機會,這對彭城失敗後漢軍來說,無疑是極為可貴的。
激烈的騎兵攻防是楚漢京索之戰的主要特點,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較早的騎兵作戰的典型戰例。《資治通鑒》卷九對京、索之戰記載道:“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楚騎來眾,漢王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臣,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乃拜灌嬰為中大大,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楚追師以騎兵為主力,並達到了相當的數量。
《史記項羽本紀》關於楚、漢彭城之戰的記載中多次出現“楚騎追漢王,漢王急”的描繪,正是楚騎較精銳的反映。不過,項羽楚軍的基幹力量為起於吳楚等地的項氏子弟兵,主要當以步兵為主。直到漢代吳楚地仍然是少有騎兵,錢子文《補漢兵志》謂:“大抵金城、天水、隴西、安定、北地、河東、上黨、上郡多騎士;三河、潁川、沛郡、淮陽、汝南、巴蜀多材官;江淮以南多樓船士。”其說甚是。景帝吳楚七國之亂時,吳軍亦是多步卒而少騎兵。因此楚騎相比於繼秦雄居關中,騎兵眾多的漢軍,難免要相形見絀。
騎兵為獨立編製的郎中騎兵,對此《史記灌嬰列傳》記載較《資治通鑒》為詳,“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漢書》敘事與《史記》略同,王先謙《漢書補註》釋之曰:“即百官表之郎中騎將也。”《漢書百官公卿表》則曰:“郎中有車、戶、騎三將,秩皆比千石。”認為郎中騎兵即後來漢廷統屬於郎中令的近衛騎兵。拘泥於西漢後世制度是王說之失,楚漢戰爭時各種制度較為紛雜,將郎中騎兵完全等同於“掌守門戶、出充車騎”,員數不過千人的郎中騎將所轄侍衛騎軍顯然是有問題的。因為京、索之戰中的漢郎中騎兵的規模,要遠遠超過千人,其職能也不局限於護衛漢王劉邦。且灌嬰以中大夫統帥郎中騎兵,地位要在秩位僅比千石的郎中騎將之上。
案《漢書百官公卿表》“衛尉”條,“衛尉,秦官,掌宮門衛屯兵,有丞。景帝初更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復為衛尉”,也可為灌氏所任中大夫地位較高的一個旁證。但點明郎中騎兵為劉邦駕前精銳則是王氏說法之長,灌嬰能夠成為郎中騎兵的統帥,正是由於他為劉邦豐沛舊人,關係甚密。還應說明的是,劉邦起兵后軍中很早就擁有騎兵,如傅寬,“以魏五大夫騎將從,為舍人,起橫陽。從攻安陽、杠里,趙賁軍於開封,及擊楊熊曲遇、陽武,斬首十二級,賜爵卿。從至霸上。沛公為漢王,賜寬封號共德君。從入漢中,為右騎將”。
靳歙,“以中涓從,起宛朐。攻濟陽。破李由軍。擊秦軍開封東,斬騎千人將一人,首五十七級,捕虜七十三人,賜爵封臨平君。又戰藍田北,斬車司馬二人,騎長一人,首二十八級,捕虜五十七人。至霸上。沛公為漢王,賜歙爵建武侯,遷騎都尉”。
以上都是漢軍中有名的騎兵將領。樊噲在還定三秦后也曾統領騎兵,“從擊章平軍好峙,攻城,先登陷陣,斬縣令丞各一人,首十一級,虜二十人,遷為郎中騎將”。
京索之戰時劉邦又對郎中騎兵進行較大的整頓與擴編,從前引《資治通鑒》、《史記·灌嬰列傳》的記載看主要是補充進大批善於騎射、有騎兵作戰經驗的關中秦人,不但李必,駱甲等中層指揮官多為秦人,普通騎士也當多為秦人。大批秦人加入漢軍,無疑是漢軍騎兵實力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京索之戰勝利后,由於劉邦、項羽對峙的成皋、廣武一線的正面戰場多為陣地拉鋸戰,郎中騎兵這支漢軍騎兵精銳主要深入楚軍後方斷項羽糧道和攻打楚軍後方力量以及與韓信一起的行動,始終是劉邦大軍突擊力量的骨幹。
漢軍能夠得以在京索之戰中擊破氣勢正盛的楚師,主要得益於劉邦從彭城退回滎陽后招集潰散眾軍。
《史記項羽本紀》即雲:“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至滎陽,諸敗軍皆會。”特別是由灌嬰統帥的新組建的精銳騎兵。
蕭何調集徵發關中人力、物力源源不斷地供給前線,也是漢軍實力在慘敗后得以迅速恢復的關鍵因素之一。《漢書高帝紀》記載京索之戰時,“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所謂老弱未傅者,顏師古注引如淳曰:“今老弱未嘗傅者皆發之,未二十三為弱,過五十六為老。”但這實際上是西漢武帝以後的制度,根據出土雲夢秦律推算,秦傅籍給公家徭役的起始年齡當為十七歲,可見弱者要低於十七歲。從《史記灌嬰列傳》、《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等所反映京索之戰時漢軍擴編的騎兵多由關中秦人組成的情況來看,蕭何所發關中士卒未必盡為老弱,因為老弱殘兵組成的烏合之眾是不會有較強戰鬥力的。所以史言蕭何發關中老弱詣軍,只是極言強調其竭盡全力而已,實際情況仍當是以發丁壯至前線參戰為主,老弱者大概是承擔為大軍運送糧餉等後勤保障任務,《史記高祖本紀》:“丁壯苦軍旅,老弱疲轉餉。”的記載就是較好的證據。由此可見,漢軍既得到源源不斷的兵力、物資補充,又有名將灌嬰統帥精銳騎兵,加以在滎陽已休整近月時間,以逸待勞,有力量阻擊並打敗楚兵於京索一帶,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相比於元氣日益恢復的漢軍,楚軍卻逐漸成為一支疲憊之師。應該說,從齊地回師的三萬楚軍無疑是楚軍的精銳,是霸王項羽賴以縱橫天下的基本力量,戰鬥力是很強的。但正如《孫子兵法》所云:“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經過近三個月之久地不停頓地激戰與長途跋涉,這支精銳楚軍已臻於強弩之末的窘境。從雙方第一線兵力對比看,楚軍也相當不利。由於後續步兵主力尚未能跟進,前線楚軍的兵力過於單薄,受挫於兵馬日益雄厚的漢軍並不意外(案:彭城戰役后楚總兵力未必少於漢,漢軍兵力優勢的逐漸取得主要得益於劉邦成皋之戰多次大破楚軍,與關中的人力補充)。項羽對這種情況當也是有所了解的,因而他在京索之戰失利后沒有繼續做盲目的強攻,而是適當地轉入短期休整,平定後方,調集援兵,直至是年八月後才重新對滎陽一線的漢軍發起大規模進攻。
京索之戰誰起到的作用最大?
統帥毋庸置疑是劉邦,是劉邦統帥諸將敗楚於京索間。那諸將哪個將領發揮作用最大呢?
雖然《淮陰侯列傳》記載“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高祖本紀》“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閑。”
《項羽本紀》“是時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間往從之,稍稍收其士卒。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悉詣滎陽,復大振。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項羽本紀》記載得比較詳細,可以看出呂澤與蕭何才是京索之戰的關鍵人物。
《項羽本紀》“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與《淮陰侯列傳》“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吻合,可以看出韓信只是“諸敗軍”之一,另外這裡也可以看出韓信參與了彭城之戰,而且被項羽擊敗了。
《高祖本紀》“漢王稍收士卒,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閑。”中”諸將”破楚軍京索,“諸將”主要有灌嬰、靳歙、韓信等人。
《高祖本紀》“與諸將及關中卒益出,是以兵大振滎陽,破楚京、索閑”與《淮陰侯列傳》“復擊破楚京、索之間”吻合,可以看出韓信只是劉邦率領的“諸將”之一而已。再綜合灌嬰、靳歙傳分析,劉項四月彭城,五月京索之戰,彭城距離京索直線距離四百多公里,估計楚軍趕到京索的部隊應該是以騎兵為主,如果是這樣,京索之戰漢軍的主角應該是灌嬰。按灌嬰傳:“攻下外黃,西收軍於滎陽。楚騎來眾,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郎中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
實際上資治通鑒就認為是灌嬰:“五月,漢王至滎陽,諸敗軍皆會,蕭何亦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滎陽,漢軍復大振。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楚騎來眾,漢王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奉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漢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軍不信;願得大王左右善騎者傅之。”乃拜灌嬰為中大夫令,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將騎兵擊楚騎於滎陽東,大破之,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一起參戰的還有名將靳歙,“沛公為漢王,賜歙爵建武侯,遷騎都尉...破楚軍滎陽東。食邑四千二百戶。”所以,京索之戰功勞最大的除了統帥劉邦外,當屬灌嬰、靳歙、蕭何、呂澤,韓信只能算是參與了京索之戰,並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楚軍統帥是項羽,為什麼是項羽呢?因為司馬遷為了維護項羽百戰百勝形象。
“項羽聞之,乃醳齊而歸,擊漢於彭城,因連與漢戰,相距滎陽。以故田橫復得收齊城邑”——《田儋列傳》
項羽回軍與漢軍在彭城交戰,與漢在滎陽相峙,田橫得以收復齊地。
根據田儋列傳可以看出的確是項羽親自率軍到了滎陽,京索之戰是項羽親自率領的楚軍。
漢書高帝紀
五月,漢王屯滎陽,蕭何發關中老弱未傅者悉詣軍。韓信亦收兵與漢王會,兵復大振。與楚戰滎陽南京、索間,破之。
史記項羽本紀
楚起於彭城,常乘勝逐北,與漢戰滎陽南京、索間,漢敗楚,楚以故不能過滎陽而西。
史記淮陰侯列傳
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楚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應劭曰:“京,縣名。今有大索、小索亭。”晉灼曰:“音冊。”師古曰:“音求索之索。”
具體位置可以看右邊圖片,京、索之間的大致位置就是滎陽南。
京索之戰
京索之戰本身的規模在楚漢戰爭中並不甚大,但它在戰略上卻對楚漢戰爭的全局影響較深。可以說京、索之戰標誌著楚漢戰爭試探性序幕戰的結束,戰爭進入雙方憑實力艱苦角逐的對峙階段。京索之役后,項羽軍轉入休整和擊敗英布準備;而劉邦則乘機進行穩定後方、清除異己和平定魏國、趙國有了充分時間。為漢三年開始的楚、漢新一輪大戰作好了必要的準備。關中為劉邦的根本重地,因而在京索之戰勝利后不久他即回到關中,“六月,漢王還櫟陽。壬午,立太子,赦罪人。令諸侯子在關中者皆集櫟陽為衛。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雍地定,八十餘縣,置河上、渭南、中地、隴西、上郡。令祠官祀天地四方上帝山川,以時祠之。興關中卒乘邊塞。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漢”,漢軍後方得以完全鞏固。隨後劉邦派韓信、曹參平定魏國,在平定魏國后,漢軍繼續出兵張耳、韓信翻越太行山東攻趙井陘關,劉邦率領信武侯靳歙、蒯成侯周緤、絳侯周勃、廣嚴侯召歐趁機從成皋北渡黃河攻下趙國都城邯鄲、襄國平定趙國,韓信、張耳在井陘大破陳余。平定趙國后劉邦回到滎陽前線隨後爆發了楚漢兩年多的成皋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