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謨

王再謨

少時體弱,不勝稼穡,潛心從文,高中時品學兼優,於1958年免試升入成都中醫學院,1964年畢業於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留校任教,師從彭履祥冉品珍教授,研習傷寒溫病。1991年晉陞教授。

介紹


歷任教研室秘書、副主任,中醫內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四川省重點學科中醫內科學學術帶頭人、校科學技術協會委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兼任成都市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內科婦科兒科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省中醫藥學會內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肝膽病分會委員、風濕病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胃腸病專委會副理事長,《中國新消化病學雜誌》編委。2005年12月突發腦溢血去世,終年69歲。

著作


王再謨教授40多年誨人不倦,先後承擔過本科、專科、全國師資班、助教班及留學生等不同類型的教學任務,主講《中醫內科學》、《傷寒論》、《中醫學基礎》等課程;1977至1979年為西藏昌都地區西醫學習中醫班講授《金匱要略》及《溫病學》。在教學中,備課宗於大綱,內容源於教材而高於教材,不墨守成規,銳意教學改革。針對不同專業和地域特點,自編有《中醫基礎學》(西藏昌都地區印刷廠,1978);合編修訂了《中醫內科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針對學生熟記實用方劑不多,嚴重影響遣方用藥的薄弱環節,編著了形式多樣、富有情趣,易誦易記的《實用中醫方歌》(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深受學員青眯;對研究生培養,強調“應同時提高學術思維能力和臨證實踐技能”“中醫臨證技能與科研能力同步提到”,自編並主講成都中醫藥大學院碩士研究生《中醫內科學通論》和博士研究生《中醫內科學專論》;結合自己專長,攝製有“黃疸及其防治”、“痹病及其防治”等教學錄像影片,收載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為全國中醫內科高級進修班錄製的《現代名家精粹》(錄像1988)中。王再謨教授十分強調醫學生的後期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實際醫療問題的能力,他身體力行,長期堅持在附院指導各類實習、見習,數十年如一日,不計較個人得失。也不因各種干擾而動搖。為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堅持以中醫為主,體現中醫特色,編寫有《中醫病曆書寫規範》(成都中醫學院附屬醫院,1988)。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同年9月在青島召開的全國中醫病曆書寫研討會的肯定。對青年教師(醫師)的培養,注重因材施教,常採用針對性地講授經典、專題及實踐帶教等形式,培養造就了一大批既有理論水平,又有實際工作能力的醫療、教學、科研骨幹。力行“有教無類”,無論來自基層,或是港澳台及外國學員,均一視同仁,悉心指導,既嚴格要求,又與其打成一片、交流思想、受到學員的尊敬和愛戴。主張從事臨床課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勝任現代醫療工作的能力,長期堅持在本院附院參如病房、門診及急診等醫療實踐工作,用其所學指導實踐。

名副其實


王再謨教授作為一名教師,真正做到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王再謨教授的弟子,均感言“王老是累倒的,05年全院教授體檢,老師都很滿意自己的體檢結果,特別是心血管”。

逝世


2005年12月,王再謨教授發病的當天,下午專家門診帶教數名學生至傍晚6時許,匆忙與幾名學生在校園食堂便飯後,即趕往教室為研究生講授《內科學專論》近晚十時許,時近期末,次日需上交期末試題,王教授夜晚回家后擬定試題至凌晨,遂至凌晨3時許,突發腦溢血,后搶救無效去世。

靈活運用


在學術上,“中醫為主,納入西醫”是其根本思想,王再謨教授不抱門戶之見,強調“拿來主義”,宗於中醫思維而廣納西學,旁采博覽,兼收並蓄,不斷“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反對“死守經典”“死背教條”“固步自封”的做法。在學術理論上,敢於突破傳統束縛,宗於經典而與時俱。例如,宗於《靈樞四時氣》中“邪在膽,逆在胃,膽汁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口苦”,將現代醫學消化道動力學的研究廣納其中,形成了上消化道反流性疾病的現代中醫病機理論並有效的指導臨床實踐。“中醫為主,納入西醫”的學術思想在王再謨教授的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其自編《中醫內科學通論》、《內科學專論》兩本院內研究生教材有一定體現,但憾其無專著以集中展現。王再謨教授在2005年與人民衛生出版社協定,欲出專著系統介紹個人畢生學術經驗,然書未完稿即遭不幸。

理論聯繫實際


王再謨教授強調腳踏實地,理論與實踐齊頭並進,“以臨證實效為根本”,鄙視“科研大家,臨證小丑”“談到理論天花亂墜,驗之臨證垃圾一堆”的“梁上君子”。他經常口苦婆心的教誨弟子:“學,理論;術,技藝。真正的學術應該是其理論可指導其技術的有效實踐,學術互長,理論越高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該越強;相反,要善於將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否則永遠不能提高”。正因如此,王再謨教授堪稱學術大家,在理論科研上,承擔了《中華大典•醫學分典•內科總部》主編任務,並先後有10餘項前瞻性科研課題被批准立項,進行深入的臨床與實驗研究。

榮譽


目前已取得國內領先水平的成果有:“慢性胃病證候消化道 X線徵象研究”(負責人,四川省中醫管理局課題,獲1993年省科技進步二等獎)、“脾虛證擇時治療及時間病理學基礎研究”(主研,四川省科委課題,獲1994年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系列中成藥研究”(參加,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獲1990的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4項。先後發表、交流的論文有:“脾虛泄瀉紅細胞免疫及腸道SIGA的研究”(《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論文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中藥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療效觀察”(《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86)、“中醫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認識與治療”(《甘肅中醫》,1989)、“中醫時間治療學述要”(《國際時間生物學時間醫學學術會論文集》,1988)等學術論文40餘篇。主編或台編的專著有:《臨床中醫內科學》(編著,北京出版社,1994)《現代中醫治療學》(編委,四川省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中醫風濕病學》(副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等13部,獲省市優秀論文獎4篇。在臨證實踐上,形成了辨病論治與辨證施治相結合的診療常規和模式,臨床善治疑難雜病,尤其對口腔、咽喉食管、胃腸、肝膽、胰腺疾患,呼吸系、泌尿系風濕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痛風及部分神系疾患等。先後研究制有胃炎寧液、潰炎寧片(膠囊)、肝膽胰寧液、抗肝毒液、風濕寧液(膠囊)痛風寧、腫抗片等製劑。其審病細緻、論治精當,其處方大而嚴謹、療效顯著,慕名求診者接踵而至。王再謨教授,不僅醫術精湛,醫德亦高尚,對病人關懷備至,視病人如親人,在病員中有較高的聲譽。

其他


弟子傳鵬整理於2008年9月2日星期二。
若同門師兄師姐見及,希更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