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寒泄瀉
虛寒泄瀉
虛寒泄瀉多見於西醫學的急慢性腸炎、胃腸功能紊亂、過敏性腸炎、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等。西醫學認為腹瀉可由多種原因引起,當攝人大量不吸收的高滲溶質,使體液被動進入腸腔時,可導致滲透性腹瀉;由於胃腸道水與電解質分泌過多或吸收受抑制而引起分泌性腹瀉;當腸粘膜完整性因炎症、潰瘍等病變而受到損傷時,造成大量滲出而形成滲出性腹瀉(炎症性腹瀉);當胃腸運動關係到腔內水電解質與腸上皮接觸的時間縮短時,直接影響到水的吸收,形成胃腸運動功能異常性腹瀉。
1.基本治療
(1)急性泄瀉
治法 除濕導滯,通調腑氣。以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天樞 上巨虛 陰陵泉 水分
操作 毫針瀉法。神闕用隔姜灸法。
(2)慢性泄瀉
治法 健脾溫腎,固本止瀉。以任脈及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
主穴 神闕 天樞 足三里 公孫
操作 神闕用灸法;天樞用平補平瀉法;足三里、公孫用補法。配穴按虛補實瀉法操作。
方義 灸神闕可溫補元陽,固本止瀉。天樞為大腸募穴,能調理腸胃氣機。足三里、公孫健脾益胃。
2.其他治療
(1) 穴位注射法 選天樞、上巨虛。用黃連素注射液,或用維生素B1、B12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
遵循醫囑,合理飲食。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虛寒泄瀉病變髒腑主要在脾、胃和大小腸。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飲食不節、情志所傷及臟腑虛弱等,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重要因素,兩者互相影,互為因果。
急性泄瀉,因飲食不節,進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或暑濕熱邪,客於腸胃,脾受濕困,邪滯交阻,氣機不利,腸胃運化及傳導功能失常,以致清濁不分,水谷夾雜而下,發生泄瀉。慢性泄瀉,由脾胃素虛,久病氣虛或外邪遷延日久,脾胃受納、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清濁不分而下;或情志不調,肝失疏泄,橫逆乘脾,運化失常,而成泄瀉;或腎陽虧虛,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1.急性泄瀉
主症 發病勢急,病程短,大便次數顯著增多,小便減少。
兼見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腸鳴脹痛,口不渴,身寒喜溫,舌淡,苔白滑,脈遲者,為感受寒濕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門灼熱,腹痛,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者,為感受濕熱之邪;腹痛腸鳴,大便惡臭,瀉后痛減,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噯腐吞酸,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者,為飲食停滯。
2.慢性泄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