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江澤民在“5.31”講話中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保證最廣大人民當家作主的理想目標得以實現。

主要內容


黨的十六大報告,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確定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也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規定。這是我們黨在全國代表大會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確地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出部署,並將它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起,確定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大基本目標。我們要認真研究和積極落實十六大的這一戰略部署,以進一步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這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根據我國現行憲法的規定,我國的民主制度主要是:
它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這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其組織形式是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人民團體以及各族各界人士組成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它是我國實現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係,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維護祖國統一的基本政治制度。
(4)“一國兩制”方針。它是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實現香港、澳門回歸與和平統一台灣的基本方針。
它是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和其他民主形式在內的廣泛的基層群眾性的民主自治制度。這些民主制度都是我國的根本或基本政治制度,具有中國特色;它們涵蓋了我國各民族、各黨派、各人民團體、各階層人士在內,具有廣泛的民主性;它們既是馬克思主義與我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也是我國長期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符合我國國情、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科學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凸現了當代中國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徵,必將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個創新的概念。所謂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指的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執政黨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人民所形成的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的在政治上的一種進步過程、進步狀態和取得的積極成果的總和。其基本內涵: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依法治國。這三者之間是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的。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種發達的制度文明,是一種行為規範文明和程序化文明。

政治民主化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建設社會主義民主,使政治民主化,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走自己的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支持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實現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 管理、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

政治公開化

政治公開化就是增強政治生活的清晰度和透明度,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更好地了解政治過程,更好地知政、議政參政

政治法治化

實現政治的法治化,就是要真正根據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則,構築建立在尊重人的人格、尊嚴、自由、進取精神和合理要求上的法律體系。不斷強化政治主體的法律意識,形成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

政治科學化

沒有政治的民主化,就不會有政治的科學化;沒有政治的科學化,政治的民主化難以實現。必須建立科學的政治決策機構、程序和方法,吸收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力求最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盡量避免隨意性和主觀性。政治清廉化。就是建立健全政治權力的制約監督機制,通過陽光工程,對政治權力實行嚴密有效的監控和制約,遏制和消除一切政治權力異化和腐敗現象,實現政治權力主體清正廉潔,從而鞏固政治制度的階級基礎,使國家長治久安

提出背景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十六大提出:建設政治文明是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性認識的深化。政治文明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觀念、政治制度、政治行為三個層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特徵和重要優勢。
江澤民同志非常重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他曾經5次提到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一次是在2001年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這是政治文明。第二次是“531”講話中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第三次是2002年7月16日江澤民考察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時,又強調物質、精神、政治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第四次是2002年10月,江澤民訪問美國發表重要演說時,也提到了中國的建設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協調發展。第五次是十六大報告中所強調的要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這一次可以說是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新的思路,也就是十六大以後,不能再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因為這樣就缺少了政治文明。可以講“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或“三個文明”全面抓或“三個文明”一起抓。

主要特徵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由於植根於不同的生產力條件、階級關係文化傳統中,因而具有較強的階級性、地域性和民族性。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有著完全不同於其他政治文明形態的本質特徵,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優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根本保障。政黨政治是現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標誌。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起來的政黨,黨的宗旨是全心全 意為人民服務。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作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通過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對依法治國進行引導和指導。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和本質要求。
憲法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先進性的體現和要求。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當家作主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實質內涵。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集中體現。黨的領導只有納入法治的軌道才能避免陷入“人治”的泥潭。法治可以確立和保障人民的權利,可以規制國家權力,可以使民主的發展與社會生活更相適應。

主要任務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政治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鞏固和發展民主團結、生動活潑、安定和諧的政治局面。”十六大報告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總體要求:一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二是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於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三是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走中國自己的政治發展之路,同時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要著重加強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

具體內容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

民主制度

(1)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

法制建設

(2)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和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依法執政

(3)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黨的領導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幹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執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

決策機制

(4)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行政體制

(5)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

司法體制

(6)推進司法體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的要求,完善司法機關的機構設置、職權劃分和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相互制約、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

人事制度

(7)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

權力監督

(8)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社會穩定

(9)維護社會穩定。十六大報告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滿腔熱情地解決人民群眾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要深入調查研究,區別不同情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正確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團結的局面。

基本原則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只有在黨的領導下,才能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進程。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教訓證明,離開共產黨的領導,改革就會變成改向,社會主義民主就會變成資本主義民主。民主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客觀上要求民主建設必須有計劃、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目前中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高度民主所必需的一系列經濟文化條件很不充分,民主的實現條件受到很多歷史的、現實的條件限制。例如,生產力市場經濟不發達、傳統的封建專制主義影響、人民群眾文化知識水平相對較低等等,都是民主政治發展的制約因素。這就決定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只能是一個逐步發展的、漸進的過程。對民主政治建設既不要盲目樂觀、急於求成,又不能裹足不前、無所作為,必須採取堅決、積極而又審慎的方針,依據國情,腳踏實地,有領導、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
要吸收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但不能丟掉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能搬用西方的所謂“民主”模式,必須從中國國情出發,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民主化是西方政治文化的價值目標,也是全球政治發展的趨勢。一些發達的西方國家雖然意識形態和中國有所不同,但其政治發展已經歷幾百年的歷史,在諸多方面都有中國可以借鑒之處。民主的共性並不為資本主義所獨有,社會主義民主同樣可以利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曾經從社會歷史發展的連續性上,提出過建立無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制度,要繼承和借鑒資本主義的民主形式的問題。鄧小平也指出:“要繼續堅持同友好的西方國家交往,繼續堅持學習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但是,現代民主既無一種必然絕對的形式,也沒有一種完美無缺的模式,任何政治模式只能提供一種借鑒,都不能照搬,因為有個文化背景和現實國情問題。中西方無論政治文化背景還是現實狀況差異都很大。西方政治是其政治文化背景衍生的產物,並不是普遍的模式,更不像某些人宣揚的那樣是目前世界範圍內體現民主之價值的最佳模式。我們應該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把民主政治建設的目標置於一個全方位的時代背景下,創造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嶄新模式。
要著重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民主不僅僅是一種意識、作風,更是以法律為支撐、由一系列行為過程和規範程序所構成的制度體系,離開了制度,民主便無處生根。因此,中國必須建立民主、科學的立法制度,行之有效的國家行政權力的約束和監督制度,獨立公正的司法制度,公民權利保障制度,國家權力恰當配置的內部制約制度和人民群眾的監督制度,使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立在制度文明的基礎之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也是一種行為規範文明。政治行為規範程度也是測量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達程度的重要尺度,政治行為規範是人們在處理社會關係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則,它是社會政治生活秩序化的基本要求。社會要處於良性運行、協調發展狀態,就不能沒有社會調整體系,就必須有一系列規則來約束人們的行為。因此,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範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社會主義政治文明還是一種程序化文明。合理性的程序,又稱正當程序,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尤為重要,它是實現公民權利平等的前提,是政治權力制衡的機制,是政治制度設計基石。政治活動一旦失去合理的程序,就很有可能破壞公民的自由、平等、權利和利益的實現。因此,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程序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形式要件。

基本途徑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把握這一系統工程各個組成部分的特殊作用及其相互配合,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環節。
要切實加強黨的領導,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在新形勢下黨的領導的科學內涵,將依法執政作為黨的領導的基本要求,這是中國共產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新舉措,是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新發展。要從體制上保證人大依法履行國家權力機關的職能,將改革和發展的重大決策與立法相結合;要改革與完善幹部人事制度,保證黨組織推薦的人選依法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要通過體制改革支持和保證政府履行法定職能,依法行政。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既要循序漸進、逐步發展,又要進行制度創新,為政治文明建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政治體制改革能否順利地進行,其關鍵是要處理好三個重要問題之間的關係。一是如何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很好地總結自己的實踐經驗;二是如何借鑒人類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三是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 的模式。
發展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群眾充分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一要切實體現社會主義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利益放到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核心地位,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二要切實堅持人民民主專政,保障全體人民真正享有通過各種有效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享有各項公民權利。三要切實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能真正有效地實行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監督

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的地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構成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其中,政治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的文明水平,影響或制約著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乃至整個文明的發展進程。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更高類型的政治文明,對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和重要。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需要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需要政治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從一定意義上講,是政治文明指導並協調“三個文明”的共同發展,政治文明建設是帶根本性、全局性的建設。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把改革開放13年的經驗總結為十條,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政治文明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強化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及各項方針政策來實現。國家通過制定各項法律法令,打擊各類違法行為,維護國家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保證社會有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使精神文明建設有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地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政治文明這兩個概念同時出現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的文件中,絕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國共產黨總結經驗,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適應時代潮流、與時俱進的表現,也是對政治文明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所具有的客觀內在聯繫的反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標誌,而政治文明建設則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政治保證。政治文明具有價值取向功能和組織調節功能,以維護和實現統治階級的利益,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制度下,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往往通過制定和實施政策法規等手段保障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朝著符合本階級價值取向的方向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需要的、所支持的必定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只有這樣的文化才可能“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要使全體人民在經濟上實現共同富裕,在政治、法律、文化教育、道德生活等各方面實現平等,這樣才能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搞政治文明建設,“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無法落實。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地位。在20世紀後半期,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十六大提出了在20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體現了人民群眾的根本要求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夙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環境的等等許多具體指標組成,在政治上要求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沒有上述政治文明的實現,小康社會就只是一句空話。政治穩定和政治清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前提。只有保持社會的政治穩定和政治清明,才能實現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從而使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得以實現。正如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所說的:“完成改革和發展的繁重任務,必須保持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註:《十六大報告輔導讀本》,第33頁,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對社會的穩定作用一是靠法制來維護社會穩定。國家通過藉助於法律的力量,來打擊破壞社會穩定的各類違法行為,從而來保證社會的安定團結,從而確保社會穩定,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能在持續穩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

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對中國政治國情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的具體體現,它將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目標要求和實踐活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鄧小平理論的創新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文明觀是人類歷史上嶄新的文明觀,它的形成、完善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多。1844年11月,馬克思在擬定的《關於現代國家的著作的計劃草稿》,內容包括政治制度、國家、權力的公開、政黨等等,明確使用了“政治文明”的概念,但由於馬克思要集中時間和精力寫作《資本論》和指導各國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就沒有時間去深入研究政治文明方面的理論問題。鄧小平在其理論體系中,他經常強調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必須“政治上發展民主”、“中國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會主義民主即人民民主”。這種人民民主,不僅包括政治民主,而且包括經濟民主和文化民主等方面,這些都涉及關於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想。但他最終沒有明確提出“政治文明”概念。江澤民同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總結了歷史經驗,吸納了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有關政治文明的科學因素,第一次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指明民主是人類現代政治文明的組成部分,但民主不是政治文明的全部。政治文明不僅包括民主建設還包括法制建設,不僅包括制度建設還包括政治文化、法律文化建設,政治文明是一個範疇更大、範圍更廣的概念。因此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從文明的高度開創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新境界,開拓了政治建設的新思路。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提出,完善與發展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在20多年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歷史性變革中,中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都取得了重大發展和長足進步,人民群眾的生活、工作條件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確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發展的三大基本目標,從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更加走向成熟和完善。綜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政治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總是扭結在一起,正是它們的相互作用,才構成了有機的社會,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個文明的社會都是不可想象的。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現代化”指的是不發達社會變成發達社會的過程和目標,它是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因此,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時,必須建設高度的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建設理應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只有加強政治文明建設,才能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人類歷史的發展表明,政治文明建設帶有根本性和全局性,它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制保障,創造安定和諧的秩序。只有把三個文明建設搞好,才真正達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標準。可以說,沒有政治文明,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歷史和現實也反覆警示,如果忽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物質文明建、精神文明建設可能會遇到來自政治領域的障礙而難以順利進行,甚至會延緩現代化的步伐。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政治文明建設的提出,為民主政治建設、政治體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因此首先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根本指導原則。把握這三者之間內在的本質聯繫,才能順利地推進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其次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制度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首要環節。當前,中國的政治制度已有了基本框架,如政黨制度、人大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等。但還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其關鍵是要明確限定各政治機構的權力量和權力幅度,明晰其角色界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各政治機構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每一個政治主體在實際政治過程中的每一個政治行為的程序和規範等。同時,將這些民主政治的制度、規則和程序法制化,以法律形式加以鞏固。第三是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充分考慮中國的歷史背景和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的階段和政治要求,因為任何激進和跳躍式的發展將激化各類社會矛盾,引發社會衝突。只有循序漸進,從易到難,在有效的駕馭和控制之下,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獲得成功。同時要將政治體制改革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以鞏固和擴大改革成果。
政治文明建設的提出,有利於推動中國的廉政建設進程。政治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為文明等多方面內容,其中民主政治、法制文明是現代政治文明的精髓。這一系統工程建設的啟動,展現了反腐倡廉的新思路,即走民主、法制建設的路子。首先要從源頭抓起,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形成一整套廉政建設的嚴格法律、制度,規範公職人員對公共權力的使用,使其難以濫用權力;其次是要實行民主公開,加大執法力度,形成良好的清正廉潔的社會政治氛圍。要加大權力運行的透明度和對腐敗行為的懲治力度,實行廣泛的公開,使行政權力的運作處於眾目睽睽之下,避免“暗箱操作”。再次是要多管齊下,綜合治理,形成廉潔奉公的經濟文化思想道德條件。通過對公職人員進行理想信念、道德操守、行為規範的教育,使其在行使公共權力的過程中自覺地控制私慾的膨脹。在制度上要解決好進人、用人、選拔、管理與監督工作機制,加強工作進程中的考核,清除不合格的人員。同時發揚我黨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有效地遏制權力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