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苯青霉素
甲氧苯青霉素
甲氧苯青霉素對產青霉素酶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作用,其MIC為2μg/ml。對青霉素敏感的葡萄球菌屬、A組溶血性鏈球菌、草綠色鏈球菌和腦膜炎奈瑟菌的抗菌活性僅為青霉素的1/10~1/50。除流感嗜血桿菌外(敏感度為2μg/ml),革蘭陰性桿菌對甲氧苯青霉素均耐葯。
甲氧苯青霉素口服不吸收,必須注射給葯。肌內注射1g后tmax為30~60min,Cmax為12~17μg/ml。靜脈注射1g,血清濃度在20~40μg/ml範圍內。血清蛋白結合率為35%~40%。與其他青霉素類一樣,藥物大部分進入細胞外液。甲氧西西林通過腎小球分泌的形式從腎臟快速排泄。大約80%的藥物以原形從尿中排出,10%以下的藥物被代謝。腎功能正常者的消除半衰期約為30min,腎功能減退的患者半衰期則延長,在使用時應注意調整用藥劑量。
對青霉素有過敏史者禁用。
使用前需進行青霉素皮膚過敏試驗。
肌內注射甲氧苯青霉素疼痛較為明顯,白細胞減少較常見,停葯后即恢復正常。大劑量靜脈給葯可出現間質性腎炎,表現為血尿和蛋白尿,可伴發熱、皮疹、嗜酸粒細胞增多,甚至腎功能減退。停葯后絕大部分患者能完全恢復。
成人每天6~12g,兒童每天100~250mg/kg,分3~4次給予,溶於0.9%氯化鈉注射劑10~20ml靜注5min,或溶於0.5%利多卡因注射劑中肌注。
甲氧苯青霉素為第一個應用於臨床的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由於其抗菌活性不強,療效不甚滿意,不良反應也多,已基本不用,國外也較少生產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