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減少症是由於原因不明和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者原因不明;繼發性者認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學因素,血液系統疾病,伴脾腫大的疾病,結締組織疾病,過敏性疾病,遺傳性疾病等,獲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細胞減少等。
白細胞是一類有核的血細胞。正常人的血細胞數目是4000-10000/UL(微升),每日不同的時間和機體不同的功能狀態下,白細胞在血液中的數目是有較大範圍變化的。當每微升超過10000個時,稱為白細胞增多;而每微升少於4000個時,則稱為白細胞減少。機體有炎症(即發炎)時會出現白細胞增多;白細胞減少可有遺傳性、家族性、獲得性等。其中獲得性佔多數。藥物、放射線、感染、毒素等均可使粒細胞減少,藥物引起者最常見。避免用藥是要避免因為葯而產生的白細胞減少。
白細胞減少症
白細胞減少症
其病因病機按細胞動力學可分為以下3個方面:
①白細胞生成障礙,包括由幹細胞的增殖減低或再生障礙。
②白細胞破壞過多,由於感染、免疫學因素而使白細胞破壞過多,使外周血中白細胞減少。
③粒細胞分佈異常,由於各種原因而使邊緣池中白細胞增多,循環池中白細胞減少,亦形成可白細胞減少症。白細胞減少症患者自覺癥狀不多,常以疲乏,頭暈為最常見,此外還有食慾減退,四肢痠軟,失眠多夢,低熱,畏寒,腰痠,心慌等症,常被醫生和患者忽視,診為其他疾病,此時須反覆檢查白細胞總數,如持續低於4.0×109/時,可診斷為白細胞減少症。白細胞減少症:除治療病因外,應根據不同患者及發病原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
白細胞減少症
白細胞減少症
治療進行關鍵是去除病因而對原因未明的白細胞和粒細胞減少症可口服~種升白細胞藥物如利血生、鯊肝醇、碳酸鋰、維生素B等,但對粒細胞缺乏症病人,住院應按急診立即主治住院搶救,否則會危及生命,應給無菌隔離控制感染,血白細胞成分輸注對症處理,必要時應給粒或粒-單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GM-CSF)病因已明確,除去病因為治療的根本;藥物引起者,立即停葯;感染引起者,積極控制感染。繼發於其他疾病者,積極治療原發病。原因不明的白細胞減少症,有反覆感染者應及時控制感染,並注意預防感染。對病程較長,癥狀不明顯,白細胞減少不明顯,且多次骨髓檢查無明顯粒細胞生成受抑者,主要是定期隨診,解除思想顧慮,不必過多依賴藥物。
多數患者呈良性過程。碳酸鋰有刺激骨髓粒細胞生成作用。劑量為0.6-0.9g/d,分3次口服,顯效后改為0.4g/d,分2次口服,維持2-4周為一療程。其副作用有輕度胃灼熱感、噁心、乏力,停葯后很快消失。但腎病者慎用。維生素B4、鯊肝醇、利血生、脫氧核糖核酸等藥物也可應用,但療效都不肯定。當周圍血液的白細胞計數持續低於4.0×109/L以下時稱為白細胞減少症。由於白細胞中的成分主要是中性粒細胞胞及淋巴細胞,尤以中性粒細胞為主,故大多數情況下,白細胞減少是中性粒細胞減少所致。
當中性粒細胞計數低於(1.5-1.8)×109/L時,稱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症。白細胞減少癥狀群,是由於原因不明和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者原因不明;繼發性者認為其病因可由急性感染,物理、化學因素,血液系統疾病,伴脾腫大的疾病,結締組織疾病,過敏性疾病,遺傳性疾病等,獲得性或原因不明性粒細胞減少等。其病因病機按細胞動力學可分為以下3個方面:①白細胞生成障礙,包括由幹細胞的增殖減低或再生障礙。②白細胞破壞過多,由於感染、免疫學因素而使白細胞破壞過多,使外周血中白細胞減少。③粒細胞分佈異常,由於各種原因而使邊緣池中白細胞增多,循環池中白細胞減少,亦形成可白細胞減少症。
白細胞減少症患者自覺癥狀不多,常以疲乏,頭暈為最常見,此外還有食慾減退,四肢痠軟,失眠多夢,低熱,畏寒,腰痠,心慌等症,常被醫生和患者忽視,診為其他疾病,此時須反覆檢查白細胞總數,如持續低於4.0×109/時,可診斷為白細胞減少症。白細胞減少症:除治療病因外,應根據不同患者及發病原理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案。
中醫理療
白細胞減少症(leucopenia)為常見的血液病,可發於任何年齡。指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於4×109/L時。該病起病多緩慢,癥狀較輕,常見乏力、心悸、頭暈、低熱、咽炎或粘膜潰瘍、食慾減退、四肢酸軟、失眠多夢、畏寒腰酸等,易患感冒等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若白細胞減少症由感染所致者,則見高熱,惡寒,周身酸痛等癥狀。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於2×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0.5×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多以突然發病,畏寒高熱、咽痛、頭痛、關節痛、極度乏力出現,嚴重者有吞咽困難、譫語或昏迷,可在數日內死亡。
粒細胞缺乏症為白細胞減少症發展至嚴重階段的表現,兩者病因病機基本相同,可一併論述。白細胞減少症臨床可分為原因不明性和繼發性兩種,前者多見;後者多為化學因素、物理因素、藥物及某些疾病;或見於各種實體腫瘤化療后、多種血液病、嚴重感染及原因不明者等。在中國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的預后良好,粒細胞缺乏症如果治療不及時,年齡較大或有其他臟器疾患的病人,病死率仍然較高。白細胞減少症中醫學中無相同病名,據其症乏力、頭暈、心悸、易外感發熱等表現當歸屬於中醫學“氣血虛”;“虛勞”;“溫病”;“諸虛不足”等範疇。中醫學認為白細胞減少症的發生與心、肝、脾、腎四臟有關,其中與脾、腎兩髒的關係尤為密切。本虛(即脾腎兩虛)是白細胞減少症的根本原因,“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五臟六腑賴以滋養,若脾虛氣血無以生化則成血虛之證;“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若腎氣不足則髓海不充,“精血同源”此時氣血生成也會受影響。脾虛,運化水谷精微的滋養功能失常,可導致腎氣虛弱;反之,腎陽不足,則不能溫煦脾陽,兩者相互影響,以致脾腎兩虛,營衛氣血不足而成本病。此外,熱毒侵襲和瘀血凝結也是引起和加重本病的重要原因。熱毒(放、化療)之邪侵犯人體,營陰被劫之故。大部分患者表現為氣陰兩虛之證,少數則兼有血熱之證;根據中醫學“久病必瘀”的傳統認識,白細胞減少症患者久治不愈,往往見有血瘀的臨床癥狀表現。綜上所述,病因不外乎內傷和外感,病機不外乎先天后天兩個因素。先天的關鍵在於腎,後天的關鍵在於脾。中藥促進白細胞生成,因化療放療的副作用導致骨髓抑制,白細胞下降,可以通過人蔘皂苷rh2促進白細胞生成,無副作用。
針灸治療
1.促白細胞生成藥物臨床應用種類較多,但療效均難以確定。如維生素B6、利血生可用於各種粒細胞減少症。維生素B4、鯊肝醇、肌苷、脫氧核苷酸、康力龍等對抗癌藥、放療或氯黴素等因素所致的白細胞減少有較好療效。在病因治療同時,對上述藥物可選擇其中1-2種,服用4-6周,觀察是否有使白細胞回升效果,切勿認為藥物越多越好,而同時使用數種藥物。
白細胞減少症患者應注意飲食上的搭配,可提升白細胞的飲食有:
一、原料:瘦豬肉、蘑菇各100克,精鹽適量。
做法:將瘦豬肉洗凈切成塊,蘑菇洗凈切成片,一同放入沙鍋內,加水適量,煮湯,加少量精鹽調味即可。
適應症:滋陰潤燥,健胃補脾。適用於白細胞減少、慢性肝炎等症
用法:佐餐食用。
二、牛蹄筋靈芝湯
原料:牛蹄筋100克,靈芝、黃精、雞血藤各15克,黃芪20克,精鹽適量。
做法:先將牛蹄筋洗凈,切片,然後將靈芝、黃精、雞血藤、黃芪洗凈裝入布袋,與牛蹄筋一同放入沙鍋中,加水適量,用武火煮沸15分鐘,再用文火煎熬約一個小時,加少量精鹽調味即可。
適應症:補精養髓,強筋健骨。適用於肝虛血虧所致的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白細胞減少、四肢萎弱、牙齒動搖等。
用法:當點心食用
白細胞減少症患者多屬中醫虛證或虛勞範疇,故當忌食下列食品:
1.柿子:大涼之果,極易損傷脾胃陽氣,凡白細胞減少者,慎勿服之。
2.荸薺:性寒,破積耗氣之品,體弱之人白細胞減少者,忌食之。白細胞減少的虛勞之人,切勿多食。
3.檳榔:為破氣傷正之果。體質虛弱的白細胞減少者,切勿服食。
4.薄荷:辛涼之品,疏風散熱,只瀉不補。故凡虛弱之病,包括白細胞減少症者,皆當忌食。
此外,白細胞減少症者還應忌食生蘿蔔、蘿蔔纓、地骷髏、苦瓜、金橘等耗氣傷正之品;也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蓽澄茄等辛辣溫燥傷陰的刺激性食物;還忌食生瓜、茼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涼損陽、生冷傷脾食品。
1.對密切接觸放射線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應作定期檢查。
2.對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細胞減少的藥物的患者,要嚴密隨訪。
3.慢性白細胞減少患者,長期隨訪若血象穩定可不必服藥。對白細胞數較低而有癥狀者可選用利血生、沙肝醇、維生素B4等藥物中的1-2種。
4.對起病急驟的粒細胞減少症或缺乏症,應送血液科搶救。
5、避免過度勞累;注意氣候的變化,及時增減衣被,防止感受外邪而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