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恆

陳劍恆

陳劍恆1903年出生,山東濟南人,1920年考入山東濟南省立第一中學。1922年考取南京金陵大學,1929年山東省開辦實驗小學,陳劍恆任校長;1950年,陳劍恆任重慶大學文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1989年陳劍恆在天津病逝,終年86歲。

人物生平


陳劍恆
陳劍恆
其父陳邦彥祖籍浙江,自少年時代起便在濟南經商,以後便在濟南成家、定居。陳劍恆出生時其父在濟南一家大運輸公司任協理,因生性忠厚,頗有人望,所以又兼任寧波旅魯同鄉會會長。陳劍恆的父親因幼時家貧,沒有條件讀書,所以在他的事業小有成就后,便專門延聘了教師教兒子攻讀。這樣的學習生活一直延續到陳劍恆15歲的時候,所以他讀了一些四書五經,這樣的舊學基礎對陳劍恆以後的學業很有幫助。
陳劍恆15歲時,父親送他到山東省濟南第一師範附屬小學讀書,因為他已讀了近十午的私塾,所以插班進入附小的高級部。1920年他小學畢業后考入了山東濟南省立第一中學。因為他過去讀的是私塾,所以到中學后數理科比較吃力,只能考個及格。可國語、歷史、外語諸科卻屢屢名列前茅,在一次國文考試中,參加者800餘人,他竟名列第二。
1922年陳劍恆考取了南京金陵大學,起初他遵父命讀的是商科,後來因為他對會計、簿記沒有興趣,便又私自改入教育系。陳劍恆在金陵大學讀書時,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對他有較大的影響,他大學畢業后即隨陳鶴琴先生在南京辦學。
1928年國民黨北伐軍取得了勝利,中國獲得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山東建立了國民黨政權。陳劍恆回到家鄉山東濟南。這時,山東省政府剛剛成立,教育廳廳長是留學歐美歸國的何思源。何很賞識陳劍恆的才華,所以在 1929年山東省開辦實驗小學時,他請陳劍恆擔任了校長。1932年山東教育廳選派一批人到歐洲考察教育,陳劍恆入選。他隨團在歐洲考察后,又到美國留學,1935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位后歸國返濟,繼續在山東省第一實驗小學工作。
1937年日本大舉侵華,中國人民奮起抵抗,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37年底濟南淪陷,實驗小學被迫停辦,陳劍恆舉家流亡四川,先後任教於中央大學重慶大學、華西大學、四川教育學院等校。除在四川各大學教書外,陳劍恆還經常在《世界日報》、《大公報》、《大公晚報》等報紙發表文章,如《中國往何處去?》、《中國需要革命運動》等,這些文章對國民黨的貪污、腐敗、獨裁多所針砭。他除在各報發表文章指斥國民黨政府外,還經常應邀在各大學發表演講。如1948年他出席了重慶大學和四川教育學院聯合召開的“五四”紀念會,他和梁漱溟都發表了演講。陳劍恆的講題是《中國的新文化何時誕生》,公開提出中國的新文化一定是反封建主義,反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文化。正由於陳劍恆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並在各大學和公眾場合發表演講,痛斥時弊,因而招來了國民黨當局的嫉恨。他不但被指責為“政治立場有問題”,而且被列入了要加以逮捕的左派人士黑名單。這時長江以南地區大部解放,國民黨政權偏安西南一隅,瘋狂鎮壓一切進步活動。在友人和學生的勸說下,陳劍恆於1949年10月末,途徑香港,終於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濟南。
在濟南他見到了久別的親友和他舊日的實驗小學的學生,倍感親切。當時,山東省政府楊希文副主席接見了他,對它的歸來表示歡迎,並讓他到山東省師範學院去任教。這時,四川重慶也解放了,重慶大學的領導、同事以及同學們打電報請他回去,說是重慶大學也復校了。這時,陳劍恆的妻子兒女仍在重慶,所以他與山東省政府協商,山東同意他請假一個月回四川接眷屬。陳劍恆匆匆返川。到了重慶以後,重慶大學的師生堅決不讓陳劍恆再回山東,說是山東、重慶都是新中國的土地,重慶大學是他原來服務的地方,現在重慶大學仍然需要他。陳劍恆無奈,只得同意留在重慶;同時並電告山東省政府,說明情形,表示歉意。這時因山東知識分子缺乏,托陳推薦一些知識分子到山東工作,陳推薦了100多人,我也經陳的推薦到了山東。
從1950年春天起,陳劍恆在新的重慶大學重返教壇,除教書外,還兼任該校的文學院院長和教育系主任。 1952年冬,陳劍恆被調往新成立的平原省,在新鄉師範學院任教;1954年又被調往天津師範學院即今之河北大學任教。
陳劍恆一生除從事教育工作外,還不斷寫作,他寫了關於教育學的著作有近百萬字,還翻譯了許多外國名著,直到新中國建立后,他還不斷在報紙上發表文章。
1989年陳劍恆在天津病逝,終年86歲

設立小學


1928年5月國民黨北伐軍打敗了直魯聯軍趕走了北洋軍閥張宗昌以後,在山東建立了國民黨政權,成立了山東省政府,何思源被任命為山東省教育廳長。何是山東菏澤人,曾留學美、德、法諸國,他被任命為山東省教育廳長后,他決心把家鄉山東的教育辦好。1929年夏,他決定要在省城濟南設立一所在全省起表率和示範作用的小學,這所小學便是山東省第一實驗小學。
山東省立第一實驗小學是由創辦於清末的山東官立模範高等小學堂改建的,校址在濟南城內貢院牆根街北首路西,臨近大明湖。小學定為“省立”,且冠以“實驗”之名,並且讓一個大學教育系本科畢業的人來擔任校長,可見其不同於一般的小學了。省立第一實驗小學擔負的使命是“研究學理,實驗真知,改良教學,增進效率”,以“指導全省各縣市小學教育之進行”。由此可見省的最高教育當局對他的重視了。
陳劍恆1927年南京金陵大學畢業后,在泰安省立第三中學教授英語。何思源聽說了他,本“任人惟才”之意,便聘請他來擔任省立實驗小學的校長。陳劍恆在金陵大學讀書時,從師於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教授,頗受影響。他擔任省立實驗小學校長后,便將陳鶴琴的教育主張加以實踐,在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實驗。
山東省立第一實驗小學共有初、高級小學12個班,26名教師。高級班在貢院牆根街,為校本部;低年級班在庠門裡花牆子街文廟內。在26名教師中,有男教師16名,女教師10名。這 26名教師,其中5人是大學本科畢業, 4人是專科畢業,13人是師範學校畢業,4人是中學畢業。他們分別來自北京、南京、上海、昆明、以及濟南。當時小學教師的待遇很低,一般只有10幾元到20幾元的月薪,比大學教師的月薪低10至20幾倍。陳劍恆以為,小學工資過低,不易於留住人才,所以他上任伊始,便開始了工資改革。他規定,財務、訓育、事務主任月薪75元,級部主任、級任教師月薪50元。當時麵粉只兩元一袋,這在當時的小學教師中可說是“高薪”了,因為一般縣立的小學校長月薪只有30元。當時學校的教師是聘任制,大中小學都是如此。校長聘請教師后,報教育行政部門批准。陳劍恆聘任教師的原則是:他或她必須有致力於小學教育事業的熱情和信心,必須有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所以的教師都經過陳劍恆的面試,經他親自談話考核並認為合格後方予錄用。在實小的26名教師中,沒有一人是靠某種關係進來的,陳劍恆真可說是“任人惟賢”了。
陳劍恆擔任實小校長后,確定了自己的辦學方針,即:
一、本著革命化、生產化、社會化、科學化、藝術化之精神,以完成兒童本位教育;
二、根據國家教育宗旨,考察社會需要,鑒別兒童個性,分別授以普通訓練及簡單知能,以完成公民訓練之基礎;
三、利用實地經驗及科學方法,解決教育上之實際問題。
為了貫徹這一辦學方針,實小除進行正常教學活動外,採取了下措施:
一、成立分科教室。計有自然室、社會室、美術室、縫紉室、音樂室。藉以使兒童增廣見聞,擴大知識領域,掌握生活技能,陶冶情操等。
二、出版併發行書刊。為了推廣改進小學教育,實小出版併發行了《一實月刊》兩卷,《小學問題》四卷。這些刊物都發到山東各縣,並且與外省(如浙江)的實驗小學的刊物交換。
三、建立家庭通訊簿及墾親會。為了密切學校與家長的聯繫,實小建立了這樣的組織。實踐證明,這對溝通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意見,從而更好的教育兒童,是大有好處的。
四、學校領導擔課。為了搞好教學實驗,陳劍恆一直兼任國語課及該班級任教師。
五、採用比賽教學法,以提高兒童學習興趣。
六、低年級採用合科教學法。合科制教學是以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兒童生活等三項為課程中心進行教學,這種方法有解脫時間限制和教科書的限制,能豐富兒童的生活常識。
七、組織教學研究會。為開展教學研究活動,實小按年級組織了高、中、低三個教學研究會,對教學過程、管理方式、考試和練習方法的改良、兒童讀物和教材的選擇,以及作文如何出題、自習如何指導等等問題進行定期的討論和研究。
辦學過程中還十分重視兒童品德的培養,在此問題上他提出了8項原則,即:
一、教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二、學校對學生的各種要求要雷厲風行,不可通融,不能有例外。
三、學校對兒童的要求要具體、明確。
四、要培養兒童的自信心,使其易於接受教師指導。
五、學校不要以勞動、工作或停課處罰學生。
六、對學生要多表揚、獎勵。
七、對學生的要求適當。
八,要調動兒童的自覺和自動性,不可使兒童處於被動地位。
除上述措施外,實小為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還實行了“訓練周”的方法,如禮貌訓練周、衛生訓練周、公益訓練周、審美訓練周、國恥訓練周等等。
陳劍恆在山東省立第一實驗小學任職8年,成績卓著,不但得到了教育行政領導的首肯,而且聲名遠揚。本省各縣小學教育界,甚至全國各地小學教育界,到實小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外國友人也曾不止一次地到實小參觀,他們對陳劍恆的敬業和進取精神及教育方法也大為敬佩。陳劍恆在實小的8年辛苦沒有徒勞,在20世紀 30年代,山東省立第一實驗小學在本省、乃至全國都有較大的影響。
1937年7月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中國被迫抵抗,中日大戰全面展開。1937年底濟南淪於敵手,實小被迫停辦,陳劍恆離開了濟南,開始了他的流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