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交叉

視交叉

視交叉(optic chiasm),系視神經的一段。此段位於蝶鞍上,故蝶鞍區域組織有病變時,多波及視交叉可產生不同程度的視野缺損視力障礙;是雙側視神經部分纖維在中線交叉形成的結構。來自兩眼視網膜顳側半的纖維不交叉,各自進入不同側的視束中;來自視網膜鼻側半的纖維交叉,進入對側視束。視交叉一般位於蝶鞍上方,鞍結節之後,垂體的前上方。若視交叉位於鞍結節之前,則稱前置性視交叉;視交叉后移近鞍背時,稱後置性視交叉。

解剖結構


視交叉:視交叉屬於下丘腦,位於腦底面,其前上方連接終板,後方為灰結節,兩側為前穿質。視交叉伸向前外的部分,稱視神經,連於眼球;伸向後外的纖維束,稱視束。即視交叉是由左、右視神經顱內部的纖維組成的,視神經內的纖維到達視交叉處,則發生左、右視神經的鼻側(內側)半部的纖維交叉,而顳側(外側)半部的纖維不交叉,交叉后延伸為視束。因此,一側視束內包含同側視神經的外側半部和對側視神經的內側半部的纖維。

組成部分


視神經纖維進行部分交叉后形成視束的視通路的組成部分:
來自視網膜顳側半的神經纖維不交叉而直接進入同側視束;來自鼻側半的神經纖維交叉到對側視束。位於鞍結節的後方,由動脈環的分支供應血液。視交叉本身的中部損害時,引起雙眼顳側偏盲,多見於垂體瘤顱咽管瘤的壓迫;外側損害則產生一側鼻側偏盲,多見於頸內動脈粥樣硬化。

結構及機能


視交叉為兩側視神經交叉接合膨大部,位於蝶鞍之上,呈橢圓形或扁四邊形。厚約3~5毫米,平均4毫米,前後徑為4~13毫米,平均為8毫米,橫徑為10~20毫米,平均約13.3毫米。視交叉在鞍隔上的位置,因人而異。在正常人體中,位於蝶骨神經溝內者佔5%,鞍橫隔之上者佔12%;視交叉后緣位於鞍背之上佔79%,位於鞍背之後者佔4%。視交叉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相當重要,視交叉下方有垂體為鞍隔所分開,垂體柄通過鞍隔使垂體與丘腦下部灰白結節相連。視交叉與鞍隔的間距為5~10毫米,其間為視交叉池,鞍內腫瘤未突破鞍隔前,不能直接壓迫視交叉;視交叉上方是第三腦室底的前端,視交叉的上、后、下均與第三腦室的視隱窩和漏斗隱窩相毗鄰,故任何原因引起的第三腦室擴大,均可壓迫視交叉而發生視野缺損;視交叉前方由大腦前動脈借前交通動脈在此相連。視交叉位置偏前,前交通動脈位居其上,如該動脈發生動脈瘤,壓迫視交叉,出現雙眼顳下象限視野缺損;視交叉後方為四邊形的腳間池,兩側為大腦腳,垂體漏斗沿視交叉后緣向下穿過鞍隔伸鞍內,與垂體後葉相連續;視交叉側方與頸內動脈與后交通動脈相鄰,海綿竇居其外下方。因此,除視交叉本身的疾病外,其周圍區疾病,常可侵犯視交叉而引起相應的視野缺損,作為定位診斷的依據。視交叉內的神經纖維包括交叉和不交叉兩組,交叉纖維來自兩眼視網膜鼻半部;不交叉纖維來自兩眼的視網膜顳半部。來自視網膜上半部的交叉纖維居視交叉的上層,在同側形成后膝,然後走向對側視束;下半部的交叉纖維居視交叉的下層,在對側形成前膝,進入對側視束。來自視網膜上半部的不交叉纖維,居視交叉同側的內上方,下半部的不交叉纖維居同側的下外方進入同側視束。黃斑纖維亦分交叉與不交叉兩種,交叉的黃斑纖維在視交叉的後上方交叉至對側;不交叉的黃斑纖維進入同側視束。由此,視交叉不同部位的病變可出現不同的視野改變,在臨床上很有意義。

疾病


1、視交叉膠質瘤:
視神經膠質瘤是視通路最常見的原發腫瘤之一,按解剖部位可分為眶內型、顱眶溝通型及顱內型。顱內型又可分為三型:Ⅰ型,單純視神經型;Ⅱ型,單純視交叉或同時累及視神經型;Ⅲ型,累及下丘腦或其他結構型。臨床癥狀主要有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及視神經萎縮,若累及下丘腦可有肥胖生長發育遲緩及性早熟、性功能障礙及月經紊亂等。
顱內視神經-視交叉膠質瘤有較特徵性的影像學表現,MRI顯示病變明顯優於CTCT平掃病變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部分沿視神經偏一側生長,正常視交叉結構很難顯示,CT增強掃描多呈均勻中等度強化。MRI主要表現為鞍上長T1、長T2信號病變,邊界較清楚,視神經或(及)視交叉增粗或腫大呈梭形、團塊狀,少部分可有囊性變鈣化增強掃描呈中度均勻強化。
2、視交叉損傷:多因額部受力致損,骨片壓迫少見,血管損害可能為重要原因之一。因損傷部位和範圍不同,可出現不同的視野缺損和眼底改變。

周圍腫瘤


(一)組織發生
表皮樣囊腫和皮樣囊腫一般認為是由皮膚外胚層的附件發展而成。這種附件是在胚胎髮育早期3~5周,當神經管脫離外胚層而閉合時被包埋在顱內發生異位殘留。如果異位出現於極早期,此時皮膚外胚層尚未分化為皮膚的各種結構,則在被包埋后將分化為皮膚的各種成分而形成皮樣囊腫;如在皮膚外胚層細胞已分化后才被包埋的,則僅發育成表皮組織,而形成表皮樣囊腫。亦有認為表皮樣囊腫和皮樣囊腫與發育時間無關,如皮膚各層組織均發生異位,則發展成皮樣囊腫;如僅有表皮組織異位,則發展成表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只含一個胚層,即外胚層成分。皮樣囊腫含外胚層及中胚層兩個胚層成分。畸胎瘤則含有三個胚層的成分。
2、脊索瘤:顱底部的腫瘤起初在硬膜外生長,上面覆蓋有包膜,底部浸潤破壞顱底的骨質和侵犯神經。骶尾部腫瘤在椎骨和椎間浸潤破壞。腫瘤多呈分葉狀,表面光滑,觸之有潤滑感,灰白色,質軟硬不等,早期分界多較清楚,晚期界限不清。切面可見大小不等的囊腔,內含半透明膠凍樣或黏液樣物質,纖維組織分隔為小葉,可有鈣化,常見陳舊出血、壞死和囊性變。瘤組織質軟者產生黏液較多,傾向於良性,質硬者可能鈣化較多,惡性傾向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