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縣

橫縣

橫縣(現為橫州市),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位於廣西東南部,南寧市東部,介於東經108′48″~109′37″,北緯22′08″~23′30″之間,總面積346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9609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橫縣境內居住有漢族、壯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等12個民族,其中漢族、壯族等為世居民族。截至2019年,橫縣下轄15個鎮、2個鄉、1個管理區。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今橫縣境屬廣郁、合浦、安廣、平山等縣地,安廣縣故治在今橫縣治。2003年,撤南寧地區,橫縣劃歸南寧市管轄。南玉高鐵(在建)、湘桂鐵路、黎欽鐵路穿越橫縣境內,設有六景站、蘆村站、橫州站、新福站四個車站;桂海高速公路、南廣高速公路、六欽高速公路,209國道,G324國道貫通橫縣東西南北,有六景、校椅、雲表、巒城、平朗、新福6個高速公路出入口。鬱江流經縣境,有橫縣港、六景港兩個港口。

橫縣是第六批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全國首批、全區第一批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試點縣、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2020年2月13日,獲得2019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稱號。

2021年2月3日,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複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橫縣。

基本概況


橫縣位於廣西的東南部、首府南寧市的東部,與賓陽縣、貴港市、欽州市的浦北、靈山縣接壤,縣城設在橫州鎮。橫縣歷史悠久,建置於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縣域總面積為346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4.89萬畝,其中水田60.8萬畝,旱地34.09萬畝。全縣下轄17個鎮5個鄉,總面積3464.3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63673公頃,其中水田40700公頃,旱地22973公頃,有林面積15.2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3.99%。全縣總面積3464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平原為主。全縣轄17個鎮5個鄉,常住人口89609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有漢、壯、瑤等15個民族。

歷史沿革


橫縣茉莉花
橫縣茉莉花
今橫縣古屬百越地的一部分。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后,今橫縣境分屬廣郁、合浦、安廣、平山等縣地,隸屬合浦郡郁林郡。而安廣縣故治在今橫縣,是橫縣建置之始。 三國時代,今橫縣屬吳國轄地。晉太康元年(280年)改連道縣為興道縣。太康七年(286年)置寧浦郡,治所寧浦,在今橫縣境內。梁天監年間(502年至519年),分寧浦郡地,增置簡陽郡、簡陽縣,隸廣州。隋開皇十一年(519年),撤寧浦郡、簡陽郡,改為簡州。開皇十八年,簡州改為緣州。隋六業二年(606年),撤緣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簡州。武德六年,改簡州為南簡州。貞觀八年(634年)又更名為橫州,省蒙澤、嶺山二縣。明皇時,為寧浦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橫州,領寧浦、從化、樂山三縣。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橫州升為橫州路。元貞元年(1295年)降為橫州,州治寧浦縣,轄寧浦縣、永淳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寧浦縣,併入橫州,屬廣西布政司潯州府所轄。洪武十年(1377年)降州為縣,改橫州為橫縣。洪武十三年恢復橫州。清代橫州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府下屬的一個散州(相當於縣級市),知州品級為從五品。
橫縣西津湖
橫縣西津湖
民國十年,橫州改為橫縣,屬南寧道所轄。1952年撤永淳縣,將其所屬巒城、六景、良圻、平朗、石塘等區劃歸橫縣管轄,屬南寧專區。2003年6月27日,橫縣由南寧地區劃歸南寧市管轄。2003年,橫州鎮與附城鎮合併為橫州鎮。2004年,轄5個鄉、16個鎮。2005年6月25日,撤銷靈竹鎮良圻鎮飛龍鄉、板路鄉,分別併入石塘鎮六景鎮新福鎮、南鄉鎮。 1996年,橫縣面積3447平方千米,人口約99萬人。轄17個鎮、5個鄉:橫州鎮、附城鎮、百合鎮那陽鎮、南鄉鎮、新福鎮、蓮塘鎮平馬鎮巒城鎮、良圻鎮、六景鎮、石塘鎮、陶圩鎮、校椅鎮、雲表鎮、靈竹鎮、馬嶺鎮、板路鄉、鎮龍鄉、馬山鄉、飛龍鄉、平朗鄉。縣政府駐橫州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橫縣總人口889733人。其中:橫州鎮39510人,附城鎮104236人,百合鎮73487人,那陽鎮46212人,南鄉鎮28724人,新福鎮21101人,蓮塘鎮28511人,平馬鎮26301人,巒城鎮47477人,六景鎮26032人,良圻鎮48288人,石塘鎮32206人,靈竹鎮21163人,陶圩鎮62910人,校椅鎮69122人,雲表鎮64513人,馬嶺鎮24298人,馬山鄉43785人,板路鄉35207人,飛龍鄉15621人,平朗鄉18744人,鎮龍鄉12285人。2002年7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2]134號)同意將橫州鎮與附城鎮合併為橫州鎮,原橫州鎮、附城鎮所轄的行政區域全部歸橫州鎮管轄。橫州鎮政府駐原附城鎮政府駐地。至此,橫縣轄16個鎮、5個鄉:橫州鎮、巒城鎮、六景鎮、良圻鎮、石塘鎮、靈竹鎮、陶圩鎮、校椅鎮、雲表鎮、百合鎮、那陽鎮、南鄉鎮、新福鎮、蓮塘鎮、平馬鎮、馬嶺鎮、馬山鄉、板路鄉、飛龍鄉、平朗鄉、鎮龍鄉。年末全縣總人口107.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94.92萬人。有壯族、瑤族、苗族、滿族等少數民族14個,共40.37萬人。其中,壯族人口40.27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37.36%。2004年末,全縣總人口1084422人,其中農業人口956813人;壯族人口佔37.54%。2005年6月25日,《南寧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南府發[2005]70號):1、撤銷靈竹鎮建制,整體併入石塘鎮,擴大石塘鎮的管轄範圍。調整后石塘鎮管轄大料、禾倉、蓬村、禾塘、木道、瑤埠、蘆村、沙江、下垌、五福、陸村、潘錄、三聯、雙河、古蓬等15個村和石塘、靈竹2個社區。總面積214.5平方千米,人口6.6萬人。石塘鎮人民政府駐石塘社區。2、撤銷良圻鎮建制,整體併入六景鎮,擴大六景鎮的管轄範圍。調整后六景鎮管轄布文、竹標、石洲、那莫、大浪、八聯、龍口、小王、承朴、馬氈、覃寨、官山、民塘、石板、化龍、木塘、佛渡、利垌、那帽、隴西、亭茶、泗英、良村、張村、竹塘、高沙、紅花等27個村和六景、良圻2個社區。總面積375平方千米,人口9.1萬人。六景鎮人民政府駐六景社區。3、撤銷飛龍鄉建制,整體併入新福鎮,擴大新福鎮的管轄範圍。調整后新福鎮管轄三陽、塔竹、彭嶺、那河、榃湴、潘村、平恩、瓦灶、白沙、新妙、團富、北聯、丕地、平塘、獨村、那恩等16個村和新福、關塘2個社區。總面積343.5平方千米,人口4.8萬人。新福鎮人民政府駐新福社區。4、撤銷板路鄉建制,整體併入南鄉鎮,擴大南鄉鎮的管轄範圍。調整后南鄉鎮管轄紅宜、高山、陳塘、碑塘、橋板、蔡村、五合、合山、天亮、松柏、社頭、三榃、大沙、高義、竹蓮、廣龍、民生、竹瓦等18個村和板路、南鄉2個社區。總面積365平方千米,人口8.5萬人。南鄉鎮人民政府駐南鄉社區。調整后,橫縣轄14個鎮、3個鄉:橫州鎮、巒城鎮、六景鎮、石塘鎮、陶圩鎮、校椅鎮、雲表鎮、百合鎮、那陽鎮、南鄉鎮、新福鎮、蓮塘鎮、平馬鎮、馬嶺鎮、馬山鄉、平朗鄉、鎮龍鄉。2009年末,全縣總面積3464平方千米。總人口11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4.22萬人;壯族人口44.07萬人。轄14個鎮、3個鄉,26個社區、276個行政村,1404個自然村(屯)。縣政府駐橫州鎮。
2021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複同意我區撤銷橫縣,設立縣級橫州市,由自治區直轄,南寧市代管。橫州市以原橫縣的行政區域為橫州市的行政區域。橫州市人民政府駐橫州鎮江濱西路9號。
2021年7月29日上午,廣西橫縣舉行撤縣設市揭牌儀式,正式宣告成立橫州市。

行政區劃


橫縣行政區位
橫縣行政區位
橫縣轄14個鎮、3個鄉:橫州鎮、百合鎮、那陽鎮、南鄉鎮、新福鎮、蓮塘鎮、平馬鎮、巒城鎮、六景鎮、石塘鎮、陶圩鎮、校椅鎮、雲表鎮、馬嶺鎮、馬山鄉、平朗鄉、鎮龍鄉。

地理


地形地貌

橫縣四周群山環抱,中部平緩開闊,形似一個盆地。鬱江自西向東橫貫縣境中部流去,地勢亦是由西向東傾斜。縣境北部有鎮龍山脈,主峰為大聖山;西部為中、低丘陵地帶;東部和南部屬於山體園渾的高丘陵;中部地勢比較平坦,其中間有一些土山和石灰岩山峰,在附城、那陽、百合、蓮塘、石塘、陶圩、校椅、雲表等地方,坡地大塊,垌場廣闊。 氣候環境橫縣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夏長冬短,無霜期長,少見冰雪。這些特點,最適宜於喜溫作物的生長。 根據氣候學上採用候溫劃分四季:以候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10~22℃為春秋季。按此標準,橫縣無冬季。但從具體年份看,大多數年份都有短暫的冬季。4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夏季,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為秋春季。

人口分布


橫縣中華茉莉園
橫縣中華茉莉園
橫縣是一個以壯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散雜居大縣,常住人口896099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縣居住著漢、壯、回、瑤、苗、侗、滿、彝、白、土、水、黎、京、么佬、仡佬、朝鮮、毛南、高山、蒙古、藏等20個民族,壯族佔全縣少數民族人口的99.7%,主要以壯漢雜居的形式分佈於全縣17個鄉鎮,壯族人口佔總人數一半以上的鄉鎮有校椅、雲表、石塘、平馬、新福、六景、鎮龍,其中鎮龍、新福、平馬三個鄉鎮壯族人口佔80%以上,全縣共有壯族村委會149個,自然村736個。
漢族、壯族是橫縣的兩大世居民族,其他少數民族主要來源於軍人轉業安置、歸僑安置、知青插隊落戶、大中專畢業生工作分配和婚嫁遷入等。
2000年,橫縣轄17個鎮、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88973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橫州鎮39510、附城鎮104236、百合鎮73487、那陽鎮46212、南鄉鎮28724、新福鎮21101、蓮塘鎮28511、平馬鎮26301、巒城鎮47477、六景鎮26032、良圻鎮48288、石塘鎮32206、靈竹鎮21163、陶圩鎮62910、校椅鎮69122、雲表鎮64513、馬嶺鎮24298、馬山鄉43785、板路鄉35207、飛龍鄉15621、平朗鄉18744、鎮龍鄉12285。

資源


橫縣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金屬礦、非金屬礦、水產資源、珍貴動物等。
縣內金屬礦藏主要有銅、鉛、鋅、銻、汞、鐵、鈾、金等。其中銅有小型礦床一個,礦點10個,礦化點4個,主要分佈於縣內鎮龍、雲表、陶圩、蓮塘等地;鉛、鋅礦有小型礦床一個,礦點12個,礦化點10個,主要分佈於縣內鎮龍、陶圩等地。其中蓮花山組中以方鉛礦、閃鋅礦為主,礦體6個,共長910米,厚0.04-1.55米,鉛儲量大於1600噸;銻礦有礦點1個,礦化點2個,主要分佈於縣內鎮龍、陶圩等地;汞礦有礦點2個,主要分佈於縣內陶圩鎮;鐵礦有礦點13個,主要為殘坡積的褐鐵礦,分佈於縣內蓮塘、板路、南鄉、馬嶺、雲表、陶圩、良圻、百合等地;鈾礦有礦點4個,主要位於馬山鄉石狗嶺、金石、馬山等岩體的圍岩蝕變帶中;黃金礦儲量豐富,主要分佈於縣內南鄉、百合、雲表等地。
縣內非金屬礦藏主要有毒砂石棉重晶石、煤、磷、石灰石、黃鐵礦石英砂等。
橫縣水面寬闊,全縣河流、池塘、山塘水庫等總面積約1.71萬公頃,十分適宜養魚。據普查,橫縣魚類有81種,分屬9目19科56屬,分佈在全縣22個鄉鎮,但多聚於鬱江。野生魚類主要有赤魚(甫魚)等,比較大型的經濟魚類主要有草魚(鯇魚)、鰱魚、鱅魚。黃金1998年,橫縣淡水養殖面積為6759公頃,水產品總產量為21679噸。
橫縣境內的珍貴動物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穿山甲山瑞蛤蚧、蟒蛇(蚺蛇)等。

交通條件


橫縣交通
橫縣交通
橫縣交通便捷,區位優勢較為明顯。鬱江黃金水道常年可通行1000噸以上的船舶,上通南寧、百色,下通粵、港、澳。縣內過境鐵路76公里,設有6個火車站,公路里程800多公里,境內高速公路里程100公里,設有多個出口。湘桂鐵路、黎欽鐵路和桂海高速公路、南梧高速公路、209國道等多條交通要道貫通縣境,六景港口將建成年吞吐量100萬噸的南寧中轉港碼頭,努力爭取成為國家內河二類口岸,打造成一座區域性多功能現代化港口。

經濟


第一產業

橫縣茉莉花產業
橫縣茉莉花產業
橫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尤以糧、蔗最多。1985年,全縣糧食總產3.05億公斤,甘蔗(包括果蔗)66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長4.7倍和128.4倍。農業總產值24756萬元(1980年不變價計),其中種植業產值16278萬元。1950年至1985年,全縣向國家提供糧食13.77億公斤,年均3825萬公斤,最多的1983年達9518萬公斤,人均110公斤。1985年,全縣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65.7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4%。種植業還為佔全縣工農業總產值29.1%的製糖業提供原料。蔗糖業提供的稅利佔全縣財政收入的47.7%。
建國后,縣人民政府於1950年起設建設科、農業局(科)等,主管農業生產。后又陸續設良種場、推廣站、種子站、測報站、土肥站、農科所。在各鄉(鎮)設立農業技術推廣站,村設專職農業技術員。1985年,全縣農業部門有幹部176人,其中技術幹部143人(縣37人、鄉鎮106人)。在技術幹部中,有農藝師44人,農業技術員28人。

第二產業

民國18年(1929年),橫縣(含原永淳)工業,僅有鐵器製造、木器製造、炮竹製造、醬料製造、酸滷製造、竹藤棕草製造、服裝用品製造、雕刻和攝影共18家,從業人員41人。
民國19年,永淳縣政府投資4萬元(桂幣),在永淳縣城(現巒城鎮,下統稱巒城)興辦文化用品製造廠,從業人員70人。同年8月,橫縣縣城(現橫州鎮,下同)先後興辦度量衡製造廠(店)4間,從業人員10人;巒城興辦6間,從業人員15人。
民國32年,全縣鐵器製造者、木器製造者、陶器製造者、銅器製造者、竹器製造者、皮鞋製造者、土布製造者、土帶製造者、布鞋製造者、毛巾製造者、草席製造者、炮竹製造音、醬料製造者、酸滷製造者、煙絲製造者、服裝製造者以及民間釀酒、碾米、榨油、榨糖等製造者發展到904家,1187人。
民國38年,橫州有縣政府直接管辦的橫縣電燈公司、橫縣印刷廠2間以及惠泰隆醬園、大昌正記醬園、均安酒坊、寶華茶廠、恆昌織布廠、陳益棧織布廠、朱名琛織染布廠和巒城有翁聯棧織布廠、大米加工廠,百合有和隆鍋廠、達裕鍋廠,南鄉有天亮鍋廠、遂祥鍋廠、合山鍋廠、西津鍋廠等私人經營或聯合經營的工業企業。這些工業企業,除橫縣電燈公司和永淳的大米加工廠採用機器生產以外,全部都是使用手工工具生產。
1950年8月,橫縣人民政府接管縣政府辦的橫縣印刷廠和橫縣電燈公司。5月,林贊和、賴國禎、黃金海等19戶,在巒城興辦巒城公益酒坊。同年6月,來亢宗在橫州興辦福民織布廠。
南山茶廠
南山茶廠
1951年6月,靈山縣平南鍋廠的梁著光搬到南鄉興辦利華鍋廠,8月,又與南鄉遂祥鍋廠以及西津鍋廠搬到南鄉合併,成立利群鍋廠。巒城鄧天郝、黎子雄在巒城分別興辦天興號織布廠、黎子雄織布廠。11月橫縣印刷廠正式命名為地方國營橫縣印刷廠。
1952年2月,橫縣專賣公司接管巒城公益酒坊。同年4月,橫縣電燈公司改名為橫縣電廠。
1953年5月,巒城的黎植萱在巒城興辦黎植萱織布廠。8月建立中國茶葉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支公司橫縣茶葉收購組。同年11月,巒城公益酒坊轉為地方國營橫縣巒城酒廠。
1954年1月,橫州福民織布廠和陳勝玉、蒙澡織布廠合併,成立先聲織布廠。2月橫州私營的寶華茶廠併入橫縣茶葉收購組,改名為公私合營橫縣茶廠,8月轉為地方國營橫縣茶廠,12月中國茶葉公司廣西壯族自治區公司接收,又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茶廠。這一年工商業者學習中共中央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后,接受國家統購包銷的11戶25人,接受國家委託加工訂貨的有醬料、釀酒、碾米、紡織、土製鍋頭等59戶122人。1955年2月,巒城翁聯棧織布廠、天興號織布廠、黎子雄織布廠、黎植萱織布廠合併,成立巒城聯合加工廠。同年6月,橫州私營的惠泰隆醬園、大昌正記醬園合併,成立公私合營橫州大昌醬料廠。8月,廣西壯族自治區勞改局駐橫縣馬嶺勞改農場興建謝圩糖廠。
1956年2月,南鄉的合山鍋廠和南寧地區辦的邕寧鎮龍鍋廠搬到南鄉併入利群鍋廠,成立公私合營南鄉鍋廠。百合的和隆鍋廠和達裕鍋廠合併,成立公私合營百合鍋廠。巒城聯合加工廠改為公私合營巒城棉織廠。當年,參加公私合營的工業企業135戶,586人(其中工人319人),資金231399元,組成合營企業26個。資本最多的是惠泰隆和新申米廠,前者資本1950年1.8萬元,合營時投資8560元,後者1952年10362元,合營時投資8857元。僱工最多的是朱名琛染織廠,1950年37人,合營時53人。資本最少的是利成號,合營時投資851元。
1958年3月,橫縣興建第一個地方國營工廠橫縣澱粉廠。5月,槎江鎮紅星鐵木器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部分過渡到國營,成立地方國營橫縣農械廠。6月至12月,橫縣硫磺廠(12月改為地方國營橫縣化工廠)、橫縣造紙廠、橫縣造船廠、橫縣農藥廠、橫縣水泥廠、橫縣玻璃廠、橫縣槎江煉鐵廠、橫縣江口煉鐵廠、橫縣江口化肥廠、橫縣六藍加工廠、橫縣六景煉焦廠、橫縣雲表糖廠、橫縣尖顧鉛礦、橫縣水滴鉛礦、橫縣昌六鉛礦、橫縣那陽煤礦等16個地方國營廠、礦上馬。8月,自治區興建的西津水力發電廠破土動工。這一年,全縣工業企業職工人數達2550人,總產值為1208萬元(其中區辦工業69.27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4446元(區辦工業4099元),發電量9.25萬度,供電量8.85萬度(其中工業用電5.06萬度),茶葉341.45噸(區辦工業),混合機製糖1248噸,黃片糖413噸,白酒1098噸,醬料606噸,鍋頭4.14萬隻,水泥1767噸,鐵木製小農具1.92萬件,木製傢具0.98萬件,人、畜力車2650架,棉布79.6萬米,皮鞋1.6萬雙,制皮600張。1959年1月,地方國營橫縣農械廠改名為地方國營農機修造廠。5月,自治區駐橫縣國營良圻農場內興建良圻造紙廠。8月,公私合營南鄉鍋廠和公私合營百合鍋廠搬遷橫州,合併成立地方國營橫縣鍋廠。同年12月,專為西津水力發電廠施工所需而興建西津動力廠。
1960年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磚瓦廠。10月,公私合營橫縣巒城棉織廠大部分人靈和主要設備搬遷橫州,併入公私合營橫縣棉織廠,改名為地方國營橫縣棉織廠。1961年10月,地方國營橫縣水泥廠、橫縣玻璃廠、橫縣那陽煤礦併入地方國營橫縣鍋廠。1958年6月至12月上馬的地方國營橫縣化工廠等16個企業和1960年8月興建的地方國營橫縣磚瓦廠,全部下馬。這一年,全縣工業企業只有職工1689人(其中區辦企業129人),總產值997.89萬元(其中區辦企業50.64萬元),比1958年減少33.76%和17.39%。
1962年2月,橫州均安酒坊併入橫州大昌醬料廠,改名為公私合營橫縣大昌廠。
1964年6月,自治區辦的西津水力發電廠1號機組發電。同年6月,橫縣電廠改為橫縣供電所。
1965年5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化肥廠。
1966年,全縣工業企業有幹部、職工1763人(其中區辦工業445人),總產值3196.55萬元(其中區辦工業1784.31萬元)。全員勞動生產率18131元(其中區辦工業40097元,縣辦工業10715元)。主要工業產品有:發電量24775.97萬度(區辦24774萬度),供電量2986萬度(其中工業用電1504方度,農業用電825萬度,生活照明用電657萬度),茶葉1099噸(區辦工業),混合機製糖26105噸,黃片糖562噸,白酒972噸,醬料552噸,鍋頭25.46萬隻,鈣鎂磷肥8046噸,鐵木製小農具1.65萬件,木製傢具3.55萬件,人、畜力車1818架,棉布37.20萬米,皮鞋2.33萬雙,制皮1145張。
1968年5月,西津動力廠下馬。
1969年6月,在地方國營橫縣鍋廠內增加鋼鐵生產,成立地方國營橫縣鋼鐵廠。10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菌肥廠。
1970年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水泥廠。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炸藥廠。
1971年5月,籌建地方國營橫縣氮肥廠。
1973年10月,地方國營橫縣炸藥廠下馬。
1974年5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自來水廠。9月,地方國營橫縣氮肥廠建成投產。
1975年5月,自治區駐橫縣國營良圻農場興建良圻糖廠。8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罐頭廠。10月,橫縣建築工程公司(大集體)興辦該公司直轄的石灰廠、紅磚廠和水泥構件預製廠。
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有幹部、職工3295人(其中區辦工業1195人,縣辦工業2100人,各佔總人數的36.27%和63.73%),總產值11128.99萬元,(其中區辦工業7259.81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65.23%,縣辦工業3869.18萬元,佔34.77%),全員勞動生產率33775元。主要產品有:發電量100546.07萬度(其中區辦工業100025萬度),供電量5011萬度(其中工業用電2732萬度,農業用電1149萬度,生活照明用電1130萬度),混合機製糖9213噸(其中區辦工業3757噸),黃片糖1255噸,白酒1982噸(其中區辦工業208噸),醬料1745噸,鍋頭28.71萬隻,碳酸氫銨15673噸,腐植酸銨磷9693噸,鈣鎂磷肥18656噸,鐵木製小農具18.94萬件,木製傢具5.86萬件,人、畜力車323架,交流電動機2465台,手扶拖拉機拖卡1140輛,動力粉碎機、動力碾米機1317台,棉布149.92萬米,電爐鋼3200噸,鋼材4830噸,冷拔線材747噸。
1979年10月,地方國營橫縣菌肥廠轉為南寧地區橫縣製藥廠。
1980年6月,地方國營橫縣化肥廠轉為地方國營橫縣白水泥廠。同年5月,橫縣革命委員會貫徹執行197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批轉中共中央統戰部等六個部門關於把原工商業者中的勞動者區別出來問題的請示報告》,對1956年參加公私合營后在企業內工作的14戶、31人進行區別,結果,資本兩千元以上,僱工4個人以上的工業者有朱名琛染織廠、達裕鍋廠、和隆鍋廠、大昌正記。惠泰隆、均安等6家,佔有少量生產資料,一般不僱用工人,自己從事勞動,依靠勞動收入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來源的手工業者4家;佔有一定生產資料,僱用1-3個工人,自己從事勞動,以維持生活主要來源的小業主4家。從業人員中,定為其他勞動者的6人,小手工業者8人,小業主2人,學徒2人(其餘定為原工商業者)。
1982年2月,籌建地方國營橫縣石塘糖廠,12月建成投產。
1984年6月,興建地方國營橫縣汽車修配廠。
1985年1月,籌建地方國營橫縣巒城糖廠,1986年12月建成投產。
1985年,橫縣工業企業屬自治區辦的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茶廠、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津水力發電廠、廣西壯族自治區國營良圻農場造紙廠、廣西壯族自治區國營良圻農場糖廠。列入縣辦地方國營的有:橫縣糖廠、橫縣石塘糖廠、橫縣巒城糖廠、橫縣鋼鐵廠、橫縣鍋廠、橫縣氮肥廠、橫縣水泥廠、橫縣白水泥廠、橫縣食品廠、橫縣製藥廠、橫縣罐頭廠、橫縣棉織廠、橫縣印刷廠、橫縣農機修造廠、橫縣汽車修配廠、橫縣自來水廠、橫縣供電公司、橫昌礦產公司。列入輕工部門大集體的有:橫縣木器廠、橫縣五金廠、橫縣皮革廠、橫縣標件廠、橫縣機電廠、橫縣鑄造廠、橫縣松脂廠、橫縣服裝廠、橫縣印製廠、橫縣羽絨廠。列入基建部門大集體的有:橫縣石灰廠和橫縣水泥製品廠。全縣總共34個廠,幹部、職工7236人(其中區辦工業1415人,縣辦工業5722人),總產值16315.41萬元,比1978年增長46.6%(其中區辦工業8603.41萬元,增長18.51%;縣辦工業7712萬元,增長99.32%)。全員勞動生產率22548元,下降33.24%(其中區辦工業下降6.25%,縣辦工業下降26.85%)。這一年的主要產品有:發電量107626萬度(其中區辦工業106967萬度),比1978年增長7.04%,供電量增長1.21倍(其中工業、農業和生活照明用電分別增長1.27倍、8.18%和2.23倍);混合機製糖和自酒增長2.9倍和37.45%;醬料和碳酸氫銨增長12.49%和89.44%;人畜力車和手扶拖拉機拖卡增長2.84倍和27.05%;黑色水泥和6.5公釐冷拔線材增長2.62倍和4.87倍;電爐鋼和8公釐軋鋼材增長3.22倍和35.68%;鍋頭和棉布下降19.89%和3.28%。這一年生產白色水泥5510噸,園釘292噸,石灰2900噸,水泥預製件2100平方米,水果罐頭1483噸,板蘭根沖劑274.31萬塊,羅漢果止咳沖劑635.84萬塊,五花茶沖劑223.16萬塊,石林通片1039.47萬瓶。
1985年,各項工業總產值佔全縣縣辦工業總產值:製糖佔33.74%,食品佔13.62%,金屬佔11.55%,建材佔8.25%,化肥佔5.77%,皮革製品佔4.11%,機械佔3.7%,製藥佔2.36%,紡織佔1.47%,印刷佔0.98%,木製品佔0.88%,電力佔1.56%,自來水佔0.44%,其他佔12.57%。

第三產業


公元前206年橫縣已有商業活動。
1887年,橫縣圩場,裝卸商品之埠頭遍布全縣。乾隆十一年(1887年)的《橫州志》記載:“橫(縣)之境,距城各百里,而遙為圩場者凡三十,至貿易米、鹽之謂埠,則十而有三。三十圩即橫州、謝圩、灘頭圩、喬慶圩、雲表圩、安樂圩、石罅圩、那陽圩、羅鳳圩、木山圩、荒嶺圩、博合圩、鄧村圩、六加圩、筋竹圩、江口圩、南鄉圩、西寧圩、飛龍圩、石柱圩、小里圩、蓮塘圩、龍頭圩、復旺圩、陶圩圩、石塘圩、校椅圩、青桐圩、花橋圩、劉公圩。十三埠是:清江、學前、小里、逢灣、西津、飛龍、平佛、灘頭、南鄉、甜菜、平塘、米埠及鹽總埠。
民國22年部分關於商業的記載,以百合為中心,其次為縣城,再次為南鄉,全縣商店214間,資本總額22893元(橫縣當年每擔稻穀集市成交價5.64元,相當於4259擔谷的價值)。入口貨以洋紗、火油、生鹽為大宗;出口以谷、米、牲畜、油料、茶葉方大宗”。民國32年編的《橫縣誌》第五冊中記載:民國29年全縣有24個圩場,其中有23個圩場設有商店共1085間,資本總額2711788元。

社會


科技

1949年前,橫縣沒有科技專管機構1959年縣人民政府始設科學技術委員會,領導和管理全縣科學技術事業,隨後還成立科學技術情報站。1979年2月,成立縣科學技術協會,負責團結、組織和協調16個科技學會的活動事宜。1985年,全縣有各系列各類專業科技人員1427人,其中獲中級技術職稱的74人,初級技術職稱的463人,技術員890人。有422名科技工作者,在少數民族地區從事科技工作20年以上,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事務委員會、勞動人事部和中國科協頒發的榮譽證書,有從事農、牧、漁業技術推廣工作達25年以上的43名科技人員、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紀念章。

教育

橫縣中學
橫縣中學
三國時,吳國陸績任郁林太守。他重儒雅,興教化,首次以詩書教導士民,橫縣(州)文化教育事業的幼芽從此萌發。唐代林著任橫州刺史,進一步振興文教。宋代政和元年(1111年),開始設置教授,元代又陸續專設儒學教授、學正、教諭等專職官員,專門管理教育事業。明代廢教授,改設州學正、訓導各一員,縣教諭、訓導各一員,仍有專官管理教育。清代沿襲明制。明清兩代又立書院,置義學,創社學,興私學,學校體系較為完整,規模有所擴大,規章制度也較為完備,一些廉明州官崇儒重教,或捐俸興學,或親自講演,或時加督課,又有一些退隱園林的官員在家設館教學,樂育後代,故城鄉文化事業得以進一步發展,“人文風土已與中州無異”。清末,教育事業逐漸衰落,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戍政變后,本縣(州)廢科舉、興學堂,學正、訓導先後裁廢。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改設勸學所,設總董一員,勸學員2員,按州牧指令綜理包括辦學經費在內的興學事務,把全縣(州)劃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學區,由勸學員深入各區勸導,遍設小學。宣統二年(1910年),到處興新學。不久,辛亥革命爆發,勸學所所務停頓。
民國以後,各級學堂改稱學校。民國5年(1916年)復設勸學所,總董改稱所長,除設勸學員2人外,增設書記1人,各學區則成立學董會。10年以後,學校改授白話文,進一步講科學,輕經訓。11年勸學所改為地方教育局,所長改稱督學;12年復改為勸學所,仍稱所長,增設勸學員1人;13年將勸學所改組為教育局,設局長1人,督學員3人,事務員3人,書記2人。22年實行裁局設科后,撤銷教育局歸併入縣政府第三科管理。35年除設科長1人、科員2人、辦事員2人外,還設督學3人,協助辦理教育行政和教育督導事務。
1949年10月,橫縣人民政府首先在已經解放的西區全部和北區、南區的部分鄉村,行使人民教育行政權力。同年12月全縣解放后,在縣人民政府內設文教科,設正副科長2人,專職幹部4人,各區設文教助理1人,管理全縣文化教育事業。1953年後,把全縣劃分為47個學區,每學區設輔導員1人,協助縣、區行政管理廣大農村小學。1956年文化、教育分科。教育科增設二層機構——縣教研室。1958年,文化科、教育科合併為文教局,設局長1人,副局長2人,專職幹部6人。1964年,撤銷文教局,分別成立教育科、文化科。教育科設正副科長2人,專職幹部6人,各區(鎮)仍設文教助理(幹事)1人。
“文革”期間,撤銷學區,教育遭受嚴重破壞。1968年縣革命委員會成立后,撤銷教育科,教育行政事務由革命委員會政工組統管。1970年在政工組內設教育領導小組,設正副組長3人,專職幹部3人。1972年撤銷教育小組,建立教育局,各公社(區)設教育輔導組。1985年,教育局設局長1人,副局長2人,黨支書1人,下設秘書、政工、普教、財務四股,專職幹部7人,各鄉(鎮)除設文教幹事1人外,把原教育輔導組改為鄉(鎮)教育輔導站,設站長1人,專職輔導員2~4人,業餘教育專干1人,教育會計1人,協助縣教育局和鄉(鎮)人民政府管理日益發展的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和工農業餘教育,進一步改革縣、鄉兩級教育行政管理體制,全縣村村有小學、鄉鄉有初中,縣有高完中,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全縣36.88%的勞動力具有初中畢業以上文化水平。

文化

橫縣文化,源遠流長。自漢置安廣縣以來,歷代中州的一些文人學士、名人官宦,如漢代伏波將軍馬援、名宦費貽,三國陸績,唐代名宦杜正倫,宋代文學家秦觀、名宦王嗣宗、杜杞,明代進士吳時來、刑部主事董傳策、地理學家徐霞客等,都到過橫州,將中州的文化習俗南傳,給橫縣以影響,使橫縣的文化習俗與中州大同小異。1949年以前,橫縣的文化藝術活動,多由社會團體或群眾自發組織。
據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橫州志》記載,每逢元宵節,衢戶燈彩、笙歌、演扮、台架、聚飲、嬉戲為樂。南鄉北帝廟戲台碑文也有“嘉慶十一年歲次丙寅仲冬立天上帝廟前創建戲台神人同樂”的記載,當時搭台演戲成了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化活動形式,相當活躍。民國25年(1936年),外地到橫縣演出的有27個戲班。此外,文化活動還有舞龍、舞獅、舞春牛、歌圩、廟宇誕期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橫縣的文化事業有了新的發展。1950年縣人民政府設文教科。1956年文教分科設教育、文化科。1958年並為文教局。1964年復分設文化科。1970年改為文化局,設正副局長、辦事員、會計等人員,專管全縣文化事業。50年代,文化工作主要配合黨的各項中心任務開展活動,兼搞圖書借閱。1959至1964年,全縣掀起演《劉三姐》熱。“文革”中文化工作受到嚴重摧殘,主要演唱八個“樣板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文化工作“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針,以創辦城鄉文化中心為主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取得了新的成績。1979年,全縣20個公社除水上公社外,都建立了文化站。從1979年到1985年,全縣文化基建投資391萬元,相當於建國后30年總投資額的8倍。縣有文化館、圖書館、文物管理所、新華書店、電影公司和電影院、文工團,22個鄉鎮都有了文化站,其中建成8個城鄉文化中心。299個村(街)、1782個自然屯,有136個村屯建立了文化室和386個文藝演出團隊。全縣文化系統有幹部職工381人,農村業餘文藝骨幹21910人。擁有文化活動場地39.5萬多平方米。

語言

本縣有漢語、壯語。漢語有平話、新民話、普通話、白話。壯語分為橫南壯話和橫北壯話。壯漢民族交往多是講平話,白話和壯話次之。
(1)桂南平話。主要分為百合話、橫州話、陶圩話和巒城話(又稱永淳話)。分佈在附城、百合、那陽(有22個聲母、57/54個韻母和10個聲調)3鎮大部,馬山鄉和橫州(有23個聲母、56個韻母和10個聲調)、六景、良圻、板路、巒城、石塘、靈竹、陶圩、雲表、蓮塘、平馬、馬嶺、校椅、平朗、鎮龍等鄉鎮的部分鄉村,98%以上的人會講,1998年用作母語者約66萬,約佔漢族的95%,佔全縣的63.86%。
(2)新民話(涯話 、麻介話)屬客家話。操新民話的人祖籍絕大多數是廣東、福建,分佈在橫州、附城、巒城、新福、飛龍、百合、石塘、靈竹、那陽、雲表、蓮塘、校椅、平朗13個鄉鎮的部分地區,1998年使用人口約8萬,佔8.24%。
(3)白話屬粵語邕潯片。分佈在縣城,橫州、六景、良圻、南鄉、巒城、飛龍、百合、石塘等鄉鎮的部分地區和某些廠礦。
(4)北壯語邕北方言分佈在石塘、靈竹等鎮大部,六景、良圻、新福、飛龍、陶圩、雲表、蓮塘、平馬、馬嶺、校椅、鎮龍等鄉鎮的部分地區。本縣壯語又以鬱江為界,分為橫北壯話和橫南壯話。橫南壯話包括南鄉、飛龍、新福、平朗、巒城等鄉鎮。橫北壯話,以平馬、良圻、六景以及石塘鄉蘆村片較為相近,校椅、雲表、鎮龍、靈竹、石塘、陶圩、蓮塘等鄉基本相同。橫南橫北壯話的主要區別是調值的不同。

衛生

1949年前,橫縣、永淳各有1間縣衛生院,百合、南鄉、校椅各有1間分院。橫縣衛生院有院長和醫務人員等14人,設有普通留醫室、特別留醫室。兩縣醫療單位共有8張病床,21名醫務人員。醫療設備和技術力量比較簿弱。社會上以醫為業者不足百人。鎮龍山區,患病者要步行二三十公里路到山外的鄧圩、靈竹、校椅圩看病買葯。縣內常有瘧疾、天花、霍亂等流行病發生。
1952年,縣人民政府設立衛生科,工作人員2-6人,接著成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文革”期間,衛生科和愛衛會被撤銷,在縣革命委員會內設衛生服務小組。1972年,恢復衛生管理機構並改名衛生局,設局長1人,副局長2-3人,工作人員4-6人。同時恢復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設主任1人,工作人員1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衛生工作進行了改革。一是調整、充實了各個衛生機構的領導班子。縣人民醫院、中醫院、防疫站、保健站和22個鄉鎮衛生所,按照幹部“四化”的要求,到1985年共調整了領導班子成員116人,其中具有大中專文化水平的61人,年齡在40歲以下的42人。二是抓了知識分子政策的落實。全縣醫務人員在“文革”中的冤假錯案共47起已全部平反,符合農轉非條件的24名醫務人員的家屬,已辦理完畢。三是做好衛生工作責任制的落實。從本系統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到責、權、利的關係,採取定人員、定任務、定時間、定質量、定考工考勤的管理責任制。改變坐等病人上門為積極下鄉巡迴治療和增加門診,方便了群眾。僅1985年上半年就收入30多萬元,比1984年同期增收了10多萬元。中醫院和巒城中心衛生院還試行幹部聘任制和工人合同制。此外,還認真抓了全面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不斷改善環境衛生條件;抓了《食品衛生法》的宣傳、貫徹、落實,以保障人民的身體健康;抓了防疫、保健工作等。1985年,全縣各類衛生機構有54個,幹部職工1018人,其中有職稱的衛生技術人員746人,余為管理和工勤人員。全縣22個鄉鎮都成立衛生協會,共有會員1000人。

旅遊

九龍瀑布
九龍瀑布
九龍瀑布群,景區位於縣城之北、離縣城48公里,距南寧118公里。海拔1140米的大聖山的南麓,以山雄瀑奇、谷幽林茂的英姿在廣西獨樹一幟。公園地質古老,砂岩峰林雄偉俊秀,海拔多為400至700米。林中植被繁茂,植物達960種,古木奇卉繁多;野生動物150多種,當中不乏珍稀。
公園裡溪谷縱橫,大小瀑布20多處,匯成群、奇、壯、美的大觀。在2.5平方公里內分佈著十多條落差30多米,寬20多米不等的瀑布。瀑布以"群"為特色,相距100-300米。
主要景點有:群龍迎賓、雙龍戲珠、紫龍相會、九龍入宮、龍女吐珠、神龍慶殿、白龍山潭、金龍垂涎、青龍點水、環觀林海、密林探幽、赤壁列陣、龍狗巡山等。
西津湖
西津湖
西津湖,西津湖旅遊風景區位於橫縣縣城西南,因西津水電站而得名,離縣城5公里,距離廣西首府南寧120公里。湖東西長100多千米,南北一般寬1400米,水面積達240平方千米。
2005年西津湖旅遊風景區通過了首批“廣西工業旅遊示範點”評審,2006年通過了“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A級景區”評審,同時該景區又是南寧市科普教育基地、橫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寶華山,橫縣寶華山,因其位於縣城的南面3公里,所以當地人稱之為“南山”,即橫縣南山。《橫州志》載:“山聳而奇,靈而秀,郁蔥而偉麗,泓清而泉洌。”
華寶山
華寶山
寶華山是縣內除烏蠻山外又一座集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迹於一體的山峰。其因建有應天寺,且傳說明代建文帝靖難后在山中隱居15年而馳名史學及宗教界,歷代遊人均以一睹明皇聖跡為快。
“寶華朝煙”素列“橫州八景”,與山中的森林珍稀、應天寺、猴子岩、仙人井及登頂遠眺同為遊歷此山主要的觀賞內容。
伏波風景區地處雲表站南東3公里,由鬱江北岸的伏波廟和鬱江南岸的伏波灘,距縣城30公里。
伏波廟始建於東漢後期,重修於北宋中期。南北依次建鐘鼓樓、牌樓、前殿、祭壇、中殿、迴廊、後殿。整個建築布局嚴謹,雄偉莊嚴。伏波廟是珠江流域同類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者。
海棠亭
海棠亭
廟原佔地33330平方米,面積936.7平方米,由南至北依坡勢逐建鐘樓、牌樓、前殿、中殿、迴廊、祭壇、後殿七大部分。其中,迴廊與殿堂以小院相連,構成一完整的整體,在空間上收到高低錯落、虛實對比的藝術效果。屋檐斗拱是廟中令人矚目的建築工藝之一,各類柱、座、梁、桿、門、窗、屋脊的木、石、漿類雕飾及院落山牆、屋牆的壁畫也不愧為廟中傑出的藝術產物。
伏波灘,指橫縣的東部鬱江下游的一個十里長灘,與伏波廟隔江相望。1944年的隆冬,橫縣自衛第一大隊370人、東區自衛聯隊376人和鎮江鄉、北區的自衛隊與日軍華南方面軍獨立步兵第24大隊200多人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最後共擊斃擊傷日軍近100人,日軍大隊長度部市藏中佐被擊斃。
六景泥盆系剖面是我國著名的泥盆系標準剖面,也是世界著名的泥盆系標準剖面。它位於橫縣西北部的六景鎮附近,距自治區首府南寧約50公里。
剖面起點始於六景鎮北面的霞義山,往南通過火車站再轉向東南的谷閉村和那祖村,全長約3.5公里。在遠古時代,六景地區是浩翰的重洋,沉積古生物的遺骸有5000多個屬種,形成相疊岩層70多層;到泥盆紀後期,經過天翻地覆的"海退",終於滄海變桑田。
六景剖面已列為自治區重點自然保護區,其沉積化石類型之豐富,岩層發育之完整連續,加以保存之精美,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它是國內外研究古生物學、地質學、沉積學、岩相古地理學的理想場所,中外學者和遊人接踵而來,霞霓山將成為科研、探險、旅遊、度假的要地。山上有仙姑廟;附近有三疊石、布文岩、道庄貝丘遺址、官山生態園等景點。

特產


南山白毛茶
南山白毛茶
茉莉花橫縣被茶業界和新聞界譽為“中國茉莉花之都”,茉莉花種植面積廣、產量高、品質高。
南山白毛茶此茶產自縣城南面寶華山及附近的六旺、桐油等村,相傳為明朝建文帝植,傳種至今,故亦名聖種白毛茶。曾獲巴拿馬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二等獎。此外,橫縣綠茶也較有名。全縣茶園約有731公頃,年產茶約250噸。
荔枝種植面積10萬畝,栽培品種有黑葉荔、禾荔、香荔、三月紅龍荔、糯米糍、硃砂等。其中以三月紅、黑葉荔、香荔、糯米糍最為盛名。
桑蠶是橫縣又一大傳統特產,古時就為進貢之品。1999年,種桑養蠶較多的有馬嶺、雲表、靈竹等地,年產蠶繭250萬公斤。
蜜梨主要產於馬山鄉,故又稱馬山蜜梨,果色橙黃,肉細嫩,質脆味甜如蜜,食時不用削皮。年產量約100萬公斤。
果蔗主要產於蓮塘、陶圩、百合、附城等地,年產10萬噸左右,其肉脆多汁,清甜解渴,質優者,人站立手持果蔗輕放跌地,蔗可自然斷成幾截。
生薑主要產於鎮龍,肉厚麻辣,除食用、調味外,還可作醬料,乾薑可作藥用,年產量約100萬公斤。
大頭菜主要產於南鄉、巒城、附城等地。其莖粗大如碗,似大佛之手,故又稱佛手大頭菜,年產約200萬公斤。其精品稱五香頭菜,菜塊大,肉脆而芳香,有"土魷魚"之稱。
草席又稱關席,主要產於百合,年產30萬張。關草長而堅,經編席藝人之手,編織成各種規格草席。百合席經久耐用,墊睡冬暖夏涼,並有郁香之味。
橫縣魚生魚生在橫縣有史以來就是一道名貴的美味佳肴。用魚生招待尊貴的客人,是當地接待客人的最高規格。
橫縣大粽是民間特製食品,廣西知名的傳統風味名小吃。相傳起源於端午粽子,橫縣人經歷代加工,至唐宋已廣為享用。橫縣大粽是廣西橫縣人歡度新春佳節的主要食品之一,家家戶戶必備。在過年家庭團聚,餐桌上有大粽,即是“一家眾人從年頭到年尾都大團圓,不缺少一人”的吉利之意!所以,橫縣有“無粽不成年”之說。橫縣大粽,曾連續兩屆獲東南亞國際旅遊美食節金獎。
橫縣芝麻餅
橫縣芝麻餅
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譽滿秦晉。
橫縣粉利大多數的橫縣粉利做成圓柱形,半徑大概是4厘米,長25厘米左右,呈白色,為了美觀,橫縣人們常用幾個小穿心筒綁成花狀,拌“紅花粉”后如蓋章一樣,在粉利頂表面蓋上幾朵“花”。
橫縣年糕逢年過節吃的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年年高升”新希望。

所獲榮譽


2020年06月03日,入選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範名單。
2020年7月,入選2020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名單(第一批)。
2020年12月1日,《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400強》榜單發布,橫縣第339位。
2020年12月9日,入選第三批雙創示範基地名單。
2021年1月,入選中央文明辦2021—2023年創建周期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單。
2021年1月,入選到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