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冰期
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的極寒天氣
1550年至1851年,明代嘉靖至清代道光年間,中國曾發生大規模類似於現在的極寒天氣,那時候經驗不足,防禦措施不及時,繼而發生群發性的農作物減產,隨後還出現飢荒、農民起義等一系列連鎖社會效應,影響很大。這起事件在史志上亦有記載,在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
冰( )指段紀溫暖始段。稱弗朗索瓦-埃米·泰(ç- )球《 》創。約紀初始,球寒冷,稱“冰”,冰束紀初。冰低溫顯,尤緯拔區,敏態脆弱環境效突,影響植農業產,社濟展嚴。
跨、清朝,稱“清冰”。具,顯小冰河期(可以理解為寒冷期):
()葉宗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至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2)自明代末葉後半期之神宗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至清代前葉之聖祖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
(3)自清代末葉之宣宗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至清德宗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
明代中葉以後,漫天冰雪的奇景再度在降臨江南,華中,華南各地,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漢水,淮河都曾經結冰,“夏寒”,“夏霜雪”的天氣紀錄不絕如縷,而明代中葉期間冬無雪的紀錄只有兩次——一次是明英宗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一次是明憲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而當時的嚴寒天氣,文獻的紀錄為:
清代中葉以後,中國境內開始有現代氣象里雨量和氣溫觀測數值的紀錄,研究並統計這些雨量和氣溫的數值紀錄,以及北平古柏、古銀杏樹木年輪的變化,可看出清代中葉有較暖和的冬天。而道光以後,氣候又轉寒,再度進入小冰河期時代,也是中國有史以來次冷的時期。一直到清末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后,才漸漸轉變進入暖期。然而就在這個轉暖的時期,也遭遇了1892——1893年的極端寒冬。
1892一1893年冬季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近300年以來最寒冷的冬季。這年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不斷遭受強寒潮的影響,連續出現了嚴寒的天氣,其中十一月下旬的連續特大寒潮,使江南地區,特別是南方沿海各省,如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出現了極為少見的嚴寒現象。據類似寒冬年份所造成的寒冷程度及自然現象的比較和估計,這個寒冬至少是1700年以來中國南方地區經歷的最寒冷的冬季。
北方冬季寒冷,凍死草木的情況時有發生,不足為奇。但1892年冬天,上海地區長年滔滔東流的吳淞江和黃浦江也在十二月封凍,河冰經旬不解。江蘇蘇州一帶“冬大雪嚴寒,太湖冰厚尺許”。南京一帶“冬奇寒,河凍十日不解”。這一帶大雪至少東延至安徽南陵。嘉善一帶“十一月下旬寒甚,河盪堅冰十餘日,舟揖不通。十二月大雪二晝夜,平地積三尺”。而德清一帶“十一月二十七日雨雪,冰凍積四五尺,大寒。文明橋至長橋河,船支不通,有行於冰面者。至十二月初八日漸解”。蕭山、餘姚、象山、太平、臨海、富陽等地的河港也都凍結。臨海一帶:“溪澗江河層冰合凍,為南中所未有。”《光緒太平縣續志》中也說:“河流盡凍。不能行舟,花木多萎,百歲老人所未見。”
湘贛兩省也經歷了寒冬影響,從有限的史料記載來看,南昌一帶“冬十二月大雨雪,樹木凍折,禽卵成冰”。兩省南部地區也都有相似的記載,如江西南安府崇義縣,“冬十一月大雪,平地積雪盈尺,樹木花草凍壞者多”。湖南永州府寧遠縣,“冬大雪,冰歷月余,雀免凍死者無數”。
福建和廣東兩省大部分地區已屬南亞熱帶,氣候溫暖,一般的年份沒有降雪現象,在歷史氣候研究中常常以該地區是否出現降雪作為氣候狀況的重要判斷條件,1892一1893年寒冬中,這裡出現了大面積的降雪。
1893年1月16日閩浙總督向朝廷奏報:“閩省向來冬不見雪,或偶爾落地即化,從無積雪厚數寸者。光緒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朔風嚴寒,入夜瑞雪繽紛,至二十九日平均雪深四五寸。”不僅是福州一地大雪,武平、龍岩、上杭、長樂、永泰、莆田、長泰、連城、長汀、大田、霞浦、同安、廈門等地的地方志記載,這些地區都出現了大雪積厚達一尺以上的現象,“問之八十老翁,均以為不經見雲”。可見對福建而言,這次寒冬基本涉及到全省。
台灣苗栗“冬十一月大雪,十二月朔復大雪”。澎湖“一於一月天大寒,內地、金門、廈門大雪盈尺,為百年所未有,澎雖無雪,奇寒略相等”。就連台灣島南端俗稱無冬的恆春縣也曾落過雪子。兩廣地區同樣受到了這個寒冬的影響,珠江三角洲各地皆有這次寒冷的記載,“(十一月)下旬二十八日朔風乍寒,省城及附省各縣,並韶州府羅定州等各屬,得雪一寸至數寸不等”,這是廣東巡撫剛毅奏報的情況。
地方志中廣東中部高明的記載較具體:“十一月廿八日,大雪三日,落如珍珠,夜積作棉瓦,地尺厚,山樹俱白雪,稻盡萎,大樹多枯,自來廣東未有之奇也。”西南部恩平“十一月廿八日、廿九日大雪,平地厚五六寸”。這次寒潮直抵海南島,瓊山“十一月大雨霜,寒風凜冽,前所未有,貧者凍死,溪魚多死浮水面,勒竹盡枯,屯昌一帶更寒甚”,這裡已經是我國的熱帶邊緣地區了。
然而這並不是明清最嚴寒的冬天,從河湖結冰來看,該年太湖的冰情是“冰厚尺許”,但順治十一年冬太湖結冰可達“厚二尺”。該年河流結冰的南界到達浙江太平(今溫嶺),“河流盡凍,不能行舟”。以南的福州一帶有大雪,但沒有河流凍結的記載。而順治十二年正月十五日,福州“大雪,山上積至一丈平地五尺。十六日,地冰凍,河水凝結可載行人”。這是福州一帶河流結冰僅見的記載。從積雪的厚度來看,該年各地最大的積雪厚度在三尺左右,如浙江嘉善、鎮海和福建連城、武平、永泰等地,而順治十二年正月福州平地積雪可達五尺,康熙九年浙江及江蘇常州、鎮江一帶的積雪可達丈余。從降雪的南界來看,該年的降雪地區僅到達廣東和廣西的南部,沒有越過瓊州海峽,海南島上瓊山只出現寒風霜凍,但正德元年(1506年)萬州(今萬寧)雨雪,“撒鹽飛絮隨風度,……霎時白遍東山路”,降雪已經出現在海南島的中部,那裡的緯度是北緯18.8度……
1、對明朝的影響
明清小冰期從明朝中期開始出現,那時候天氣十分惡劣,冬天也比往年更冷,許多人難以忍受,就連當時很少下雪的南方地區都出現了罕見的大雪甚至冰雹。
農作物受極端天氣影響驟然減產不說,許多百姓也被冰雹砸傷,甚至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許多人不得不露宿街頭。
當時死於極寒天氣的百姓數不勝數,一時間怨聲載道,然而小冰期帶來的影響遠遠不止這些,除了惡劣的天氣和寒冷的氣候,小冰期還帶來了長久的乾旱,糧食減產是必然的了。
在這樣惡劣的情況下,百姓生存十分困難,糧食減產的同時還有許多農作物被凍壞。最糟糕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農田受到了蝗蟲的侵襲,人們能收穫的糧食已是所剩無幾了。饑寒交迫的人們不得不爭先恐後地尋找一切可以果腹的食物。比如掉在地上的糧食、樹根、從沒見過的野果等等。
更有甚者,甚至與人交換彼此的孩子,用來填飽肚子。明朝已然爆發了大面積的飢荒,這段時間出生的孩子都活不過幾天。
許多老人也是因為難以忍受惡劣天氣的影響驟然離世,然而這些遺體沒有得到妥善處置,時間久了便導致疫病出現。在種種情況的作用下,明朝原本一億兩千多萬人口,如今只剩下不到五千萬了。
小冰期帶來的危害最嚴重的的時期恰逢朱由檢即位,他大刀闊斧地懲治了魏忠賢及其殘餘勢力,東林黨的人重新受到重用。
其實朝堂上的關係錯綜複雜,就連皇帝也不能獨善其身,還是要看不少大臣的臉色。朱由檢的權力被一些中立的大臣制約著,他也無可奈何,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了。
但是如今明朝遭遇此等災禍,他無法袖手旁觀,便要求手下的大臣們捐出自己的銀兩幫助明朝渡過難關。
令人感到無奈的是,平時這些大臣若是彈劾哪位官員或者邀功的時候十分積極,現在需要他們伸出援手,每個人都一聲不吭,互相推卸責任,生怕把擔子落到自己頭上。
所以,無論朱由檢如何努力,這些人最後只不過拿出了幾百兩銀子。可見這些大臣平日里對君王、對明朝的忠心不二都是嘴把式,遇到事情紛紛縮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