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下鎮
噪下鎮
噪下鎮地處江西省宜春市奉新縣西北部,轄8個行政村、1個林業分場,國土面積155.8平方公里。
噪下鎮
噪下鄉噪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載,明萬曆年間,噪下就成為建制鄉,名曰新安鄉,距今已近500年歷史,解放前夕,改為噪下鄉,以駐地噪下而得名,解放前後至1958年前,噪下設四個小鄉:分別是山裡(今汪家村)、富溪、噪下、觀噪下四個小鄉。1958年成立噪下人民公社,1961年又分噪下、觀噪下兩個公社,1968年合併為噪下公社,1984年改為噪下鄉,2000年經省民政廳批准撤噪下鄉設立噪下鎮。
噪下鎮
噪下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省管公路貫穿全境,鎮部駐地距縣城20公里,距320國道40公里,距省會南昌80公里,距江西省北大門九江市250公里。噪下鎮通訊便捷,村村通固定電話,行動電話建有基站。噪下鎮設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10所,幼兒園1所,噪下中學教學樓、實驗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宿舍樓都是近年新建。隨著教學質量提高,適齡兒童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率達95%以上,初升高達20%以上。噪下鎮文化站是是全縣第一批被授予的省一級文化站之一。新建的噪下中心衛生院,無論是醫療設施、技術水平都排全縣前列。2000年來,噪下鎮加快了小城鎮建設步伐,街道布局合理、美化亮化,集市貿易、自來水、閉路電視等設施完善。噪下鎮已經逐漸成為奉新縣明星鄉鎮和衛星城鎮之一。
噪下鎮
噪下鎮自然資源豐富,盛產木材、毛竹、優質天然礦泉水,水能蘊藏量達12萬噸以上,岩鹽蘊藏量達75萬噸。土特名優產品系水稻、大豆、薯類、油料、瓜果、畜禽水產品、中草藥等,工業產品白酒、木製傢具、竹膠地板、瓷瓶、機制磚、瓦楞紙等,產品質量上乘,獲農業部優秀產品獎一項,獲省優質新產品獎三項。
距鎮政府東南15公里處,有一座名聞遐爾的洞天福地、葯都葯業先河、旅遊療養勝地、道教名山——閣皂山,2001年批准為國家級森林公園,現有保存的宋代古橋(鳴水橋),清代石坊(一天門),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境內景色之秀、宮觀之麗、古迹之異、名樹之奇、藥草之眾,真乃“神仙之府”,歷史上引無數文人雅士,借景抒情,爭相題詠,留連忘返。
噪下鎮
總投資3—5億元的噪下湖旅遊開發已申報立項並完成了總體規劃,正在進行全面招商融資及一期開發準備工作;總投資445萬元的秀洛公路改造被列為國家商品糧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370萬元的馬秀公路改造被列為國債項目;投資1700萬元的井門水庫改造已列為國家小型水庫改造項目;面積847.52公頃,設計投資1580萬元的土地整理項目已完成規劃設計,已通過省國土資源廳評審,已上報國土資源部立項。這些項目的建設,將為噪下鎮今後的快速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2005年,噪下鎮實現財政收入2046萬元,國民生產總值達4.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0元,各項存款餘額15069萬元。噪下鎮被省委、省政府評為2005年農村經濟發展百強鄉鎮,被宜春市政府評為安全生產先進單位。在宜春市各項考評均進入先進行列。有6家民營企業稅收上百萬元台階,1家上200萬元台階,9家民營企業進入宜春市納稅大戶百強。
噪下鎮旅遊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境內的里水庫(流橋水庫)是國家大二型水庫,儲水量常年在1億立方米以上,水域面積約7.1平方公里,湖內大小島嶼林立,湖周圍全面封山育林,風景秀麗。距省城南昌僅84公里,可建成旅遊休閑的後花園。適宜開發水上遊艇、划船、游泳、垂釣、島嶼綜合遊藝休閑中心、動植物觀賞、農家樂等項目。
噪下鎮山川秀美,境內名勝古迹甚多,自然風光旖旎,是搞旅遊開發的佳地。
噪下鎮
越王山,原名藥王山,傳說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滅吳后乘勝西進伐楚,在藥王山頂平曠處築城紮寨,長駐兵馬,後人因名為越王山。據道光《奉新縣誌·古迹》載:“越王山在縣西五十里,相傳越王勾踐西進伐楚,曾屯兵於此”。又據該書《山川》條載:“越王山奇峭屏列,顛甚平曠,可三里許。上有寶蓮院,院內有濫泉湧出,匯而成湖,山之東有石佛墓,其西南則有鄒公洞、琵琶峰、虎跡石、點軍坪、走馬侖、鳳凰池、龍鬚洞、雷公岩、遊仙台諸勝。”
光天化日石刻,位於青潭北0.5公里,坑裡村小組大路旁。一塊碩大花崗岩由於雷擊后,倒在古道上,其中朝南一面平整,高約丈余,就在朝南平面上部,陽刻四字“光天化日”周邊還刻有邊線,形成匾額狀,寬約1米,長約3米。據傳是道光年間羅姓一年考起三個舉人,為慶祝本族教化盛事,刻石以致慶。大石澡下壓有一不規則斜石,上有陽刻“咸豐元年”等字,據羅姓老人說,澡下面的字與“光天化日”沒有聯繫,是記述另一件事時所刻。
噪下鎮
水欄關,位於噪下鎮觀澡下村西約一公里處,地處潦河源頭澡下段,這裡由於兩山對峙,形成隘口,曾是“一板截隘,萬流莫向”的險峻之地,故稱水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