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

周易·繫辭

《徠繫辭》是從戰國到漢初期間,眾多學易之人共同完成的著作,是經過歷代易學者們增補編修、集體創作的產物,在易學界的影響極大,代表了整個易學精神,所以《繫辭》是《周易》里最重要的文章。

繫辭簡說


繫辭
繫辭
學習《易經》,首先要研讀的入門篇章就是《繫辭》。什麼叫做繫辭?王夫之在《周易內傳》裡面給“繫辭”下了一個定義:“系雲者,數以畫生,積畫而象成,象成而德著,德立而義起,義可喻而以辭達之,相與屬系而不相離。故無數外之象,無象外之辭。辭者,即理數之藏也。”這就是繫辭的定義。這段話的意思是:系,是一個動詞,就是用繩子把東西拴到一起。這個系,系的東西就是要把理、氣、象、數都拴到一起。
雖然《繫辭》作為易理的入門文章,但實際上,《繫辭》中也包含了易氣、易象、易數的許多內容。王夫之先生說,“數以畫生”,數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一切事物的基礎,那麼,數在《易經》中是怎麼體現出來的呢?就是通過這一陽一陰的這種“畫”體現出來的。“畫積而象成”,就是這些杠杠要積累起來,形成完整的卦,易象就形成了。“象成而德著”,就是易象形成以後,這個易卦之德就顯出來了。這個德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品德、道德,而是每個易卦內在的基本品質,以及其對應於社會人事的基本精神。“德立而義起”,義,已經是帶有人文思想的味道了,有了卦德,就可以通過卦德透出的意義來指導我們立身處世。這個義,有意義的意思,也有“仁義禮智信”中這個“義”的意思,“義可喻而以辭達之”。辭,就是把這一切道理用語言表達出來。繫辭就把上面說的這些內容捆綁在一起,不要割裂開來了。
所以,王夫之得出的結論就是:“故無數外之象,無象外之辭。”我們看《易經》裡面,不管是卦辭也好,爻辭也好,彖辭也好,都沒有超出這個卦象所表達的意思。《易經》中的每一句言辭都不能離開象,不能憑空產生。如果坐在家裡面憑空想象,非要附加一個什麼東西,那就不行。《易經》中的一切言辭都是從卦象中產生的,是以卦象為依據的,所以說沒有象外之辭。“辭者,即理數之藏也。”我們學習《繫辭》,就是學習了一整套的易理、易數、易象,而這一套東西,現在都蘊藏在《繫辭》的語句裡面了。

原文註釋


繫辭上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繫辭
繫辭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2)動靜有常,剛柔斷矣。(3)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4)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雷。(5)日月運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6)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7)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間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8)
註釋:(1)繫辭:系,古字作毄,有系屬義。辭,本作辭,即詞,有說義。繫辭本義是繫辭於卦爻之下。案《繫辭》:“繫辭焉以斷吉凶。”“繫辭焉以盡其言。”即是其正。此處以“繫辭”為名。乃指系在《周易》古經後面的文辭,為《十翼》之一。它是《周易》的通論:追述易之起源,推論易之作用,兼釋卦義以補《彖》、《象》、《說卦》之不足,並言明占筮方法等。《繫辭》分章,先儒多有不同:馬融荀爽、姚信等分上篇為十三章,虞翻分為十一章,周氏、孔穎達等分為十二章,陸德明分為七章,李心傳分為十五章,王申子分為十六章。今從馬融等分法,《繫辭》下篇一般分為十二章。(2)尊:高,貴。天陽氣輕清在上,故曰尊。卑:下,賤。又作“埤”,卑,埤通。地陰氣濁重在下,故曰卑。定:謂定其方位。以:已。《國語•晉語》“吾以除之矣”即其證。陳:列。(3)動靜有常:此指天地自然而言,天運轉不已,故曰動;地凝重不移,故曰靜。常:規律。天動地靜之說,戰國時代極為普遍。如《莊子•天道篇》:“其動也天,其靜也地。”剛柔:剛謂奇畫以象陽,柔謂耦畫以象陰。斷:分,判。(4)方:先儒多解為方所、道、理、行蟲動物類等,然以上諸說似皆不妥。通觀此段文意,“方”在此應解作“事”。《象》之《復》“后不省方”句,王弼註:“方,事也。”即其證。象:天象,日月星辰。形:地形,山川草木。變化:天時變,故在天為“變”;變,熹平石經作“辯”,由成象到成形辨其化,可備一說。坤化成物,故在地為“化”。見:顯現。(5)剛柔相摩:乾剛坤柔之畫相互摩盪而成八卦,即《說卦》所謂乾三陽坤三陰相互作用而生“六子”。摩:旋轉。此指切摩。八卦相盪:八卦相互滌盪而運動。盪,又作“盪”。《釋名》:“盪,盪也。”此有推移之義。鼓,通“郭”。《風俗通義•聲音篇》:“鼓者,郭也,春分之音也,萬物郭皮甲而也,故謂之‘鼓’”。所以鼓有“動”之義。霆:雷之餘氣。《穀梁傳》:“雲雷者何?霆也。”潤,滋。(6)乾道:即陽道。男:陽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男”、“中男”、“少男”。坤道:即陰道。女:陰性事物,即《說卦》所謂“長女”、“中女”、“少女”。(7)知,先儒多訓為“主”、“為”。筆者管見,由《彖》釋《乾》稱“萬物資始”考之,此“知”就應解作“資”,“資”、“知”音近互假耳。作:一本作“化”。筆者以為,由上文“乾資大始”考之,此處“坤作成物”之“作”,當訓為“為”,即化生。易:平直,無所難。馬其昶云:“易者易直也。光體渾同虛空,普徧群物,故曰易。《爾雅》‘平、均、夷、弟,易也’。注云:皆謂易直,此可識易之訓也”。案《繫辭》:“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故馬氏之說極是。簡能:簡約之能。先儒有謂作“簡從”者,上下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考之,此解可備為一說。簡,簡約而不繁。(8)易簡:平易簡約。成位乎其中:人得天地之理,位於天地之中。位,居位。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1)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2)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3)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4)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5)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6)
註釋:(1)卦:指六十四卦。象:卦象。繫辭:於卦爻之後系屬其文辭,在此句“吉凶”之後“虞本更有悔吝二字”(《釋文》)。以上下文義考之,似當以虞說為是。(2)吉凶:善惡。吉,善。凶,惡。悔吝:悔難。悔,恨。吝,通“遴”,行難。虞,度。吉凶悔吝,為《易》之辭。失得憂虞,為人之事,故吉象得,凶象失,悔象憂,吝象虞。(3)變化:指六爻之變化。亦即《繫辭》所謂“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爻者,言乎變者也”。進退:由爻之變化而產生。陽動為進,陰動為退。剛柔:指陰陽二畫,陽剛為“—”,陰柔為“- -”。(4)三極:三才,即天地人。八卦有三畫,上畫象天,下畫象地,中畫象人。六爻兼三才故初二為下象地,三四為中象人,五上為上象天。(5)居:靜處。安:依。序:次序。虞翻認為當作“象”。依據下文“君子居則觀其象”,故認為作“象”為勝。然案之《繫辭》,“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成列即《易》之序也。且“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價,震無咎者存乎悔。……”此皆“易之序”也。玩:一本作“翫”,有玩味、玩習之義。《列子•黃帝篇》“吾與若玩其文也久矣”。張湛註:“玩,習也。”樂:一本作“變”,案下文“動則觀其變”,“爻者言乎變者也”,似從“變”為是。(6)此引《大有》上九爻辭。祐:保佑。緣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①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也。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辯吉凶者存乎辭,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②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辭也者,各指其所之。③
註釋:①彖:“材”,材通裁,故有裁斷之義,此指彖辭。言:說明。象:指一卦之象。爻:指爻辭。變:指剛柔兩畫的變化。 ②小疵:小瑕。列:分佈。位:六爻之位。齊:正定。大小:指卦而言,陽卦大,陰卦小。辭:爻辭。介:微小。此指“悔吝”處“吉凶”之間細小界限。震:驚懼。③險:兇惡。易:平易:此即善吉。之:適。
繫辭
繫辭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①。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②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③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④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⑤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⑥。
註釋:
①易:《周易》所包含道理,即易理。准:等同、齊平。彌綸:包羅,遍論。彌,徧。綸,本指青絲綬。此通“論”。
②幽明:幽暗光明。原始反終: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的終結。原,推究。反,一本作“及”,此訓為“返”。
③精氣為物:陰陽精靈之氣聚則物成其形。精氣,指陰陽精靈之氣。遊魂為變:氣之游散而物變其故。遊魂,氣之游散。陽氣曰魂,以上下文思之,精氣指神,遊魂指鬼。鬼神:陰陽之氣屈伸變化。鬼:歸,即氣之屈而歸,物終氣歸曰鬼。神:伸,即氣之伸而至,物生氣伸曰神。
④違:違背。濟,助。旁,徧。《廣雅》:“旁,廣也,大也。”《周禮•春官•男巫》:“旁招以茅。”賈公彥疏:“旁,謂四方。”王引之曰:“謂徧招於四方也。”流:《釋文》“京作留”。樂天:順行天道。知命:知性命之理。安土:安居坤土。敦:篤厚。仁,愛。《墨子•經說下》:“仁,仁愛也。”
⑤範圍:包括,法周。范,鑄金之范,引申為法:圍,匡郭,周圍,“範圍”,今人黃沛榮解作籠罩,其說甚是。不過:漢儒釋此為乾坤消息法周天地變化而不過於十二辰。然由上下文思之。此“不過”恐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因無其它證據,故此仍依漢人之說。曲:本義為器受物之形。成:當為盛。曲成,即受盛。不遺:不遺失細微。
⑥晝夜之道:指陰陽剛柔之道。《繫辭》:“剛柔者。晝夜之象。”方:處所。體,固定形體。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道,善也;成之者,性也。①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這道鮮矣。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盛德大業至矣哉。②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③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④
註釋:
①繼:秉受,繼續。成:生成,成就。性:天性、本性。朱熹曰:“所以發育萬物為繼‘善’,萬物各正其性命為‘成’性。”(《語類》)
②知,智。鮮,少。顯,顯現。諸,之於。用,功用。鼓,動(解見上“鼓之以雷霆”注)。至,極。
③富有:無所不備。日新:變化不息,日日增新。生生:陰陽相互變化而不窮。成象:生成天象。效法:效地之形。法即形。項安世曰:“古語‘法’皆謂‘形’,《繫辭》皆以‘形’對‘象’。”
④極數:窮極蓍策之數。占,筮占。通變:即變通,指變化而通達、趨時而利。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以言乎邇則靜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①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②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③
註釋:
①廣:寬廣。坤為廣。大:盛大。乾為大。御:止。邇:近。正:定。
②專:一本作“塼”,專、塼二者通,此當訓為“圜”。《說卦》“乾為圜”即其證。直:剛直。翕:閉合。辟:開。
③配:匹配。變通:變化通達。易簡:指“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即易知易從謂易簡。至:大。
繫辭
繫辭
子曰:①“易,其至矣乎。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知崇禮卑,②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③
註釋:
①子曰:《繫辭》、《文言》所謂“子曰”,乃指孔子,然“子曰”所引是否真為孔子言論,已無從考證。
②知,即智。禮,禮儀。一本作“體”,“禮”、“體”相通。
③存存:常在。《爾雅•釋訓》:“存存,在也。”阮元曰:“存存,在也。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也’”。道:所由之路,乾陽為道。義:所處之宜,坤陰為宜。
聖人有以見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①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②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言天下之至賾而不可惡也,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③“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④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⑤“同人先號咷而後笑。”⑥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⑦
註釋:
①賾:古本作“嘖”,本義是指口裡說話雜亂。此指事物繁雜。擬:比擬,摹仿。諸:之於。形:形態,形狀。容:容貌。宜:相稱,適宜。
②會通:會合交通。典禮:一本作“等禮”。此指典章禮儀。
③惡:厭惡。一本作“亞”,古者惡、亞二字通。先儒有訓“亞”為次第者,亦可備為一說。議:一本作“儀”,通觀上下文義,“儀”與“擬”對舉,當作“儀”為是。儀,仿效。
④此引《中孚》九二爻辭。其意為:母鶴在樹蔭下鳴叫,其子應聲而和。(若)我有美酒,我願與你共同分享。陰,通蔭。和,應和。爵:古代飲酒器,此指酒。靡:繫戀,分享。
⑤此釋《中孚》九二爻辭,君子居其室:九二居內卦,以象君子居其家室,九二為陽爻,故為君子。言:言語。九二居《中孚》下兌之中,故曰言。樞:戶樞,即門軸。機:弩機。
⑥此引《同人》九五爻辭。其意為:與人同志,先哭后笑。同人:即同仁。號咷:啼哭。
⑦此釋《同人》九五爻辭。默:不語。利:銳利。臭:通嗅,即氣味。初六,“藉用白茅,無占。”①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術以往,其無所失矣”。②“勞謙君子有終,吉。”③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語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④“亢龍有悔。”⑤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⑥“不出戶庭,無咎。”⑦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子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⑧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致寇至。’負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慢藏誨盜,冶容誨淫。《易》曰:‘負且乘,致寇至。’盜之招也。”
註釋:
① 此引《大過》初六爻辭,其意為:用白茅鋪地(擺設祭品)無咎。藉:鋪墊。茅:茅草
②此釋《大過》初六爻辭。苟,助詞。王引之曰:“苟,猶但也。”錯:措。有放置之義。慎:謹慎。薄:猶輕,斯:此。術:道。“慎斯術”,一本作“順斯術”,有訓“慎”為遵循者,可備一說。
③引《謙》九三爻辭,其意為:有功勞而又謙虛,君子則有好的結果,吉利。
④此釋《謙》九三爻辭。伐:誇。德:得。《管子•心術上》:“故德者,得也。”厚:篤厚。功下人:有功勞而卑下於人。致:推致。
⑤引《乾》卦上九爻辭。亢,窮極。
⑥此釋《乾》上九爻辭。貴而無位:《乾》上九之陽處上為貴,上九窮極失位故無位。高而無民;上九居卦上故曰高,六爻皆無陰,故無民。
⑦引《節》初九爻辭。
⑧此釋《節》初九爻辭。階:《釋文》:“姚本作機”,考《渙》卦九二爻:“渙奔其機。”帛書《易經》作“階”,故階機互通。此處應解為契機。密:隱密。幾事:幾微之事。
⑨此釋《解》六三爻辭。乘:古時指車輛。引申為乘坐。小人乘君子之器:小人乘坐君子的交通器具。小人,古代統治者對下層人民的蔑稱,后指不正派或見聞淺薄之人。君子,指有德才之人。從卦象看,陽為君子,陰為小人,《解》六三以陰居陽位,故有“小人乘君子之器”之象。慢:驕慢。誨:教。冶:鄭、陸、虞、姚、王肅作“野”,《太平廣記》引作“蠱”,“野”、“冶”皆“蠱”之假借。(詳見李富孫的《易經異文釋》)。鄭玄曰:“飾其容而見於外曰野。”(《後漢書》注)
繫辭
繫辭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①。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②。大衍之數五十③,其用四十有九④。分而為二以象兩⑤,掛一以象三⑥,揲之以四以象四時⑦,歸奇於扐以象閏⑧,五歲再閏⑨,故再扐而後掛⑩。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⑾。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⑿。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⒀。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⒁。顯道神德行,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⒂。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⒃
註釋:
①案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及清•阮元刻《十三經註疏》本,此節在十一章之首)即在“夫易,何為者也”之上)。自“天數五”至“行鬼神也”一節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宋代張載、程頤、朱熹疑為錯簡。認為此兩節相連當在“大衍之數”之上。元人吳澄、明人來知德、清人李光等人皆從之。案漢熹平石經本,自“天一”至“行鬼神也”在“故再扐而後掛”之下,《漢書•律曆志》與衛元嵩《元包蓍篇》皆同熹平石經,故當以漢熹平石經本為是。然案上下文義,程朱之順序較勝,故今從之。此章列“一”至“十”自然數,旨在說明筮法中所演五十之數是以這天地之數為根據的。
②進一步闡述天地之數與大衍之數關係。五位:先儒多解:(一)指天地之數各有五位數。(二)五個方位,一六居北,二七居南,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三)五行之位,一六合為水位,二七合為火位,三八合為木位,四九合為金位,五十合為土位。通觀文意,當以第一種為勝。相得:相加。合:即和。變化:指蓍數變化。鬼神:氣之屈伸往來。鬼,歸。神,伸。故“行鬼神”,是指數能貫通天地鬼神,即易通鬼神而能行鬼神。
③衍:演。即演算。五十:先儒多解:(一)朱熹認為,以河圖中宮天五乘地十而得之。(二)荀爽認為卦各有六爻,又有八經卦6×8=48,乾坤又有二用,故48+2=50。(三)京房等認為,五十者謂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也。10+12+28=50。(四)鄭玄認為,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以五行氣通,故減五為五十。(五)崔憬認為,天地之數配八卦,八卦之數為五十,3(艮)+5(坎)+7(震)+9(乾)+2(兌)+10(離)+8(巽)+6(坤)=50。(六)《漢書•律曆志》認為,五十數由元始象一,與春秋二,三統之三,四時之四,相加得十,再與此五體相乘而得(1+2+3+4)×5=50。筆者認為,大衍之數只用(五十)。除了先儒之說,還可以補充如下:(1)天地生成之數止於五十,生數止於五,成數止於十。(2)蓍草生一本長百莖分為五十。《史記》:“聞蓍生滿百莖者,其下必有神龜守之。”
④其用四十有九:五十根蓍草,只用四十九根,其中一根不用,以象太極,也有說四十九根象太極者,前者為勝。
⑤兩:兩儀。指天地或陰陽。此是說把四十九策分為二,象徵太極生兩儀。
⑥掛一以象三:依宋人說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於左手無名指與小指之間,象徵“三才”。掛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一”,象徵三才中人。三,三才。
⑦揲:取,數。此是說將左右手之策以四根為一組而數之,象徵有“四時”。
⑧奇:余,在分完左右手之後,每隻手中策數必有餘數。或一、或二,或三,或四。此就是奇。扐:勒。將蓍草勒於指間。譯文中蓍草之“掛”法與“扐”法皆據宋人這說。閏:閏月。
⑨五歲:五年。一掛兩揲兩扐為五,故為“五歲”。再:兩。此句是說一變之中,有兩次歸奇於扐,故象兩次閏月在五年之中。
⑩掛:一本作(卦),二者通,此指布卦之一爻。
⑾策:古人稱蓍草根數為“策”,一根蓍草為一策。《乾》卦六爻,每一爻經十八變之後,皆得36策,故六爻之策為:36×6=216(策)。同樣《坤》六爻,每一爻經十八變皆得24策,故六爻之策為24×6=144,《乾》《坤》兩卦策數相加,即:216+144=360,360正與一年三百六十天數相當,故曰“當期之日”。
⑿二篇之策:指《周易》共上下兩篇,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有的策數。其中陽爻為一百九十二,陰爻為一百九十二。
若陽爻為老陽,陰爻為老陰,則:
36×192=6912
24×192=4608
所以:4608+6912=11520(策)
若陽爻為少陽,陰爻為少陰,則:
32×192=6144
28×192=5376
所以:6144+5376=11520(策)
故“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繫辭》作者認為“二篇策數”正與萬物之數相當。
⒀四營:四求。指一爻生成須經過四次演算才得出:(一)分二,(二)掛一,(三)揲四,(四)歸奇於扐,共為“四營”。十有八變而成卦:四營稱“一變”,三變成一爻,《周易》一卦六爻,故6×3變=18變。
⒁小成:先儒多解,有曰八卦雖有三畫以象三才,但未盡萬物之情理,故曰小成,有曰此八卦指經卦而言,十有八變方成一卦,九變出一經卦,只是一半,故曰“小成”。以上下文義觀之,以第二說為是。伸:一本作“信”,二者相通。觸:動,逢。畢:盡。
⒂顯:明。道:易道。德行:品德行為。與:參。酬酢:古代一種賓主飲酒之禮。古代飲酒,主人酌賓為獻,賓酌主人為酢。主人飲之,又酌賓為酬。先舉為酢,答報為酬。此象陽唱陰合,變化相配,陽往為酬,陰來為酢。祐:助。
⒃荀爽、馬融、王弼等人皆將此句放在第十章首,李鼎祚據虞翻而放在九章之末,朱熹等人從之,通觀上下文,放在第九章末為妥。
繫辭
繫辭
《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②,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③。參伍以變,錯綜其數④,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⑤。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於此?《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⑥?無《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⑦。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註釋:
①以:用。尚:取,主。辭:指卦爻辭。變:爻變。象:卦象。卜筮:龜卜蓍占。占:占問預測。
②為:作為。古人多指建立諸侯國。行:行動。多指行師出征。吳澄曰:“有為謂作內事,有行謂作外事。”可備一說。問:以上下文義思之,“問”顯然指求問於《易》。言:言其吉凶。
③命:命蓍命龜之語,即占問前對蓍龜所問的話。響:一本作“向”,二字古通,此指響之應聲。遠近:就天地而言,天遠地近。幽:隱暗。深:深奧。物,事。精:精細微妙。孰,誰。與:參與。
④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古人眾說紛紜,有謂參伍即三五行者,有謂參五十五,七八為彖,其數十五,九六為爻,其數亦十五者,有謂三五以相參合以相改變者。《淮南子•泰族訓》並針對“參伍”專門作了論述:“何謂參五?仰取象於天,俯取度一地,中取法於人,……此之謂叄;制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朋友之際,此之謂五。”凡此種種,恐皆後人附會曲解之辭,與“參伍”本義未必相符。案《周易本義》曰:“參者,三數之也;伍者,五數之也。既參以變,又伍以變,一先一后,更相考覈,以審其多寡之實也。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謂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又曰:“‘參伍’、‘錯綜’皆古語,而‘參伍’尤難曉。按《荀子》雲‘窺敵制變,欲伍以參’。《韓非》曰:‘省同異之之言,以知朋黨之分,偶參伍之驗,以責陳言之實。’又曰:‘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參。’《史記》曰‘必參而伍之’,又曰‘參伍不失’。《漢書》曰:‘參伍其賈,以類相准,此足以相發明也。”《周易本義》在此承認“‘參伍’尤難曉”,不強行曲解,殊為可貴,同時也提出一些很有價值的想法。如“錯者,交而互之,一左一右之謂也;綜者,總而挈之,一低一昂之事也,此亦皆謂揲蓍求卦之事”。點出了“參伍”的實質。筆者陋見,此“參伍”之數,與“參天兩地”之數一樣,皆古人論天地之數以定“揲蓍求卦之事”。《繫辭》中有一段文字對於提示此點,提供了重要線索:“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由此而思之,恐“參”即《繫辭》“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六者非它,三材之道也”的“三”;而“伍”,應是《繫辭》“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和”,體現了“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之“五”。故“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即蓍筮時的卦變,亦“道有變動,故曰爻”;而“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即“爻其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也,亦《彖》之《賁》:“剛柔交錯,天文也。”故“參”乃三材之“三”,而“伍”乃天地之數各有五之“五”,此亦與《周易本文》所引之“參之以比物,伍之以合三”說正符。故筆者不揣卑陋,試述“參伍”管見如上,尚祈方家正之。
⑤通其變:通達蓍變。遂:就。文:物相雜故曰文,即一卦六爻剛柔相參雜以成文彩。極:推究。象:卦象。卦象象徵了天下萬物,故“遂定天下之象”。
⑥此句言尚占之事。“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是就卦爻而言。“感而遂通”,就行蓍而言,如下章所言“著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寂:靜。感:觸動。故:事。
⑦研幾:研盡其幾微。幾,一本作“機”,訓幾為微。志,心志。疾,急。
繫辭
繫辭
子曰:“夫《易》何為者也?①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②。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③!是以明於天之道,而察於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聖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④。是故闔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⑤
註釋:
①何為:即為何《周易集解》虞翻作“何為而作也”。開物:揭開事物。成務:成就事務。冒:覆。即包括。斯:此。
②蓍之德:行蓍的所得。圓而神:即圓神能,古“而”、“能”二字互通。此指效法了天的圓,故能神奇變化。方以知:方,本指為地之性質,即方正。此指卦效法了地,具有地之性質。知,智慧。貢:告示。
③洗心:先儒多解“先心”。然帛書《易》作“佚心”。先儒訓“洗”為滌除,洗濯,然由下文“退藏於密”思之,當依帛《易》為是。“佚”是佚樂其心、無所作為之義。密:靜。神武而不殺:武藝至於神而不假殺伐以服人。殺,殺伐,有讀為衰者,古“殺”、“衰”通。
④故:事。興:舉。神物;蓍龜。前民用:先於民而用神。前:先,又說導。齋戒:一本作“齊戒”。湛然純一之謂齋,肅然警惕之謂戒,齋戒,指古代祭祀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不同房,以潔身心。
⑤闔戶:關門。闔,閉。辟戶:開門。辟,開。此用“闔戶”、“辟戶”以喻陰陽。乾為陽,坤為陰。一闔一辟:本指門戶白晝開,黑夜閉,此象陰陽交替變化,與“一陰一陽”同義。見:現。形:成形。制:制裁。法:法度。咸;皆。是故易有太極,①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②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探頤索隱,銫深致遠,以定天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③是故天生神物,聖人則之;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④《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斷也。《易》曰:“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子曰:“祐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也”⑤
註釋:
①太極:先儒眾說不一:虞翻譯為“太一”:“太極,太一也。”(《周易集解》)馬融釋為“北辰”:“太極,北辰也。”(《經典釋文》)鄭玄釋為“道”:“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文選》注)王弼釋為“無”:“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周易注》)孔穎達釋為“氣一”:“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故《老子》雲‘道生一’即此太極是也。”(《周易正義》)朱熹釋為“理”:“太極者,其理也。”(《周易本義》)邵雍釋為“無為之本”:“太極,何物也?曰無為之本也。”(《周易折中》引)鄭維嶽釋為“乾”:“乾者,一而已;一者,太極也。”(同上)徐在漢釋為“乾坤”:“同一,乾坤也。以其一神則謂之太極,以其兩化則謂之兩儀。”(同上)崔憬、朱震、毛奇齡、胡渭等人皆認為太極是就筮法而言,蓍策未分、奇耦未形即是太極。(見《漢上易傳》、《仲氏易》、《易圖明辨》)案閩監毛本、石經本、岳本“太”皆作“大”,故太、大通,太即大。極,《說文》訓為“棟”,《逸雅》訓“棟”為“中”,即指居屋之中,而《廣雅釋詁》雲“極,至也”,“極,高也”,此“至”、“高”皆緣“棟”而生,故“太極”有高大而中和之義。極大曰“太”,中而未分曰“一”:故“太極”又稱“太一”。而“太一”古人多指“太一”星,《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太一又稱北辰,《易緯乾鑿度》云:“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鄭玄註:“太一者,北辰之神名也,居其所曰太一。”太一,北辰即指北極星,《爾雅》:“北極謂之北辰。”案《文耀鉤》:“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含元出氣,流精生一也。”故知太一(或北極)為含元生氣之本。因而“太極”在古代又常常被解釋為無所不包、渾淪未判的宇宙本原,《莊子》“道 在太極之先”之“太極”即是此意。
②兩儀、四象:先儒有不同解釋,然由“易與天地准”及“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考之,還以解“兩儀”為陰陽,“四象”為七八九六為妥。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從“是故易有太極”到“吉凶生大業”一節,歷來多從宇宙產生角度或從畫卦角度理解。筆者認為,此節當言筮法。(一)此節有“易”、“八卦定吉凶”等字眼,顯然乃就《周易》筮法而言,僅從宇宙本原來理解是不妥的。(二)此節多用“生”字,《繫辭》凡言“生”,如“生變化”、“生吉凶”、“生情偽”、“生利害”及“生生之謂易”皆是筮卦,非畫卦,凡論畫卦不用生,而用“作”,如“始作八卦”、“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三)此節與“大衍章”相合。
③法,指地。象,指天。《繫辭》:“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變通:四時推移終而復始,變而通達。縣,即懸。崇,充實。立成器:創立成就器物。探賾索隱:探討事物之繁雜,求索事物之幾微。索,求尋。隱,幾微。鉤深至遠:鉤取深奧推致遠大。鉤,曲而取之。致,推致。成天下之亹亹:成上下文義思之。成即盛,作容納解。亹亹,一本作娓娓,先儒釋為勉勉,亦有釋作微妙者。然由“探頤索隱,鉤深致遠”思之,當以作微妙於義更勝《莊子》云:“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心巨,蓍龜決,皆斷於幾先。”即其證。蓍龜:蓍草龜甲。“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能辨吉凶。”(劉向語)莫大於蓍龜,漢書引作“莫善於蓍龜”。
④神物:指蓍龜。則:法。河出圖,洛出書:河,黃河。洛,洛水。關於河圖洛書眾說不一,鄭玄認為二者皆為書:“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認為河圖即八卦,洛書即洪範九疇,也有人認為河圖洛書為天象圖,為玉石寶器等。宋代陳摶等人自稱發現了由黑白圓點組成了古河圖洛書,邵雍、劉牧等人又傳授發明之。圖書之學逐漸成為易學中的一大分支,到了清代以胡渭為代表樸學大師經過考證,提出宋人所謂河圖洛書是偽造,自此,圖書之學開始衰微。戰國乃至春秋時代的河圖洛書到底是什麼樣子?有待於考古發掘,進一步證實。
⑤四象:古者多解:(一)“神物”,“變化”,“垂象”、“河圖洛書”。(二)水火木金。(三)陰陽老小。(四)實象,假象,義象,用象。案上下文義,當以陰陽老小為勝。
繫辭
繫辭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繫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①乾坤,其易之緼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②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道,舉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③是故夫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者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④極天下之賾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⑤
註釋:
①書:文字。言:言語。意:心意。情偽;真情虛偽。陽為清,陰為偽,陰陽變化,而情偽在其中。變而通之:變化三百八十四爻使之交通。鼓之舞之:就蓍占而言,鼓為動,舞為起行。
②緼:藏。此指淵源。成列:分佈,此指乾坤各三爻而成體,陰陽分佈。毀:毀棄。息:止。此是說明乾坤為陰陽之宗,變化所出。易無體,以乾坤見之,六十四卦由乾坤所生,乾坤毀,卦爻滅,易即不存在。
③形而上:指超出形體、在形體以外、無形而不可見的、抽象的事物。形而下:指沒有超出形體、在形體以內:有形可見的具體的事物。化而裁之:陰陽轉化而裁成事物。化,陰陽轉化。裁,裁成。推而行之:陰陽推移,行施不窮。舉:用,推。《論語•為政》:“舉直錯諸枉。”《禮記•儒行》:“懷忠信以待舉。”《淮南子•主術》:“無小而不舉”均是此義。錯,通措,當訓為置於、施加。
④此節與前八章重複,注詳見八章。
⑤存:依存,依賴。卦:卦象。辭:爻辭。變:爻變。神而明之:神妙莫測而能明示。德行:品德行為。

繫辭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1)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2)吉凶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3)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4)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5)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6)
註釋:
(1)八卦成列:八卦各列其位。象:卦象。剛柔:指爻畫。陽爻為剛,陰爻為柔。相推:相推移。變:爻之變化。此指九六相變。命:一本作“明”,命、明互通。當訓明為是。動:爻象變動。
(2)趣,趨。時,卦爻之時。即卦爻所處的具體條件。
(3)貞:正。屈萬里先生《讀易三種》曰:“賈子《道術篇》:‘言行抱一謂之貞,反貞為偽’,據此貞即真。十三經無真字,蓋直媽真也。”筆者以為此說極有新義,足可備一說。筆者提出補證的是:古“貞”、“正”互假,“直”、“正”互通。《文言》:“直,其正也。”《說文》:“直,正見也。”皆其證。《說文》:“正,是也。”《廣雅•釋言》:“真,是此也”可知“真”、“正”亦同。據此“貞”與“真”相通無疑。觀:瞻。一:乾元,即天一,萬物始於一而終於一。
(4)確:《說文》作“隺”,先儒有訓為剛健貌者,通觀文義,“確”與“隤”對舉,當訓為高至。天尊故高。易:平易。隤:下墜,從阜。地卑下故曰隤。隤,一本作“退”或作“妥”。古音每隨義轉,“卑”。“退”聲之轉,“退”、“妥”音近,故三者互通。
(5)此:代詞。此指乾坤易簡。“效法之謂坤”,故“爻也者,效此者也”,“成象之謂乾”,故“象也,像此者也”。即三百八十四爻效此,六十四卦卦象像此。內:卦內。外:卦外。辭:卦爻之辭。
(6)生:生育。位:職位,《周易》多指爻位。仁:一本作“人”,“仁”、“人”古者通。《中庸》:“仁也者,人也。”理財:管理財物,正辭:匡正言辭。
繫辭
繫辭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①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②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③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④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⑤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溘》⑥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⑦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⑧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渙》。⑨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⑩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⑾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蓋取諸《小過》。⑿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⒀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⒁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卦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⒂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⒃
註釋:
①包犧氏:傳說中原始社會聖王,風姓。被稱為三皇之一。包,又作“庖”。按《世紀》始取犧牲以供庖廚,故號包犧氏,一本作“伏戲氏”。伏,服。戲,化。據說伏戲畫八卦以治天下,天下服而化之,故稱“伏戲氏”。中國古代其它曲籍又稱包戲氏為伏犧、伏羲、炮犧、包羲、庖羲、虙儀、宓犧等。又說即太昊氏。其族居位於黃河流域自東向西、泰山一帶高地,以漁獵為主。為中國東方氏族之祖。
②象:天象。法:形。鳥獸:先儒多釋為飛鳥走獸者。由上下文義讀之,似指天上四象,即朱雀白虎蒼龍、玄武。文:文彩。與地之宜:《後漢書•荀爽傳》引作“與天地之宜”。“宜”在此有適宜、適合之義。
③諸:之乎,即於。神明之德:指天地變化神妙之德,也指健順動止之性。類:比擬。情:情況。
④作:始。罔:一本作“綱”、“網”。《周易集解》虞翻注無“罔”字。取獸之網曰罔。罟:也指網。取魚之網曰罟。佃:一本作“田”,取獸曰佃。漁:通魚,取魚曰漁。蓋:大概。離:古讀羅,帛書《周易》之“離”皆為“羅”,離、羅二字通。《方言》;“羅謂之離,離謂之羅。”此指綱羅。《離》卦也有網之象。《離》兩離相重,離為目,兩目相連,外實中虛,互體又有巽,巽為繩,故有結繩為網罟之象。案《繫辭》“象也者,像此者也”,“以制器者尚其象”,當知自此以下指“觀象制器”之事。
⑤沒:終。神農氏:傳說中原始社會人物,古史又稱炎帝、烈山氏,相傳始教民為耒耜以興農業,嘗百草發明醫藥。故稱神農氏。作:起。斲:讀zhuó,有砍削之義。耜耒:皆上古農具。耜,讀sì,猶如今之犁頭。耒,讀lěi ,猶今之犁柄。耨:讀nòu,一本作“鉏”。通觀上下文義“耨”當作“耜”。《漢書•食貨志》引此文作“呂”(耜)。《重定費氏學》云:“王昭素曰:‘耨,諸本或作耜’。”即其證。益:指《益》卦,《益》下震上巽,巽為木,為入,震為動,互體有艮坤,艮為手,坤為土、故有手持木入土之象。
⑥日中:中午。致:招致。噬嗑:卦名,有咬合之義,以齒咬物為“噬”,合口為“嗑”。《噬嗑》卦下震上離,離為日,為明,震為動,上光明,而下有動,有日中集市之象。
⑦黃帝: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中原部落之祖。堯:陶唐氏,名放勛,又稱唐堯。舜: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史稱“虞舜”。三人為傳說中原始社會中人物。案《史記》三人為五帝中三帝。窮:窮極。
⑧垂:垂示。衣,上衣。裳,下服。以衣在上者象天,以裳在下者象地,故衣裳製作取象乾坤。
⑨刳,音kū,一本作“挎”,刳、挎二者互通,有剖判義。此指把大鑿空。剡:音yǎn,一本作“掞”,訓為削、銳。楫:一本作“橶”,舯槳。《渙》下坎上巽,巽為木、為風,坎為水,有木在水上乘風而行之象。
⑩服:用,駕。《說文》引作“$”。服牛即駕牛。案《隨•彖》“剛來而下柔”,《隨》$是從《否》$而來,乾為馬,坤為牛,如李道平所言:“變乾上為初,變坤初為上,制而御之之妙法也。”(《周易集解•纂疏》)故有服乘馬之象。
⑾柝:音tuò。《說文》引作“$”,指巡夜敲擊的木梆。待:防備。暴客:盜寇。豫:本義指象之大,引申為娛樂。《豫》下坤上震,震為動、為木,坤為夜,互體有艮,艮為手,故有擊梆巡夜之象。又艮為門闕,震倒象也為艮,故有重門之象。
⑿杵:古代舂米用的木椎。臼:舂。濟:受益。《小過》下艮上震,互體又有巽,震為動,巽為木,艮為手,有手持木而動、向下而止,即舂米之象。
⒀弦木:曲木加弦。弧:木弓。矢:箭。睽:乘。《睽》卦象上離為矢,中互體坎為弓,故有弓矢之象。
⒁上古:先儒多釋為三皇五帝時代。野處:生活於野外。處,在此有停留之義。後世:指三代。棟:棟樑。宇:屋邊。又說為房上方屋簷廊簷。宮:室。《大壯》下乾上震,震一陽在下而承二陰,上棟之象。乾三陽在下,宇之象。
⒂衣:依附,覆蓋。《說文》:“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薪:柴草。中野:荒野之中。不封:不造墳墓。封,聚土為墳,古代墳墓有尊卑之別。《周禮•冢人》:“以爵等丘封之度。”鄭註:“王公曰丘,諸臣曰封。”不樹:不植樹標記。棺橔:古者喪葬設棺橔兩層,內層為棺,外層為橔。《大過》卦象下巽上兌,兌為口,巽為木,中互體有乾,乾為人,巽木有口,中有人,故有棺橔之象。一說上為兌,兌反為巽,故《大過》上下有巽,中為人,故有棺橔之象。又說《大過》初上坤爻,即上下皆土,木在土中,棺橔之象。
⒃結繩:結繩記事。書:文字。契:在木竹上刻字。夬:有決斷之義。先儒認為:《夬》$是由《大壯》$陽進而成,乾為金,《大壯》震為竹木,以金決竹木象故為書契。筆者認為《夬》下乾上兌,乾為金,兌為口、為折毀,有以刀契刻之象。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①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②
註釋:
①易:《周易》。象:卦象。像;像形。
②彖:彖辭,即卦辭。材:通裁,有裁斷之義。屈萬里先生《讀易三種》引吳凌雲《吳氏遺著》卷一:“案古音……彖讀若彘,材讀若之。”按:甲骨文彖、彘本一字,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下編六十一頁有說。由上文“象也者,像也”及下文“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之讀法思之,當以屈先生引吳說之解為確。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①陽卦奇,陰卦耦。②其德行何也?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③
注徠釋:
①陽卦多陰:陽卦多陰爻。震、坎、艮為陽卦,皆由一陽二陰組成,陰卦多陽:陰卦多陽爻。巽、離、兌為陰卦,皆一陰二陽組成,陽爻多於陰爻。
②陽卦奇:陽卦是由一陽二陰,以一陽為主,故曰一陽為奇。陰卦耦:歷代有歧,先儒主要有三說:(1)陰卦兩陽,兩陽為耦。(2)陰卦以一陰為主,一陰為耦。(3)陽為一畫,陰為兩畫,陽卦共五畫,陰卦共四畫,五畫為奇,四畫為耦。由下文“一君而二民”、“二君而一民”思之,當以第二說為是。正如來知德所言:“若依舊注陽卦皆五畫,陰卦皆四畫,其意以陽卦陽一畫,陰四畫也,陰卦陽二畫、陰二畫也,若如此則下文陽‘一君’‘二民’,非二民乃四民矣,陰‘二君’‘一民’,非一民,乃二民矣。”(《易經集注》)
③德行:品德行為。陽一君而二民:陽卦一陽爻二陰爻,陽爻為君,陰爻為民,陰二君而一民:陰卦二陽爻一陰爻。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往者,屈也。來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②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③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窮神知化,德之盛也。④《易》曰:困於石,據於蒺藜,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⑤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期將至,妻其可得見耶?”⑥《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⑦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⑧
註釋:
①此引《咸》卦九四爻辭。其意為:雖然往來心意不定,朋友們順從你的想法。憧憧:心意不定。②此言天道往來自然感應。同歸:指同歸於“一”,亦即《繫辭》:“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塗:同途。即道路。一致:即致一。歲:年。屈:消退。信:通伸,進長。③此言物理屈伸相感。尺蠖:昆蟲。我國北方稱“步曲”,南方稱:“造橋蟲”。《說文》云:“尺蠖,屈申蟲也。”《方言》稱為蝍$。此蟲體細長,行動時,先屈而後伸。蟄:潛藏。④言學問屈伸相感。利用安身:此“利”,當指上文“屈伸相感而利生焉”之“利”,此“用”,當指“精義入神以致用也”之“用”,故“利用”,實為能達到屈伸相感、精義入神的境界,方可安身。或,有(見王引之《經傳釋詞》)。窮盡知化:窮盡神道,通曉變化。神,陰陽不測,化,變化。⑤引《困》六三爻辭。其意為:被石頭所困,又被蒺藜佔據,進入宮室,不見他的妻子,凶。⑥非所困而困:是釋《困於石》。困,困擾。非所據而據:是釋“據於蒺藜”。據,佔據。⑦引《解》卦上爻辭。其意為:某公在高牆上射中隼鳥而獲之,沒有什麼不利的。公:古代職稱。古分公、侯、伯、子、男五等。隼讀:sǔn,鷹類鳥。墉:城牆。⑧器:器具,此指弓矢。括:一本作“栝”。先儒多認為,古代矢頭曰鏃,矢末曰括,引申為結閡,結礙。“不括”即暢通自如。然案《群經平議》卷二:“括與適通,《書•君奭篇》‘南宮括’,《大傳》作‘南宮適’是其證。《說文》:‘$部,適,疾也。讀與括同。’然則‘不括,即不適,言不疾也。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是君子不疾於動,故曰動而不適。”此說極有新義,應從之。
繫辭
繫辭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①易曰:‘履校滅趾,無咎。’②此之謂也。善不積,不足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③《易》曰:‘何校滅耳,凶。’”④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於苞桑。’”⑤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⑥《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⑦言不勝其任也。”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⑧《易》曰:‘介於石,不終日,貞吉。’⑨介如石焉,寧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⑩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⑾《易》曰:‘不遠復,無祗悔,元吉。’⑿”“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⒀《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⒁言致一也。”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⒂《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恆,凶。’”⒃
註釋:
①恥:辱。畏:懼。勸:勉。威:刑威。誡:即戒。②此引《噬嗑》初九爻辭。其意為:腳上施以刑具,看不見腳趾,無災咎。校:古代木製刑具的通稱。滅:遮沒。③弗:不。揜:一本作“掩”。訓為掩蓋,也有訓為逼迫。④引《噬嗑》上九爻辭。其意為:(肩上)荷以刑具,掩沒了耳朵,這是凶兆。何:即荷。⑤引《否》卦九五爻辭。其意為:將要滅亡!將要滅亡!因繫於植桑而鞏固,苞:植。⑥知:智,小:唐石經“小”作“少”,《漢書》、《三國志》注引《易》同。任:負。鮮:少。及:達到。此指及於刑。吉之先見者也:《漢書•楚元王傳》引“吉”下有“凶”字。⑦引《鼎》九四爻辭。其意為:鼎足折斷,將王公的八珍菜粥倒出來,沾儒了四周,這是凶兆。餗:是一種糝與筍做成的八珍菜粥。形渥:沾濡之貌。⑧幾:微。諂:諛。瀆:瀆慢。吉之先見;據高亨考為“吉凶之先見。”俟:等待。⑨引《豫》六二爻辭。其意為:堅貞如同磐石,不待終日,占問得吉。介:中正堅定。亦有釋為纖小者。於:如。⑩斷:決斷。彰;顯明。望:瞻仰。⑾顏氏之子:指孔子學生顏回。殆:將。庶:近。⑿引《復》卦初九爻辭。其意為:離開不遠就返回。無大後悔,開始得吉。祗:大。 ⒀$縕:又作“氤氳”,“壹$”。三者音近而通假,$,本義指麻線,縕,指綿絮。氤氳,指氣附著交感。壹$,指吉凶在壺中不得泄。案文義當以“氤氳”為是,其餘皆假借。醇:本指不澆酒,此指凝厚。構:亦有作“搆”、“覯”者。有會合。交通之義。⒁引《損》卦六三爻辭。其義為:三人同行,一人損去;一人獨行,則可得其友人。⒂易:平易。交:交遇。與:助。⒃引《益》卦上九爻辭。其意為:得不到增益,或許要遭到攻擊。沒有恆心,必然有凶。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乾,陽物也:坤,陰物也。①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②其稱名也,雜而不越。於稽其類,其衰世這意邪。③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④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⑤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⑥
註釋:①乾坤:指經卦乾坤。門:一本作“門戶”,猶根本。陽物:乾三畫皆為陽,故稱陽物。陰物:坤三畫皆為陰,故陰物。②陰陽合德:乾為陽德,坤為陰德。乾坤相互交通。合,交通。剛柔有體;指“六子”,即震、坎、艮有一剛二柔之體,巽、離、兌有一柔二剛之體。體,指卦體。撰:一說為數,萬物形體皆受天地之數;一說為所為,體現天地生萬物,當以解“撰”為所為,於義更勝。③名:六十四卦卦名,或說指卦辭。案下文“衰世之意”指文王與紂王時代的事情,即第七章所謂憂患意識,第七章一一列舉卦名,說明作《易》者有憂患意識,故“名”當指卦名無疑。於:發語辭。稽:推考。邪:助詞。④彰往;彰明以往之事。察來:察知未來之事。闡,明。⑤開:啟發,闡明。當名:名實相符。辨物:辨別物象。“當名辨物”一語,乃《繫辭》受名家思想影響之鐵證。正言:正定言辭。斷辭:推斷之辭,即吉凶等辭。 ⑥稱名:取名,即六十四卦取名。旨:旨意。文:條理。曲:通“詘”,隱晦婉轉。中:適中。肆:直,明顯。貳:有二解:一指吉凶,一指“曲而中”“肆而隱”,以後者為勝。報:報應。
《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①是故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復,德之本也;恆,德之固也;②損,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這地也,巽,德之制也。③履,和而至;謙,尊而光;復,小而辨於物;④恆,雜而不厭;損,先難而後易;益,長裕而不設;⑤困,窮而通;井,居其所而遷;巽,稱而隱。⑥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恆以一德,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困以寡怨,井以辨義,巽以行權。⑦
註釋:
①中古:殷末周初。伏羲時代為上古,文王時代為中古,孔子時代為下古。此指文王時代。憂患:憂慮患難。此指作《易》之人處逆境而演《易》。案《繫辭》:“易之興也,……當文王與討之事邪!”《彖傳》“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當知“憂患”即文王被囚於羑里之事。②履:帛《易》“履”皆作“禮”,《序卦》訓履為禮,《履》卦下澤上天,故有上下尊卑等級分明之義,履又有踐履之義。基:基礎。踐而履故曰德之基。謙,有謙遜、退讓之義。柄:本,即把柄。謙持禮如柄之持物,故曰柄。復:有復返之義。本:根本。復歸人性初善,故為德之本。恆:有恆久之義。固:牢固,即常守而不變。③損:有減損之義。修:一本作“循”,修循二者通,訓“修”為治理,修養,益:有增益之義。裕:寬裕,優裕,擴充。辨:分別。地:地方。此以井水養人而不窮,說明養為德之地。制,一本作“$”,制即$,“制”篆字為$,從刀從未,有裁斷之義。《彖》稱“重巽以申命”,《象》曰“君子以申命行事”,故申命以明“制”。④和而至:履訓為禮,《荀子》云:“禮者,人之所履也。”《論語》:“禮之用,和為貴。”故和而至。和,不爭。尊而光:王引之:“尊,讀撙,節退讓之撙。撙之言損也,小也。光之言廣也,大也。”此釋甚確,當從之。小:謂《復》卦一陽居下。物:指坤陰物。⑤雜而不厭:《恆》卦剛柔皆應而其文交錯,故曰雜,自守恆久不已故曰不厭。先難而後易:減損以修身,故先難,身修無患,故后易。長裕不設:增進饒裕,不待設施。不設,不陳設,不誇大。《彖傳》曰:“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即“不設”之義。⑥窮而通:《困》卦兌澤干於上則謂窮,坎水流於下則謂通。居其所而遷:井不動故謂居其所,即《井》卦所謂“改邑不改井”,能不斷出水而利民故謂遷。即《序卦》所謂“井道不可不革”。稱而隱:巽為木,稱從禾,《說文》:“禾,木也。”故巽曰稱。稱,本指銓,此指稱量。巽,通遜。《象》之《蒙》“順以巽也”,鄭本作遜,馬云:“巽,遜也。”遜有隱退之義,故巽又曰隱。從卦象看。巽二陽在上謂稱,一陰入下謂隱。⑦制禮:制訂禮儀。自知:復返自省有不善未嘗不知。遠害:減損私慾可以遠離災害。興利:產生功利。寡怨:減少怨尤。辨義:井水養人可以明辨君子之義。行權:申命故行權。
繫辭
繫辭
《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①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②又明於憂患與故,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初率其辭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虛行。③ 註釋:
①不可遠;指易道廣大悉備,言尚辭,動尚變,制器尚象,卜筮尚占,故曰不可遠。一說不可遠離陰陽物象而妄為,可備一說。遷:徙。居:止。六虛:六位。虛是以實而言,位本無實;因爻而顯示,位未有爻曰虛。上下:指一卦六爻上下。相易:相易位。②典要:典常要道,即經常不變的規則。適,往。此指“之卦”。如《乾》五變之《大有》。使其出入以度,使外內知懼:先儒眾說不一,莫衷一是,朱熹唯恐釋之有誤,未敢訓解,只寫下“此句未詳,疑有脫誤”。今列以下幾種觀點解釋:(一)出乾為外,入坤為內,日行一度,故出入以度,出陽知生,入陰懼死,使知懼(虞翻語)。(二)行藏各法度不可違,使隱顯之人知具於《易》(孔穎達語)。(三)出入以一卦內外言之,兩體也,出者,自內之外往也;入者,自外之內來也,以是度內外之際,而觀消息盈虛之變,出入進退之理,使知戒懼;(朱震語)。(四)《易》雖不可為典要,而其出入往來皆有法度,卦之外內皆足以使人知畏懼(潘夢旗語)。(五)人入而在內,出而在外皆有法度,不敢妄為(蔡清語)。(六)出,謂升上,入謂降下。外者,上也;內者,下也。卦畫出而外,入而內皆以其度,或一體自易,或二體互易,六子八辟之所變。各二卦,泰否二辟之所變各九卦,如度之分寸,各有界限,不可僭差,人事之或出或入亦如卦畫之出入以度,其出入動循禮法,使出而在外,入而在內之時,惕然知所畏懼(吳澄語)。(七)所系之辭或出或入,皆有一定法度,立於內外爻辭之間,使人皆知畏懼(來知德語)。統觀上下文義,朱震、吳澄之說為勝,即出入,指陰陽屈伸消息。出,自內到外,即往;入,自外到內,即來。內外:內外卦。③故:事,原故。與:助詞。師保:古代負責教育輔導貴族子弟的人。臨:親臨。初:始。率:一本作“帥”。案《詩》“率時農夫”,《文選•東都賦》注引《韓詩》作“帥時農夫”,《禮》注“故書帥為率”,《儀禮》注“古帥為率”,故二字互通。此訓率為循。辭:卦爻辭。揆:度。方:此訓為道。苟:若。道不虛行:易道不會憑空而自行。此言易道行於世皆聖人之功。
《易》之為書也,原始要終,以為質也。①六爻相雜,唯其時物也。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②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③噫!亦要存亡吉凶,則居可知矣。知者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④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⑤
註釋:
①原始要終:與《繫辭上》“原始反終”相似,窮其事物之初,又要會事物之末。始,初。要,約。初爻代表事物之初,故稱“始”。終,終結。上爻代表事之末,故曰終。質:體。②雜:陰陽錯雜。時物:指不同條件下的事物。時:時機。卦有卦時。爻有爻時。物:事。初:初爻。上:上爻,難知:初爻處下代表事之微,故曰難知。易知:上爻代表事物終結而彰明,故曰易知。本末:指初爻上爻。③初辭:初爻之辭。擬:比類。卒成:事最後形成。終:上爻之辭。雜物指陰陽雜居。雜,錯雜。物,事,即爻不同代表事物不同。“爻有等,故曰物”。撰:一本作“算”,此當訓為論述。辨:別。中爻:指卦中四爻。④噫:嘆詞。要:求。彖辭:即卦辭。二與四同功:二與四同為陰位同互一卦,有相同的功用。異位:指二與四處不同位置,二處內卦,四處外卦;二居中,四失中。近:就四而言,四多懼因近五之君。⑤不利遠:陰不利於疏遠九五,此就二言之。柔中;二以柔居中。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五同為陽位,同互一卦,故曰同功,五居中在外卦,三失中而在內卦,故曰三五異位。勝:勝任。邪:不定之辭。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①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文不當,故吉凶生焉。②
註釋:
①悉:全,都。材:一本作“才”,二者通。三才即天地人。②道:三才之道。等:陰陽貴賤之差等:物,事物。此指陰陽二物,陽爻代表陽物,陰爻代表陰物。文:文彩。不當:謂陰物(爻)居陽位,陽物(爻)居陰位。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王之事邪?①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②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③
註釋:
①文王與紂王之事:指《周易》反映的是商紂王周文王囚禁在羑里這一歷史事件。即《彖》釋《明夷》所謂“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②辭:指《周易》卦爻辭。危:危懼。易:平易。傾:覆。③其:代詞。指卦爻辭。不廢:無所遺。要:要旨。
繫辭
繫辭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恆易,以知險。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恆簡,以知阻。①能說諸心,能研諸侯之慮,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②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③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剛柔雜居,而吉凶可見矣。變動以利言,吉凶以情遷,④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感,而利害生。⑤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或害之,悔且吝。⑥將叛者,其辭漸。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⑦
註釋:①至健:乾純陽故“至健”。德行恆易:指德行永遠是平易近人。即《繫辭》所謂“乾以易知”及“易知則有親”。簡:簡約。知:猶主、為。②說:悅。研:研磨。侯之:先儒多認為衍文。案與前句“能說諸心”對舉,思之有兩解:一、如先儒所言,“侯之”為衍文;二、“能說諸心”脫“侯之”二字。此二者皆可通。然由下文“定天下”與“成天下”對舉思之,當以前者之說於義更勝。亹亹:先儒多釋為勉勉;勤勉。此釋為微妙(詳見《繫辭》上十二章注)。③云為:雲,有。即有所作為。詳:善福。聖人成能:指聖人效法天地作《易》,贊天地之化育,即成就天地之功能。人謀:指求謀卿士。謀,圖謀,求教。鬼謀:指求謀卜筮。百姓與能:指求謀於庶人。④象:卦象。爻彖:爻辭卦辭。情:情感,性情。變動:爻之變動。利:指爻之變動教人趨吉避凶。遷:徙。⑤愛惡相攻:指剛柔相摩。愛惡就爻之情而言,陽之情為愛,陰之情為惡。攻,摩。遠近相取:或取遠應而舍近比,或取近比而舍遠應。遠,指爻應與不應。近,近比。情偽相感:實情和虛偽相互感應。情,實情,陽為實。偽,虛偽,陰為虛。
⑥近而不相得:兩爻相比陰陽相違背。或害之;陰為害,以陰居陽,以陽居陰,陽皆受害。⑦叛:背叛,叛逆。$,通慚,先儒多釋為慚愧。枝:樹枝。此指像樹枝,分枝不一。寡:少。躁,浮躁。游:游移不定。屈:卑屈不伸。此節先儒理解多異:有說談坎、離、艮、震、兌、巽六種人之言(虞翻),有說為爻位當位失位及變化等(姚配中),有說人之辭由情而生,故《易》之辭亦由情而生。似第三者於義為勝。筆者曾指出《周易》古經中有相面之內容(如《頤卦》),筆者以為《繫辭》中的這段文字,恐亦是戰國人談相的內容。

白話今譯


繫辭上

繫辭
繫辭
天尊貴(於上),地卑賤(於下),乾坤(由此)確定。卑下高上已經陳列,貴賤之位確立。(天地)動靜有其常規,(陽)剛(陰)柔即可斷定。萬事以其類相聚,萬物以其群相分,(這樣)吉凶便產生了。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變化就顯現了,所以剛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以雷霆鼓動,以風雨滋潤,日月運行,寒暑交替。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乾資主(萬物)初始,坤化生成萬物。乾以平直資主,坤以簡約順從。易,則是易資主;簡,則是易順從。平直資主則有親附,簡易順從則有功效。有親附則可長久,有功效則可廣大。可長久才是賢人的德性,可廣大才是賢人的事業。(因此)易簡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於(天地)之中。
聖人設置易卦,觀察其象而系之文辭,以明示吉凶,(陽)剛(陰)柔相互推移而產生變化。所以(《易》辭)吉凶,為失得之象;悔吝,為憂虞之象。變化,為進退之象;(陽)剛(陰)柔,為晝夜之象。六爻的變動,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所以閑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樂而玩習者,是(卦)爻的文辭。因此君子閑居時則觀察卦象,而玩味其文辭;行動時則觀察卦爻的變化,而玩味其筮占。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吉祥而無不利”。
彖辭,是說明卦象的;爻辭,是說明(陰陽爻畫)變化的;吉凶,是說明事務失得的;悔吝,是說明有小的過失。無咎,是說明善於補求過失。所以貴賤的分列,存在於所處的爻位;齊定其小大,存在於各卦之中;辯別吉凶,存在於卦多辭中;憂慮悔吝,存在於(吉凶之間)細小的界限;戒懼而無咎,存在於能夠悔改。因此卦有(陰陽)大小,辭有兇險平易,《易》辭,就各有所指向。
《易》道與天地等同,所以能包羅天地之道,仰首以觀看天文,俯首以察看地理,所以知曉幽明變化的原故。由事物開始返歸到事物終結,因而知曉死生的學說。精氣聚合而生成物形,遊魂(氣散)導致(物形)變化。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狀。(易)與天地相似,所以不違背(天地的規律)。知道周圍萬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所以不會有過失。遍行而不停留,順應天道,知曉性命之理,因而不會憂愁。安居坤土,敦厚而施仁德,故能夠愛民。籠罩天地變化而不超過(十二辰),承盛萬物而不遺失(細微),通達晝夜變化之道而極其睿知,故(陰陽)神妙變化無一定處所,而易道亦無固定的形體。
一陰一陽(互變)叫做道,秉受(其道)的,為善;順成(其道)的,為性。仁者看見(道)的仁便稱道為仁,智者看見(道)的智便稱道為智。百姓日用(其道)卻不知道。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見了。顯現道的仁德(於外),潛藏道的功用(於內),鼓動萬物(生長)而不去與聖人同憂慮,(造就萬物)盛德大業(完備)至極呀!富有叫做大業,日新叫做盛德。(陰陽變化)生生不已叫做易,成(天)象為乾,效(地)形為坤,窮極蓍策之數預知未來叫做占,通達變化的叫做事,陰陽(變化)不可測度叫做神。
這易道寬廣呵,盛大呵!要說它遠,則無所窮止,要說它近,則寧靜而方正,要說天地之間則(萬物)具備。這乾,靜止時圓圜,運動時開闢。所以廣生(萬物)。(易道)廣(生)大(生)與天地相配合,變化通達與四時相配合,陰陽之義可以與日月相配合,是易道簡約的善性與至大的德性相配合。
孔子說:“易,其道至極!易道,聖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廣大其業。智慧崇高禮儀謙卑,崇高效法天,卑下效法地。天地設定位置,而易道運行於其中。成物之性常存,(陰陽)道義之門。
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繁雜,從而比擬其形狀容貌,象徵其事物所宜,所以就叫做卦象。聖人因見天下事物的變動,從而觀察其會合與交通,以推動其典章禮儀,並附之文辭以斷其吉凶,所以就叫做爻。述說天下事物至為繁雜而不會厭惡,指出天下事物變動至極而不會雜亂。比擬后發表言論,仿效后而行動,通過比擬仿效以成就其變化。“鶴鳴於樹蔭,其子和而應之,我有好酒,我與你共享。”孔子說:“君子居於室,口出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響應,況且近處呢!君子居於室,口出不善言,千里之外的人都違抗,況且近處呢!言語出於身,影響於民,行動發生在近處,而顯現於遠處。言行,這是君子的門樞和弩機。樞機在發動時,主宰著榮辱(的變化)。言行,君子是可以用它來驚動天地的,怎可不慎重呢?”“與人同志,先號哭而後笑。”孔子說:“君子之道,或出行或居處,或沉默或言語,二人同心,其力量可以斷金。同心的言語,氣味相投香如蘭草。”
初六:“用白色茅草鋪地(擺設祭品),無災。”孔子說“(祭品)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再用茅草鋪墊(以示其敬),還能有什麼災呢?已經是非常慎重了,茅草作為物雖然很輕薄,但作用重大,能謹慎地用這套禮術行事,就不會有所失了。”“有功勞而謙虛,君子有好的結局,吉利。”孔子說:“有功勞而不誇耀,有功績而不貪得,太厚道了。所說的是有功勞而能禮下於人。德講究要盛大,禮講究要恭敬,所謂謙,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祿位呵!”“龍飛過高處則有悔。”孔子說:“尊貴而無實際的職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眾,賢人在下位而無所輔助,所以一行動就有悔。”“不出門戶庭院,無咎災。”孔子說:“禍亂的產生,是以言語為契機。國君(說話)不機密而失掉大臣,大臣(說話)不機密則有殺身之禍。機微這事不保密則妨害事情的成功,所以君子謹重守機密而不輕易出言。”孔子說:“作《易》的人,大概很了解盜寇吧!《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以至招來盜寇來打劫。’以肩負物,這是小人做的事情;車乘,是君子(使用的)器具,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所以盜寇想來搶奪他,對上驕慢而對下暴虐,盜寇想來討伐,懶於收藏財富是教盜寇來搶,打扮妖艷是引誘盜寇來姦淫。《易》說:‘以肩負物而又乘車,招致了盜寇’(說的是)自己招來盜寇。”
繫辭
繫辭
天數一,地數二;天數三,地數四;天數五,地數六;天數七,地數八;天數九,地數十。天數五位,地數五位,天地之數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天數和為二十五,地數和為三十。天地之數總和為五十五。此所以生成(蓍數)變化,而通行天地鬼神的原因。(借用蓍草)演算天地之數是五十,實際用四十九(根),(將這四十九根蓍草)一分為二,以象兩儀。(從右手蓍策中)任取一根(置於左手小指間),以象(天地人)三才。(左右手之策)以四為一組數之象徵四時。歸置(左右手所余之數)於手指之間以象余日而成閏月。五年中有兩次閏月,所以再一次歸餘策於手指間,而後經三變而成卦(一爻)。《乾》卦策數為二百一十六,《坤》的策數為一百四十四,(《乾》《坤》策數)共為三百六十,正好與一年三百六十天數相當。(《周易》)上下兩篇策數為一萬一千五百二十,正好與萬物之數相當。所以經過四道程序的經營而成《易》卦一爻,十八次變化而成一卦,(九次變化出)八經卦為小成,再引申其義,觸動類推而增長,天下所能之事皆無所遺了!顯明易道,神化德行。所以如行賓主飲酒應對之禮,可以佑助神化之功。孔子說:“通曉陰陽變化之道的,恐怕一定知道‘神’的功用吧!”
《周易》包含有聖人之道四條:用以講說的崇尚卦爻辭,用以指導行動的崇尚卦變,用以製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用以卜筮預測的崇尚占問,所以君子將要有所作為,要有所行動,求問於(《易》)后才知道(吉凶)。蓍受人之命(答疑)如應聲之響,不管遠近幽深,皆知未來的事物(變化)。不是天下萬物的至極精微,其何以能至於此?叄(材)五(位)的變化,錯綜蓍數(而成卦)。通達其變化,就可以成就天下萬物的文彩,極盡其蓍數,就可定天下萬物之象,若不是天下萬物的至極變化,誰能達到此種地步?《易》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悟而能通曉天下之事。若不是天下事物變化至極神妙,誰能至於此種地步?《易》這套道理,乃是聖人之所以窮極其深奧,研盡其機微所在,因為深奧,所以能通曉天下的心志;因為幾微,所以能確定天下的事物;因為神妙,所以它不急卻極其迅速,不必行動而已經到達。孔子說:“《周易》中含聖人之道四條,就是這個意思。”孔子說:“這《周易》為何而作?這《周易》揭示事物(本質)而成就事業,概括天下事物的規律,如此而已。所以聖人可以通達天下人的心志,完成天下大業,決斷天下的疑惑。因此蓍占的所得在於(效法天)圓故能神妙,易卦的所得在於(效法地)方故能隱藏智慧,六爻之義在於以其變化而告(吉凶)。聖人以此自娛其心,退藏於隱密之處,吉凶與庶民共濟,其神妙可以預知未來,其智慧可以蘊藏過去。誰能達到如此地步?(只有古代)聰明智慧武功至神而又不假殺伐的人(才能做到)。所以明了天道而察房民事,因而興創神物(占筮)而先於民用之。聖人以此齋戒身心,以神化明示他的品德。所以閉戶叫做坤,開戶叫做乾,一閉一開叫做變,往來不窮叫做通。現的為象,取其形的就是器,裁製而用的叫做法,利用(門戶)出入,民眾都用的叫做神。
所以《周易》中有太極,(由太極)生成兩儀,兩儀生成四象,四象生成八卦,八卦推斷吉凶,吉凶成就大業。所以效法而成象莫過於天地,變化通達莫過於四季,懸垂其象而顯著明示莫過於日月,崇實高大莫過於富足尊貴,具備天下之物而致其用,創立與成就器物,以利天下之民,莫過於聖人。探尋事物繁雜,求索事物幾微,鉤取深奧推致遠大,以斷定天下吉凶,促成天下幾微之事,莫過於蓍龜,所以天生(蓍龜)神物,聖人效法它;天地變化,聖人效法它;天垂示(日月星)象,現示吉凶,聖人效法它;黃河出圖,洛水出書,聖人效法它。故《周易》有這四象,昭示其義,系以文辭,所以告人。確定吉凶,賴以推斷。《周易》說:“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孔子說:“祐,就是佑助,天所佑助的,是順從;人所佑助的,是誠信,履行誠信而思於順天,又崇尚聖賢,所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繫辭
繫辭
孔子說:“文字不能寫盡言語(所能表達的意思),言語不能表達盡心意(所想到的意境)。”那麼,聖人的心意就不可見了嗎?孔子說:“聖人創立卦象以窮盡所要表達的心意,設置卦爻以窮盡所要表達的真偽,用文辭以窮盡所要表達的言語,變動(陰陽爻)使之通達,以窮盡天下之利,鼓動起舞(而行蓍)以窮盡其神妙。”乾坤,大概是《易》的淵源吧!乾坤(陰陽)分佈排列,而《易》就立於其中了。乾坤毀滅,則無以顯現《易》,《易》不可現則乾坤也許幾乎止息了,所以,形體以上(而不可見)的叫道,形體以下(而可見)的叫器,(陰陽)轉化而裁成萬物的叫變,(陰陽)推移往來運動的叫通,將(《易》的作用)施加於天下民眾的,就叫做事業。所以這卦象,是聖人看見天下事物繁雜,因而比擬其外部形狀容貌,象其事物之所宜,這就是卦象。聖人看到天下事物的變動,因而觀察其會合變通,以推行其典章禮儀,附上爻辭以推斷吉凶,這就是爻。極盡天下繁雜事物的,依存於卦象;鼓動天下變化的,依存於爻辭;(陰陽)轉化裁成萬物的,依賴於卦變;(陰陽)推移運動的,依存於變通;(蓍占)神妙而能示(吉凶)的,依存於人;在默然中成就一切,不用言語而致誠信,依存於德行(的感召)。

繫辭下

八卦布列(成位),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又將八卦相重,六爻亦包含在其中了;陰陽剛柔爻畫相互推移,變動也包含在其中了;繫上文辭而明示,爻動就包含在其中了。吉凶悔吝,產生於爻動;剛柔,是立卦的根本;變通,取義於(卦爻之)時,吉凶,以正而取勝;天地之道,以正而能觀瞻;日月之道,以正而得光明;天下之動,以正而歸於一。乾,高大而示人平易;坤,卑下而示人簡從。爻,仿效於此;卦象,取像於此,爻象發動於(蓍占)內,吉凶顯現於(蓍占)外,建功立業顯現於知變。聖人的情感體現於卦爻之辭。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育,聖人最大的寶是權位。如何守住權位,是行仁政;如何聚合眾人,是用財富。而管理財物,匡正言辭,禁止民眾為非作歹的是義。
繫辭
繫辭
古包犧氏稱王於天下,仰首以觀察天象,俯身以取法地形,觀察鳥獸的花紋與大地相適宜,近取象於自身,遠取象於萬物,於是開始創製八卦,藉以通達神明的德性,以類比萬物的情狀,(包犧氏)結繩索而製作網羅,用來獵獸捕魚,這大概取象於《離》卦。包犧氏死後,神農氏開始,砍削木頭做成了耜,彎曲木頭製成了耒,用耒耜耕種的便利,以教天下(百姓),這大概取象於《益》卦。以中午作為集市的時間,招致天下民眾,聚集天下貨物,相互交換而歸,為自獲得所需要的物品,這大概取象於《噬嗑》卦。神農氏死後,黃帝、堯、舜氏開始,通達其變革,使百姓不怠倦,神奇而化育。使民眾相適應。易道窮盡則變化,變化則(又重新)通達,能通達才可以長久,所以“有來自上天的保佑,吉祥而無所不利。”黃帝、堯、舜垂示衣裳(之用)而天下大治。大概取象於《乾》《坤》二卦。鑿空木頭以成舟船,剡削木才以成槳楫,舟楫的便利在於渡涉不通(的江河),直致遠方,以便利於天下,這大概取象於《渙》卦。乘駕牛馬,負載重物致於遠方,以便利天下。大概取象於《隨》卦,設置重門打梆巡夜,以防盜寇,大概取象於《豫》卦。斷削木頭作為杵,控掘地面作臼,臼杵的好處,萬民受益,這大概取象於《小過》卦。彎曲木材加弦而為弓,削木以為箭,弓箭的好處,可以威服天下,這大概取象於《睽》卦。上古時候的人在洞穴中居住而生活於野外,後世的聖人改用宮室,宮室上有棟樑,下有檐宇,以防禦風雪,這大概取象於《大壯》卦。古時喪葬,只用薪草厚厚裹覆(死屍),埋葬於荒野之中,不聚土做墳墓,不植樹為標記,喪期也沒有定數,後世聖人改用棺橔下葬,這大概取象於《大過》卦。上古用結繩記事以治理天下,後世聖人,改以契刻文字,百有所治理,萬民有所稽察,這大概取象於《夬》卦。
所以《周易》是講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徵萬物的,彖辭,是裁斷(一卦之義)的。爻,是效法天下萬物變動的,因此吉凶產生而悔吝顯出。
陽卦多陰爻,陰卦多陽爻。原因何在?陽卦以(一陽)奇為主,陰卦以(一陰)耦為主。它的德行如何?陽卦一個國君,兩個臣民(二民事一君),是君子之道:陰卦兩個國君,一個臣民(一民兼事二君)這是小人之道。
《周易》說:“往來心意不定,朋友們順從你的想法。”孔子說:“天下有什麼可以思索,有什麼可以憂慮的呢?天下萬物本同歸(於一)而道路各異,(雖)歸致於一,但有百般思慮。(因此)天下有什麼可以思索有什麼可以憂慮的?日去則月來,月去則日來,日月來去相互推移而光明產生。寒去則暑來,暑去則寒來,寒暑相互推移而一歲形成。往,意味著屈縮:來,意味著伸展。屈伸相互感應而功利生成。尺蠖屈縮,以求得伸展。龍蛇蟄伏,以保存其身。精義能入於神,方可致力於運用。宜於運用以安居其身,方可以增崇其德,超過這些以求往,則有所不知,能窮盡神道,知曉變化,這才是德性隆盛(的表現)。《周易》說:“被石頭所困,又有蒺藜佔據,入於宮室而看不到妻子,凶。”孔子說:“不該遭受困危的事卻受到了困危,其名必受羞辱,不該佔據的而去佔據,其身必有危險。既羞辱又有危險,死期將到,妻子還能見嗎?”《周易》說:“公在高牆上射中了隼鳥,獲得它沒有什麼不利。”孔子說:“隼,是禽鳥;弓矢,是射鳥的器具;射隼的是人。君子把器具藏在身上,等待時機而行動,哪有什麼不利的?行動沉著而不急,所以出手而有所獲,是說具備了現成的器具然後行動。”
繫辭
繫辭
孔子說:“小人不知道羞恥不明了仁義,不使他畏懼不會有義舉,不見到功利不能勸勉(他)作好事,不用刑威不能懲罰(制服),小的懲罰使他受到大的戒懼,(以致不犯大罪),這是小人的福氣。所以《周易》說:‘腳上刑具掩蓋了腳趾,無咎。’就是這個道理。善事不積累,不足以成名,惡事不積累,不足以毀滅自身。小人將小的善事視為無益而不去做,把小的惡事視為無傷害而不去掉,所以惡行積累到無法掩蓋,罪大惡極因而不可解脫。所以《周易》說:‘荷載刑具,掩滅了耳朵,凶。’”孔子說:“(傾覆的)危險,是(由於只想)安居其位所致;滅亡,是(由於只想)保全生存所致;禍亂,是由治世引發。所以君子居安而不忘危險,生存不忘滅亡,太賓士世而不忘禍亂。只有這樣身體平安而國家可以保全。《周易》說:‘將要滅亡,將要滅亡,繫於植桑而鞏固。’”孔子說:“德行淺薄而位處尊貴,才智低下而圖謀大事,力量微小而肩負重任,很少有不受懲罰的。《周易》說:‘鼎足折斷,把王公的八珍之粥倒出,沾濡了四周,凶。’這是說不能勝其任。”孔子說:“能知曉(事理的)幾微,大概是神吧?君子與上相交不諂媚,與下相交不瀆慢,這算是知曉幾微了。幾,是事物變動細微,吉的先現。君子見幾而行動,不待終日。《周易》說:‘堅如磐石,不待終日,占問得吉。’(已經)堅貞如同磐石,(還)寧可用它終日,其決斷可以明識了!君子知幾微知彰著,知柔順知剛健,(因而)萬眾仰慕。”孔子說:“顏回這個人,大概快知曉幾了吧!有不善的事未嘗不知道,知道后未曾再犯。《周易》說:‘(離開)不遠就返回,無大悔,始而吉。’”天地(二氣)附著交感,萬物化育凝固,男女構精交合,萬物化育衍生。《周易》說:“‘三人同行,則損去一人,一人獨行,則得到友人。’說的是(合二而)歸致於一。”孔子說:“君子先安定下自身後才可以行動,平易其心之後才可以說話,(與人)確定交情之後才有所求。君子能修養到這三種德行,才能全面。(身)處危難而行動,則民眾不助,面臨恐懼才說話,則民眾不響應。沒有交情而有所求,則民眾不會幫助,不幫助,則傷害的事就來了。《周易》說:‘得不到增益,或許會受到攻擊,立心而不恆,有凶。’”
孔子說:“乾坤,是《周易》的門戶吧?乾,為陽物;坤,為陰物。陰陽交合其德,剛柔(爻畫)就有了形體,以體現天地所為,以通達神明的德性。其(卦)取名似雜亂不一,但不越份,推考卦名各類,大概是衰世時人的意識吧”《周易》彰明往事而察知來事,而使微者顯著闡明幽隱,開啟卦之義,使名實相符,以辨別物象。正定(卦爻)言辭,賦上吉凶占斷之辭而使之完備。(卦)取名小,它所象徵的事類廣大,所寓含的旨意深遠。所系的卦爻之辭有文彩,它的語言隱晦而又合乎中理,它所論述事情既明顯而又深藏內涵,總是從兩個方面去濟助民眾行為,以明確失得的報應。
周易
周易
《周易》的成書,大概是中古時代吧。作《周易》的人,大概充滿著憂患意識吧!所以禮,這是德性的基礎;謙,是把握德性的柄;復,是德性的根本;恆,是德性的修固;損,是對德性的修養;益,是德性的寬裕;困,是德性的辨別;井,是育德之地;巽,是對德的裁斷。禮,和悅而踐行;謙,尊讓而光大;復,微小而能識辨於物;恆,(遇事)雜亂恆守而不厭倦;損,是(減損私慾)起初難而以後易;益,增長寬裕而不擺設(誇耀);困,窮困而能通達;井,居其所而遷養(民眾);巽,稱量事物隱藏而不露。禮以和而行事;謙以制訂禮儀,復可以自知,恆因恆守一德,損以遠離災害,益以興隆其利,困可以減少怨尤,井(養民)可以辨其義,巽可以申命行權。
《周易》這部書不可疏遠,它所體現的道,經常變遷,變動而不固定,周流於(卦的)六位,或上或下無常規,陽剛陰柔相互變易,不可當成不變法則,唯有隨爻之變而有所(生成)之卦,其(陰陽)屈伸往來皆有法度,在外在內而使知畏懼,又明示憂患的原故,雖沒有師保教導,但如同在父母身邊。起初若依循卦爻之辭而揆度其道義,(則《易》)也有典常可尋,若不是聖人(闡明此道),易道不會憑空行於世。《周易》這部書,推原求末,以為體。六爻(陰陽)錯雜,代表不同時間的事物,其初爻(象徵事物之始)難以知曉,其上爻(象徵事物的終結,事情已經明顯)容易知曉,(因為初爻、上爻)是卦的本末。初爻之辭擬成(事物開端),(上爻之辭象徵)事物最後形成。如果雜糅代表不同事物的爻,撰述(陰陽剛柔的)德性,辨別其是與非,則非中間四爻不算完備。噫!也要求存亡吉凶,則居(觀其象)可以知道。智者觀玩彖辭,則理解可以超過一半。二爻與四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所以)它們的善吉不同,二多榮譽,四多畏懼,因接近(五之君位)。陰柔之道,本不利於遠離(九五),(二遠五)其大要歸於無咎,是以柔居中的原故。三爻與五爻有相同的功用,但爻位不同。三爻多兇險,五爻多功績,這是位之貴賤等級造成的。(三五陽位)若陰柔處之則危險,而以陽剛則能取勝嗎?
《周易》這部書,廣大而完備,有天道,有人道,有地道。兼備天地人三才而兩兩相重,所以成為(一卦)六畫。六畫不是別的,是三才之道。道有變動,所以稱為爻。爻有不同等級,故稱為物,物(陰陽)相雜,故稱為文彩,陰陽兩爻不當位,所以吉凶產生。
《周易》成書,大概當在商代末期,周代德業隆盛之時吧?反映的當是文王與紂王的事情吧?所以《周易》含有危懼之辭,(其辭)由危懼變得平易,由平易變得傾覆。《周易》卦爻辭中所蘊含的道理十分博大,百物皆具備其中而無所遺棄。(卦爻辭中)這種危懼一致貫串《周易》的始終。其大要歸於無咎。這就是《周易》的道理。
繫辭
繫辭
乾,天下它最剛健,其德性永遠平易,而主艱險;坤,天下它最柔順,其德性是永遠簡約,而主阻難。(易簡之理)能娛悅人心,研究其憂慮,判定天下的吉凶,促成天下幾微之事。所以知變化而有所作為,吉慶的事有福祥之兆,觀卦象可以知道器物製作,筮占可以預知未來。天地設立自己的位置,聖人(效此)而成就天地的功能。人的智謀與(卜筮所現)鬼神的智謀,百姓也能參與謀事。八卦以卦象告知,卦爻辭以實情說明。剛柔(爻畫)互相雜居,而吉凶可以顯現。爻的變動是以利表達,吉凶隨爻實情而變遷,所以愛與惡相互攻擊,而吉凶生成。(爻的)遠(應)與近(比)相互取捨,而悔吝產生,真情與虛偽相互感應,於是利與害產生。凡《周易》所論的情感,(兩爻)相近比而不相得則必有凶,或者有傷害,悔恨且有吝難。將要背叛的人,他的言辭慚愧躲閃,心中有疑惑的人,他的言辭枝分不一。吉人的言辭很少。浮躁人的言辭很多。誣陷好人的言辭浮遊不定。喪失操守的人言辭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