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志

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

《泰安市志》是1996年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的圖書,由泰安市泰山區、郊區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寫。該書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泰安一地的歷史與現狀。

1996版


基本信息

泰市泰區、郊區史志編纂委編
魏元 編 濟南齊魯社  冊 千 頁 彩圖 碼 .元 ISBN7-5333-0576-0

修志說明

泰安市志
泰安市志
弘治元()泰州胡?修首《泰州志》,萬曆三十一年(1603)泰安知州任弘烈修《泰安州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泰安知府顏希深修《泰安府志》,是年泰安知縣程志隆修《泰安縣誌》,乾隆四十七年(1782)泰安知縣黃鈐修《泰安縣誌》,道光八年(1828)泰安知縣徐宗干修《泰安縣誌》,光緒三十三年(l907)泰安縣候補知縣署泰安縣事楊承澤編《泰安鄉土志》。民國18年(1929),山東省參議員葛延瑛修《重修泰安縣誌》。新中國成立后,泰安於1960年成立市志編修委員會,開展修志工作,次年停頓,僅編寫了部分志稿資料。新編《泰安市志》1982年始修,搜集資料4500萬字,六易篇目,五易文稿,歷時14年。本志上限為1912年,下限為1984年。有些事物為說明原委,適當上溯或下延。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依次為:行政區域、自然環境、人口、綜合經濟管理、農業、林業、水利、畜牧·養殖、工業、交通運輸、郵電、鄉鎮企業、商業、糧油、財政稅收、金融、城鄉建設、黨派群團、政權、民政、司法、勞動·人事、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藝術、醫藥衛生、體育、風俗、宗教、方言、泰山、文物、人物,共34編。
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西周時期泰安屬魯地,春秋戰國時期為齊魯交錯地帶。唐乾封元年(666) 博城縣改為乾封縣,宋大中祥符元年(l008)改為奉符縣。金天會十四年(1136),於奉符設泰安軍。“泰安”取意“泰山安四海皆安”,亦即“國泰民安”。明廢奉符縣入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 設泰安縣。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6月城關鎮及周圍部分村莊析出,建立泰山市,11月與泰安縣並為泰安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2年恢復泰安市(1985年6月泰安市劃分為泰山區、郊區)。此時,泰安市共有20個辦事處,轄77個鄉、11個鎮。全市面積2065平方千米。北有泰山,南有徂徠山,中西部低山、丘陵連續起伏。泰萊、汶陽平原展布其間。山地、丘陵、平原大致呈東西走向。地勢北高南低、東高西低。泰山海拔1532.8米,為山東省第一高峰,也是中國東部長江以北、燕山以南濱海地區第一高峰。大汶河是泰安最大的河流,由東而西過境,然後穿東平湖入黃河,是黃河下游最末一條大支流。地處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1984年人口130992人,共有17個民族。礦產資源有岩鹽、石膏、硫磺、鐵、花崗石石英、雲母、油頁岩蛇紋石麥飯石石棉滑石、磷、雜鹵石等。大汶口盆地蘊藏有巨型非金屬礦藏。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地瓜等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等。盛產蘋果、板栗、梨、柿子、大棗、石榴、核桃、桃、櫻桃、山楂等。泰山赤鱗魚為珍貴魚種。森林覆蓋率為24%。主要樹種有銀杏、油松赤松黑松側柏、柞、橡、桑、刺槐、國槐、榆、毛白楊、水杉等。泰山坐落於泰安北部。泰山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一座天然博物館,享有“東方文物寶庫”的盛譽。泰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形成獨特的山嶽風光,1982年1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區;1987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泰山自然景觀雄奇、險秀,氣勢磅礴。泰山風景區面積426平方千米,主景區面積19.5平方千米,主要名勝景點有60餘處。 1949年泰安市農業產值2655.2萬元,糧食每公頃產量945千克。1984年,農業產值增至25796萬元,年遞增6.7%。1949年,工業產值為206萬元,僅有糧油加工、釀酒、醬菜等行業。1984年,形成有20多個行業構成的輕工、重工、建材、供電等工業門類,實現工業總產值21873萬元,產值年遞增11.28%。1984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62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1.5元。人均壽命由35歲增至69歲。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1949年,泰安城區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3萬;1984年分別達到16平方千米和15萬人。街道總長度達到61千米。泰山及周圍地區自古以來就是鏖兵疆場。境內徂徠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起義根據地,軍事編詳細地記載了日偽軍在泰安設立的82個據點的位置、設立時間,日偽軍駐兵人數、摧毀或撤離年月等,資料翔實可靠,再現了泰安在日本侵略軍鐵蹄下的真實面貌。泰山是儒釋道合流的名山。泰山神祇影響及於半個中國,朝山進香活動歷久不衰。近代以來,西方宗教傳入泰安,各種宗教活動深刻影響到舊中國泰安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此宗教編和泰山編中作了詳細記述。志書專設泰山編、文物編,全面記述泰山風景名勝、建設開發等及文物保存、保護情況。“泰山封禪”是研究中國古代帝王政治活動的重大課題。泰山編設“泰山封禪”章,對封禪活動作了簡明扼要的記述。該編“泰山研究”章廣搜博採,簡約記述了泰山自然科學研究和人文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泰安大汶口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大汶口遺址集中典型地反映了該文化的基本面貌。志書專題記述了大汶口遺址及其文化內涵。文物編記載了一部彌足珍貴的古籍,即明版善本《書史紀原》。該書為曹寅(楝亭)藏書,書中訂有董其昌手跡序,最可稱奇者為末頁末行竟有“雪芹校字”小楷,書中還有“雪芹”描摹校正字跡,為海內外絕無僅有。該編“文物管理保護”章記述了“文化大革命”期間,對泰山及境內文物古迹的破壞情況,以垂誡後人。人物編在記英烈的同時,把蜚聲中外的學部委員、邑人劉承釗、王曰倫載入志書。還記述了有一定影響的小人物和反面人物。志書圖片精美,旭日東升、岱嶽雄姿、山城秀色、汶河如帶等大幅圖片,展現出泰安所處的不平常區域。歷史上對“汶陽田”的重視和爭奪演繹過許多著名故事,“汶陽平疇”一圖,使這一膏腴之地活化起來。“秦泰山刻石”“齊長城”“經石峪”“無字碑”“唐摩崖”等圖片反映了泰安獨有的文物古迹。圖片和志書內容互為補充,多角度、多層次地反映了泰安一地的歷史與現狀。

2009版


基本信息

《泰安市志》泰安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馬輝 主編 王篤銀 常務副主編 高興學 曹成義 劉玉朴 副主編
北京 方誌出版社 2009年5月 5000冊 2693千字 1579頁 698元
ISBN 978-7-80238-511-5

主要內容

《泰安市志(1985—2002)》由概述、大事記、專業各編和人物、附錄組成,共設37編、213章、848節。大事記記事時間截至2008年末,時政圖片截至2009年9月。個別斷限外資料在“附錄”中予以記述。
泰安市位於山東省中部,全市總面積7762平方公里,佔山東省總面積的5%。轄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6個縣(市、區),至2002年共546萬人,佔山東省總人口的6%。泰安城(簡稱泰城)位於泰山南麓,為泰安市黨政軍機關駐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距省會濟南66.8公里、首都北京490公里,南至孔子故里曲阜74.6公里。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寓意“國泰民安”“泰山安則四海皆安”。泰安是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5萬年前的新泰人已跨入智人階段。5000年前孕育了燦爛的大汶口文化,成為華夏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泰城依山而建,山城一體,獨具特色,被國務院、山東省政府及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泰安市土地總面積77.62萬公頃,耕地35.46萬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06公頃。山地、丘陵、平原、窪地、湖泊兼備。山地集中分佈在境內北部和東部。泰山雄居泰城以北,其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為山東省第一高峰。丘陵主要分佈在岱嶽區西北部、新泰西南部、寧陽東部、肥城盆地邊緣及東平北部。平原主要分佈在山麓及河流沿岸,土質肥沃。山東省著名四大山麓平原之一的泰萊肥寧平原,大部分在泰安市境內。
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共發現礦種58個,探明儲量493.04億噸,佔全省探明固體礦產的59.4%。儲量大的主要有煤、鐵、石膏、自然硫、岩鹽、鉀鹽、花崗石、石灰岩、耐火土等,潛在總價值2.63萬億元,佔山東省礦產資源潛在總價值的58.44%,居全省第一位。煤主要分佈在新泰、肥城、寧陽、東平境內,探明儲量25.48億噸。自然硫礦系國內發現唯一的沉積型自然硫礦床,礦石儲量31.9億噸。鐵礦主要分佈在岱嶽區、新泰、肥城、東平等地,探明儲量4.95億噸,佔全省鐵礦總量的22%,居全省第三位。石膏主要分佈在大汶口一帶,探明儲量360億噸,居全國首位。岩鹽分佈在大汶口盆地,地跨岱嶽區、肥城,面積36.4平方公里,探明儲量75.21億噸。石灰岩6個縣(市、區)均有分佈,探明儲量2.91億噸。花崗石主要分佈在泰山區、岱嶽區、新泰、肥城等地,探明儲量1.8億立方米。品種主要有泰山紅、泰山花、泰山青、吉祥綠、龍崗紅等。耐火粘土主要分佈新泰、肥城、寧陽等地,儲量627萬噸。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這裡有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山”“五嶽獨尊”的泰山,有國家森林公園徂徠山、臘山,省級森林公園金牛山、蓮花山、神童山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大汶口遺址、岱廟馮玉祥墓、齊長城、白佛山石窟造像、經石峪《金剛經》刻石、唐《紀泰山銘》摩崖、白佛山石窟造像、泰山古建築群、洪頂山摩崖、京杭大運河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泰山碧霞祠、徂徠山摩崖石刻、司里山摩崖造像、范明樞墓、蕭大亨墓地石刻、徂徠山革命遺址等。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古“水泊梁山”遺存水域——東平湖,被列入世界吉尼斯大全的肥城十萬畝桃園,被譽為天下斗蟋第一蟲的中華蟋蟀友誼大賽所在地寧陽蟋蟀園等。泰山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以來,又相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被國家建設部評為“文明山、安全山、衛生山”,被國家旅遊局列入“中國旅遊勝地40佳”和全國首批AAAAA級景區,被《今日國土》雜誌社推選為“中華十大名山”之首。
1985年撤地建市后,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七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1%。1988年,工業高速增長,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第一產業,佔據國民經濟主導地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5.8%。“八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5%。第三產業快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第一產業。“九五”時期,國民經濟增長比較穩定,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13.1%。“十五”時期,圍繞建設經濟強市總目標,突出工業經濟、民營經濟和招商引資三大工作重點,國民經濟發展加快。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51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3.0%,超過同期全省平均增速1.9個百分點,比1985年增長7.9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9458元,比1985年增長6.7倍,年均遞增12.8%,跨入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前100名;實現地方財政收入23.8億元,比1985年增長13.2倍,年均遞增18%。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1985年的43.79:33.27:22.94調整為14.71:47.79:37.50,二、三產業所佔的比重分別上升14.52和14.56個百分點。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泰安神州,十年九收”。1985年以來,積極推進農村改革,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通過發展立體種植、特色農業及模式化栽培,種植業結構趨向合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畜牧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林牧漁業,建立商品生產基地,興修水利,開展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加強。2002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產值131.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1985年增長2倍,年均遞增6.7%。
工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1985年以來,工業生產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改革用工、勞動、分配製度,推行承包、租賃、廠長(經理)負責制、股份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發展企業集團,建立工業園區,工業經濟步入持續、快速、穩定發展的時期。 2002年,全市完成工業總產值631億元(現價) ,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85年增長12倍,年均遞增16.3%。
城市面貌日新月異。1985年以來,按照“山城一體、城不壓山、新不壓古、刻意求新”的城市總體規劃,以建設現代化旅遊城市為目標,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為建設重點,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相結合,開展大規模建設,泰城面貌日新月異。1989年,泰安被省政府正式批准為歷史文化名城,名城規劃、保護、管理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5年,泰安市被國家建設部授予全國城市綜合治理先進市稱號。1998年,省政府批准的新一輪《泰安市城市總體規劃》,突出“山城一體、城不壓山、城不上山、城中見山”的城市特色,確定重點開發具有現代氣息和功能齊全的泰城西部新城區。2002年,泰城建成區面積59平方公里,人口60萬人。道路面積1523萬平方米,比1985
年增加1458萬平方米;公交運營車輛325標台,比1985年增加291標台;市內出租汽車1290輛,比1985年增加1240輛;城區綠化覆蓋率35.57%,比1985年增長12個百分點;人均佔有公共綠地7.4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4.5平方米。
旅遊設施日益完善。1985年以來,加大對泰山的保護和建設力度,修建中天門和天外村停車場,開發后石塢、桃花峪天燭峰等景區,建成后石塢、桃花源客運索道,整修登山盤道,建設衛生公廁,安裝防火防盜監控系統,為遊客提供文明、安全、衛生的旅遊環境。連年舉辦泰山國際登山節,擴大了泰山的影響,促進了旅遊業蓬勃發展。泰安市已形成國家級、省級旅遊線路與境內各景區、景點聯網,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配套設施健全完善的大旅遊格局。2002年,共接待國內遊客583.7萬人次,比1985年增長78.5%,接待國外遊客7萬人次,是1985年的7.1倍。旅遊收入34.9億元,是1985年的17.8倍,旅遊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8%,占第三產業增加值的18.1%。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9元,比1985年增長10.3倍,年均遞增15.3%;農民人均純收入3135元,比1985年增長7.3倍,年均遞增13.3%。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47.6億元,比1985年增長48.8倍,年均遞增25.9%;人均儲蓄存款4532元,比1985年增長42.2倍。居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城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442元,比1985年增長8.3倍,年均遞增14%;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87元,比1985年增長4.6倍。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消費檔次全面提高。消費模式逐步由溫飽型向小康型過渡,吃穿等生活資料支出比重明顯下降。城市居民恩格爾係數(食品開支占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為34.8%,比1985年減少20.6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47.4%,比1985年減少7.1個百分點。文化娛樂支出在生活消費支出中的比重提高39.1個百分點。衣著消費,逐步由禦寒耐穿向美觀、多樣、高檔方向發展。城市居民人均衣著支出每年678元,比1986年增長6.7倍,年均遞增12.8%;農民人均衣著支出97元,比1985年增長2.3倍,年均遞增7.4%。家庭用品支出明顯上升,擁有量進一步增長,主要家電消費品在城市基本普及,在農村擁有量迅速增加。城鄉居民居住條件明顯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18.8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7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26平方米,比1985年增加12.1平方米。
今後一個時期,全市人民將按照市委確定的明確一個目標(建設經濟文化強市,打造國際旅遊名城)、統籌發展三大產業(鞏固加強農業,做強做大工業,提升發展以旅遊為龍頭的服務業)、實施四大戰略(人才強市戰略、文化興市戰略、全民創業戰略、城鄉一體化戰略)、做到五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堅定不移地優化發展環境,堅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堅定不移地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奮鬥目標和工作思路,推進全市經濟與社會全面快速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