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錢獻之序

贈錢獻之序

《贈錢獻之序》是清代文學家姚鼐創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原文


贈錢獻之序(1)
孔子沒而大道微(2),漢儒承秦滅學之後(3),始立專門,各抱一經,師弟傳受,儕偶怨怒嫉妬(4),不相通曉,其於聖人之道,猶築牆垣而塞門巷也。久之,通儒漸出(5),貫穿群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說。及其敝也,雜之以讖緯(6),亂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蓋魏晉之間,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為高(7),以章句為塵垢,放誕頹壞,迄亡天下。然世猶或愛其說辭(8),不忍廢也。自是南北乖分(9),學術異尚(10),五百餘年。唐一天下,兼采南北之長,定為義疏(11),明示統貫,而所取或是或非,未有折衷(12)。宋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群經略有定說(13)。元明守之,著為功令(14)。當明佚君亂政屢作(15),士大夫維持綱紀,明守節義,使明久而後亡,其宋儒論學之效哉!且夫天地之遠(16),久則必變。是故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17)。學者之變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齊其弊(18),則所尚也賢於其故,否則不及其故,自漢以來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為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於近,於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詁書數(19),以博為量,以窺隙攻難為功(20)。其甚者,欲盡舍程朱,而宗漢之士,枝之獵而去其根(21),細之蒐而遺其巨,夫寧非蔽與(22)?
嘉定錢君獻之,強識而精思,為今士之魁傑,余嘗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雖然,是猶居京師庬淆之間也(23)。錢君將歸江南而適嶺表(24),行數千里,旁無朋友,獨見高山大川喬木,聞鳥獸之異鳴,四顧天地之內,寥乎茫乎,於以俯思古聖人垂訓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於餘論,將益有合也哉。

作品註釋


(1)錢獻之:錢坫,清代學者兼書法家,江蘇嘉定(今上海市嘉定縣)人;官乾州兼署武功縣,精研文字學和地理學,著有《說文解字斠詮》、《十經文字通正書》、《史記補註》、《新斠注地理志》等。
(2)微:衰敗。
(3)滅學:指秦始皇焚書坑儒。
(4)儕偶:同輩,此處指同代各家。
(5)通儒:博學多聞、通曉古今的儒學家。
(6)讖緯:漢代流行的神學迷信。“讖”指圖讖,是巫師或方士製作的一種隱語或預言,作為吉凶的符驗或徵兆。“緯”指方士化的儒生編集起來的以神學迷信附會儒家經典的著作。
(7)清言:亦稱清談或玄言。魏晉時期崇尚虛無,喜談名理。這種社會風氣始於魏,當時何晏夏侯玄王弼等擯棄世務,專談玄理,到晉代,清談之風大盛。
(8)說辭:指崇尚消談的作者的辯麗的言辭。
(9)乖分:乖違分離。
(10)學術異尚:北朝經學多遵守東漢經師舊說,不尚通變,注重章句訓詁;南朝經師注重經義,貴有心得,不拘舊說。
(11)定為義疏:唐初,孔穎達奉命撰《五經正義》,唐太宗顏師古考訂五經文字。撰有《五經定本》,此外還有幾部“經疏”。從此經書有了統一的文字和解釋。
(12)折衷:取正,按古代“聖人”的見解判斷是非。
(13)“真儒”二句:“真儒”指宋朝程顥程頤朱熹等人,宋以後的統治階級尊崇程朱理學,對經書的解釋以他們的解釋為準。
(14)著為功令:規定為科舉考試的條令。宋代以後,科舉均用儒家經典,對經義的解釋必須依照朱熹的《四書集注》等。著:標著。
(15)佚君:放蕩的君主,即昏君。
(16)運:運動。
(17)“是故”二句:《漢書·董仲舒傳》:“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敬”指敬天,殷人迷信,故“上敬”;“文”指禮樂制度。
(18)操其本:掌握、駕馭儒學的根本。齊其弊:整治其弊端。
(19)名物:事物的名號及品類、形態等。訓詁:解釋古書詞句的意義。書數:指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的書與數,亦稱“書計”。
(20)窺隙攻難:鑽空子攻擊辯難。
(21)枝之獵:獵取其枝節。
(22)寧非蔽與:豈不是蒙蔽不明嗎?
(23)庬淆:雜亂。
(24)嶺表:五嶺以外,指嶺南兩廣地區。

作品賞析


姚鼐生活的時期,漢學大盛,康熙年間(1662—1722)即已出現的學術思想上的漢宋之爭,更形激烈,桐城派大傢俱以程朱理學為宗,故一般都堅持宋學立場,對漢學多所批評。此文極力維護宋學,認為宋儒真正“得聖人之旨”,批評漢學家“枝之獵而去其根,細之蒐而遺其巨”,代表著桐城文家在漢宋之爭中的基本態度。但姚鼐對漢學也不絕對排斥,他在堅持宋學立場的同時,對漢學的長處也有所肯定,有所吸取,所以能提出義理、考證、文章三者統一的散文創作主張。

作者簡介


姚鼐(1731一1815)清文學家。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官至刑部郎中。主講江寧揚州等地書院歷四十年。曾受業於劉大搬,是“桐城派”古文家的代表人物。治學以經為主,兼及子史。工詩文。為文主張義理、考據、辭章合而為一;作詩兼采唐宋,以清雅為宗。著作有《惜抱軒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