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癱後遺症
腦癱後遺症
腦性癱瘓是中樞性損害,也就是說指的脊髓前角細胞(或顱神經運動核)以上部位的神經系統損害所致的癱瘓,而且病變在腦部。任何脊髓前角細胞及以下部位的損害所致的癱瘓都不屬於中樞性損害,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如脊髓灰質炎、坐骨神經損傷等所致的肢體癱瘓均不屬於腦性癱瘓的範疇。
腦性癱瘓是腦組織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受到的損傷。指各種原因作用於未成熟的正在生長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不是作用在已發育成熟的腦組織上。所以成年人的某些顱內疾患,如腦出血、腦梗塞等,雖然也可引起肢體運動障礙,但不能診斷為腦性癱瘓,因為它不是作用在發育中的腦組織上,而是成熟的腦組織上,不符合發育性的特點。從受孕到嬰兒期內的胎兒和新生兒及嬰兒的腦組織是處在發育中的腦組織,在這一時期任何原因造成的腦組織損傷符合腦性癱瘓的診斷。而受孕以前及嬰兒期以後的腦損傷不能稱為腦性癱瘓,因為受孕之前的問題,多為先天性遺傳性神經疾患,應與腦性癱瘓進行鑒別。嬰兒期以後的各種原因所致的腦損傷,應冠以某疾病的名稱,如腦炎後遺症等,而不應該診斷為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的病變是非進行性的,病情以不在向前發展為特點。此點可與腦炎、腦瘤等疾病相鑒別。但是對那些進行性不明顯,或進展緩慢的脫髓鞘疾病,或先天性疾病,與腦性癱瘓也是難以區別的。此外,在臨床上常常可以見到很多腦性癱瘓患兒,當確診以後因為各種原因沒有治療或治療不當,這些患兒的癥狀愈來愈明顯。這是因為患兒異常姿勢、異常運動的感覺傳導形成惡性循環,使癥狀不斷發展。所以英國學者Bobath博土認為腦性癱瘓的臨床癥狀至少在青春期前是進行性的,臨床表現隨著成長在變化。但腦性癱瘓患兒顱內損傷的病變是非進行性的。
2、膝反射亢進,踩陣攣,內收肌痙攣。
4、腦部 CT、 MRI示腦部異常。
有的患兒靜卧時即表現明顯的異常姿勢,有的患兒則在運動時表現出明顯的姿勢異常。靜止時姿勢異常包括緊張性頸反射姿勢、角弓反張姿勢、偏癱姿勢等;運動時姿勢異常包括舞蹈樣手足徐動及扭轉痙攣、痙攣性截癱步態、小腦共濟失調步態等。
1.緊張性頸反射姿勢
是頭部位置變動時,影響四肢肌張力、眼位的變化。分為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與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在新生兒出生后1周左右出現,2~3個月呈優勢,以後受上位中樞的控制而逐漸消失,若生后3個月仍然持續存在則為異常;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姿勢出生后6個月仍存在則為異常。
2.偏癱姿勢
患兒常表現為一側肢體運動,而另一側肢體的廢用,左右肢體有明顯的不對稱。
3.角弓反張姿勢
患兒表現為四肢肌張力增高,頭背屈。
4.舞蹈樣手足徐動姿勢
患兒表現為不自主的動作,其運動常以舞蹈的形式或扭動的形式,不間斷地出現。運動外觀顯的持續而鬆散,幅度大而無法控制。
5.共濟失調步態
患兒呈醉漢步態,他們常不能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當站立時為維持站立姿勢,必須不停地進行調節。
6.其他
2個月以後的小兒仍有手緊握拳現象,患兒上肢內旋位,雙下肢呈硬性伸展、交叉,尖足位。有的患兒安靜時無明顯的姿勢異常,而當檢查者突然扶患兒腋下,使其足底著床時,可見患兒下肢內收、交叉,同時雙上肢內收、內旋。超過6個月的小兒仍不能呈現正常的坐位姿勢,而表現出特殊的異常坐位姿勢,如前傾坐位、后傾坐位等。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佔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佔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佔 1/4。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7、情緒和行為異常。患兒情緒容易波動,喜怒無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獨不和別人一起玩,持續做一個動作。
室內環境
注意安全
小兒腦癱患兒因發育遲緩,各種動作的發育均遲於同期的健康小兒,行動不便。故應有專人守護。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清潔衛生
需供給高熱量、高蛋白及富有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對獨立進食困難兒應進行飲食訓練,在餵食時,切勿在患兒牙齒緊咬情況下將匙硬行抽出,以防損傷牙齒。餵食時應保持患兒頭處於中線位,患兒頭後仰進食可致異物吸入。要讓患兒學習進食動作,儘早脫離他人餵食的境地。如患兒進食的熱量無法保證,可進行鼻飼。
如果小兒腦癱患者已具有一定的頭部控制能力和軀幹直立能力,母親可以讓患兒坐在自己的一條大腿上,患兒的膝關節屈曲並擱在母親的另一條大腿上。
為了使患兒的膝關節也保持充分的屈曲,母親的一隻腳下可墊置1~2塊木板。母親的一隻手可以根據需要扶助患兒的肩部或者髖部。這樣的姿勢既有利於餵食,又有利於正確姿勢的發育。皮膚護理
日常生活護理
指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正確護理患兒。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后脫,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功能訓練
癱瘓患兒大腦病損是靜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經功能缺陷並非永遠固定不變。如不早期進行恰當治療,異常姿勢和運動模式會固定下來,同時還會造成肌腱攣縮,骨、關節畸形,進而加重了智力障礙。嬰幼兒腦組織可塑性大、代償能力強,若康復治療措施恰當,可獲最佳效果。對癱瘓的肢體應保持功能位,並進行被動或主動運動,促進肌肉、關節活動和改善肌張力。還可配合推拿、按摩、針刺及理療。嚴重肢體畸形者5歲后可考慮手術矯形。對伴有語言障礙的患兒,應按正常小兒語言發育的規律進行訓練,尤其0~6歲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平時要給患兒豐富的語言刺激,鼓勵患兒發聲、矯正發聲異常,並持之以恆地進行語言訓練,以增強患兒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勢力。
〈一〉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嬰幼兒發育期學會抬頭是學會其它活動的主要前提。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時可扶住患兒頭部兩側,使頭部能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圖集(穩定地保持在直立的正中位。在坐位的大部分時間,頭部習慣於保持正確的姿勢時,可使患兒軀幹前傾,兩側傾斜,讓他學會頭部的控制,保持頭部穩定起到良好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效果。
〈二〉軀幹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翻,坐,爬,站,走是嬰幼兒正常運動發育的各個階段,學習和掌握各項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方法。訓練翻身時,先叫患兒全身放鬆,以臀部為支點,協助一側肢體抬離床面,從一邊翻到另一邊。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坐位訓練中,首先教患兒用手撐著坐,然後無支撐坐,逐步過渡到坐下可拿身邊的玩具,仍能保持坐位平衡。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患兒爬行訓練中,他人可在患兒的肩,肘,髖,膝部給予適當的支持,鼓勵患兒向前爬行。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中跪位有助於站立,訓練時可先讓患兒坐在自己的腳根上,在他人支持下,將髖部伸直,並訓練跪位平衡。
當患兒能獨自站立時,進行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行走訓練。開始需他人幫助行走,可採用牽患兒衣領協助行走的方法,或扶住患兒髖部行走的方式,有的患兒需要用夾板固定或助行器幫助行走。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時獨立行走時患兒步態蹣跚,雙腳分開過大,手腳不協調,必須進行步態矯正訓練,注意一定要求先邁小步。
〈三〉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過程中最好在一個穩定的姿勢下進行,著重是糾正腦癱患兒上肢的痙攣模式。可一手抓住患兒肘的外側,一手握住患兒的手,將他的手臂上舉和外展。使肩外旋和肘伸直,掌心向上。鼓勵患兒將他的雙手拿到胸前,玩耍手指,抓握各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