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黃皮
藥物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約3m。全株有香氣,以葉為甚。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常聚生於枝頂,長15-40cm;小葉柄帶紅色,長4-8mm;小葉5-15,卵形、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5-9cm,寬2.5-4cm,先端急尖或漸尖,或尾狀尖而鈍頭,基部鈍斜或為寬楔形至楔形,兩側略不對稱,邊緣有明顯的圓鋸齒,上面深綠,下面淺綠,近於無毛。聚傘圓錐花序腋生;花柄無毛;萼片4,稀為5,廣卵形,長不超過1mm;花瓣4-5,白色,長圓形,長3-4mm;子房上位,近圓球形,花柱比子房短,柱頭略成四棱。漿果近圓球形,直徑6-10mm,紫黑色或暗紫色;每果有種子1-4顆。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1.分佈於湖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野黃皮
【歸經】肺;肝;腎經
【功效】疏風解表;除濕消腫;行氣散瘀
【考證】出自《廣西藥植志》
【科屬分類】芸香科
【主治】感冒;麻疹;哮喘;水腫;胃痛;風濕痹痛;濕疹;扭挫傷折。
【生態環境】生於石灰岩石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右採收,葉,鮮用;根,洗凈,切片,曬乾。
本種與齒葉黃皮區別在於:花軸、葉軸及小葉片均被長柔毛,也有小葉片因毛脫落而無毛,但在邊緣則有少數長柔毛,小葉片質地較正種為厚而大,邊緣常為不規則的淺波狀或具不明顯的鈍鋸齒。
【性味】微辛;苦;性溫
【出處】《中華本草》
歐芹屬素乙與佛手柑內酯同為呋喃香豆精類,皆屬"光活性"物質,毒性較佛手柑內酯為大,而較花椒毒素為小。慢性毒性有胃腸刺激,脾及腎上腺的出血,肝的混濁腫脹,脂肪變性及壞死。大鼠服歐芹寓素乙后,出現於大便中,而皮膚中則無,故有人認為它治療白癜風的效果不及花椒毒素(可至皮膚中)。
根皮含歐前胡內酯(imperatorin),齒葉黃皮素(dentatin),去甲齒葉黃皮素(nordentatin)。
疏風理氣,除濕和瘀。治感冒,麻疹,哮喘,胃痛,風濕,水腫,扭挫傷折脫臼。
①《廣西藥植名錄》:"治麻疹,骨斷,脫臼。"
③《貴州葯植名錄》:"治哮喘。"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