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鉞

《史記·周紀》中記載的兵器

鐵鉞。即“鐵斧”。玄者黑也,黑色正是鐵的本色。《史記·周紀》:“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劍,斬以玄鉞,懸其頭小白之旗。”裴駰集解》:“宋均曰:‘玄鉞用鐵,不磨礪。’”晉崔豹《古今注·輿服》:“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

記載


鐵刃武器與“天降之火”
《逸周書·克殷解》記載,武王滅商后,曾以“玄鉞”殺戮紂王嬖妾的屍體。“玄鉞”估計是隕鐵鑄刃的銅斧。人們曾在西亞蘇美爾人所建的古烏爾城的古墓中,發現一把由隕鐵製成的小斧。在古蘇美爾語中,鐵叫做“安巴爾Al-Anbar”,意思是“天降之火”,所謂天降之火就是隕石埃及古人則乾脆把鐵叫做“天石”。可見人們最早認識鐵是從隕石開始的。天降的隕石,數量很少,因此用隕鐵製作的器具當然是很珍貴的,同時還帶有神秘的色彩。

歷史


最早的隕鐵器是在尼羅河流域的 格澤(Gerzeh)和 幼發拉底河流域烏爾(Ur)出土於公元前4000多年前的鐵珠和匕首。
目前中國最早的隕鐵文物是1972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中期(公元前13世紀中期)遺址中發現的鐵刃青銅鉞。這件古兵器,經全面的科學考查,確定刃部是隕鐵加熱鍛造成的。它表明我國商代人們已掌握一定水平的鍛造技術和對鐵的認識,熟悉鐵加工性能,並認識鐵與青銅在性質上的差別。但那時人們還不會利用鐵礦石煉鐵,而鐵隕石又很少,所以當時的鐵製品是十分珍貴的物品。
從目前考古發掘所得實物資料看,最早的鐵器出自甘肅、湖南、江蘇等地,年代為春秋晚期。湖南長沙出有鋼劍。江蘇六合程橋春秋晚期墓葬出土的鐵條和鐵塊,經檢驗,鐵條由塊煉鐵鍛打成形,鐵塊是白口鐵鑄成的。這說明熟鐵生鐵在我國大體上出現於同一歷史時期。歐洲在公元十四世紀才使用生鐵,在這以前,冶鐵業主要地以塊煉鐵為原料,鋼是由塊煉鐵滲碳獲得的。而我國冶鐵技術則從一開始就有著自己的發展特點。生鐵的早期出現與廣泛應用,是我國冶鐵術的重大成就,影響極為深遠。

宗教


歷史

最初的斧是手斧。開始的手斧是卵石,然後是略經修琢的石片(約公元前50萬年),再后就是舊石器時期晚期(約公元前25萬年)制工較精的燧石斧,製作方法是用石頭敲打燧石,以造成鋒利的刃口。人類這方面的進步,可以通過利基夫婦在坦尚尼亞的奧爾杜韋峽谷的發現進行探索——他們在那裡發現了175萬年以前的石器。
在近東我們發現了公元前3000年前的銅鑄的斧子。為了使斧子更快,鑄出后再進行反覆鍛打。澆鑄上的一大改進是引進輔助型芯,使鑄出的斧頭有插斧柄的插口,這樣就不至像以前那樣用皮帶把斧頭捆在斧柄上了。
儘管近東到處都發現了斧,但看來人們並不喜歡拿它們當武器使用:蘇美爾人、波斯人亞述人都用矛和弓作武器,而希臘人和羅馬人則選擇了劍和矛但雙斧這種華貴武器卻常常用於宗教儀式;它是米諾斯人的宗教象徵。據說迷宮一詞,就是從雙斧演化來的。
人們還發現了用薄金屬板製作的雙斧。在特蘭西瓦尼亞東部的圖塔蘭已發現了有插孔的黃金斧(約公元前1800~1450年)。雖然米塞納肯斯曾執斧參戰,米諾斯人也曾用斧作武器,但黃金是不適於製作武器的,何況上面又飾有花紋,因此這種斧不是用來打仗的斧。在克里特島的馬利亞宮中已發現了一柄豹頭權杖和一柄灰片岩的戰斧。
十八般兵器里斧與鉞是罕見的兵器。斧鉞在古時候是不分的,長柄巨斧名為鉞,也叫大斧,長達2.66米。《古今注》載:"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以斷斬"。但由於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鉞還是有所區別的,凡在斧背上有鉤或斧上有槍刺者,即為鉞。

水滸

若由旋風掄雙斧人間曲直鬼畫符。宋江喝道:‘黑廝又做什麼’?水滸傳人物天殺星李逵,小名鐵牛,江湖人稱“黑旋風”,座次12,天罡星。因此,玄鉞應該是指雙斧,或陰陽斧。所謂“三代通用之以斷斬”。武王以黃鉞斷紂頭,故王者為戒。太公以玄鉞斬妲己,故婦人以為戒。《古今注》載: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以斷斬。唐蘇鶚《蘇氏演義》卷下:“金斧黃鉞,三代通制,用之以斷斬,今以金斧黃鉞為乘輿之飾。”
現代斧作為武術的器械之一,由於演練起來比較笨重,有的套路已經失傳了,故而使用斧者已不多見。練習斧時,要求吞吐起落,粗獷豪爽的風格,舞動起來,姿態優美,是項很好的鍛煉身體的武術器械。

板斧

短斧的一種。斧頭刃闊五寸,雙面開刃,頸長八寸,尾厚刃薄。柄長三尺,可作兵器之用。一般為雙斧並用,少單用者。力大者方可使用。

雙板斧

屬雙短兵器。斧頭呈扇形,柄長二尺五寸至三尺。用時左右手各持一斧。其用法有掄、劈、砍、扎、由、雲、撩、掛、削、掃等。羅馬也有雙斧圓盾。
管子·禁藏》:“刑賞不當,斷斬雖多,其暴不禁”,《漢書·王莽傳上》:“百歲之母,孩提之子,同時斷斬,懸頭竿杪”之類,赭衣滿道,何其酷烈難堪。玄鉞羅門,未免摧戕太甚(孟浩然《興雅志》),而所謂斷斬、斬殺,卻是用“安巴爾Al-Anbar”,“天降之火”鑄造的,天意使然?

雙斧伐孤樹


《元史・阿沙不花傳》:“而惟麴櫱是耽,妃姬是好,是猶雙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者。指嗜酒好色,摧殘身體。

兩頭蛇


賈誼《新書.春秋》載春秋楚相孫叔敖幼時遇兩頭蛇恐他人又見埋之懼謂其母曰:"吾聞見兩頭蛇者死。""母曰:'無憂汝不死。吾聞之有陰德者天報以福。'人聞之皆諭其能仁也。及為令尹未治而國人信之。"漢劉向《新序·雜事一》亦記此事。后因以"楚相斷蛇"喻人做好事必將得好報。

巴人以比翼鳥


《周書王會》雲:“巴人以比翼鳥。”孔晁注云:“巴人,在南者;比翼鳥,不比不飛,其名曰鶼鶼”。鶼鶼即蠻蠻。《琅嬛記》卷上引《博物志餘》雲:“南方有比翼鳳,飛止飲啄,不相分離;……死而復生,必在一處。”則傳說之演變,愈趨而愈繁矣。大荒西經云:「有比翼鳥。」即此。
二千多年前的巴人工匠已具備了非常精湛的冶鍊製作技能,同當時的中原和秦楚等大國相比毫不遜色。而巴人在兵器製作的種類上更為豐富,在紋飾上更為精緻。
專家介紹,巴人戰國時期主要使用戈、矛、劍和鉞四種武器。巴人劍短小精悍,用於遠距離投擲攻擊或是近距離格鬥,身上的虎紋斑則是戰國時期巴蜀地區獨有的製作工藝;古代巴人的青銅劍是雙刃的,鋒利無比。巴人矛則是用於遠距離攻擊。巴人矛也不遜色,不僅保存比較完整,且形質特別,擁有巴人所獨有的弓耳環。
二千多年前的巴人兵器已顯露出相當系統的製作工序和精確的科技含量。青劍中各種金屬的比例含量的精確度即使用今天的現代設備檢測也出入不大。兵器中青銅的含量偏重,保持了兵器的堅硬和鋒利。春秋戰國時期,一代一代的巴人工匠憑著自己的經驗製作兵器。他們沒有任何用於參照,檢驗的設備,整個製作過程和金屬調配過程都靠手工完成。
巴人的盾牌, 多用堅木製成, 這種木料具有很強的吸附力和韌性, 巴人將藤條用煙火烤, 使之結實, 再將其編製成藤甲, 巴人選擇輕便的皮革和藤條製成甲胄, 使他們能靈敏的活動在山谷地帶。敵方的刀劍砍刺在上面, 通常難於拔出, 其結果可想而知。
隨藤甲一道消失的,是歷史上武威赫赫的巴人。

星隕至地,則石也


流星體墜落到地面便成為隕石或隕鐵,這一事實,我國也有記載。《史記·天官書》中就有“星隕至地,則石(廠AN)也”的解釋。到了北宋,沈括更發現隕石中有以鐵為主要成分的。他在《夢溪筆談》卷二十里就寫著:“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時,天有大聲如雷,乃一大星,幾如月,見於東南。少時而又震一聲,移著西南。又一震而墜在宜興縣民許氏園中,遠近皆見,火光赫然照天,……視地中只有一竅如杯大,極深。下視之,星在其中,熒熒然,良久漸暗,尚熱不可近。又久之,發其竅,深三尺余,乃得一圓石,猶熱,其大如拳,一頭微銳,色如鐵,重亦如之。”宋英宗治平元年是公元1064年。沈括已經注意到隕石的成分了。
在歐洲直到1803年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的殘留部分。
現在一致是公認鐵是戰國時期應用到戰爭的,所以商代不會有鐵。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嗎?難說。第一,在很多古籍上記載了鐵,如傳說中大禹所著的《山海經》。但弔詭的是,《山海經》被定性為戰國人所著就是因為上面提到了鐵。或者換句話說,鐵在上面的記述非但不能成為證明中國人就早就使用了鐵的依據,反而被用來證明《山海經》是部偽書。
然而,在另一部古書《尚書》上一篇《禹貢》,記載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並進行了資源調查,裡面不但提到了鐵,還提到了鋼。於是《尚書》也成了偽書。不久,在出土的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上發現了《禹貢》中的句子,於是專家學者人不好動〈尚書〉了。只能來個“存疑。”而考古隊還真不給他們面子,老早就在商代的古墓中發現了一些用鐵製成鋒刃的斧子。專家的解釋是:隕鐵。
老百姓是信專家的,隕鐵就隕鐵嘛。但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隕鐵的使用也是要經過冶鍊的。一塊隕石可能含鐵量高,但如果不經過冶鍊,石頭還是石頭,不能變成鐵。另外,能將它用在鋒刃上說明,古人對鐵已經相當熟悉。關於上古時用鐵的傳說就更多了,據說神器九鼎就是銅鐵合金的。蚩尤也是吃的銅鐵砂石。
不過也有富有想象力的專家,他們通過研究發現。鐵,左金右失,其實不是簡寫,是鐵的本字,而繁寫的“鐵”反而是異體字,這意義就是失落的金屬。另外,上古有人稱“鐵”為惡金,銅為“美金”。從這些對鐵的忌諱來看,他猜測,中國上古有個時期是禁止用鐵的,就象現在禁核武器一樣。要不然,無從解釋戰國時期對鐵的了解與應用程度的猛然增長。不過尚沒有證據。
俗話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但如果連在神話中也不敢大膽假設的話,我們也太怯懦了。

軒轅、天外隕鐵和震天斧


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罷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阪泉,《集解》引服虔曰:“阪泉,地名。”又引皇甫謐曰:“在上谷。”或即今河北保定、易州、宣化一帶。黃帝阪泉之戰中打敗炎帝,從而成為華夏族祖先的正統。
號令征伐是公共權力形成的典型表現形式。《史記·五帝本紀》云:“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於是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這裡很明顯,黃帝軒轅氏對不順從者,“征之”,“去之”,使“諸侯咸來賓從”,這種號令征伐,使諸侯“賓從”,實際是一種凌駕於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擁有這種公共權力,黃帝才能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然後消滅了敵對勢力,使自己的權力得以鞏固。
《三國傳奇》有神兵,號曰“震天”,乃戰將八階五品頂峰兵器之屬也。傳聞,此斧色若芒刺形似電舞,揮而有若風雨之意,圻砍可聞奔雷之聲。有人贊之曰“雷神”,認為它本就該是天兵下凡,這種掃蕩戰場無與倫比的雷音與殺氣,絕對不是凡人所能抵禦。 “震天”之名,先取其意。易經八卦中,震屬東方,為雷、為龍、為足。卦傳提到“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可見“震”之受崇。“震天”之釋,當為“天雷”,取龍威行興雷布電之力,威猛之象。以“震天”喻“雷神”,後世也是如此,有生鐵灌以火藥所造成的拋物炸彈威力極強,其名即“震天雷”。

源頭

既震天斧威名若斯,少不得就得考究它的源頭。威名下多神怪之事,傳說雖多駁雜,還是能從經典中尋到蹤跡的。《史記》載:“軒轅十七星七星在北,黃龍之體,主雷雨之神”。《重修緯書集成》曰:“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以雷精起。”這雷神震天,當然和黃帝始祖有點關聯。中國古代曾有載的雷神精怪,尚有其二。一曰“雷神”,《山海經》載:“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二曰夔,主在東海流波山上,似無角之牛,蒼灰色,獨角,縱橫海里,每進出皆風雨大作吼聲如雷。恰逢黃帝與蚩尤戰,為蚩尤麾下各路精怪所迷,黃帝遂抽雷神骨為槌,剝夔皮作鼓,士氣大振終敗蚩尤。雷神與夔為天地之精,骨、皮凡物尚能如此神效,其神力本源難道反而不如?這就該是震天斧的由來之處了。
所謂震天斧,就是取雷神與夔精魄,並煉天外隕鐵鑄造而成。天火灼淬,再加上雷屬神力,這震天斧實在是不成神器也難嘍!
神器大作,必有不凡之人相匹配。非戰將職業就別想了,震天斧威猛,絕對不是纖弱之體所能駕馭。就算是戰將,修為不夠的也別想讓它認你為主。況且,就算修為夠資格,天命之屬也不是凡人皆有幸獲取。若想要獲得一柄“震天”,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挑戰四方神靈精怪,或許上天垂幸就在這一瞬間。
嘿,還有個秘密告訴你哦,當年張飛一聲吼斷長坂橋,傳說更有神人傳以“掌心雷”絕技,這技能其實就是震天斧所蘊,厲害吧!希望象張飛一樣威風無敵“聲若巨雷勢如奔馬”么?那就盡全力把震天斧收入囊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