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木蘭寺
古木蘭寺
古木蘭寺舊為彌勒寺,明萬曆年間《滕縣誌》載:彌勒寺在城南一百里,金大定間建,元至元年間重修。《兗州府志》、道光《滕縣誌》載:彌勒寺舊在郗山巔,創始無考,宋康定二年重修,金大定二年遷於山之陽,有承安三年碑殷常記。
現在遺址尚存,坐落在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郗山三村內,寺內供奉著關老爺及岳老爺,四大天王等神位,據老人講,從現在的正門進去,正殿供奉著四大天王,西邊是火神廟,東大殿是關老爺及岳老爺濟公活佛的神位,在正殿和后大殿之間有一個大殿,殿柱子雕工精美,細緻,再往西北是鐘樓,東北是鼓樓,鼓樓東邊是寺舍(即和尚的居住之地、不是現在的房子),在正殿和二大殿之間有兩塊石龜托起的碑,記載著古木蘭寺的歷史及面積,后大殿里供奉著很多神位,都在文革中被毀,今僅存后大殿,正門和東大殿已倒塌,火神廟及二大殿已拆用於糧站,寺牌和石龜、殿柱香爐皆於近期被盜,石碑和鍾已毀!現在廟院內存有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彌勒建蘸碑”二塊。從資料及實物上分析,彌勒寺與木蘭祠可能在同一院內,或兩廟相鄰。現存的木蘭祠已破敗嚴重,門已封堵,門上有“古木蘭祠”石匾。
郗山的農曆四月十八大寺廟會,從十五就定位搭棚至二十一撤攤散會,會期5--7天,至會燒香拜佛和商業經營者涉及兩省十餘縣,每日趕會人數多達2--3萬人,從山坡至湖邊、運河兩岸,黑、白棚連接,書場、雜技、戲曲均有,熱鬧非凡,商業經營者交易繁忙。特別是漁民趕會者更多,漁船靠岸,形成了龐大的水上漁村。
景點建設
郗山木蘭祠(寺)景區的保護與開發已經納入《山東省微山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我們會認真落實《山東省微山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做好旅遊開發建設工作,並在開發中把握好旅遊項目的開發時序。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文廣新局又組織專業人員對其進行測量登錄。縣文廣新局已在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將古木蘭寺的資料登錄入資料庫中,根據普查工作安排,還將進行相關的調研和保護工作,但直到現在,古木蘭寺仍舊沒人過問,寺牌也被偷了。現民間已集資,修復了后大殿,下一步請神像。
郗山古木蘭寺修建
古木蘭寺金元年前稱彌來寺,坐落在風景優美的郗山南麓,微山湖畔,歷史悠久,香火旺盛。據原古木蘭寺住持海寬大師撰廟寺載,此寺約有兩千年之久。但由於歷史和社會原因,現此寺已面目全非。廟門及各殿房均已毀壞,其中也有人為的破壞,也有自然的損壞,坍塌所倖存的大半神像也蕩然無存。今經熱心人的組織發動及六個村隊領導同意研究決定,重新修造古木蘭寺。這一舉措,也是方圓數百里百姓和郗山人多年的夙願。
但因修建工程浩大,所需資金甚巨,非少數人能力所及,故發出倡議,敬請廣大社會的關注和共同集資,才能順利實施工程完成。希望郗山村民和社會各界人士能伸出援助貴手,積極涌躍捐資捐款。凡捐資100元以上者可樹碑銘石留念表彰,捐資數量較大者,另立銘石敬仰傳名。以顯示佛祖佛光普度善行。
成立古木蘭寺修建籌備委員會,財務公開透明,人人監督,專人管理。凡參與者均為義務工不計報酬。
但願
古木蘭寺修建工程能深入人心,相互支持,共濟幫助。郗山人展望工程興建竣工,願佛光普度社會、普度郗山大地,共建自己的小康家庭,永保吉祥如意。
郗山人
拜謝!
古木蘭寺籌備委員會
傳說
獨榜狀元 呂蒙正少時,家境貧寒,從河南流到微山一帶。當時,與微子山相對的郗山一座大寺廟內,有和尚一百多人。呂蒙正就住在寺廟旁的一孔破窯內攻讀,一聽到鐘響,便趕忙奔到廟裡,隨眾僧領一份飯吃。
俗話說,人窮志短。一天,呂蒙正在橋上見人吃瓜,上前討要。誰知那人存心戲弄,故意把瓜猛地一拋。呂蒙正一把沒有接住,瓜滾落橋下。恰在這時,廟裡的鐘聲響起。呂蒙正有心下橋拾瓜,又怕誤了飯時,只好舍瓜奔廟。他跑到廟裡一看,眾僧早已吃完飯,灶房裡伙頭僧們在收拾餐具。原來,因呂蒙正經常到廟裡來吃白食,惹惱了眾和尚,便找方丈,要求把他趕走。老方丈心地善良,對眾和尚說:“出家人以慈悲為懷,他窮得沒有辦法,才到這裡討口飯吃。佛門弟子這樣斤斤計較就不應該了。”眾和尚沒趕走呂蒙正反而受到指責,心中惱恨,便故意改為吃過飯再撞鐘。呂蒙正果然上當,心中非常氣憤。
適逢朝廷開考,呂蒙正便一路乞討直奔東京汴梁城外的大佛寺借住下來等待考期。誰知由於一路風寒呂蒙正竟生了一場大病,一連半月昏昏沉沉,卧床不起,結果誤了考期。呂蒙正哀嘆自己時運不濟,萬念俱灰,病情便更重了。
再說,天下舉子幸運者名登金榜,不幸者名落孫山。天子發下一道聖旨,命天波府金刀令公楊繼業率御林軍清查各街道、客棧、寺廟,看有無滯留京城的舉子。這天,可巧查到大佛寺,老方丈把呂蒙正的情況如實稟報。令公聽后,就隨老方丈來到呂蒙正住的地方。呂蒙正病情沉重,面目憔悴,正躺在床上昏昏沉睡。楊令公耿直忠厚,時刻不忘為國求賢,知呂蒙正因生病誤了考期,便叫人喚醒問話。楊令公感覺此人才華橫溢,出語不凡,不由心中高興,便安排老方丈請名醫為他調治,一切花費到楊府支取。楊令公回到天波楊府,又差人送來紋銀一百兩為呂蒙正添置衣裳。呂蒙正於絕境中受此殊遇,心情爽快,加之醫藥調治,不久便痊癒。老方丈便領他到天波府拜謝知遇救命之恩。這時的呂蒙正一改從前窮困潦倒的模樣,舉手投足都顯得溫文爾雅,風流倜儻。
楊令公當即奏明大宋天子,誇讚呂蒙正的學識、氣度。天子大喜,令將其帶至金殿之上親自試問,知呂蒙正果然滿腹經綸。宋天子便破例起用,親自加封呂蒙正為獨榜狀元。
呂蒙正經歷討瓜受辱,廟裡和尚又故意飯後撞鐘,非常氣惱,曾在大寺廟後壁寫下了“橋底滾瓜實可恨,飯後撞鐘惱死人”的詩句。多少年來,並沒有引起人們注意。偶爾有人看見,也只當是叫花子發窮酸氣罷了。呂蒙正時來運轉,天子垂青親點他狀元及第並加封宰相,朝野上下為之轟動。呂蒙正在朝數載,忽然想起當年要飯的情景,便借體察民情來微山島故地重遊。一路之上,百官迎送,車騎相伴,好不威風。一日來到郗山,呂蒙正傳令人馬停住:“當年我落魄之時,多蒙大寺廟中老方丈照顧,理當進廟拜訪。”廟中老方丈聽說當朝宰相前來拜廟,忙吩咐眾僧裡外打掃,列隊迎接。呂蒙正拜過佛,見當年自己在壁上題寫的兩行字被用黃綾遮住。原來,和尚們聽說呂蒙正拜廟,嚇得面如灰土,計議道:“當年他受咱捉弄,一氣之下寫了這些文字,要是讓他看見引起舊恨,定會怪罪,若把字跡塗掉,萬一查問起來……”於是,眾僧決定用黃綾把字跡覆蓋,萬一問起,也可解釋對他敬重,或許會免此禍。眾僧找來黃綾剛剛蓋好,呂蒙正就來到了。呂蒙正看到此情此景頓生感慨,讓人取下黃綾,拿來筆硯,揮筆在下邊又添了兩句:“二十年前塵蒙面,二十年後掛黃綾。”寫罷,他覺得還不盡意,隨手又寫了“字隨主貴”四字。
呂蒙正走後,方圓左右的文人墨客聞風而至,爭相抄寫當朝宰相的墨寶。
呂蒙正察訪歸朝,聽人傳言,山東抄他的字形成風氣,很感意外。古舊的寺廟也比原來風光多了。和尚們為此大賺了一筆香火錢。呂蒙正感慨萬端,又寫下了一篇《破窖賦》以抒情懷:
“想當年,日求僧食,夜宿破窖。衣不遮體,食不飽腹。冬日取暖,費盡爐中之火;夏日求瓜,舍足於橋下。上人憎,下人恨,人言我之賤也。非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看今朝,官居極品,位列三公。入則有靚女相迎,出則有武士執鞭;吃的是山珍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高樓大廈,伴的是紅粉佳人。人言我之貴也。非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
雉雞兩翼,行不如鴉;蜈蚣百足,行不如蛇。馬有千里之能,非人不行;人為萬物之靈,非時不行;天不得時,三光不明;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波不作;人不得時,時運不通。
太公失時落魄,渭水釣魚,時來運轉,三江封神;韓信落魄,胯下受辱,乞食漂母,時來運轉,執掌秦、齊、燕大印;霸王雖勇,難免烏江自刎;漢王軟弱,執掌萬里河山;李廣有降虎之威,到老未遇;諸葛無縛雞之力,身為蜀漢丞相;晏子身不高三尺,為齊國賢臣;馮唐有安邦之能,到老未封……
彭祖壽活八百八,顏淵短命;煙花妓女,時來運轉,成了押印夫人;官府小姐,時衰運敗,流落煙花柳巷。此非它也,時也,運也,命也。”
古木蘭寺
古木蘭寺
古木蘭寺
相傳,花木蘭出生在北魏後期一個退伍軍人的家庭,自幼喜歡騎馬射箭,跟爸爸練就了一身超群武藝一天,衙門裡送來軍帖,命木蘭的爸爸重返疆場而父年逾花甲又體弱多病,且又軍命難違於是,木蘭決議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從軍十二年,立下了赫赫軍功
花木蘭替父從軍的英雄較重要的事,受到歷代人民的崇敬與表彰為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將其較重要的事編成歌謠,后又經文人加工潤色,成為著名的《木蘭詩》到了唐代,朝廷追贈她為孝烈將軍,並為其建祠造像,以示紀念
郗山上的花木蘭祠亦建於唐朝,后履歷代修復擴建,到清末已形成相當大的規模有住持僧數十人,香火甚鬧熱惋惜,這座高古的祠宇,在建國前夜毀於戰火現僅存大殿五間,祠內文物、石碑等也多數散失凈盡
巨浸流天末。居然一孟諸。山螺波面赤。水鏡月中舒。漁父非知己。津人或啟予。秋光凌萬頃。隱映落芙蕖 行三里之郗山集,在運河東,其右即微山湖也,山以微子名,直湖中。登郗山望之,雖帶水瀰瀰,不異望洋。郗山集舊三千餘家,半殷姓俱微子后,遭亂,邱虛十之九,問殷氏尚五百人,大半徒微山,微山怡籍萬家。田數千傾可耕。兵亂所不及也。湖最廣,茫茫無畔岸。崇禎十三年旱,乾涸。郗山在集之左,彌陀寺宋康定三年建,金承安二年重修,距滕縣九十里。俗傳宋相呂蒙正木蘭寺讀書處,水際有破窯。非也,蒙正家洛陽,木蘭寺在焉。唐相王播木蘭寺,在揚州。齊東野人只說,不知何方。舟人稱郗山曰赤山,微山曰伊山。傳聲之訛如此。余按寺碑乃得知。彌陀寺后,郗山周數丈,意曰郗鑒等故居也。l 郗山蓋滕之南鄙也。古滕最褊小。幅員不五十里。今山距邑三舍而遙。則詘於分茅而贏於編戶矣。山嘗屬沛。見金大定二十年石刻。安知春秋時山不更有屬也。晉郗說等為臨沂著姓。滕近沂。故山以郗名。山周三里。高二十餘尋。距運河裡許。最便陟。而例以卑淺置之。余出燕以來。習河伯而疎巨靈。見一培塿。嘗色動。於是攬衣以登。則數百武耳。巔平廣可數十畝。吉貝出土二寸。大似吾鄉物。意其先廢寺也。南望微山湖。隔運河一堤。山據湖中。如伏虯。如隱虹。吞若郗山者八九。遠波溔汗。膏沐黛泓。與天無際。郗山藉之增其勝。不當軒彼而輊此也。山南彌陀寺。俗傳即木蘭寺。為宋相呂文穆乞食處。舟人共指為奇迹。而實非也。文穆微時。於洛陽之龍門利涉院土竇中與溫仲舒讀書。今傳破窯本此。揚州木蘭寺為唐相王播隱處。齊東耳食。溷於文穆。雖郗山藉重。寔迷其祖矣。寺金元石刻二。俱重修彌陀院記。金承安三年立。其上都省公牒。則滕陽軍申請付院僧者。門殿堂廚若干。佛像尺寸若干。一一備列。元碑則滕州所記。銜先寺僧。右吏。右吏目某。右判官某。右知州某。右校尉。蓋夷文左行。非卑先於尊也。金元遺制。不意於村院徵之。且記曰東有郯子之城。西有漢祖之鄉。蓋微山以南。豐、沛、徐、邳諸山相屬。赤帝子之所興也。龍文五采。寓目隱映。其鄒、費、臨沂諸山。蜿蜒於左。郯子之城。余先世所以受氏也。余不敏。僅亦守府。不可以不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