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卦

《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六十卦

節(jié)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六十卦。水澤節(節卦)萬物有節。這個卦是異卦(下兌上坎)相疊。兌為澤,坎為水。澤有水而流有限,多必溢於澤外。因此要有節度,故稱節。節卦與渙卦相反,互為綜卦,交相使用。天地有節度才能常新,國家有節度才能安穩,個人有節度才能完美。

節卦是別卦。“節”指節制。節卦代號是6:2 。主卦是6卦兌卦,卦象是澤,特性是愉快;客卦是2卦坎卦,卦象是水,特性是危險和困難。主方在享受成功的愉快,而客方則處於困難之中,主方是應當幫助客方渡過困難時期,還是趁客方困難之機擴張,主方必須慎重考慮,要有適當節制,不然,會有損失。左圖中,紅色表示當位的爻,天藍色表示不當位的爻,箭頭表示有應。

簡介


節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六十卦。水澤節(節卦)萬物有節,是上上卦。象曰:時來運轉喜氣生,登台封神姜太公,到此諸神皆退位,縱然有禍不成凶。《節》卦是談節制自己行動的卦。此卦有些從上卦《渙》卦而來的意思。任何事物皆有一個有盛有衰的過程,也有一個有行有止的過程,在一定的時候必須適當節制一下自己的行動,這將會是極有益處的,此卦就是從各方面來。

曰1


澤上有水,節
澤上有水,節
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不出門庭凶,失時極也。
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甘節之吉,居位中也。
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曰2


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
天地節,而四時成。
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卦辭解釋


節:亨,苦節不可,貞。
解釋
《節卦》象徵節制:節制可致亨通;但過分的節制也不可以的,應當持正、適中。 《象》曰:澤上有水,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
解釋
《象辭》說:《澤卦》的卦象是兌(澤)下坎(水)上為澤上有水之表象,象徵以堤防來節制。
水在澤中,一旦滿了就溢出來,而堤防本身就是用來節制水的盈虛的。
君子應當效法《節卦》的義理,制定典章制度和必要的禮儀法度來作為行事的準則,以此來節制人們的行為。
總綱:
《節》卦的主旨是節制,也就是限制。有節制,能限制,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順應這種規律,人類自覺地通過各種法律和規章調控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順利發展。節制貴適當,不能過分。
適當的節制,稱為甘節,效果好;過分的節制,稱為苦節,效果差。可見,節制自身也有節制問題。節而失節的教訓,古今中外不乏其例。卦中強調,應從實際出發選准限制點,才能保證節制的順利可行。

爻辭解釋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
解釋:上六,因節制過分,則會感到苦澀;而且會發生兇險,如果能對過分節制感到懊悔,則兇險有可能消失。
《象》曰:“苦節貞凶”,其道窮也。
解釋:《象辭》說:“因節制過分,則會感到苦澀,而且會發生兇險”,因為過分節制必然導致末路窮途。
九五,甘節,吉,往有尚。
解釋:九五,能適度節制從而讓人感到美而適中,是吉祥的;前行一定會受到褒獎。
《象》曰:甘節之吉,位居中也。
解釋:《象辭》說:“能適度節制從而讓人感到美而適中,是吉祥的”,這是由於居位中正的緣故。
六四,安節,亨。
解釋:六四,能安然實行節制,故而亨通。
《象》曰:“安節之亨”,承上道也。
解釋:《象辭》說:“能安然實行節制,故而亨通”,說明謹守柔順尊上之道。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無咎。
解釋:六三,雖不能節制,但能嗟嘆自悔,則沒有禍患。
《象》曰:“不節之嗟”,又誰咎也!
解釋:《象辭》說:“雖然不能節制,但能嗟嘆自悔”,這樣的話,又有誰能給它造成禍患呢。
九二,不出門庭,凶。
解釋:九二,因過分節制而不跨出門庭,會有兇險。
《象》曰:“不出門庭”,失時極也。
解釋:《象辭》說:“因過分節制而不跨出門庭”,因此失去了適中、妥當的時機。
初九,不出戶庭,無咎。
解釋:初九,不邁出庭院,沒有危害。
《象》曰:“不出戶庭”,知通塞也。
解釋:《象辭》說:“不邁出庭院”,說明知曉通則當行,阻則當止的道理。

詳細解釋


兌下坎上
節①:亨;苦節②不可;貞。
初九,不出戶庭③,無咎。
九二,不出門庭④,凶。
六三,不節若,則嗟若⑤;無咎。
六四,安節⑥,亨。
九五,甘節⑦,吉;往有尚⑧。
上六,苦節,貞凶;悔亡⑨。

註釋


①節:六十四卦卦名之一。乃論述節制自己行為之卦。
②苦節:過份節制。
③不出戶庭:“戶”,古本指單扇門。此句指不出房門,借喻適當節制一下。
④不出門庭:指不邁出大門,此句借喻過份的節制,亦即苦苦節制。
⑤不節若,則嗟若:“若”,語氣詞。“嗟”,嘆氣。此句是說如果不節制自己的行動,那就會有嗟嘆後悔。
⑥安節:“安”,此一字古代意思頗多,比如說“寧”,“靜”,“徐” ,“善”......權衡各義得失,此處還是作“善”解為妥。“安節”,善節。
⑦甘節:“甘”,見《臨》卦“甘臨”一注,即遲緩之義。“甘節”,指緩慢徐徐節制。
⑧往有尚:前往會得到崇尚。
⑨貞凶;悔亡: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全卦內容


此卦由澤下水上組成。
卦辭的“節:亨;苦節不可;貞”,第一層意思是說作為節制自己行為的《節》卦,它很亨通;第二層意思是說但若要過份的苦苦節制,則不可;第三層是說節制可以保持貞正。
“初九”爻辭的“不出戶庭,無咎”,是說節制在適當的範圍內節制則可,比如說不出戶庭的小範圍節制,它就不會發生災禍。
“九二”爻辭的“不出門庭,凶”,是說節制絕不可過份,也即如卦辭的所說的“苦節不可”,若過份節制,有如不出門庭那樣苦節,則意味著兇險。
“六三”爻辭的“不節若,則嗟若;無咎”,前半句是說辦事在某些情況下不節制,那必然會後悔嗟嘆;後半句是說辦事開始雖沒有節制,但隨後還能嗟嘆後悔,還能明白這個道理,能夠反省自悟,能夠亡羊補牢,那將沒有什麼災禍。
“六四”爻辭的“安節,亨”,是說一個人要善於節制自己,該行則行,該止則止,辦任何事情都應有分寸,若能做到得手應心,那將很亨通。
“九五”爻辭的“甘節,吉;往有尚”,前半句是說對於節制,還是以徐緩為宜,要做到有條不紊,那樣才吉祥;後半句是說如能這樣前去辦事,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崇尚。
“上六”爻辭的“苦節,貞凶;悔亡”,這一爻辭的是從兩個方面來論述“苦節”的,它既不贊成“苦節”,又在申述非“節”不可。也即是說,對於節制來說,“苦節不可”,“苦節”有它“貞凶”的一面;但是“苦節”終究比不節制要強,它會使後悔消亡。對於這一爻,我們再不妨舉一個例子來說明,節制就比如剎車,一個駕駛員如能善於用剎車或經常能做到緩緩的 剎車,這自然很吉祥,也很亨通,但用急剎車則很兇險;但是,急剎車固然兇險,遠不如緩緩地剎車,但它終究比不剎車要好,它可以消除撞車或壓人的危險,它可以消除這一種後悔。

哲學思想


簡介
周易》節卦的核心思想是講節度的,主要表現在修身齊家、為政治國等層面;同時節卦也包含節儉的思想,這主要是財用等日常生活層面。儒、墨各執一端。儒家主要繼承了節度的思想,以此豐富了中和、時中的中庸思想;墨家主要生髮了節儉思想,提出了節用、節葬等主張。
節卦
節卦
《周易》包羅萬象,是中華智慧的源泉,先秦諸子的思想也多受《周易》的啟發和影響。本文試就《周易》節卦所蘊涵的思想與墨子節用、節葬思想的比較,及儒、墨在“節”上的不同取向作一分析。①

節度與節儉

《周易》作為一部閃爍著先哲智慧光芒的、百科全書式的經典,在六十四卦中能夠有一卦專門講“節”,足見作易者對節的重視。與之相應的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也對節情有獨鍾,在《墨子》一書中今存“節用”上、中篇,“節葬”下篇,另有“辭過”篇也是專門講節的。②那麼,節卦的節與墨子的節有什麼關聯。我認為,墨子尚節思想是受《周易》節卦影響而生髮的,但他重點發展了節卦中的節儉思想。對節卦中的節度思想,墨子雖有繼承,但其發展節度思想不如孔子生髮的徹底、深刻。
節卦之節是廣義的節,既包含在為人處世、為政治國方面的節度意思,也有財用方面的節儉意思。《序卦傳》“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孔穎達解釋“節者,制度之名,節止之義。制事以節,其道乃亨。”朱熹亦曰“節,有限而止也。”《周易》節卦肯定“安節之亨”,“甘節之吉”,指出“苦節貞凶。”因此,節卦重點突出的是節度的思想,反對過和不及,並從對不節、苦節兩個極端的否定,引出甘節的得位中正。在《周易》中,節度的思想不只存在於節卦一卦之中,在許多卦里都或多或少地蘊涵著類似的觀點,而且體現在為政治國、修身齊家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如作為《周易》首卦的乾卦就是以龍為喻,進行總論式的闡發,提出要居中得位,中節合度不逾越,在下則“潛龍勿用”,在上則“亢龍有悔”,惟有九五居中得正而“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又如臨卦九五“知臨,大君之宜,吉。”說的是君王應該具有臨卦《彖傳》所說的“剛浸而長,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那樣的大智。除了修身、治國等要講節度,古人在狩獵等活動中也強調節度。比卦九五的“王用三驅失前禽”講的就是在田獵方面要遵守節度的狩獵習慣和規制。凡狩獵必使虞人將狩獵區域圍三面而留一面。圍獵時,虞人將獵物趕出來,如果獵物朝著留出的那面逃竄則不能射殺,任其逃逸;而對往裡跑的,則逐而獵之。屯卦六三“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則講如果沒有虞人配合、引導的獵鹿行動是不宜進行的。如果強行追獵,必有吝。這些都是先民在狩獵方面的節度觀,說明當時已經有了不涸澤而漁的意識,體現了人與自然相和諧的思想,後來將這種狩獵方式引伸到治國上,則衍生出網開一面的法律寬宥。儒家所說的“不教而殺謂之虐”和反對“罔民”等思想主張都與此有關。這種講求節度的狩獵方式說明了很早中國人就有了科學發展觀,就理解了人與自然的依存和共生關係,並能自覺地將其應用到為政治國上。
學界對《周易》節卦與墨子尚節思想的比較研究尚不多見,孫熙國在《周易研究》2001年第4期發表的《<周易>古經與墨家思想》雖有一部分專門談了“《節》卦與墨家的尚節思想”,但還不全面、不深入。
墨子校釋
王煥鑣先生在《墨子校釋》一書中認為現存《墨子》“辭過”“篇中只言宮室、城郭、衣服、飲食、舟車和蓄私之節,無一語及於‘辭過’,而與《節用》上、中兩篇內容全同,當為《節用下》篇原文。”
治理其財,用之有節
《周易》節卦除了具有節度的核心概念,還具有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財用上應該節儉的意思,只不過由於節卦更多談的是節度意義上的節,節儉的意思不很突出罷了。對於節卦的節儉含義,《彖傳》明確指出:“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朱熹在《周易本義》中也認為節卦有節儉的含義,所謂“治理其財,用之有節。”這些都是把節儉作為節卦的應有之義來看待的。其實《周易》中重視節儉的卦還有一些,如否卦《象傳》“君子以儉德辟難”告訴我們否卦也是講節儉的,並把節儉作為一種道德來看。這種觀點成為後世“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的思想淵源。
墨子尚節的思想在含義上與周易的節卦側重不同。墨子主要強調的是財用上的節約和節儉,他的節觀集中體現為節用、節葬、非儒、非樂。墨子認為“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是造成一個人貧窮的原因;為政者橫徵暴斂,在宮室、衣服、食飲、舟車、蓄私等方面不節儉,是導致國家昏亂的根源。與此相反,“禹七年水”、“湯五年旱”卻沒有出現“凍餓之民”,就得益於“其生財密,其用之節也。”由此得出結論是,不論個人還是國家,不論修身還是為政治國,都要尚節,並提出了“財不足則反之時,食不足則反之用”和“以時生財。固本而用財,則財足”的思想。墨子強調財用上的節約,最終落腳點也在於治理國家上的應用,通過“節於身,誨於民”,達到“天下之民可得而治,財用可得而足”的目的。同時,尚節也是墨子兼愛思想在財用上的體現,更是他關於為政治國的一個重要主張。墨子把節作為實現富國強兵的手段,認為“其用財節,其自養儉,民富國治。”在他看來,在治國上要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須“去其無用之費”,“去無用之費,聖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只要這樣才能“用財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並一針見血地指出“今天下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勞,其籍斂厚,民財不足,凍餓死者不可勝數”的為政誤區。墨子把培養崇尚節儉之德的社會風氣作為一種統治手段,認為“其民儉而易治,其君用財節而易贍也。”“凡五穀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為養也,故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五穀盡收,則五味盡御於主,不盡收則不盡御。”主張在國家遇到飢謹災荒時要損祿以縮減行政支出,並在飲食、衣服、車馬等方面降低規格,“徹驂騑,塗不芸,馬不食粟,婢妾不衣帛。”

中和之節

苑囿。
甘節與苦節
節卦書籍
節卦書籍
從初爻到六爻的漸次演變,節卦向我們昭示了有節乃亨,乃吉;不節或苦節,特別是苦節,都將導致凶的結果這一義理。從初九“不出戶庭,無咎”和九二“不出門庭,凶”這兩爻的關係看,“不出戶庭”是針對節之初而言的,所謂“知通塞也。”告訴人們要謹言慎行。“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10 ]而由戶庭發展到門庭時,則應知節而動,到了該通塞的時候,如果仍然蟄居不出,則凶。即所謂的“失時極也。”初、二兩爻體現的是“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的道理。六三是告戒不節的人要知嗟悔,六四則要求人要“安節”,“安節,亨。”節卦的核心之爻在於九五“甘節”,“甘節”是節卦所倡導的理想之節。節卦反對的是“不節”和“苦節”。不節若嗟悔尚可無咎,而苦節由於“其道窮也。”必將“貞凶,悔亡。”節卦卦辭開門見山說:“節,亨,苦節不可貞。”一語道破了節卦尚節、反對苦節的主旨。因此,我們不難看出,節卦所倡導和弘揚的是九五這個全卦之主所體現出的義理——甘節。金景芳和呂紹剛先生認為“甘是味之中,甘可以受和。和就是節咸枯酸辛等偏味而使之適中。”《周易》尚中、尚正。此九五,以陽居中得正,把節卦的意蘊都囊括於此。正如《周易》坤卦用黃裳的色之中來譬喻一樣,這裡作易者用味之中來譬喻節的中正內質。與九五相反,上六則居節卦之極,過中,故云“其道窮也”。《周易》講陰陽消長、否極泰來,上六過中,按照易理,必將發生質變,發展到下一卦。因此,作易者用苦節來給上六定位,而這個定位正是卦辭“苦節不可貞”理念在爻辭中的具體體現,是《周易》所否定的。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在對節卦的六爻進行縱向維度的解讀後,我們有必要將節卦與他卦進行橫向維度的綜合考量。在六十四卦中,與節卦關係較密切的,一是艮卦,一是小過。先說艮卦。“節,止也。” “艮,止也。”節卦初、二兩爻講言語之節,艮卦的六五“艮其輔,言有序,悔亡”亦講言語之艮止。艮卦《象傳》所強調的“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其輔,以中正也。”說明艮止的關鍵在於居其位、中正,這也與節卦《象傳》所說的“甘節之吉,居位中也”的意思相同。艮卦“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的思想與節卦所隱含的“知通塞”、“時極”的觀點是極其相近的,並且成為儒家“無可無不可”、“時行時止”的處世哲學的理論濫觴。再說小過。節和小過在六十四卦中分處第六十卦和六十二卦,中間僅隔一個中孚。《序卦傳》曰“渙者離也。物不可以終離,故受之以節。”“節而信之,故受之以中孚。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闡明了三卦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苦節必過,但中孚是講誠信的,所以“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故為小過。而同樣是“慎言行,節飲食”的頤卦,卻因為頤養使得養患為大,頤之後,必大過。“大過,顛也。”“小過,過也。”《雜卦傳》對大過、小過卦名之釋正說明了作易者有循序漸進、量變質變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除了從義理上分析節卦與小過的關聯,我們還可以從象數上得到進一步印證。從兩卦的卦象看,如果暫不考慮上爻,節卦與小過兩卦的其餘五爻從初到五都是陰陽顛倒,惟獨兩卦的上爻都是陰。那麼為什麼在這點上沒有顛倒呢。我認為這主要是由於周易以陽為大,以陰為小,故大有、大畜、大壯、大過皆陽多於陰;小過則陰多於陽。①如果小過上爻不是陰而是陽,則小過全卦的陰爻、陽爻數均為三,陰陽爻數相等,則無過可言。
苦節的傾向
對比《周易》節卦,我感到墨子的節用、節葬思想已有苦節的傾向。如,在衣服方面,主張“冬服紺緅之衣,輕且暖,夏服絺綌之衣,輕且凊,則止。”在飲食方面,提倡聖王之制“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無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反對“大國累百器,小國累十器,前方丈,目不能遍視,手不能遍操,口不能遍味”的驕奢淫逸。在居住方面,認為住所“旁可以圉風寒,上可以圉血霜雨露,其中蠲潔可以祭祀,宮牆足以為男女之別,則止。”在交通方面,墨子認為聖王作舟車是因為“重任不移,遠道不至。”因為“大川廣谷之不可濟。”
小畜是個例外,乾下巽上,陽多陰少。對此,金景芳和呂紹剛先生在《周易全解》中解釋為“此一陰爻畜五陽爻,故曰小畜。又,巽順畜剛健,是用柔順即‘小’的辦法,不是用強力即‘大’的辦法,也是本卦取名小畜的一個因素。”
而舟車的作用就在於“車以行陵陸,舟以行川穀,以通四方之利。”“以便民之事……可以任重致遠。”因此“凡為舟車之道,加輕以利。”“足以將之,則止。”在喪葬方面,墨子反對“大棺中棺,革闠三操,璧玉即具,戈劍鼎鼓壺濫,文綉素練,大鞅萬領,輿馬女樂皆具,曰必捶塗差通,壟雖凡山陵”的厚葬做法,倡導“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領,足以朽肉;”“哭往哭來,反從事乎衣食之財,佴乎祭祀,以致孝於親”的墨家節葬之法。總之,墨子的節用、節葬思想就是取法古者聖王的“節用之法: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
墨子把衣、食、住、行、葬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生活支出方面的節儉引申到禮樂制度上,則主張非樂,反對儒家所倡導的繁複侈糜的禮樂制度。《墨子》“非樂”篇開宗明義指出:“仁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將以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為天下度也,非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樂,口之所甘,身體之所安,以此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墨子痛切地看到,“今大鐘、鳴鼓、琴瑟、竽笙之聲既已具矣,大人銹然奏而獨聽之,將何樂得焉哉。其說將必與賤人不與君子。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並以齊康公喜好“萬”舞而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例,揭露了“王公大人惟毋為樂,虧奪民之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的問題實質。由此可見,墨子不是簡單地反對禮樂,而是針對驕奢淫逸的殘酷社會現實主張非樂。他把非樂的原因歸結為王公大人為了享樂而厚斂於民。
墨子節用、節葬、非樂等尚節思想是他面對“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的社會現實所發出的吶喊,雖然有一定程度的“苦節”傾向,但其思想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現實合理性。“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墨子不僅在思想上有苦節的傾向,其行止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苦行僧。墨者大多過著“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糲糧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的簡樸生活。其形象更是“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的苦修者。墨子本人則是身體力行“苦節”的榜樣,曾從魯國出發,“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於郢。”長途跋涉到楚國,說服楚王無攻宋。墨子取法大禹“形勞天下”,率領徒眾“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被時人稱為有“狂疾”的人。也正是由於墨家過於苦節,後人在探究墨家起源時,猜測“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墨子自苦至甚,乃至連“言距楊、墨”的孟子也不得不承認,墨家學派的人具有“摩頂放踵利天下”的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莊子更是稱讚墨子為“天下之好也。”但象墨子這樣自虐狂般的苦修,非人人可為。“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王夫之在談到“苦節”時所說的“孤行自尚,苦不可貞,亦危矣哉!”用在墨子身上是再恰當不過了。儘管“墨者儉而難遵,是以其事不可鑩循”但墨子的尚節思想以其“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的現實功用,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文化深層。雖墨學中絕,崇儉戒奢、艱苦樸素的尚節思想卻從沒有遊離於主流文化之外。

儒節與墨節

在先秦的百家爭鳴中,儒、墨俱為顯學,且彼此攻訐最烈。儒、墨的思想分歧很多,這裡僅以他們在“節”問題上的不同取向進行一下比較。
儒、墨的尚節思想都與《周易》有淵源關係,但二者的取向不同。就儒家來說,主要繼承了節卦的節度思想。儒家的節有中節、時中、適宜、無過無不及等中庸的思想內涵。以孔子為例,孔子對節的認識和從中生髮的義理主要體現在彖、象等“十翼”上。①節卦卦辭的《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認為節卦的根本在於得中,“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只有居當其位,以節來規制,才能
①本人認同《周易》“十翼”為孔子或孔門弟子所作的觀點。
中正以通
中正亨通,節卦的亨就在於中正以通。“甘節之吉”也就在於“居位中也。”而“失時極”的“不出門庭”和“其道窮”的“苦節”都違反了中庸“時中”的原則,是孔子所堅決反對的。在孔子看來,天地是四時和萬物產生的源,“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道出了孔子的天道觀。根據《周易》,天與地就是乾與坤,就是陰和陽,是所謂的易之門,易之蘊。這對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是世界產生的基礎,“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在節卦里,孔子在天地與萬物之間加進了四時,認為天地之節是產生四時的前提,所謂“天地節而四時成。”“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時”是孔子對《周易》的義理的一大闡發。《坤·文言》“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大有·彖》“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豫·彖》“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在孔子看來,具有時、中特質的“節”是符合天道運行規律的。因此,孔子進一步通過對自然規律的闡發,把突出時中內涵的尚節思想最終落在人事上,講求與天地同步,上順乎天,下應乎民。“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並將自然界的“天地節”引申到社會秩序上,強調“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而秩序在孔子那裡是以禮樂制度的形式,表現著名分、地位的差異。“當位以節”更說明了節的重點是位,“列尊卑者存乎位。”“其出入以度。”這個位是不能亂的,位亂了必不節。所以節卦在為政治國上的功用就是“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由此不難看出,儒家從節卦中主要汲取了節度的思想,並進而發展了節的內涵和外延,使節、度與時、中等概念一樣成為中庸思想的核心概念。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孔子在汲取節卦中所蘊涵的節度思想精髓的同時,對節卦所包含的節約、節儉思想也有所吸納,提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對“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且不改其樂的顏回也是勖勉有加。但孔子更注重中庸,他既反對過奢,也反對過儉;既不主張太無節制,也不贊同自苦太甚。認為“奢則不孫,儉則固。”如果非要在奢與儉之間選擇的話,孔子也還是“與其不孫也,寧固。”說穿了,孔子主張的是奢儉適度,適中有節,節儉與否要服從於節度,具體講就是節儉要符合禮樂制度的要求。如,在飲食上,孔子雖然“食無求飽”,但也講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過一旦“聞韶”,亦可以“三月不知肉味。”在祭祀問題上也深受“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檎祭,實受其福。”的影響,主張祭祀不在祭而在禮,祭品不在豐而在誠。孔子不贊同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的做法,道出了“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的內心貞愨。
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後
和孔子一樣,墨子也對《周易》節卦的節度和節儉兩個主旨都有所繼承,所謂“夫知者,必尊天事鬼,愛人節用,合焉為知矣。”但墨子主要汲取的是節卦的節儉思想。關於墨子節儉主張前面兩個部分多有述及,此不贅述。墨子雖然更重視節用、節葬等日常生活、財貨日用的節,但他對《周易》節卦的節度之節也有較深的體悟。墨子的節度思想說穿了就是順應天志,尊天事鬼。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輪匠執其規矩,以度天下之方圜,曰:‘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故曰莫若法天。……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於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而天何所欲。則“天欲義而惡不義。……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順天義者,義政也。”以此為政,“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君有難則死,出亡則送。”墨子深刻地認識到在“上下交征利”的社會現實面前,不能單純靠“義”,還要靠“利”來引導。認為“古者明王聖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主要是“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並進而主張“富貴以道其前,明罰以率其後。”墨家這種利刑相參,誘之以利、齊之以刑的為政主張與儒家“導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主刑輔治國方略是大相徑庭的。
三年之喪
儒、墨的分歧在尚節問題上表現得很突出。墨家原出於儒,“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墨子攻擊最多的也是儒家的厚葬久喪,認為“三年之喪”的厚葬久喪習俗使人長期悲哀,身心憔悴,“冬不仞寒,夏不仞暑”,“扶而能起,杖而能行。”發出“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猶尚有節;葬埋之法,人之死利也,夫何獨無節”的詰問,指出“繁飾禮樂以淫人,久喪偽哀以謾親,立命緩貧而高浩居,倍本棄事而安怠傲,貪於飲食,惰於作務,陷於饑寒,危於凍餒”的危害性。在反對厚葬久喪的同時,墨子也反對儒家過度的繁文縟禮和禮樂制度,並借晏子之口攻擊儒家“好樂而淫人,不可使親治;立命而怠事,不可使守職;宗喪循哀,不可使慈民;機服勉容,不可使導眾。孔某盛容修飾以蠱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禮以示儀,務趨翔之節以觀眾,博學不可使議世,勞思不可以補民,絫壽不能盡其學,當年不能行其禮,積財不能贍其樂,繁飾邪術以營世君,盛為聲樂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墨子非儒,儒亦距墨。孟子主要針對墨子的兼愛論,指斥“墨氏兼愛,是無父也。”“是禽獸也。”而援儒入法的荀子則觸及到墨子的尚節思想,在認同“節用裕民”乃“足國之道”的同時,指出墨子“上功用,大儉約”的弊端在於“蔽於用而不知文。”同時荀子也對墨子的非樂思想發表了不同意見,指出“樂者、樂也。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以道制欲,則樂而不亂。”並把“樂”作為和“禮”一樣的“治人”工具,推崇為“天下之大齊也,中和之紀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針對墨子的思想,荀子得出的結論是:“墨子之‘非樂’也,則使天下亂;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
儒、墨殊途同歸
儘管儒、墨有這麼多的不同,在節的問題上,儒、墨仍不乏共同點。受《周易》影響,墨子也認識到“天之為寒熱也節,四時調,陰陽雨露也時”的自然天道運行的內在規律性,並基於“天地也,則曰上下;四時也,則曰陰陽;人情也,則曰男女;禽獸也,則曰牡牝、雌雄也”的認識,將天道運用到人道中,主張“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穀孰,衣服節而肌膚和。”這些都與孔子在《彖傳》中所說的“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的思想有著相同或十分相近的意思表示。至於墨子所說的“入則孝慈於親戚,出則弟長於鄉里,坐處有度,出入有節,男女有辨”的觀點則更象是孔子“其出入以度,外內使知懼”的翻版。儒、墨思想中這些極其少見的共同點,正象墨子本人所說的,孔子思想“是亦當而不可易者也。”在天地之節的問題上,儒、墨做到了殊途同歸。
在春秋戰國之際,面對同樣殘酷的社會現實,墨子主張以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來重建社會秩序,儒家則以宣揚仁、禮、孝的禮樂制度來重建宗法社會秩序。現實一也,取法不同。儒、墨學說雖主旨各異、觀點相悖,但就象兩個相交的“圓”,在節的問題上,儒、墨既有交叉,又各有側重。儘管側重點不同,但其尚節思想皆受到《周易》節卦的較大影響當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