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獠奴阿段

杜甫所作的七言律詩

此詩當作於公元766年(唐代宗大曆元年),當時杜甫55歲,住在夔州(今重慶奉節)。仇兆鰲杜詩詳註》:前有《引水》詩,此亦同時所作。

作品原文


示獠奴阿段⑴
山木蒼蒼落日曛⑵,竹竿裊裊細泉分⑶。
郡人入夜爭餘瀝⑷,豎子尋源獨不聞⑸。
病渴三更回白首⑹,傳聲一注濕青雲⑺。
曾驚陶侃胡奴異⑻,怪爾常穿虎豹群⑼。

作品註釋


⑴歷史學家任乃強先生認為獠(音老)人“為南方民族,族源出於寮國,秦漢時向南中(雲南、貴州及四川涼山州)地區擴散。”公元338年,獠人從羊柯(雲貴)入蜀。獠人“無氏族之別,又無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長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稱阿謨、阿段。婦人阿夷、阿等之類。皆語之次第稱謂也。”(《魏書·獠傳》)。當年封建王朝“歲歲伐獠”,“獲其生口,以充賤隸”,甚至“取獠口,以為閹人”,估計阿段就是這麼被抓來的,或是被抓獠奴的後代。除了阿段,杜甫還有個女獠奴阿稽。在《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鑒》中都有關於獠人的記載。經歷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獠人“與夏(漢)人蔘居者,頗輸租賦”。與漢人“交通貿易”,“頗參(與)夏(漢)人為婚,衣服、居處、言語,殆與華(漢人)不別。”到南宋時,獠人與漢人融合,都成為“編戶”(有戶籍的居民)。
⑵蒼蒼:青郁茂盛。曛:日落時的餘光。
⑶這句寫用竹管接泉水。可參看杜甫詩《溪上》“塞俗人無井”,以及《引水》“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幹”。宋朝魯訔:夔俗無井,以竹引山泉而飲,蟠窟山腹間,有至數百丈者。裊裊,細長的樣子。杜甫曾有絕句“隔戶楊柳弱裊裊”可證。
⑷郡人:當地人。這句是說,入夜後,當地人在爭搶剩下的一點點水。餘同餘。
⑸豎子,年輕的僕人,語出《莊子·山木》:命豎子殺雁而烹之。這裡指阿段。黃生註:爭瀝不聞,而尋源則往,視世之狃小利而忽遠圖、避獨勞而諉公事者,其賢遠矣,故詩特表之。
⑹杜甫患有消渴症,即糖尿病,經常感到口渴。回:在此指“搖”。
⑺張溍註:傳聲一注,狀其從高下注也。濕青雲,指泉水來自山頂雲端,青雲濕潤之處。
顧炎武:子美久客四方,未必盡攜經史,一時用事不免有誤。陶侃胡奴,蓋謂士行有胡奴,可比阿段。胡奴乃侃子范小字,非奴也。
⑼怪,驚詫。常穿虎豹群,這裡用來稱讚阿段的膽量。三峽地區確有華南虎金錢豹雲豹。杜甫詩“人虎相半居”(《客居》)、“楚江巫峽冰入懷,虎豹哀號又堪記”(《前苦寒行二首·其一》)亦可證虎豹在三峽的存在。

作品評析


獠奴,公之隸人,以夔州撩種為家懂耳。《困學紀聞》:《北史》:獠者,南蠻別種,無名字,以長幼次第呼之。丈夫稱阿暮、阿段,婦人稱阿夷、阿等之類,皆語之次第稱謂也。此詩為獠童引泉而作。上四句抒寫引泉之事,下四句則為泉至而言。

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像
杜甫像
(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著名詩人)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杜甫處在唐朝由興盛走向衰落的時代。他懷抱忠君愛國、積極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經歷兵亂,深受沉重的苦難,他從自己的饑寒,體念到人民的疾苦,情感逐漸轉向於人民。其實書寫個人情懷,往往緊密結合時事,思想深厚,境界廣闊,有強烈的正義感與鮮明的傾向性,忠實地反映了這個時代,后稱“史詩”。他是我國古代偉大 現實主義詩人,在詩歌藝術上,他能融合眾長,兼備諸體,形成抑鬱頓挫的風格。有《杜少陵》二十五卷。